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皖婉;汪凯;杨秀兰;张龙;张骏;孙耀挺
目的 了解中国中小学校卫生人员聘任模式现况,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划分,分层选择调研省份,每个调研省份选择1~2个调研点,共覆盖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0个调研点.每个调研点选择城区、郊县各1个,每个调研区县选择小学、初中、高中各1所.调研方法为学校卫生相关部门领导、学校领导、校医及班主任等座谈会及个人深入访谈.共召开区县、学校座谈会243次,个人深入访谈1 267次,覆盖学校179所.运用定性数据分析软件Maxqda 12.0对资料进行整理、编码、主题归类和分析.结果 我国中小学校卫生人员聘任模式多种并存.使用多的是校内调剂模式(30/30),各调研点均有使用;其次是临时聘任模式(24/30)和公开招聘模式(18/30);部分地区正在进行医疗机构派驻模式(6/30)和学校购买服务模式(4/30)的试点工作;少数资源匮乏地区使用诊所/医院承包模式(8/30).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聘任模式有所不同,医疗机构派驻和学校购买服务模式受到试点地区的普遍欢迎和认可,值得借鉴.结论 中国中小学校卫生人员聘任模式存在区域性和多样性,需要完善传统模式,探索创新模式,政府购买服务值得借鉴.
作者:王海雪;朱广荣;温萌萌;崔立华;张冰;马军;刘星彤;谢婷;彭玉林;杨杰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它是许多疾病的总称[1].尽管在全世界卫生机构及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传染病所造成的疾病负担呈现下降趋势,但儿童仍然是传染病的大受害人群.由于儿童少年的免疫功能不够完善,幼儿园或学校的集体生活方式增加了他们罹患传染病的机会,一些传统的传染病如麻疹、手足口病、腮腺炎在儿童少年中时有暴发流行;一些曾被控制的传染病如结核病,因病原体的变异和环境的变化而死灰复燃;一些新发现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埃博拉病毒病,同样威胁着儿童少年的健康.目前,有效的预防接种仍然是预防传染病在儿童少年中流行的重要措施.
作者:王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西安市学生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的建立和运行状况,为探讨学生传染病相关症状监测网上直报工作对传染病早期预警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参加西安市学生传染病相关症状监测网上直报工作的70所试点学校,对网报的学生因病缺课症状和疾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年3-12月网络直报系统共监测因病缺课信息9 396人次,报告症状预警信息75条,其中8条为学校传染病早期预警信息.缺课症状以发热多(41.2%),其次为咳嗽(15.5%),发热和咳嗽症状均在12月下旬出现高峰.缺课时间以1d多,占33.9%.缺课主要疾病为其他非传染性疾病(47.3%)、上呼吸道感染(38.9%)和传染病(6.9%);在传染性疾病中以水痘居多,占49.5%.75条症状预警信息中发热症状预警信息多,占78.7%;其次是出疹,占12.0%.结论 西安市学生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系统运行良好,以发热和咳嗽为主要症状的呼吸道传染病是今后学校传染病防控的重点.
作者:张松杰;李骏;马倩倩;毋丹丹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学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广州市25所中学的4 096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和行为等信息.结果 广州市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为58.69%(2 404/4 096).48.12%(1 971/4 096)的学生近1年接受过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服务,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是艾滋病教育处方(63.48%)、艾滋病知识宣传栏/海报(60.63%)和专家专题讲座(43.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19,95%CI=1.04~ 1.36)、学校提供过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OR=1.84,95%CI=1.56~2.17)、近1年接受过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服务(OR=2.54,95%CI=2.21 ~ 2.92)的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P值均<0.05).结论 广州市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水平较低,尤其对艾滋病流行形势、主要传播途径和新型毒品危害方面的知识缺乏.学校应加强针对流行新形势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
作者:陈晓滨;程伟彬;徐慧芳;金杉杉;江洪波;步凯;王璐;蔡衍珊;杨翌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沈阳、武汉、成都、广州4座城市中小学教师高盐食品的消费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减盐干预策略措施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沈阳、广州、武汉、成都4座城市抽取2 518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高盐食品消费状况问卷调查.结果 过去3个月,教师食用薯条/薯片、方便面、加工肉制品、盐焗坚果、果脯≥1次/周的比例分别为11.2%,9.5%,18.0%,26.8%,13.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对于对照组(40岁以下、家庭经济水平低、不知道盐的推荐摄人量、不使用营养标签、沈阳),40岁及以上、家庭经济水平高、知道盐的推荐摄入量、使用营养标签、广州/成都/武汉的教师消费高盐食品的OR(95%CI)值分别为0.687(0.577~0.819),2.988(1.786~4.999),0.760(0.635~ 0.910),0.720(0.578~ 0.896),0.500(0.393~0.636),0.689(0.538~ 0.883),0.561(0.442~0.711),均是影响教师消费高盐食品的主要因素(P值均<0.05).结论 四城市中小学教师存在消费高盐食品频次较高的现象.应加强中小学教师盐与健康相关知识的营养教育,引导其减少盐的摄入量,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发生.
作者:宋超;宫伟彦;张妍;郭海军;吴晓旻;刘伟佳;栾德春;李晓辉;刘爱玲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高校学生维生素D水平及相关因素,为干预青少年维生素D缺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5年4月在阜阳市某高校方便抽取大一到大三年级6个班级的339名青少年进行维生素D相关因素问卷调查,并采集指尖血应用串联质谱法检测25(OH)D水平.结果 研究对象的25(OH)D水平范围为(6.2~ 34.5) nmol/L,均值为(16.0±5.4)nmoL/L.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较小、女性、非独生子女、经常晒太阳、近l周每天11:00-14:59户外活动时间≥30min的青少年有较高的25(OH)D水平.食用含维生素D相对较多食物的频率与25(OH)D水平间无统计学意义关联.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越大,25(OH)D水平越低(β=-0.62,95% CI=-1.04-0.20);女生25(OH)D水平较男生更高(β=2.31,95%CI=0.96~3.66);晒太阳频率越高(β=0.99,95% CI=0.13 ~ 1.85)和11:00-12:59户外活动时间越长(β=0.93,95%CI=0.27~1.58),25(OH)D水平越高.结论 青少年维生素D缺乏十分普遍,食用含维生素D相对高的食物不能有效提高25(OH)D水平,而经常晒太阳和增加有效户外活动时间可有效提高维生素D水平.
作者:罗欢;吴婷;王锐烽;汝燕峰;贾乐元;袁姗姗;朱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近年来,药物滥用的多元化和年轻化趋势愈加明显,青少年药物滥用已成为当今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青少年时期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因为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均正处于发育阶段,容易被各种因素影响[2].而青少年的药物滥用行为会导致严重的身体损害和抑郁、自杀意图与自杀尝试等心理问题,甚至会产生各种违法犯罪行为,造成巨大的社会问题[1].因此,了解青少年药物滥用现况及其影响因素,可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应预防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作者:李兰;王乃博;余超;吴磊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中国和巴基斯坦大学生吸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制定大学生控烟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抽取1 132名中国和巴基斯坦国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吸烟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中国和巴基斯坦大学生男性吸烟率(34.94%,32.35%)高于女性(4.74%,0) (x2值分别为50.96,60.57,P值均<0.05);中国男性二手烟暴露率(54.21%)高于女性(45.70%) (x2=5.03,P<0.05).中国大学生二手烟暴露率(48.35%)高于巴基斯坦大学生(32.38%)(x2=38.31,P<0.05).二手烟暴露的主要场所为室内公共场所(中国为88.70%,巴基斯坦为67.65%).中国大学生对吸烟及烟草相关知识正确认知率(53.13%)高于巴基斯坦大学生(4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19,P<0.05).饮酒(OR=4.273)、去网吧(OR=2.593)、家庭成员女性吸烟(OR=4.797)、朋友支持吸烟(OR=3.765)是中国大学生吸烟行为的危险因素,女性(OR=0.207)是中国大学生吸烟行为的保护因素;吸烟相关知识正确认知率高(OR=0.668)是巴基斯坦大学生吸烟行为的保护因素,饮酒(OR=11.842)、室友吸烟(OR=5.303)、老师吸烟(OR=6.771)是巴基斯坦大学生吸烟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 大学生吸烟及二手烟暴露现象较普遍.应大力开展烟草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吸烟知识认知率.
作者:罗曼;张晓方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无锡市儿童的死亡现状和流行特征,为开展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无锡市2008-2015年儿童死亡资料进行分析,计算死亡率、死亡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潜在寿命损失年数.结果 2008-2015年儿童平均死亡率为37.89/10万(标化死亡率为40.43/10万),男童明显高于女童(u=7.315,P<0.0I);8年间死亡率无明显变化趋势(APC=1.01%,95%CI=-4.76%~7.11%,P>0.05),但儿童死亡在全人群死亡中的构成比下降了40.40百分点.前3位主要死因为损伤和中毒、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分别占27.84%,21.03%,20.75%;0~<1岁组的主要死因为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1~17岁各年龄组主要死因为损伤和中毒.减寿总年数为67 368.5人年,减寿率为12.63‰,平均减寿年数为61.41年;减寿前3位主要死因为损伤和中毒、肿瘤、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结论 损伤和中毒、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是导致无锡市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应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降低死亡率.
作者:杨坚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为学校落实体育锻炼制度、加强体育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从北京市4个区县中选取16所学校,对小学三~五年级、初中一~二年级共6 421名中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相关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相关健康知识总知晓率为53.55%,初中(58.36%)高于小学(50.62%),郊区(56.98%)高于城区(47.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35.520,603.140,P值均<0.05);中小学生愿意每天进行lh体育锻炼活动的报告率为49.49%,喜欢上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的报告率为75.11%,喜欢上课间操的报告率为60.36%;中小学生每天在校锻炼时间≥lh的报告率为58.78%,课间10min能够到户外进行活动的报告率为8.72%,家庭体育锻炼能够达到≥5次/周的报告率为32.38%.结论 北京市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相关知识、意愿欠佳,自主体育锻炼行为及家庭体育锻炼情况严重不足,体育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作者:段佳丽;王观;高爱钰;林宁翔;杨春雷;张丛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掌握维吾尔族贫困大学生自杀意念与心理弹性的关系,为少数民族特殊群体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随机选取乌鲁木齐2所高校1 154名维吾尔族贫困学生,同时选取同年级、性别、生源地1 098名非贫困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及成人心理弹性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新疆维吾尔族贫困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5.42%(178/1 154),非贫困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0.56%(116/1 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2,P<0.01);贫困男生和女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均高于非贫困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94,6.03,P值均<0.05);维吾尔族贫困学生心理弹性总分为(5.11±0.95)分,非贫困学生得分为(5.03±0.9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5).无论是否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各维度及总分与自杀意念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贫困大学生自杀意念较高,心理弹性较好,且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作者:李梅;高刚;马国帅;阿尔肯·阿不都瓦依提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重庆市2000一2014年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变化的特点、规律和趋势,为进一步改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00,2005,2010,2014年4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重庆市7~18岁年龄段中小学生调研数据,对重庆市中小学生形态指标、功能指标、身体素质指标进行动态观察和分析.结果 重庆市14年间小学组男、女生身高分别增长了5.75,5.06cm,中学组分别增长了2.84,2.03 cm;小学组男、女生体重分别增长了5.95,4.78 kg,中学组分别增长了5.53,2.74 kg;小学组男、女生胸围分别增长了4.69,3.83 cm,中学组分别增长了2.22,2.23 cm.中小学组男女生立定跳远、耐力跑,小学组男女生50 m跑和女生仰卧起坐,以及中学组男生肺活量、50 m跑等项目成绩有不同程度提高,但小学组男女生肺活量、小学组男生斜身引体,中学男生引体向上、女生50 m跑、肺活量和仰卧起坐等项目成绩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 重庆市中小学生形态发育持续增长,身体功能改善不明显,身体素质稳中向好,但发展不均衡.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建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机制和学生体育运动意外事故的理赔制度,以促进中小学生身体形态、功能和素质均衡发展.
作者:苟明;谈文建;张亚妮;安家俊;曹型厚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究早年留守经历对流动青少年依恋关系的影响,为青春期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珠海、中山、东莞、深圳和广州各1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六~八年级全部学生1 544名(留守组763名,未留守组781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进行测评.结果 留守组儿童母亲信任、母亲沟通、父亲信任、父亲沟通维度及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得分较非留守组儿童低(t值分别为-5.63,-6.04,-5.53,-4.06,-6.97,-5.71,P值均<0.01);母亲疏远、父亲疏远、同伴疏远维度得分较非留守组儿童高(t值分别为5.62,3.31,2.59,P值均<0.01);留守组与非留守组儿童同伴信任、同伴沟通维度及同伴依恋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母亲信任、母亲沟通、母亲依恋、父亲信任、父亲依恋、同伴依恋的消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1.30,-0.95,-2.88,-0.87,-1.34,-1.24),是母亲疏远、父亲疏远、同伴疏远的积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0.63,0.46,0.62,P值均<0.05);分离期间见面频率为每月都见是留守组儿童母亲依恋、父亲依恋的积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9.67,10.52,P值均<0.01);与父母均分离是留守组儿童同伴信任、同伴沟通、同伴依恋的消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2.66,-1.78,-4.36,P值均<0.05);留守期间隔代监护是留守组儿童父亲疏远及同伴疏远的消极影响因素(t值分别为-0.40,-0.68,P值均<0.05);分离年龄在4~5岁是留守组流动儿童同伴依恋的积极影响因素(B=5.79,P<O.01).结论 早年留守经历对青春期流动儿童依恋关系造成影响.改善养育环境,制定增进父母与流动儿童共同生活等政策,将有助于降低儿童不良心理的发生风险.
作者:刘宝宝;郭丽;卢婷;董江会;凌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西藏大学生肺结核防治同伴教育近期效果,为西藏高校开展肺结核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西藏4所高校学生,按学校随机分为干预组(571人)和对照组(563人).干预组开展同伴教育,对照组发放宣传页.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两组干预前和干预后1个月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结果 干预组的肺结核防治知识知晓率、正确态度持有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分别由干预前的27.6%,73.7%,39.9%提高到干预后的58.4%,82.1%,45.4%;对照组分别由于预前的26.8%,64.1%,39.0%提高到干预后的40.7%,67.8%,44.8%.经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同伴教育使干预组知识知晓率和正确态度持有率分别提高了16.7和4.6百分点,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正确行为形成率无影响(P>0.05).结论 同伴教育和发放宣传页均可提高大学生的肺结核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但前者效果优于后者,可作为西藏大学生肺结核健康教育的较好方法之一.
作者:张金静;贺拥军;戎浩;袁东亚;李旭光;刘晓丽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童年期流动、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领悟社会支持和核心自我评价的现状和相互关系,为改善童年期流动、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524名留守经历(留守组),223名流动经历(流动组),182名既有留守又有流动经历(留守+流动组),1 161名普通大学生(普通组)的心理健康、核心自我评价和领悟社会支持.结果 有流动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核心自我评价和领悟社会支持得分与普通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核心自我评价、家庭支持得分均低于普通组和流动组(P值均<0.05);留守+流动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核心自我评价、领悟社会支持得分均低于普通组和流动组(P值均<0.05).4个群体中心理健康、核心自我评价、领悟社会支持间均有统计学意义相关(P值均<0.01).在4个群体中,核心自我评价在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间均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结论 童年期流动经历对大学生心理状况无负面影响,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心理状况有持续的负面影响.
作者:谢其利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2000-2014年上海市学龄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的变化趋势,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判别标准研制及预防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0,2005,2010,2014年4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7~18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小均方(Least Mean Square,LMS)法探讨不同性别、年龄组儿童青少年BMI的变化趋势.结果 14年间学生BMI P85低年龄组差异比较小,随年龄增加差异逐渐增大,青春期后有减小的趋势,男生平均增加2.1百分点,女生平均增加1.3百分点.学生BMI增长主要集中在中等和高百分位数,尤其是P90后,差值逐渐增大.7~11,12~15岁男生在P5o后差值均逐渐增大,P95分别达2.0,3.2百分点,其中12岁男生从23.4 kg/m2增加到26.8 kg/m2,14岁女生从24.0 kg/m2增加到25.9 kg/m2.与WGOC标准相比,2014年男生BMI P85,P95均较高,而女生BMI P85 10岁之前高于WGOC标准,从11岁开始与WGOC标准基本相一致.2014年上海市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5.4%,9.1%,较2000年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分别上升6.4,5.2百分点.结论 BMI分布高百分位的个体比低百分位个体的变化更大.在肥胖防治工作中,加强对群体BMI曲线的监测分析,对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战略意义重大.
作者:王向军;杨漾;吴艳强;杨璨;焦佳欣;彭宁宁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视力不良是我国学生检出率高的常见病,对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有不良的影响,视力不良发病率已成为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1].特别是高三年级学生视力不良发病率较高,且有上升趋势[2].为了解云南省曲靖市职业高中、普通高中、重点高中学生视力不良现状,现对曲靖市市级10所不同类型学校24 994名高中学生视力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云贵;顾华康;宋家卫;胡学明;李丽;周云;杨普睿;许溱芬;盛立萍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进城务工者学龄前子女的行为问题,为培养该群体儿童的健全人格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福建省福州、厦门、漳州、莆田456名幼儿,使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与长处和困难问卷(家长版)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分别为22.6%和1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530,P>0.05);研究组的多动注意不能得分高于对照组,亲社会行为得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117,2.512,P值均<0.05);研究组男童和5~6岁儿童行为问题严重于对照组(P值均<0.05);父母关系、父母教养态度、父亲管教类型和家庭人均月收入等因素进入回归方程(P值均<0.05),对儿童行为问题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结论 进城务工者学龄前子女的行为问题不容忽视,家庭因素能预测子女的行为问题.改变家长的教养观点,优化民办园的管理和教育理念,改善进城务工者群体的发展状况可促进子女教育干预的效果.
作者:刘黎微;郑碧群;陈锦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重庆市大中小学及幼儿园统一供应学生餐的微生物污染状况,为进一步确保学生餐安全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2014年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对样品进行卫生指标菌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 卫生指标菌中的菌落总数和大肠埃希菌计数不合格率分别为19.57%,6.09%;食源性致病菌中的沙门菌检测全部合格,不合格率高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计数,为1.74%.学校类型里中学和小学样品不合格率高,达到34.88%和33.33%.不同食品类别学生餐中凉拌菜和焙烤油炸类不合格率高,为54.55%和44.44%.炎热季节的学生餐不合格率为31.25%,凉爽季节为1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5,P<0.01).城市学校学生餐样品不合格率为26.82%,稍高于农村学校.早餐和午餐不合格率分别是27.91%,23.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8,P>0.05).结论 2015年重庆市学校学生餐存在不同程度的微生物污染风险.应根据监测结果反映的食品安全风险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管.
作者:何源;王红;刘晓朋;王文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在正常医学生群体中自闭特质及分裂型人格障碍是否存在共情能力差异,且两者在共情维度上的差异.方法 以某医科大学1 040名大学生为对象,使用自闭谱系问卷(AQ)、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和分裂型人格问卷(SPQ)测查自闭特质、分裂型人格、共情能力水平,并分析三者的关系.结果 高自闭特质组医学生在观点采择、想象力、同情关怀3个因子上的得分低于低自闭特质组,而在个人痛苦因子上得分高于低自闭特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分裂型人格高分组医学生在观点采择、同情关怀2个因子上的得分低于低分组,而在个人痛苦因子上得分高于低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生群体AQ总分以及SPQ总分和IRI总分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高自闭特质组与高分裂型人格组在IR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自闭特质水平、分裂型人格障碍水平、共情能力三者存在认知相关性,自闭特质与分裂型人格在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上无差异.
作者:余皖婉;汪凯;杨秀兰;张龙;张骏;孙耀挺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