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佩俊;张丽萍;和彦苓;李淑荣;徐鹏程;韩素琴;卢静;黎育林
目的 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经济发展指标来自1994-200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贫困生心理健康指标来自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等1998-2011年139篇(n=54 423)采用SCL-90的实证研究文献,利用横断历史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偏执2个因子均值与年代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5~-0.17,P值均<0.05);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和敌对4个因子标准差与年代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8 ~-0.25,P值均<0.05);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偏执的均值以及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和敌对的标准差与5a前人均GDP、城镇化、工资水平、教育经费投入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7~-0.27,P值均<0.05);躯体化的标准差与城市和农村恩格尔系数、房价占工资比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8~0.20,P值均<0.05),而抑郁与城市恩格尔系数呈正相关(r=0.18,P<0.05).结论 贫困大学生部分心理健康因子有所改善,一些健康因子的内部差异在逐渐变小.经济发展是影响贫困大学生某些心理健康因子发展及其内部差异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金德;刘惠珍;伍业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与亚健康症状的关系,为青少年亚健康的教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市6所中学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3 069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基线调查未检测出亚健康症状的学生继续进行为期9个月的随访.结果 基线亚健康症状的检出率为52.46%.1 204人完成随访,随访期间亚健康症状的新发率为13.87%.经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共同筛选,偏食(OR=1.629,95%CI=1.092~ 2.430)、不良减肥行为(OR=2.410,95%CI=1.334~4.354)、故意伤害(OR=1.930,95%CI=1.249~2.984)是躯体亚健康症状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吸烟(OR=2.849,95%CI=1.106~7.340)、自杀(OR=3.380,95% CI=2.000~ 5.714)是心理亚健康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偏食(OR=1.574,95%CI=1.125~2.200)、故意伤害(OR=1.586,95%CI=1.079~2.330)、自杀(OR=2.742,95%CI=1.682~4.470)是中学生身心亚健康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重庆市中学生的亚健康检出率较高.应持续关注这一领域,并为减少健康危险行为的暴露而开展适当的教育和干预.
作者:逯嘉;何佳桐;管佩钰;方琪;汪洋;王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学生群体性癔症是一种对学校和社会稳定危害极大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在国内时有发生,其病因为某种外界因素,大多源于恐惧,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极大关系[1].2012年3月29日,贵州省织金县某中心小学发生一起疑似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病例临床诊疗情况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认,是一起因个别学生进食营养早餐后胃肠不适、班主任的宣传和家长的担心所引起的一起学生群体性心因性反应事件,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怡娅;李昭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苏州市中学生慢性疲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探讨中学生慢性疲劳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苏州市初一至高三18 139名在校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获取资料.结果 60.9%的苏州市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疲劳,其中12.9%为慢性疲劳;高中生慢性疲劳检出率(16.4%)高于初中生(9.1%),女生(13.7%)高于男生(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管教方式、情绪、同学关系、社会支持、自评健康、睡眠状况与慢性疲劳状态呈显著相关(P值均<0.05).结论 中学生慢性疲劳有许多可控因素,慢性疲劳健康教育路径值得探讨.
作者:石阶瑶;徐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网络活动与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关系,为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及减少问题性网络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评问卷,对来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双生子研究样本库1 378对青少年双生子的网络活动进行第一轮调查,1.5 a后对样本进行追踪,从中随机抽取1 650名被试测量其发生问题性网络使用的情况.结果 个体上网时间与问题性网络使用呈正相关,且青少年周末上网时间能显著预测后期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得分.第一轮测试参与娱乐和社交活动的种类越多,第二轮测试中问题性网络使用得分就越高(r娱乐=0.192,r社交=0.182,P值均<0.01);而参与信息活动的种类与问题性网络使用没有相关性(r=0.008,P=0.748).高娱乐高社交组和高娱乐低社交组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得分高于高社交低娱乐组和低娱乐低社交组的得分(P值均<0.05).结论 青少年周末上网时间能预测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发生;较之单一的网络活动,娱乐和社交的共同作用与问题性网络使用有更密切的关系.
作者:阳秀英;李梦姣;李新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青少年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对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1-2].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青少年时期及今后身体成长过程中疾病的发生率,同时也可以促进其健康水平的提高[3].国内外研究显示,制约人类健康的因素中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占50%~55%[4-5].本研究对新疆4个民族青少年的生活方式现状进行调查,并与全国同类指标进行比较,为更好的研究新疆少数民族及全国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及影响因素提供数据资料.
作者:阿尔肯·阿不都瓦依提;杨振江;毕存箭;杨俊敏;祖母拉提·阿不都热依木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近年来,城乡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1-2],饮用水卫生安全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环境和健康问题.学校的学生饮水安全问题倍受社会关注[3-4],一些地区通过配备学校净水设备为学生提供直饮水来解决饮水安全问题[5].为了解镇江市不同供水方式的学校直饮水卫生质量,笔者于2013年10月21日至11月20日对该市16所学校的直饮水进行水质卫生监测调查,为保障青少年身体健康和完善学校直饮水卫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蒋兆峰;韦镇萍;韩颖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高职学生网络成瘾与自杀行为的相关性,为进行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网络成瘾量表以及自编的一般资料问卷,对整群抽取的六安市某职业技术学院1 826名在校学生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高职学生轻度网络成瘾率为22.1%,中/重度网络成瘾率为3.1%,男生、独生子女、来自城镇、学业成绩差、有抽烟行为和饮酒行为的高职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高于相应其他组别的学生(P值均<0.05).控制了家庭经济、抽烟行为、饮酒行为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轻度网络成瘾学生的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风险是无网络成瘾者的2.130倍(95%CI=1.564~2.901)和3.191倍(95%CI=1.714~5.938);有中/重度网络成瘾学生自杀未遂的风险是无网络成瘾者的3.584倍(95%CI=1.128~11.393).结论 高职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较高,网络成瘾与自杀行为的相关有统计学意义.高职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王侠;孟秀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成都市龙泉驿区8~16岁儿童青少年的膳食摄入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通过食物频率调查收集503名8~16岁儿童青少年过去1 a各类食物及饮水的摄入状况,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对儿童青少年建议的摄入量,对调查对象的膳食状况进行中国膳食平衡指数(DBI-07)评分,评价膳食质量.结果 儿童青少年负端分的中位数为23,有61.6%的人存在低度摄入不足.正端分的中位数为15,有56.1%的人存在中高度摄入过量.膳食质量距的中位数为40,有59%的人存在中度的膳食失衡,其中14~ 16岁的青少年膳食质量差.结论 儿童青少年普遍存在膳食结构不平衡问题,应增加蔬菜、豆类、水产品及水的摄入量,控制谷类、含糖饮料及零食的摄入量.
作者:段若男;周雪;刘言;薛红妹;杨明喆;成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昌平区中小学生午餐用餐现况,为制定相关改善策略和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普查的方式,对昌平区辖区全部117所中小学校午餐用餐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中小学校午餐供应方式、用餐人数、菜品种类、送餐及自供餐食堂管理等.结果 117所中小学校中,仅36所学校设置食堂,3所学校外送学生午餐,食堂和外送餐用餐学生20 459人,有29 914人回家用餐;自办食堂的10所学校,每年向食堂投入(3~26)万元,其中用于午餐原材料购置的费用为(1~7)万元;58.33%的学校(21/36)有专人负责学生午餐食谱和菜品搭配,但仅13.89% (5/36)的食堂有营养师;16.67%(6/36)的食堂菜谱考虑考试等特殊时段的供餐,38.89% (14/36)的食堂菜谱有过考虑学生生长发育阶段,69.44%(25/36)食堂菜谱考虑季节变化,86.11% (31/36)的食堂食谱定期更换;47.22% (17/36)的学校午餐采用统一标准发放,83.33%(30/36)的学校明确规定教师要监督学生用餐;外送午餐有1~4个菜品,托管食堂午餐有1~8个菜品,自办食堂有2~14个菜品;17家统一标准发放午餐的食堂,对不够吃的学生均采取加餐的方式提供额外饭菜;32所学校存在剩饭剩菜现象,报告率主食>素菜>半荤半素>荤菜;区教委对辖区户籍的1 877名住宿中小学生实行餐补.结论 昌平区中小学校食堂明显不足,午餐营养质量与感官质量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营养教育有待加强,学生饮食行为有待改善.
作者:张崛;崔永强;黄艳丽;刘玉红;刘晓培;王金飞;滕淑凤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北京市高中生的学校适应状况,为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的信度和效度较好的高中学校适应量表,对北京市3所重点高中和2所非重点高中共951名高中生的学校适应现状进行调查.结果 高中生学校适应整体呈正态分布,学校适应各维度中以集体适应好,为(4.279±0.653)分;学习适应差,为(3.600±0.622)分.高中生学校适应的学校类型、年级和性别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688,19.445,11.145,P值均<0.05).重点高中的学生学校适应、学习适应、师生亲密性、师生冲突和学校态度得分均高于非重点高中的学生(P值均<0.05).高三学生的学校适应好,高二学生差.高中女生的学校适应及学习适应、师生冲突、情绪适应和同伴关系得分均高于男生(P值均<0.05).结论 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和性别高中生的学校适应特点,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高中生的学校适应水平.
作者:侯静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城区7~11岁参加兴趣班的儿童心理行为现况,为儿童兴趣班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自编问卷对广州市城区590名7~11岁儿童进行评定.结果 女童兴趣班参加率(89.3%)高于男童(83.3%)(P<0.05);男、女儿童参与兴趣班种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童兴趣班种类偏向益智班和体育班,女童则偏向音乐班和才艺班;对兴趣班持积极主动态度的比例女童(86.7%)高于男童(74.7%)(P<0.01);选择兴趣班由父母结合孩子意见决定的比例女童(97.9)高于男童(92.9%)(P<0.01);46.6%的儿童0.5 a内上兴趣班费用超过3 000元.兴趣班男童的总行为问题及各个因子异常率与非兴趣班男童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兴趣班女童的总行为问题及分裂强迫、多动、违纪、攻击性、残忍因子异常率均低于非兴趣班女童(P值均<0.05).结论 参加0.5 a以上兴趣班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未产生不利影响,参加兴趣班女童的心理行为相对较好.
作者:董江会;卢婷;朱麒臻;郭丽;陈业彬;魏双菊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8~13岁小学生日常生活方式与营养状况的关系,为改善维吾尔族小学生的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依据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检测细则,对新疆喀什地区8~13岁1 578名维吾尔族小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及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新疆喀什地区8~13岁维吾尔族小学生轻度营养不良、中度营养不良、超重和肥胖的学生分别为27.38%,12.55%,6.46%和6.65%.对学校体育课持不同态度、不同吃早餐情况、不同吃零食情况、不同睡眠时间、不同锻炼时间的小学生营养状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新疆喀什地区8~13岁维吾尔族小学生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现象并存,日常生活方式对小学生的营养状况有一定的影响.应加强对维吾尔族小学生营养健康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作者:李卫民;孙英;祖母拉提·阿不都热依木;霍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城区小学生早餐质量及饮食行为,为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取广州市城区6所小学二~五年级1 496名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2.2%的学生每天都吃早餐,早餐种类主要是米面制品(77.23%),其次为奶类及其制品(60.98%);61.38%的儿童早餐营养不充足.在校日,小学生吃午餐的地点主要是学校(70.58%),13.20%的学生三餐平均进食时间<15 min,15~25 min的占51.65%.过去1周,18.77%的学生在外就餐≥4次;过去1个月,8.96%的学生吃过4次及以上西式快餐;4.70%的学生每天晚上睡前0.5 h进食,4.10%经常晚上睡前0.5 h进食.仅有35.28%的学生每周喝牛奶7次及以上.小学生吃的次数多的零食是新鲜蔬菜水果(22.09%),其次是奶及奶制品(19.86%)和谷类(16.82%);饮用多的饮料是牛奶及酸奶(30.93%),其次是碳酸饮料(18.40%)和茶水(12.60%).结论 广州市城区儿童早餐质量较差,不良饮食行为较普遍,应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
作者:林蓉;刘伟佳;林琳;刘伟;熊莉华;陈思宇;郭重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毫州市直中小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管理现状,为改进和提高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查阅资料、调查询问、实地查看等方式,对毫州市直35所中小学校进行现场卫生监督检查,其中中学13所,小学22所.结果 13所中学均开展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而只有10所小学开展健康教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71,P<0.01);4所中学开展学生健康体检并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小学均未开展类似工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34,P<0.05).结论 毫州市中小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管理水平较低,措施落实不到位.教育与卫生部门和学校应密切配合,提高中小学传染病防控工作管理能力和水平.
作者:王立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孤独症、脑瘫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现状及其与正常儿童间差异,为此类患儿的饮食行为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的调查方法,对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童发育行为中心49例孤独症儿童、哈尔滨儿童医院和佳木斯小儿脑瘫疗育中心的62例脑瘫儿童和哈尔滨幼儿园136例正常儿童应用自拟的“儿童饮食行为及相关因素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儿童人口学资料、饮食行为情况及家长喂养行为.结果 孤独症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89.80%,脑瘫儿童为80.65%,均高于正常儿童(48.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6.02,P<0.05).胃口差、对某食物的偏好、不良进食习惯、进食时的特殊行为及其他饮食爱好,不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家长的不良喂养行为、良好喂养行为和过度关心儿童饮食行为报告率,在孤独症组、脑瘫组和正常儿童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孤独症、脑瘫儿童较正常儿童存在更多饮食行为问题.应加强对孤独症、脑瘫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重视,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与康复训练指导,培养其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
作者:庞秀明;邹明扬;王涵;林丽丽;孙彩虹;王佳;武丽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近年来,青春期性征发育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1],通常在身体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青春发动期各种事件按特定的模式进行,但初现的时间存在个体差异,与同年龄、同性别群体相比,可表现为提前、适时或推迟.这种青春发动期各种事件初现的时间称为青春发动时相(pubertal timing)[1].青春发动时相提前趋势已被多篇报道证实,提示与肥胖有密切关系[2].本文通过调查了解太原农村女生的青春发动时相分布特点,并探讨其与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石倩;王小军;郭银娥;王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上海市原南汇地区小学生视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小学生视力保健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调查方法,对3 385名上海市原南汇地区一~五年级小学生进行视力检查,并发放问卷进行相关因素调查.结果 学生近视率为60.3%,其中中度近视为42.7%.女生近视率(63.1%)高于男生(57.6%).小学生近视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呈现增高趋势(x2=37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龄前健康状况、学习压力、读写姿势、母亲视力以及照明光源是小学生近视发展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小学生近视率随着年级与学习压力的增加而上升.学校需重点关注高年级学生,且需将视力预防保健工作前移,动员家长积极主动配合并参与儿童正确读写姿势的培养,构筑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视力预防保健体系.
作者:周伟;张一飞;刘成军;冯学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重庆市高校结核病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为高校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抽取的重庆市5所高校的2 968名大学生进行结核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结核患者、高校医务人员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防人员共27人开展定性访谈.结果 高校学生对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的总知晓率为44.1%,不同高校、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核心知识总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9.75,11.20,33.71,P值均<0.01).核心知识中对“结核病定点诊疗机构”的知晓率低,仅为32.9%.89.0%(2 643/2 968)的受访大学生希望获得结核病防治知识.电视、报纸、网络等是高校学生获取结防知识的主要途径.定性访谈结果还显示被试结核就医行为不良、患病后心理负担较重等情况.结论 高校学生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工作有待加强.需进一步完善健康促进计划,切实提高学校结核病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
作者:罗兴能;贾红莲;刘雄娥;刘伟;李廷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损伤流行现状及其相关危险行为发生情况,为北京市开展学生运动损伤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回顾性调查的方法,于2012年9月在北京市16个区县抽取104所中小学校17 086名在校中小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调查2011-2012学年度学生运动伤害及其相关危险行为发生情况.结果 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过程中伤害占伤害总例数的23.53%,运动伤害发生率为3.03%,城区为3.72%,郊区为2.59%,男生为4.02%,女生为2.07%,城郊及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4.15,7.33,P值均<0.01).505人次运动损伤害中74.65%到医院/校医室就诊,3.96%住院治疗;0.40%造成残疾;次均休息5.90d,次均缺课2.27 d.结论 运动伤害是中小学生较为普遍的伤害之一,严重影响学生健康和生活,学校和家长必须相互合作,加强学生运动伤害预防教育,强化学生的运动安全意识,做好运动防护,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作者:段佳丽;符筠;滕立新;赵海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