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雁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ICU清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ICU 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100例清醒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监护、气管拔管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焦虑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在总体健康、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有效提高了ICU清醒患者的护理质量,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了ICU内的生活质量。
作者:支淑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睡眠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及PSQI评分。结果护理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PSQI评分均有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健康教育、心理治疗等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睡眠状况。
作者:游多多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前瞻性护理在ICU清醒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60例ICU清醒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前瞻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有效沟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配合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睡眠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前瞻性护理能预见性避免影响ICU清醒生命质量的因素,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睡眠质量。
作者:李雪梅;侯颖;王丽;聂成惠;林芸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社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发育效果。方法选取语言发育迟缓患儿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进行社区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适应能力、语言及社交行为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均P<0.05),而大运动和精细运动能力两组患者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社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明显提高患者语言及社交行为,使得患儿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作者:陈冬玲;林洪宜;李正年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护理程序对血透患者的血管通路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我院200例血透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程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健康知识得分高于对照组,积极应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在总体健康、躯体功能、躯体疼痛等生活质量方面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护理程序能够起到前瞻性护理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血透患者血管通路保护的健康知识,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朱影;陈林;刁永书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为提高临床麻醉风险意识,探讨麻醉风险评估方法。方法通过检索知网和PubMed,加实践总结。结果得出麻醉风险的有关因素和麻醉风险评估方法:APACHEⅡ评分系统、POSSUM评分系统、ASA分级。结论医生和护士强化了麻醉风险意识,能正确处理风险隐患,提高麻醉质量。
作者:赵云霞;王蕾;王燕燕;陈松兰(综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为了进一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提高PICC置管的成功率,探讨和研究个性化质量护理在PICC置管患者中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的180例在我院做PICC置管患者按照随机双盲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方法进行护理,而观察组患者采取PICC置管个性化质量护理,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对治疗过程的满意程度及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对治疗过程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通过实施个性化质量护理,观察组患者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PICC置管的患者应用个性化质量护理,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改善护理质量,而且有助于延长PICC置管使用时间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降低医疗纠纷产生的几率,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值得临床工作者们应用和借鉴。
作者:高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服务对手术出院患者康复及并发症控制的作用。方法选取手术出院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0例。对照组患者以常规程序进行干预,即患者及家属根据住院期间的护理指导及出院知识宣教进行护理干预;观察组则以社区护理服务进行干预,即由社区医生及护理人员组成干预小组,不定期对患者进行入户护理治疗干预。统计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干预后1w与2w时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切口感染、压疮及创口撕裂等总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社区护理服务可有效促进手术出院患者的康复及降低并发症,因此能够显著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曾卫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再次高危剖宫产产妇的临床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50例择期在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膜外阻滞下行再次子宫下段剖宫产的高危产妇,随机将产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取围术期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观察两组术后24、48 h子宫复旧情况、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泌乳始动时间、母乳喂养自信心量表( BSES )评分、泌乳量评分变化。结果实验组术后24、48 h子宫复旧情况好于对照组, 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BSES评分和术后48 h泌乳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泌乳始动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教育有益于再次高危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促进术后临床康复。
作者:赵丽娅;袁瑞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健康宣教结合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对II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率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3例葡萄糖调节受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采用健康教育结合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糖尿病发病率为6.5%(3/46),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27,P<0.05),且观察组空腹血糖、BMI等指标等较对照组患者出现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对护理满意度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健康宣教结合系统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II型糖尿病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对护理的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月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围术期并发症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围术期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估问卷( GQOL-74)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GQOL-74各项指标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地减少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杨永红;王万碧;王琼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晚期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特点及效果。方法在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晚期肿瘤患者4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了基础护理及症状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护理与症状护理基础上,依据肿瘤患者的心理特点及行为特征等,再给予心理护理,让患者身心两方面均得到护理,以体现临终关怀。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在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依据晚期肿瘤患者的生理特征及心理特点,在基础护理基础上,再有效实施心理护理,其临终关怀护理的效果良好,可减轻患者的疾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马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是护理管理的核心内容。本文从近年国内外护理质量管理发展的趋势、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应用方法、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服务提供依据。
作者:陈健;陈宏(综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将全程护理应用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的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各2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实验组患者使用全程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在治疗周期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对两种护理方法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全程护理的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行急诊PCI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全程护理模式对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江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系统健康教育对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26例,在系统健康教育培训后,评价教育前后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疾病知识掌握、控制饮食、自我监测、积极运动、改变不良习惯和遵医治疗6项指标,观察糖尿病患者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变化,随访半年后进一步评价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达标情况。结果126例患者接受系统健康教育后,自我管理能力优于教育前( P<0.05);教育后患者空腹血糖、血脂和体重指数均有所下降;随访半年后,患者的各项自我管理能力指标维持良好,空腹血糖、血脂和体重指数基本维持在刚出院的水平。结论系统健康教育提升了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控制糖代谢,对改善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张峥嵘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急诊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急救与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急救护理方法。结果经过有效的急诊抢救与护理,研究组高热惊厥停止发作的平均时间、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给予高热惊厥急诊患儿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抢救效果,保障患儿的健康质量。
作者:雷小丽;朱燕华;王静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比较颈外静脉留置针与外周静脉留置针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大面积烧伤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外周静脉置针,观察组采用颈外静脉置针。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情况、不良事件、置管时间、舒适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穿刺时间两组患者无显明差异。观察组的输液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P <0.05),穿刺次数、静脉炎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舒适度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颈外静脉置针较外周静脉留置针在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并发症少,疼痛轻,穿刺成功率高,患者的舒适度高。
作者:林锦华;颜木容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院外健康指导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行为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3月于我院接受高血压治疗,病情稳定后出院的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出院时给予出院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院外健康指导,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的健康行为、幸福程度以及疗效的保持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高血压自我监测、遵医嘱服药、并发症预防、饮食知识、运动方案及健康行为总分方面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正性幸福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负性幸福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主观幸福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时的收缩压、舒张压与出院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外健康指导有利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出院后自觉采纳健康行为,减少不良生活方式对血压的影响,保持治疗效果。
作者:岳春江;闫娟;程秀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老年护理院实施责任制医护小组对患者生活质量、负面情绪及家属满意度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患者130例,将2013年5~8月收治的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将2013年1月~8月收治的130例患者做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护理模式,采取常规功能制排班模式对患者进行管理;观察组患者实施责任制医护小组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负面情绪及家属满意度。结果经过3个月的护理,两组患者整体QL及各维度评分前均较之前有明显升高( 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SAS及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实施责任制医护小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作者:涂曼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模式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7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预见性护理。患者出院当天向其发放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能够促进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康复,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还可增强护患关系,提升护理满意度,实现医院与患者的双赢效益。
作者:喻南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