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倩;王小军;郭银娥;王莉
目的 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经济发展指标来自1994-200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贫困生心理健康指标来自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等1998-2011年139篇(n=54 423)采用SCL-90的实证研究文献,利用横断历史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偏执2个因子均值与年代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5~-0.17,P值均<0.05);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和敌对4个因子标准差与年代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8 ~-0.25,P值均<0.05);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偏执的均值以及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和敌对的标准差与5a前人均GDP、城镇化、工资水平、教育经费投入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7~-0.27,P值均<0.05);躯体化的标准差与城市和农村恩格尔系数、房价占工资比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8~0.20,P值均<0.05),而抑郁与城市恩格尔系数呈正相关(r=0.18,P<0.05).结论 贫困大学生部分心理健康因子有所改善,一些健康因子的内部差异在逐渐变小.经济发展是影响贫困大学生某些心理健康因子发展及其内部差异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金德;刘惠珍;伍业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中小学生的早餐和零食问题一直是影响学生饮食行为和体质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早餐对于学生来说更为重要,早餐摄取的食物必须满足学生上午学习的能量和营养所需.然而各国学生不吃早餐或早餐营养不充足的现象十分普遍[1-2],且发展趋势有增无减[3].许多研究认为早餐的质和量可能与儿童的学习成绩、认知能力以及身体耐力有关[4],并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在校行为[5].另外,我国儿童零食行为较为普遍[6],零食可以补充一定量营养素,还可以满足孩子食欲的享受;但零食数量超过一定程度,会影响到正餐营养素的摄入.
作者:白彩琴;乔小磬;杨杰;宋杰;卞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初中生静坐、锻炼时间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预防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潍坊市852名初中生进行生活方式及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的问卷调查.结果 单因素分析中,不同静坐时间、不同锻炼时间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0.26,19.52,P值均<0.05).调整了年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初中生心理健康与静坐时间[OR值(OR值95%CI)=1.46(1.17~1.82)]、锻炼时间[OR值(95%CI)=0.60(0.47~0.77)])的关联仍有统计学意义.交互作用分析显示,静坐时间和锻炼时间存在拮抗作用.静坐为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锻炼为保护因素.结论 多动少坐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
作者:任艳峰;王素珍;高尚;赵晓蒙;贺圣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虹口区青少年群体中各类健康危险行为的流行现状,为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虹口区3所初中、2所高中、1所职校共计1 413名在校学生,采用“上海市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初、高中问卷)进行自填式匿名调查.结果 仅54.99%的学生每天喝牛奶,35.67%的学生吃油炸食品≥2次/周,20.03%的学生吃甜食≥1次/d.48.97%的学生存在不健康减肥行为.22.43%的学生有过自杀倾向,但仅有16.4%的学生寻求过帮助,其中53.85%的学生寻求同学帮助.结论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不容忽视.应加强学生及家长相关健康知识宣教,共同关注青少年的健康与心理问题.
作者:司梅;林可;亓德云;付泽建;李香亭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高校教职工代谢病行为干预效果,为高校教职工慢性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4月粤西某高校20~ 59岁在编教职工为研究对象,进行生活方式调查和体质量指数、血脂、血糖、血尿酸和腹部彩超等检查.对该人群实施为期1 a行为干预,比较被试干预前后不良生活行为持有情况及体检结果.结果 2012年教职工超重与肥胖、脂肪肝、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空腹血糖升高)和高尿酸血症总检出率分别为31.11%,28.15%,41.30%,12.67%和17.56%.实施行为干预1 a后,嗜酒、喜食海鲜、喜食肥肉和动物内脏、常在外聚餐、睡眠不足、运动缺乏和饮水过少等不良行为较干预前分别下降了2.4,9.84,5.6,5.24,8.03,18.61,4.45百分点(P值均<0.05),以男性下降明显.脂肪肝、血脂异常和糖代谢异常(空腹血糖升高)检出率分别比干预前下降5.28,6.3和3.24百分点(P值均<0.05),以男性和20~ 49岁年龄段人群下降显著.干预前,男性不良生活行为持有率和代谢病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干预后差异明显缩小.结论 健康管理和不良生活行为干预是代谢性疾病防治经济有效的途径,值得推广;干预时机越年轻效果越好.
作者:陈光英;陈丽娟;黄琪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青少年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对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1-2].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青少年时期及今后身体成长过程中疾病的发生率,同时也可以促进其健康水平的提高[3].国内外研究显示,制约人类健康的因素中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占50%~55%[4-5].本研究对新疆4个民族青少年的生活方式现状进行调查,并与全国同类指标进行比较,为更好的研究新疆少数民族及全国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及影响因素提供数据资料.
作者:阿尔肯·阿不都瓦依提;杨振江;毕存箭;杨俊敏;祖母拉提·阿不都热依木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查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SCL-90心理健康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以随机分层取样法选取河南省4个县的584名初、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 中学生网络成瘾者共有53人,占全体被试的9.1%,留守与非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分别为12.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8,P<0.01);其中,留守男生、留守女生网络成瘾检出率分别为15.0%,5.0%,留守高一、留守初二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分别为17.0%,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非网络成瘾组留守中学生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均低于网络成瘾组(P值均<0.01);留守中学生的网络成瘾得分与主观社会支持呈负相关(P<0.01)、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各个因子分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心理健康、主观社会支持、性别和年级对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有显著影响(P值均<0.05).结论 应对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并重视留守中学生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
作者:任彩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学习倦怠(learning burnout)是指由于过度的学习需求而使学生产生情绪耗竭,疏离学业,成就感低落[1],分为情绪耗竭、去个性化和降低成就感3个维度[2].影响学习倦怠的因素很多,客观因素主要有学习成绩[3]、学习压力、社会支持[4]、师生关系[5]等,主观因素包括人格因素与成就目标[6]等.小学生的自尊具有发展性,小学四~六年级正处于自尊急剧上升发展阶段,但自尊的发展会受到其所处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影响[7].本文旨在探讨班级环境、自尊与小学生学习倦怠三者的关系,为学校改善教学环境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作者:高志华;马红霞;杨羚;纪占杰;李海华;韩志鸿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学生视力保护及视力总体水平变化情况,为进一步改善视力保护方式与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学校专用视力检测箱对上海市长宁区在校学生进行每年4次的视力监测,监测数据统一录入学校卫生工作信息系统,导出Excel后,以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2003-2011学年度学生平均视力不良率为48.96%,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男生为47.05%,女生为5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95,P<0.05).各年级学生视力不良率变化情况基本随年级上升,视力不良率呈上升趋势.结论 学生视力呈整体严重化倾向,性别差异缩小,但整体视力不良水平提升,视力不良变化趋势后移,且配镜率较低.
作者:韩勇;戚春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甲型H1N1流感疫苗对高中生的流行病学保护效果,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从嘉兴市选择5 760名高中生,设立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组和未接种组(对照组),随访观察1个流感流行周期(6个月)后,比较两组甲型H1N1流感病例、流感样病例、乙型流感病例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不同性别、住宿情况高中生流感样、乙型流感和流感核酸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流感症状史高中生乙型流感和流感核酸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季节性流感接种史高中生流感样病例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不同性别、住宿情况、季流接种史高中生流感样病例、乙型流感病例和流感核酸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流感症状史高中生流感样病例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高中男生较女生、住校生较走读生更易发生流感样病例、乙型流感和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甲型H1N1流感疫苗流行病学保护效果虽未得到有效验证,但该疫苗接种可能不存在交叉保护作用.
作者:何奔;向泽林;沈国初;杜哲群;朱红良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视屏时间与心理健康的流行现状及其关联性.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合肥市某医科大学2 377名大一至大三年级学生,运用网络成瘾测试(IAT)和美国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编制的问卷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和视屏时间状况,分别运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评估;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网络成瘾、视屏时间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此次调查中,大学生网络成瘾318人(13.4%),学习日视屏时间>2 h/d的371人(15.6%),周末视屏时间>2 h/d的1071人(45.1%),男生报告率均高于女生(P值均<0.05);心理亚健康、焦虑和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8.6%,13.4%和18.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网络成瘾是心理亚健康、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46,4.34,3.69,P值均<0.01);学习日视屏时间>2 h/d与心理亚健康症状有关(OR=1.45,P<0.05).结论 网络成瘾和视屏时间较长现象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尤其是男生;网络成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显著相关,学习日视屏时间>2 h/d与心理亚健康症状有关,而周末视屏时间与心理健康无关联.
作者:鲍丙刚;李艳艳;陶舒曼;伍晓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损伤流行现状及其相关危险行为发生情况,为北京市开展学生运动损伤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回顾性调查的方法,于2012年9月在北京市16个区县抽取104所中小学校17 086名在校中小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调查2011-2012学年度学生运动伤害及其相关危险行为发生情况.结果 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过程中伤害占伤害总例数的23.53%,运动伤害发生率为3.03%,城区为3.72%,郊区为2.59%,男生为4.02%,女生为2.07%,城郊及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4.15,7.33,P值均<0.01).505人次运动损伤害中74.65%到医院/校医室就诊,3.96%住院治疗;0.40%造成残疾;次均休息5.90d,次均缺课2.27 d.结论 运动伤害是中小学生较为普遍的伤害之一,严重影响学生健康和生活,学校和家长必须相互合作,加强学生运动伤害预防教育,强化学生的运动安全意识,做好运动防护,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作者:段佳丽;符筠;滕立新;赵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毫州市直中小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管理现状,为改进和提高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查阅资料、调查询问、实地查看等方式,对毫州市直35所中小学校进行现场卫生监督检查,其中中学13所,小学22所.结果 13所中学均开展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而只有10所小学开展健康教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71,P<0.01);4所中学开展学生健康体检并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小学均未开展类似工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34,P<0.05).结论 毫州市中小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管理水平较低,措施落实不到位.教育与卫生部门和学校应密切配合,提高中小学传染病防控工作管理能力和水平.
作者:王立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孤独症、脑瘫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现状及其与正常儿童间差异,为此类患儿的饮食行为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的调查方法,对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童发育行为中心49例孤独症儿童、哈尔滨儿童医院和佳木斯小儿脑瘫疗育中心的62例脑瘫儿童和哈尔滨幼儿园136例正常儿童应用自拟的“儿童饮食行为及相关因素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儿童人口学资料、饮食行为情况及家长喂养行为.结果 孤独症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89.80%,脑瘫儿童为80.65%,均高于正常儿童(48.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6.02,P<0.05).胃口差、对某食物的偏好、不良进食习惯、进食时的特殊行为及其他饮食爱好,不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家长的不良喂养行为、良好喂养行为和过度关心儿童饮食行为报告率,在孤独症组、脑瘫组和正常儿童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孤独症、脑瘫儿童较正常儿童存在更多饮食行为问题.应加强对孤独症、脑瘫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重视,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与康复训练指导,培养其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
作者:庞秀明;邹明扬;王涵;林丽丽;孙彩虹;王佳;武丽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学校聚集性传染病疫情的流行病学规律,为开展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上海市宝山区2010--2012年学校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3 a间共发生学校聚集性传染病疫情197起,发生较多的依次是水痘(139起,占70.56%)、急性出血性结膜炎(36起,占18.27%)和手足口病(17起,占8.63%).除7、8月份外(学校放暑假),全年其他月份均有学校聚集性传染病疫情发生.各社区发生疫情学校占学校总数百分比介于9.52% ~4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50,P>0.05).小学、中学平均每年发生疫情学校数占学校总数分别为40.74%、3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4,P<0.05);平均每年发生疫情学校占学校总数的比例,公办学校为35.69%,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为3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2,P>0.05).少数学校存在疫情频发现象.结论 学校聚集性传染病疫情随传染病种类不同存在时间集聚特点,小学发生聚集性传染病疫情风险较中学高,应针对性开展防控工作.
作者:郑康杰;李明珠;蒋惠芬;吴晓琳;施伶俐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徐州市大学生睡眠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应用自制调查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调查表对徐州市1 194名在校本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PSQI平均得分为(5.84±2.59)分;23.8%的大学生出现睡眠障碍,不同性别、学校、年级学生睡眠障碍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睡眠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身体状况、每天手机使用时间、睡眠环境、作息是否规律、宿舍人际关系、专业满意情况、考试及就业(升学)压力(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学校应采取适当措施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促进身心健康.
作者:耿立国;夏聪聪;孙国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近视是我国中小学生检出率高的常见病,近年来,学生近视患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近视会导致儿童青少年注意力深度、广度受限,辨认远处和精细目标能力下降,对学习和体质健康有不良影响.为了解昌平区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状况,以便为该地区中小学生近视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现将2007-2011年昌平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春艳;杨立新;张丛伟;李媛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又称社交恐怖症(social phobia),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具有顽固地为自己在社交或公开场合可能会产生困窘和羞辱而恐惧,产生过度焦虑反应等特点[1].SAD往往会影响青少年学习、工作、生活甚至社会功能,是一种慢性的心理疾病.国外对SAD的研究较早且系统,近年来国内相关研究也逐渐开展并不断深入.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对引发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主要原因进行总结,以期为研究者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栾雅淞;曹建琴;周郁秋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对大学生抑郁与焦虑症状干预效果,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体育舞蹈、篮球和羽毛球3种锻炼方式对大理学院有抑郁和焦虑倾向大学生进行运动干预,于运动前后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测评.结果 体育舞蹈组抑郁水平、篮球组抑郁和焦虑水平,羽毛球组焦虑水平实验后与实验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34,2.803,2.826,3.361,P值均<0.01).运动干预后,篮球组和体育舞蹈组焦虑水平、体育舞蹈组与羽毛球组的抑郁水平、羽毛球组与体育舞蹈组的焦虑水平篮球组与羽毛球组的抑郁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10,-2.917,2.901,P值均<0.05).结论 体育锻炼可有效改善大学生的抑郁与焦虑水平.在3种锻炼方式中,体育舞蹈锻炼对抑郁症状治疗效果显著,羽毛球锻炼对焦虑症状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段意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近年来,家长的高水平期望、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和高强度的学习竞争,促使各种各样学习问题的出现.国内外有关研究显示,在诸多学习问题中,以学习倦怠(learning burnout)问题为突出,引起了心理学界的普遍关注[1-3].影响学习倦怠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同伴关系[4]、师生关系[5]、核心自我评价[6]、人格特质[7]、孤独感[8]等.而压力性事件对于学生学习倦怠发生的作用已经在研究中得到证实[9].本研究旨在探讨希望是否在压力和学习倦怠之间也存在调节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亚丽;刘珍;谢祥龙;谷传华;吴财付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