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泉;黄学胜
近年来,微创脊柱外科发展迅速,脊柱内窥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中具有损伤小、恢复期短、疗效确切、保持脊柱的稳定性等优势,其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脊柱内窥镜技术包括:后路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MED)、经皮穿刺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PELD)及完全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FLD)等。正确认识脊柱内窥镜技术,严格适应证和熟练的操作技巧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本文将总结各种脊柱内窥镜手术方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应用的现状与进展。
作者:邓少果;杨腾衡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持续非卧床性腹膜透析(CAPD)患者并发胸腹瘘(AF)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与转归。方法观察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肾内科2009年1月~2012年2月收治的3例CAPD并发胸腹瘘患者,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与转归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3例患者均出现气促、胸闷、不能平卧,伴超滤量明显减少,影像学提示中-大量右侧胸腔积液;应用胸水生化成分分析鉴定胸水性质,同时以标记放射性核素99Tcm-乙三胺五乙酸(DPTA)注入透析液后,在胸膜腔中探测到99Tcm确诊;经抽取胸水、暂停CAPD、改行间隙性腹膜透析等治疗方法效果欠佳,3例患者终都转为血液透析治疗。结论从临床表现可早期发现胸腹瘘,用核素扫描结合胸水生化成分分析诊断胸腹瘘敏感性高,不良反应少。出现胸腹瘘后患者较难再维持腹膜透析治疗。
作者:关毅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CSP)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妇科收治的11例CSP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停经40~75d,入院前无痛性阴道流血7例,大出血4例(3例为外院B超检查诊断为宫内孕,1例为我院诊断为难免流产)。11例患者均用甲氨蝶呤+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其中4例患者经药物保守治疗查血β-HCG降至正常后出院,7例药物治疗无效转入手术治疗(2例接受了病灶局部切除+子宫下段修补术,2例患者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术,3例年龄>35岁、无生育要求者行全子宫次切除术)。7例手术患者术后1个月血β-HCG降至正常,恢复良好,病理证实子宫瘢痕妊娠。结论CSP临床较少见,易误诊,对有剖宫产术史的患者应尽早行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合妇科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早期明确诊断。
作者:赵金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的循证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诊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护理患者54例为对照组,循证护理患者54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视觉疼痛模拟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明显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康复,并发症少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熊桂华;孙慧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比较不同护龄、文化程度及社会支持程度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感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4年1月的68名手术室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将其采用职业倦怠感量表进行评估,并比较其中不同护龄、文化程度及社会支持程度护理人员的评估结果。结果护龄6~10年者、文化程度及社会支持程度较低的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感量表评估结果差于其他护龄、文化程度及社会支持程度较低的护理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护龄、文化程度及社会支持程度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感的影响较大,应注意对护龄6~10年、文化程度及社会支持程度较低护理人员给予更多的干预。
作者:徐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及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78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研究组采用厄贝沙坦治疗,对照组采用吲达帕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左心室肥厚及血压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30例(76.92%)恢复,对照组11例(28.21%)恢复,两组恢复率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左心室重量指数,研究组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显著,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恢复,控制血压水平,还有可能对其左心室肥厚发展起抑制作用。
作者:卞玉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早期诊断与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41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本组41例患者超声中误诊3例,漏诊2例。41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均比较理想,子宫均得到保留,对于今后生育能力未造成影响。结论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诊治中,必须做到及早确诊,并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作者:沈琳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细胞参数及血脂有关项目测定对银屑病的临床意义。方法我院银屑病患者52例和正常对照100例同时检测11项血细胞参数及胆固醇和血脂。结果银屑病及其进行期MCV、RDW、MPV、PDW、CH、TG均显著高于对照人群。结论银屑病与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及生理基础有相同之处,所以银屑病患者易发心血管疾病与血细胞参数及血脂的变化有关。
作者:吉晓云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及血糖控制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本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75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均常规服用降糖药物,对照组37例实施常规的健康教育及护理,观察组38例在常规健康教育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社区护理干预,比较两组遵医率、出院时及随访结束血糖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复查、饮食、服药、自我监测及运动的遵医率与对照组比较较高(P<0.05)。两组随访结束时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均低于出院时,但是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观察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护理干预能使糖尿病患者的遵医率提高,控制血糖效果较好,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杨静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脑梗死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磁共振检查距发病时分为<6h组,6h~组,24h~组,48~72h组,选取病灶中心以及对应的检测部位5×5像素大小区域,测定器ADC值,计算rADC值。结果不同时间点组内健侧和患侧ADC值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患侧显著低于健侧。组间ADC值以及r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脑梗死超急性期就能显示出清晰异常信号,对脑梗死超急性期的诊断具有显著临床意义。
作者:谷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比较间歇性与持续性雄激素阻断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疗效以及治疗产生的副作用。方法选取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76例,分为观察组(38例)及对照组(38例)。观察组38例行间歇性雄激素阻断治疗即药物去势加抗雄激素药物,对照组38例行持续性雄激素阻断治疗即手术去势加抗雄激素药物。比较两组患者的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后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38例患者发生潮热症状者13例(34.21%)、乳房胀痛者12例(31.58%)。对照组23例患者发生潮热症状者26例(68.42%)、乳房胀痛者25例(65.79%)。比较两组潮热症状及乳房胀痛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肠道症状、性功能、尿路症状、骨痛、治疗相关症状方面都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间歇性联合雄激素阻断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患者治疗的副作用并且增加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是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行雄激素阻断治疗的首选方案。
作者:吴松;赖海标;钟亮;黄智峰;曾晔;李森;赖伟业;郑东祥;刘毅豪;唐荣志;黄新凯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米沙坦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将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严格执行糖尿病饮食及常规降糖药物和(或)降压药物治疗,对照组予替米沙坦80mg/d,口服,观察组同时联合阿托伐他汀20mg/d,口服,疗程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G、TC、BUN、UAER、Scr值。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G、TC、BUN、UAER、Scr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米沙坦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能够显著改善血脂水平及肾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刘斐球;夏增产;徐微;李诗伟;陈皓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对187例体检的某事业单位职工的甲状腺彩超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该事业单位职工的甲状腺彩超结果的分布特点及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6月17~20日我院对187例某事业单位职工进行健康体检的甲状腺彩超资料,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异常甲状腺彩超为107例,所占比例为57.2%;不同年龄组间甲状腺彩超的异常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年组异常率高,为67.3%;不能认为男性和女性的甲状腺彩超的异常率不同,P>0.05;甲状腺结节以多发为主,占53.3%,左右叶发生率相近,分别为27.1%和24.3%,多部位发生率高,为45.8%,峡部发生率低,为2.8%;甲状腺结节内有钙化的占少数,为11.2%;甲状腺结节内回声以混合型回声为主,占74.8%;甲状腺结节直径小于1cm的占多数,为81.3%。结论甲状腺结节在体检人群中的检出率较高,但多数为良性结节,有条件的情况下应推荐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筛查甲状腺疾病,可提高早期检出率,积极预防甲状腺疾病。
作者:李艳红;李霞;孟想;李盼盼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慢性尿酸性肾病致肾功能损害患者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诊治的慢性尿酸性肾病致肾功能损害患者83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41例患者实施常规治疗为对照组,42例患者加用别嘌呤醇为观察组,疗程8周,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的改变情况、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血尿酸显著下降,而尿pH值显著升高。观察组患者血尿酸、血肌酐、尿素氮、24h尿蛋白均显著下降,而肾小球滤过率、尿pH值均显著升高。观察组患者血尿酸、血肌酐、尿素氮、24h尿蛋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别嘌呤醇是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致肾功能损害的有效药物,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提高治愈率,引发的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白珩;周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地佐辛复合依托咪酯用于全麻上腹部手术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50例行上腹部手术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芬太尼行全麻诱导,观察组应用地佐辛复合依托咪酯全麻诱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在诱导期间阿托品使用率2.67%少于对照组10.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注射痛、肌阵挛和咳嗽反射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结论全麻上腹部手术伴高血压患者应用地佐辛复合依托咪酯麻醉能够促进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降低诱导期间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量,且安全可靠。
作者:廖少忠;卢贵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前置胎盘、胎盘粘连及胎盘植入与人工流产的相关性。方法对入我院进行分娩的3280例孕妇资料进行分析,选择其中342例发生胎盘异常孕妇进行研究,包括未经人工流产和人工流产的孕妇前置胎盘、胎盘粘连及胎盘植入的发生率;人工流产的次数与前置胎盘、胎盘粘连及胎盘植入的关系以及围产期感染相关因素的研究。结果未经人工流产孕妇胎盘总的异常率为3.7%,人工流产孕妇胎盘总的异常率为14.3%,两组胎盘异常总发生率比较显著差异(P<0.05);流产次数越多,胎盘异常发生率随着次数增高而增高;围产期感染与产前贫血、宫腔感染和产妇营养不良关系密切(P<0.05)。结论前置胎盘、胎盘粘连及胎盘植入与人工流产的关系密切,多次人工流产易导致胎盘异常情况的发生,又易由于胎盘异常导致产后出血,育龄女性应尽量避免人工流产。
作者:刘秀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系统化护理对于老年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的影响。方法将140例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系统护理。将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以及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各阶段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系统化护理用于老年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白福香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用于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被试对象100例,实施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穴位埋线综合疗法,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定,对治疗前后的血压情况进行比较,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t检验)。结果综合疗法实施前后,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下降幅度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均P<0.01)。结论对于顽固性的高血压实施综合治疗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罗志贤;罗志攀;冯裕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评价还原型谷胱甘肽辅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120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都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苦参碱治疗,治疗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片治疗,疗程1个月。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6.7%,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0.0%,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的血清ALT与AST含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上述值都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明显(P<0.05),同时组间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辅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能有效提高治疗疗效,改善预后肝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周厚贤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小瞳孔下切口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接收的小瞳孔白内障患者3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30d,20例矫正视力≥0.5,13例为0.1~0.4,2例<0.1;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葡萄膜炎反应(7~10d消退),2例出现巩膜隧道切口外口暴露(切口无渗漏,未做特殊处理,7~10d被结膜覆盖),3例中度角膜水肿(7d内恢复),2例前房小量出血(不影响手术,术后2d内吸收)。结论小瞳孔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作者:赵长龙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