徐振红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转位术的疗效.方法:翼状胬肉200例240眼均行翼状胬肉转位术其中静止期胬肉180眼,活动期160眼.结果:术后随访5年,复发6例,复发率2.5%.结论:翼状胬肉转位术较目前其他医院开展的带角膜缘干细胞自体结膜移植术及结膜瓣带蒂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比较复发率低,术后反应轻.
作者:马兴祥;Li Xian-hua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部分凝血/纤溶因素的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FBN)、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和抗凝血酶-Ⅲ(AT-Ⅲ)]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共入选56例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B-型超声诊断仪榆查颈动脉IMT,同时检测FBN、PAI-1和AT-Ⅲ指标.以颈动脉IMT作因变量,FBN,PAI-1和AT-Ⅲ等13个变量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步筛选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FBN、PAI-1等7个变量进入方程:IMT=-0.5431+0.0438FBN+0.0831PAI-1+0.0024SBp+0.0023Age+0.1725LDL-0.1256HDL+0.3733Apo-B.提示:FBN、PAI-1与颈动脉IMT正相关,是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AT-Ⅲ未进入回归方程,表明其与颈动脉IMT增厚无相关.(2)对FBN、PAI-1、AT-Ⅲ与颈动脉IMT的关系分别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其结果分别为:IMT=0.1758+0.2104FBN,r=0.7709,P<0.0001;IMT=0.2039+0.5343PAI-1,r=0.8221,P<0.0001;IMT=0.8538+0.0006AT-Ⅲ,r=0.1095,P=0.4215.此结果亦表明:FBN,PAI-1水平与IMT呈正相关;AT-Ⅲ与颈动脉IMT增厚无相关.结论: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稳定时,FBN,PAI-1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是颈动脉IMT增厚的危险因素;AT-Ⅲ与颈动脉IMT增厚无相关.
作者:Du Rong-Pin;陈淑霞;Zhan Zhi;薛华;吕妍琨;谷剑;陈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对比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加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或冠状动脉内支架(STENT)置入术与直接PTCA/STENT置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首次AMI患者随机给予静脉rt-PA溶栓加补救性PTCA/STENT(A组)和直接PTCA/STENT(B组).44例患者用阿司匹林和肝素后,接受治疗,19例直接PTCA和支架.术中分别应用冠状动脉造影(CAG)定位梗塞相关动脉(IRA),多道心电生理仪观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根据不同的心律失常类型予以相应的处理.术后10~20d两组病人均做超声心动图,对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DP)以评价心肌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1)首次CAG显示A组IRA51支,其中左前降支(LAD)29支,右冠状动脉(RCA)15支,左回旋支(LCX)7支;B组IRA24支,其中LAD13支,RCA7支,LCX4支;两组冠状动脉分支梗塞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2)AB两组行静脉rt-PA溶栓加补救性PTCA/STENT和直接PTCA/STENT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A组为25%(11/44),其中心室颤动发生率为14%(6/44);B组为79%(15/19),其中心室颤动发生率为53%(10/19).两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心室颤动发生率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心室颤动病人行电除颤后转复为窦性心率.(3)病人住院10~20d,二维超卢心动图显示,LVEDP达到或超过60%者,A组为64%(28例),B组为89%(17例).两组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静脉rt-PA溶栓加补救性PTCA/STENT和直接PTCA/STENT相比较,前者较后者治疗时间提前,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明显,急性期过后,病人心肌功能恢复的好.
作者:李方;Sun Zhe;王志新;郭涛;吴会芳;李琮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的保有量和机动车驾驶员数量大幅度提高,道路交通事故明显增多.道路交通事故的偶发性强、危害性大,造成的人员伤亡惨重,这就对我们的应急急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立运转高效协调有序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和急危重伤病员提供快捷、安全、高效的急救医疗服务,进一步提高因道路交通创伤的抢救成功率,是现代医学的必然趋势.
作者:时孝中;王雅南;张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槲皮素对小鼠免疫作用的影响.方法:将小鼠分为低、中、高3个剂组,分别为0.23、0.46、0.69 s/kg槲皮素组和空白对照组、溶剂为对照组.小鼠连续灌胃30天后开始试验,分别进行免疫指标测定.结果:各剂量组与空白组比较,小鼠淋巴器官/体重比值差异均无显著性.中、高剂量组能明显增强二硝基氟苯诱导的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明显增强小鼠碳廓清能力、明显增强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升高小鼠血清溶血素含量、明显增强抗体生成细胞能力;高剂量组能明显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功能;各剂量组对NK细胞活性增强无显著性.结论:按照增强免疫力功能作用评价程序规定.该受试物具有增强免疫力功能作用.
作者:叶会呈;Wen Hui-ling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索不同的臂从神经损伤情况下佳的手术方式.方法:针对不同臂丛神经损伤进行不同的手术治疗并进行疗效随访.结果:各组随访显示,手术效果满意.结论:针对不同的臂丛神经损伤,采取不同的神经移位组合,能取得佳的治疗效果.
作者:闫文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20例癌症病例随机分组,干预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一般性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个体化心理行为干预3次,并要求进行渐进性肌肉放松(PMR),2次/日、,持续3个月.干预前后采用中国癌症患者质量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结果:干预组患者躯体功能、家庭理解与配合、对疾病的认识、对治疗的态度、日常生活、情绪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对癌症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对癌症的心理应对能力.有效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Wang Zhi-qin;卜玉华;Du Zhan-jun;陈雪芹;贾俊书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建立浓缩当归丸阿魏酸的反相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采用Shim-pack VP-ODS 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1%磷酸溶液(14:86);检测波长为320nm.结果:阿魏酸进样量在(0.02016~0.3024)μg,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5%,RSD为1.6%.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准确可靠,可用于浓缩当归丸的质量控制.
作者:宋纯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肺减容手术(LVRS)治疗重度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人(COPD)术后早期肺功能及肺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64例重度COPD病人行LVRS手术,双侧19例、单侧45例.术前、术后3,6个月分别测量动脉血气(PaO2、PaCO2)、心脏超声多普勒检查(CO、CA、FS、EF、PAP)、肺功能(FEV1、RV、TLC)、6分钟运动试验(6-MWD),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61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3例死亡;单侧LVRS术后3、6个月的FEV1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1),双侧LVRS术后各项指标改善较单侧更好(P<0.05),RV、TLC较术前有明显降低(P<0.01);术后PaO2比术前提高(P<0.05),PaCO2,较术前显著减低(P<0.05);肺血流动力学(CO、CI、EF、PAP)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LVRS切除肺靶区20%~30%治疗重度COPD有效,术后早期肺功能明显改善、PaO2提高、PaCO<,2>降低,而对心功能、肺动脉压力无明显负影响.
作者:Zhao Zheng-zheng;王泽学;Zhou Zhi-ming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空心钉闭合穿钉在微创伤下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方法:(1)2周内的各型股骨颈骨折术前Garden Ⅰ、Ⅱ骨折采用皮牵引牵引患肢于功能位,GardenⅢ、Ⅳ骨折采用胫骨结节牵引患肢于功能位.(2)由移位的骨折麻醉状态下采用手法闭合复位,利用C型臂透视下证实复位后,作皮肤小切口,先用一枚导针定位,再钻孔拧入2枚或3枚空心钉,退出导针,检查固定牢后,术毕.结果:55例患者经随访6月~5年骨折均愈合,无术后感染和股骨头缺血坏死表现.结论:此方法创伤小,明显减小对股骨头血运的影响,切口愈合快,骨折愈合好,一般患者均能耐受.
作者:Yan Wen-jie;李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度冷丁在中期妊娠引产中的作用.方法:把64例初孕妇分为两组,实验组34例采用度冷丁配伍利凡诺引产;对照组30例单用利凡诺引产,分别观察两组产妇宫缩变化、胎儿、胎盘娩出时间、胎儿娩出2小时内的出血量.结果:实验组疼痛明显降低,活跃期产程明显缩短,但胎儿娩出后至胎盘娩出时间及流产后2小时内的出血量与对照组无差异.结论:度冷丁用于中期引产可以镇痛,并缩短流产时间.
作者:Xiao Wei;韩翠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神经源性肺水肿(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NPE)就是指在没有心肺原发性疾病的情况下,由颅脑损伤或中枢神经系统其它疾病引起的肺水肿,也称之为中枢性肺水肿(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1].NPE的原因较多,其中常见的原因是颅脑外伤、急性脑血管病、脑肿瘤等严重的脑部疾患[2].
作者:徐振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前列腺增生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2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评估逼尿肌的功能状态,确定排尿功能障碍的原因.结果:202例患者中,膀胱出口梗阻(BOO)162例,可疑28例,无膀胱出口梗阻12例.不稳定膀胱(DI)61例,逼尿肌功能受损(DUA)52例,逼尿肌低顺应性45例.结论:尿动力学检查是诊断膀胱出口梗阻的金标准,尿动力学检查对前列腺增生患者手术与否及术后疗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秀文;Zhang Jin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了解唐山市院前急救交通伤患者的疾病谱,寻找变化规律,指导急救实践.方法:选取1998、2002、2006这3年需要院前急救多达1 381例交通伤患者记录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急诊诊断等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通过抽取三年院前急救统计数据,发现1998~2006年八年来唐山市院前急救交通伤案例的性别、时间分布、年龄分布等有了很大的差异性.引起这种差异性变化的原因可能与社会环境的变化相关.结论:(1)八年来,院前急救交通伤病例的性别、年龄分布、时间分布都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这种变化,急救工作的管理也要科学的调整;(2)根据交通伤院前急救疾病谱变迁,对院前急救工作者的培训工作进行调整.
作者:潘爱群;Ma Fu-lai;张贵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方法:测定8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24h内的血清CRP水平,分析其与其他血生化指标危险因素及患者出院时的Barthel指数的关系.结果:CRP异常组冠心病患病率为50.9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4.50±0.71)mmol/L,明显高于CRP正常组的27.78%(3.95±0.84 mmol/L(P<0.05).CRP异常组出院时的Barthel指数(51.82±10.56)低于CRP正常组(62.36±8.02)(P<0.05).CRP水平与Barthel指数间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741,P<0.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RP水平对近期预后有预测作用.
作者:李海丹;郑志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重症哮喘是指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一般常规治疗无效,支气管极度痉挛导致严重的呼吸困难,肺功能减退,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正常或升高,氧分压下降[J].本病发病后经常规治疗症状不能改善或继续恶化、短时间内进入危重状态,迅速发展至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重症哮喘具有急、危、重等特点[2],哮喘病防治护理成为国内外医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作者:田兰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急性脑血管病是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多突然,病情凶险,变化快,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1995年1月~2006年12月我们共成功抢救急性脑血管病患者15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陈耕田;陈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赖氨酸肌醇维B12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及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对符合小儿厌食症临床诊断标准的103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55例,对照组48例.对照组口服葡萄糖酸锌片,1~3岁,1次1片,1日2次;4~7岁,1次1.5片,1日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赖氨肌醇维B12口服液(浙江安贝特药业有限公司),5ml/次,2次/d.均1个月为一疗程.观察两组患儿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赖氨酸肌醇维B12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疗效好,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广斌;Lin Shao-zhu;叶中绿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了解唐山市院前急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疾病谱及其变化,寻找变化规律,指导急救实践.方法:选取 1998、2002、2006这三年需要院前急救多达392例患者记录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等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通过抽取三年院前急救统计数据,发现1998~2006年九年来唐山市AMI案例的高峰时间分布、病例类型分布、年龄分布等有了很大的差异性.引起这种差异性变化的原因可能与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变化相关.结论:(1)根据AMI疾病谱的变化,加强对居民进行有重点的健康教育.(2)八年来,AMI发病年龄、性别及时间都随着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这种变化,急救工作的重点也要做科学的调整.(3)根据院前AMI疾病谱变迁,对院前急救工作者的培训工作进行加强,从而降低死亡率.
作者:潘爱群;Ma Fu-lai;张贵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应用舌下腺刺激术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疗效.方法:慢性胃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舌下腺刺激术治疗,一次约10分钟,剪切黄豆大小一块舌下腺组织,唾液增多,频频咽下,一般不用药物维持;对照组40例,用吗叮啉10mg、3/d,果胶铋1.0g、3/d,口服,疗程两周.观察两组患者消化不良症状积分、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15d消化不良症状总积分11.67 ±1.36、15.37±2.01较治疗前26.58±1.81、26.83±1.89降低(P<0.05),治疗后0.5年治疗组7.81±1.10优于对照组25.40±1.92(P<0.05);生活质量治疗组治疗后15d、0.5年,对照组治疗后15d得到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后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应用舌下腺刺激术治疗慢性胃炎,具有较好疗效,远期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方法简便、合理、无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Bai Rui-jun;夏春雷;Hu Jin-kuan;赵文海;周文花;窦景涛;薄中原;夏天桂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