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菲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使用手术治疗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病患24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113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观察组134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风险小、预后快及患者满意度高的优点,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侯焱森;张力;吴云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观察气管插管前气囊少量充气法对预防气道黏膜损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行气管插管的9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011年45例列为观察组,气管插管前气囊少量充气后进行气管插管;2012年1~12月45例患者,列为对照组,气管插管前气囊不充气状态下插管,比较两组患者两组患者气管插管气道黏膜损伤率。结果(1)观察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5%,观察组平均插管时间为(2.75±0.41)min,较对照组的(3.44±0.59)min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气道黏膜损伤率较低,仅为2.50%,对照组为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插管前气囊少量充气法插管成功率高,费时少,对预防气道黏膜损伤有显著效果。
作者:方伟文;黄顺来;吴锐城 刊期: 2014年第14期
武汉市优抚医院一直承担武汉市救助站和“110”的精神疾病初筛诊治工作,同时也对其他病种的防控工作。下面将435例流浪精神病患者及其他病种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给民政所属医院单位临床科室的构建提供参考,同时也促进兄弟医疗单位的沟通共识,以期政府及社会予以更多经济支持。
作者:何璀;罗毅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分析泌尿外科患者的心理特点,并对个性化护理在泌尿外科护理中应用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在我院泌尿外科接受治疗的患者6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1%)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9.6%;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100.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1.25%,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泌尿外科患者个性化护理,不仅能够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提高其遵医行为的依从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而且对于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缓解护患矛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黎淑君;黎晓宁 刊期: 2014年第14期
阿尔茨海默病(AD)称为老年性痴呆,为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常发于老年人中,且给生活带来巨大困扰。本文通过查阅近些年来国内外文献,对多靶点分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进行综述,为今后开发新型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提供依据与参考。
作者:刘婧;付小梅;吴建华;黄潇;关志宇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用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实施糖尿病肾病常规治疗,如控制血糖、调节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用药护理、环境护理及预防并发症等,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SAS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达97.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可明显提高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焦虑状态。
作者:孟召华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观察。方法选用2011年9月~2013年9月期间我院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156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用药法,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单独用药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心功能指标、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心功能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无论是心功能各项指标,还是临床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不但临床疗效十分显著,对于心脏功能亦有提升的效果,并且无不良反应现象发生,安全有效,值得临床中推广。
作者:陈建标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研究应用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方法行全肺平扫,平扫层厚5mm;随后将大的结节病灶选定,行HRCT扫描,层厚1~2mm,并同时开始扫描以及灌注。结果良性SPN、炎性SPN以及恶性SPN患者的灌注成像结果并不一致,其中PS、BF以及BV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MTT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在对良性SPN、炎性SPN以及恶性SPN进行诊断鉴别的过程中,CT灌注成像技术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伟恒;滕问天;石伟辉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儿的不同年龄段胃镜特点与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70例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高度疑诊慢性浅表性胃炎患儿,为进一步确诊慢性浅表性胃炎,全部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并在胃镜下观察胃肠黏膜的病理特征,根据不同年龄将患者分为三组,3~6岁为低龄组,7~10岁为中龄组,11~15岁为高龄组,比较三组患儿胃镜与病理特征。结果经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镜阳性率高达85.93%(232/270),胃肠溃疡病与过敏性紫癜的胃镜阳性率仅为4.44%(12/270)、8.52%(23/270),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胃镜阳性率显著高于胃肠溃疡病与过敏性紫癜(P均<0.05);在不同年龄段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镜阳性率显示为:低龄组<中龄组<高龄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反之,不同年龄段的胃肠过敏性紫癜胃镜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低龄组胃黏膜炎症、胃肠腺体萎缩与滤泡增生等病理特征也显著优于高龄组(P均>0.05)。结论不同年龄段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儿的胃镜特点与病理特征各异,胃镜检查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远锋;覃安志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与传统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3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传统钢板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肱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Neer评分,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49.87±19.31)min和(154.17±23.62)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98.17±15.83)mL和(129.10±15.34)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优良率(86.05%)明显高于对照组优良率(60.4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3.01±4.08)周和(16.75±3.46)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65%和20.93%,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肱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较传统钢板,具有疗效显著,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及骨折愈合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田祖斌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临床实验室检验结果比对与结果互认分级。方法在实验室质量控制资料基础上,对几家二级以上医院常规检查项目进行质量检验、现场调查,对医院间检验结果互认进行分级和可行性分析。结果同等级医院间可以开展检验结果互认,不同等级医院间不宜开展检验结果互认,确定检验结果互认的专业项目应以由易到难的原则,同时做好检验质量的监督管理。结论做好现场调查和现场考核,加强实验室检验质量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实验室检验结果互认的顺利完成。
作者:邓庆丰;杨庆文;魏俊杰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运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的合理时机。方法66例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按pH值≤7.25分为严重呼吸性酸中毒组(A组),7.25<pH值<7.35为中度呼吸性酸中毒组(B组),pH值≥7.35为轻度呼吸性酸中毒组(C组),每组22例;再将ABC三组每组22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施以BiPAP通气,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h后的血气分析变化。结果pH值≤7.25组(A组):两小组疗效均不理想;7.25<pH值<7.35组(B组):研究组疗效显著,对照组效果有限,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pH≥7.35组(C组):两组均有显效,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BiPAP通气时,中度呼吸性酸中毒患者效果佳,对轻、重度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影响不明显。
作者:张任君;李金庭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分析烧伤患者综合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简明烧伤健康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90例烧伤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月收入、掩饰性、外向性格、对支持的利用度、社会支持与患者综合健康状况具有正相关的关系,手术次数、烧伤面积、屈服性格与综合健康状况呈负相关的关系(P<0.05或P<0.01)。结论烧伤患者综合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包括月收入、掩饰性、外向性格、社会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以及烧伤面积、手术次数、屈服等。
作者:赵晓彬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比较高血压引发的脑出血的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2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开颅组与YL-1型一次性穿刺针穿刺组,根据术前出血部位、血肿量、CT扫描及意识状况分别采取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和YL-1颅内穿刺术,观察术后24h FAM、ADL评分,了解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YL-1颅内穿刺组术后24h FAM评分、ADL比例明显高于延后开颅组(P<0.05);YL-1颅内穿刺组死亡3/102(2.94%),早期开颅组术后死亡12/58(20.68%),延后术后死亡16/52(30.76%),死亡率,早期组与延后组均高于YL-1颅内穿刺组(P<0.05)。结论早期进行微创YL-1颅内穿刺手术治疗能有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作者:温小智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奥曲肽联合呋塞米及清蛋白治疗肝肾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81例肝肾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40例在常规护肝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呋塞米及清蛋白治疗,观察组4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奥曲肽治疗。比较两组肾功能、24h尿量、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尿素氮、肌酐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后24h尿量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尿素氮、肌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24h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曲肽联合呋塞米及清蛋白治疗肝肾综合征效果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肾功能,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可以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钟汉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通过对36例脊柱包虫病患者围术期护理资料的分析,探讨此种疾病的佳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2012年9月在我院脊柱外科住院的骨包虫病患者36例,即采用分阶段个性化术前疼痛及心理护理;术后脊髓神经系统观察与护理、功能锻炼、康复指导及用药指导;出院后健康随访。结果36例患者积极配合围术期护理,无护理并发症,均康复出院。结论分阶段个性化围术期护理,能够消除患者术前紧张情绪、减轻患者痛苦;术后通过观察脊髓神经系统的变化、康复及用药指导,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的顺利完成,是手术成功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作者:李芳;王丽;姜丽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联合中药治疗37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过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74例小儿支原体肺炎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仅给予阿奇霉素治疗,试验组在其基础加用中药治疗。结果试验组患者达总有效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中药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加速了康复进程,值得推广。
作者:龙建新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对深圳市松岗街道婴幼儿营养状况进行调查及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7月在本所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检查的6个月~3岁的本街道儿童5670例,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生长迟缓检出率高(21.35%),消瘦检出率低(7.11%)。随月龄增大,生长迟缓率和体重低下率均呈现增高趋势(P<0.05),而消瘦率呈现降低趋势(P<0.05);男童生长迟缓和消瘦高于女童(P<0.05),而体重低下则相反。除母亲年龄外,其余14项影响因素均与婴幼儿营养不良相关(P<0.05)。结论深圳市松岗街道婴幼儿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喂养方式、出生情况、患病情况和家庭情况有关。
作者:王春丽;王涛;夏欣 刊期: 2014年第14期
2014年6月7~8日,在北京国际饭店召开的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高峰论坛上,2013年11月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HA/ACC)指南的发布,由于其内容呈现了对过去ATPⅢ指南的颠覆性变化,在国际心血管学界引起了一场不小的“地震”。
作者:苏暄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原因、治疗方案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收治的28例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孕妇作为本次临床观察的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孕妇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及其临床表现,探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8例孕妇均抢救成功,无产妇死亡病例;子宫全切除的患者有3例,次全子宫切除患者1例,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患者6例。胎儿情况,新生儿存活27例,宫内死亡1例,死胎4例,新生儿死亡率为15.62%。患者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有明显区别。在治疗后,患者的凝血功能有着明显改善。结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主要是及时并且有效地将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去除,同时进行有效的止血、补充血容量等相关的对症治疗。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及再次开腹探查时加行B-Lynch子宫缝扎术,对保留子宫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侯桂玉;郭跃文 刊期: 2014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