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娥
目的:探讨连续性护理模式对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 DVT)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102例,根据护理模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的住院式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连续性护理模式。对两组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出院前、出院3个月、出院6个月DVT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DVT,出院3个月发生1例DVT;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1例DVT并肺栓塞致死,出院3个月内发生6例DVT(P<0.05)。出院6个月观察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及VAS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连续性护理模式的构建在预防DVT的发生率上有明显效果,尤其能够降低出院后患者DVT的发生率。
作者:冯桂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65岁以上老年患者避免全麻后苏醒延迟的护理方法。方法将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315例65岁以上老年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358例65岁以上老年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预约、术前护理、术中护理以及术后护理,观察组患者主要目标为降低或避免老年患者全麻后苏醒延迟的发生。结果对照组患者发生苏醒延迟8例,观察组未发生患者苏醒延迟。观察组麻药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检查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拔管后5 min SpO2和MV均较麻醉前明显升高(均P<0.05),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圴P<0.05);RP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呼吸开始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圴P<0.05)。结论65岁以上老年患者行无痛结肠镜检查护士对其充分评估,给予指导,在支持治疗基础上尽早发现原因并处理,可避免苏醒延迟的发生,确保老年患者检查安全。
作者:王琇;范颖;黄萍萍;周世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院外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住院治疗,在治疗期间、出院时均接受医生、护士的即时健康指导。对照组患者在复查时进行相关检查,并针对相关检查结果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干预组患者依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建立档案,针对不同患者的生活习惯及喜好进行健康宣教。观察两组患者血糖控制、痰结核杆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以及生存质量。结果持续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血糖控制有效率、病灶吸收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健康状况主观感觉、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两组患者在生存质量主观感觉、社会关系领域以及环境领域无显著差异,干预组患者得分普遍高于对照组。结论院外跟踪护理是帮助出院患者继续进行有效治疗的有效手段,可以帮助患者满足各层次的心理需求,提高患者依从性。
作者:董晓娟;杨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分娩的200例初产妇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自护能力优50例,良好25例,优良率为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提高对初产妇的护理质量,提高其自我护理的能力,改善分娩结局。
作者:何玉敏;卢锡芝;许若侨;陈晖;陶春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任务式教学方法在提高专科生护理操作技术和教学满意度中的应用。方法将自愿参加本研究的100名即将开始实习的09级护理专科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名,实验组采用任务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训练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护理技能和理论知识考查以及对学习方式的自我评价等,分析综合模拟训练的应用价值。结果实验组学生的目标、核对、评估、告知、准备、实施、记录、整体素质、相关制度和规则等技能操作能力高于对照组,理论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认为综合模拟训练方法提高了发现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协助组织与沟通能力、利于知识点掌握、授课有吸引力、希望此后仍开展任务式教学方法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任务式教学可提高专科生直观认知及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实际护理操作技能和基础理论储备,提高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
作者:汪艳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进一步研究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切口护理的临床护理对策,为患者提供佳护理方案。方法收集了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来我院进行气管切开手术急救的10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为上述患者提供积极的临床综合护理。结果通过积极护理干预,上述100例患者,仅有4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感染概率为4.0%;置管时间在2~40 d,平均置管时间为11.2 d。结论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实施全面的切口、咽部护理,呼吸道护理,药物性套管垫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饮食护理,能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缩短置管时间以及疾病治愈时间,大大降低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的效果与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王秀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外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手术的患者478例,按照干预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和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出血、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外科住院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对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罗祖媚;杜海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总结并分析其预防护理对策。方法选择在我院手术室进行手术的11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584例)和观察组(578例),收集对照组患者的病历资料等详细情况,总结引起患者手术室切口感染的各种可能危险因素,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室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手术室切口感染30例,感染率为5.14%;观察组手术切口感染13例,感染率约为2.25%,观察组手术室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72,P<0.05)。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急诊手术患者的感染率为7.87%,高于择期手术患者的感染率;手术室内有参观人员的感染率为11.11%,高于手术室内无参观人员的感染率;手术时间≥3 h患者的感染率为6.44%,高于手术时间<3 h患者的感染率;接台手术患者的感染率为8.97%,高于非接台手术患者的感染率。结论手术室切口感染与急诊手术、手术室内有参观人员、手术时间≥3小时、接台手术有关,及时针对以上危险因素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路怡;郝毅;李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PDA的应用对临床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方法采用职业倦怠量表与职业压力量表对我院200名临床护士进行PDA应用前后的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与t检验。结果 PDA应用后护士的职业压力5个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 P<0.05),尤其为工作负荷、护患关系与管理氛围;护士的护龄与学历对使用PDA后护士的职业倦怠有明显影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DA的使用改善了护士的职业倦怠,同时护龄与学历的不同也影响着PDA改善护士职业倦怠的效果。
作者:殷少华;赵丰清;孙淑凤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产妇分娩前后的心理特点及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产科待产的12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分娩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分娩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剖宫产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剖宫产率30.00%、产后抑郁率21.67%明显高于观察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产妇分娩前的主要心理特征是紧张、恐惧、急躁、忧虑、担心分娩异常,分娩后的主要心理特征是关心新生儿健康状况及性别等,临床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护理有利于产妇顺利分娩,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
作者:夏桂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及系统的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的疗效,为COPD的治疗与护理提供参考。方法将9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呼吸训练及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肺功能改善情况及治疗的有效率。结果与对照组常规护理比较,观察组肺功能各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呼吸训练配合系统的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COPD患者呼吸肌肌力和耐力,改善患者肺功能,对治疗有效率有较大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强化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降压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151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和干预组7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强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后血压降低及达标率、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改善状况。结果干预组强化护理干预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降压效果及血压达标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改善状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血压控制达标率,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吴洪晶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在监护室室温环境下有创机械通气模拟肺入口端温度与湿度的关系曲线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使用机械模拟肺体外模拟有创机械通气模式,使用NPB 840和Drager Savina 4呼吸机呼吸机,逐一改变加温湿化器的输出温度、呼吸及管路的长度、加热导丝、通气参数(潮气量、通气频率)等的同时(每次改变单一变量)采集模拟肺入口端温度及相应的绝对湿度值,并记录各影响因素的变量值。结果在监护室稳定环境(室温控制在22~24℃,相对湿度60%~70%)下模拟肺入口端温度与绝对湿度呈指数曲线关系;模拟肺入口端的温、湿度受加温湿化器的温度、螺纹管的长度及加热导丝的影响( P<0.001),但与呼吸机的型号、参数设置(潮气量、通气频率)无关。结论临床护理人员根据口插管入口端温度能基本估算与其相关的绝对湿度,能够为进一步探索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口插管入口端适宜的温湿度提供条件,为创造患者合理的湿化环境提供依据。
作者:吴晓蓉;王芳;董元伟;吕丹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感染科老年肝病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4例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观察组)50例和常规护理干预组(对照组)44例,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睡眠质量评分(PSQI)及生活质量评分(SCRQ)。结果两组护理干预前睡眠质量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护理干预前SCRQ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较好地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佳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预防性护理在减少腹腔镜妇科手术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3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随机分为预防性护理干预组(干预组)及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预防性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病人并发症的产生及治疗结果。结果干预组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痊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实行预防性护理可明显降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痊愈时间,有利于病人康复。
作者:刘利;张红菊;李雪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新生儿监护病房开展人性化护理对患儿病情预后及护理质量的影响,并为儿科病房的优质护理积累经验。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监护病房于2010年3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42例患儿,设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45例患儿,设为研究组,给予人性化护理。记录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死亡例数及家属满意度,并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监护病房开展人性化护理不仅能降低患儿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还能提高家属护理满意度,临床效益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宋建如;熊英;赖婷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母乳喂养支持系统对产妇喂养方式及健康知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至2012年在我院出生的386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于2012年1月1日建立母乳喂养支持系统,将2011年出生的189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2012年出生的197例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对新生儿出生6个月内的纯母乳喂养率、孕产妇参加哺乳健康知识培训的情况、产妇对哺乳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建立母乳喂养支持系统后,新生儿出生0~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从36.0%上升至59.4%,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产妇参加哺乳健康知识培训的比例从49.2%上升至86.8%,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对哺乳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明显改善,成绩为优良的产妇比例显著上升,成绩为不及格的产妇比例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建立并切实推行母乳喂养支持系统可显著提高新生儿出生后0~6个月的母乳喂养率,促进产妇学习哺乳健康知识,提高产妇对哺乳健康知识的掌握水平,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
作者:钟远梅;梁玮伦;许娟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在骨科,骨折病人为预防牵引针眼处感染,一般采用无菌敷料覆盖牵引针眼处再用胶布十字固定法粘贴于病人皮肤。然而,胶布固定容易使无菌敷料固定不牢,或造成皮肤过敏,毛发撕拉痛等。针对这种情况,本科将药瓶的橡皮塞,直径约2 cm,用于固定牵引针眼两端无菌敷料处。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值得推广。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责任制助产方案联合分娩球对孕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分娩的产妇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轮班制护理及传统的待产接产方式,实验组给予责任制助产方案联合分娩球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产妇的各个产程进展情况、产后出血量、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情况以及Apgar评分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实验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平均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第三产程平均时间两组无明显差异。产妇产后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00),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 P<0.05),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00),新生儿窒息率低于对照组( P<0.05)。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00)。结论责任制助产方案联合分娩球护理方式对产妇分娩结局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产妇痛苦,保障母婴健康和提高了产妇满意度。
作者:郭悦;王战云;邹磊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临产产妇产程分娩和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将420例正常分娩的临产产妇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210例。两组产妇均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的干预。记录两组产妇分娩时间和分娩后24 h内的出血量。结果干预组产妇总产程时间为(7.1±4.2)h,明显少于对照组[(9.2±3.1)h](P<0.05);产妇出血量为(189.53±92.58)ml,明显少于对照组[(241.62±174.32)ml](P<0.05)。结论对临产妇进行适当的心里干预可以有效地缩短分娩时间,同时也能相对的减少产妇产后的出血量。
作者:莫凤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