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亚林;张巧红
目的 了解社区学龄儿童步行安全状况,为儿童步行者交通伤害的干预提供依据,降低儿章的伤亡发生率.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中心城区和边缘城区各3个区,在所选区内各随机抽取同一社区的小学、初中各1所,共抽取6所小学、6所初中3 884名学生进行儿童步行安全状况问卷调查.结果 64.3%的学生步行上下学,14.3%的学生第一次独自过马路年龄低于6岁;上学时过马路不能等待信号灯指示、放学后经常在外玩耍的学生分别为7.4%和23.0%,平时过马路不能停下来观察、没车就过的学生分别为6.8%,8.6%;学生步行或过马路时曾观察到人行道被占用、破损或缺失、绿灯持续时间短来不及过马路等问题;26.7%的学生感到步行或过马路时有困难,而在家、校附近步行没有安全感的学生分别有18.7%和29.6%.结论 社区学龄儿童自身及社区环境中存在诸多易引发道路交通伤害的危险因素,应根据儿童年龄、性别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行为干预.
作者:周月芳;陆茜;罗春燕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生活技能教育在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中的作用,为中学生艾滋病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青州市高中、初中学校各1所,以班级为单位,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000名学生进行艾滋病、性病的有关知识培训,并在培训前及培训后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 开展艾滋病、性病有关知识培训后,在校中学生对艾滋病的有关知识掌握有明显提高;对于防范艾滋病有信心、愿意接受更多的艾滋病知识、认为学校增加艾滋病教育非常重要的比例分别由培训前的59.8%,63.1%和91.8%提高到培训后的91.6%,90.5%和98.6%;培训后学生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培训前.结论 运用生活技能对中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知识水平,促进正确态度和健康技能的形成.
作者:刘晓庆;刘洪庆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中国城乡学生体质状况的差异,为采取措施增强学生体质提供参考.方法 以1985 - 2005年全国5次学生体质监测数据为基本资料,对城乡学生体质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城市学生在身体形态、身体功能、速度素质方面好于乡村学生,而在耐力素质、力量素质方面差于乡村学生;城乡学生的耐力素质、体重、胸围指标差值呈逐渐加大趋势.结论 城乡学生体质状况差异较大.可能与城乡学校体育工作、学生体力活动、膳食结构及城乡两元社会结构的社会背景有关联.
作者:孟欢欢;成聪聪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在校本科生的年龄一般为18 ~24岁,正处于性心理和性生理逐渐成熟的时期,也是性冲动活跃的时期[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及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变迁,在校大学生的性观念也发生了很大改变[2].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发生非婚性行为比例不断上升,初次性行为年龄也不断提前[3-4],未婚先孕、流产等负面事件也给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5-7].本研究以北京市6所高校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旨在了解当前在校大学生避孕知识的知晓现状和需求情况,为高校开展健康教育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郭静;张爽;杜正芳;马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中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动态变化,探讨促进中学生身体发育的方法及措施.方法 按照“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手册”的要求,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河南省城乡63 213名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对心率、血压、肺活量、握力等指标进行测量,并将结果与2005年的作比较.结果 2010年河南省中学生的心率,各年龄组均较2005年有所减缓,平均减缓2.4次/min;2次调研的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舒张压较2005年各年龄组均有所降低,平均降低1.28 mm Hg;2010年各年龄组肺活量均较2005年有所下降,平均下降373.8 mL;2次握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2010年河南中学生的心血管机能较2005年明显增强,呼吸机能仍在下降.
作者:郭亮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4所高中在校人员烟草使用情况,为学校控烟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意见.方法 采用典型的抽样法,在北京市选取2所示范学校以及2所普通校的2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所有被调查学生所在学校均存在学生在校吸烟情况,普通学校比示范学校严童.学校控烟宣传教育形式老化,教师在校吸烟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对于吸烟及二手烟对人体危害的知晓程度情况良好.对学生吸烟行为影响因素包括学校控烟环境的建设、学校控烟教育形式、学校对于学生吸烟的监管情况、学生的心理和社交情况.结论 学校控烟教育工作需要重视并亟待加强,校园内控烟环境建设有待改善.
作者:曾子恒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广东高中生健康素养知识和理念、行为、技能水平及其关系,为提高中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卫生部编制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对广东省1 747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广东高中生健康素养内容的正确回答率为65.6%,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健康技能三方面问题的正确回答率分别为68.8%,60.1%和69.8%.正确回答率低于40%的项目为“成年人饮酒日饮用量”(13.4%)、“孕妇产前检查次数”(16.3%)、“对四害传播疾病的认识”(11.0%)、“肺结核病病人可以享受免费抗结核药物治疗”(32.1%)、“癌症早期信号的认识”(20.6%)、“成年人食用盐日摄入量”(26.3%)、“认识药品说明书”(34.5%).健康知识和理念与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健康知识和理念与健康技能、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与健康技能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3,0.437,0.438.结论 广东高中生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健康技能三方面健康素养存在正相关关系.
作者:许雅;叶小华;曾转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在世界性出生队列的研究中,英国1958年出生队列研究( 1958 British birth cohort)又称英国儿童发育研究(National Child Development Study,NCDS),是较早的且特色鲜明的队列研究之一.NCDS是一项持续性的、多学科的纵向队列研究,始于1958年,2008年进行了近一次的测量和评价.NCDS研究的内容相当广泛,涉及环境与出生结局,童年期到青春期的健康、教育和社会发展,健康的代际关系,健康的社会不均等性以及健康相关行为等,其研究结果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人类发展、社会不平等、健康不均衡的理解.
作者:江澜;陶芳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2010年3-6月河南省许昌市某小学发生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经采取有效措施,疫情得以及时控制.现将调查处置情况报道如下.1学校基本情况发生暴发疫情的许昌市某小学位于城区中心区域,占地面积22 644 m2,建筑面积13 000 m2,共有6个年级60个班级,在校学生3 566名.
作者:阎亚林;张巧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中国部分城市1998-2008年儿童食物喜好及食物购买的变化,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1998年和2008年在广州等城市开展的儿童饮食行为现况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2次调查均采用三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共选取8 ~14岁儿童6 189名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其对食物的喜好特点及食物购买的信息.结果 儿童有特别喜欢吃某种食物的比例从1998年的78.9%下降到2008年的69.6%,有特别不喜欢吃某种食物的比例从65.5%下降到51.7%.喜好水果类的比例下降了11.3%,喜欢零食(不包括饮料)类的比例上升了9.9%.仍有40.0%的儿童特别不喜欢吃蔬菜.10 a间总是与家人一起购买食物的比例基本不变,而从不与家人一起购买食物的比例从2.4%上升到4.1%.结论 城市儿童中仍存在不合理的食物喜好倾向,参与食物购买的情况10 a间变化不大.仍需加强儿童及其看护人的健康教育,从小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
作者:胡小琪;张倩;张俊黎;杜琳;宋文东;马冠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成都市中学生吸烟行为,为针对性地制定控烟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730名来自21所中学的一年级学生开展为期3 a的追踪问卷调查,分析其尝试吸烟率、现在吸烟率、规律吸烟率和被动吸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中学生尝试吸烟率、现在吸烟率、规律吸烟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尝试吸烟率从一年级的24.52%上升到三年级的43.29%,上升了76.55%;现在吸烟率从一年级的9.32%上升到三年级的19.45%,上升了108.69%;规律吸烟率从一年级的3.01%上升到三年级的6.85%,上升了127.57%.不同学校学生被动吸烟率呈波动趋势.结论 成都市中学生吸烟人数呈现明显增长趋势,应加大青少年控烟干预的力度.
作者:王琼;魏咏兰;何燕;鹿茸;廖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中学生运动员血细胞参数情况,为调整训练计划提供依据.方法 以宜宾市第四中学18名高中二年级学生为对象,9名男生(A组)和9名女生(B组)同时进行训练,检测运动前、运动后20 min和运动后12h血细胞参数.结果 运动前及运动后男生血细胞各项参数均高于女生;男、女生白细胞(WBC)数运动前与运动后变化明显,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血细胞参数的变化能够反映出运动的量和强度,对血细胞参数的监控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机能状态.
作者:谢江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钙、铁、锌是构成机体组织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不但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而且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为了解宿州市儿童全血钙、铁、锌元素水平及不同年龄段的变化规律,探讨综合防治措施,笔者于2008年1月-2009年4月对在某医院就诊的4 113名0~ 15岁儿童进行血钙、铁、锌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冯慧敏;苏英;郑义婷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1998 - 2008年中国部分城市 8~14岁儿童零食消费行为变化情况,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1998年和2008年在广州等市开展的儿童饮食行为数据进行分析.2次调查均采用三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8~14岁的儿童6 189名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凋查方法收集零食消费行为.结果 2次调查中城市儿童零食消费比例始终在98%以上,常食用零食种类选择冷饮类的比例从59.5%上升到75.7%;新鲜蔬菜水果类从85.1%下降到74.5%;饮料的人均日饮用量从1998年的329.1 mL上升到528.8 mL,碳酸饮料饮用比例从1998年的78.5%下降到57.1%,其他含糖饮料饮用比例则从1998年的25.7%上升到60.5%.结论 儿童吃零食的比例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饮料的饮用量有所上升,零食种类的选择有所变化.应加强儿童及其家长营养知识教育和干预,培养健康的零食消费习惯.
作者:刘爱玲;段一凡;胡小琪;邹淑蓉;秦爱萍;马冠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自我和谐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个体心理健康与心理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基础[1].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面临学业压力、就业问题、独立与依赖、性的国惑、人际关系、择偶婚恋等方面的问题,容易导致其迷茫困惑.性文明可以促使社会稳定发展,长治久安;而性愚昧、性禁锢、性混乱、性疾病则可导致个人毁灭、家庭解体、社会动乱[2].针对青春期大学生,采取渐进的教育方式,适时、适量、适度进行性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3].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观察了解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影响.报道如下.
作者:范舒云;张彩峰;梁海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南京市2005年和2010年中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为防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5年和2010年南京市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所获得的龋齿患病情况数据,对2a的中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学生2010年乳龋患率(36.31%)较2005年(37.20%)无变化(P>0.05),恒龋患率(11.85%)较2005年(6.67%)增高(P<0.05).2010年乳牙、恒牙填充率(21.59%、18.42%)均低于2005年(34.73%,40.27%)(P值均<0.05).结论 目前南京市中小学生龋患率及龋齿填充率的情况不容乐观,应加大龋齿防控力度,建立、健全覆盖全市的学校口腔保健网,开展综合干预.
作者:吴坚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南京市城乡7 ~17岁学生肺活量现况及变化趋势,科学评价学生生长发育水平及体质健康状况.方法 由经统一培训的专职医务人员,采用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规定的测量方法和测量器具,对南京市4 232名中小学生的肺活量进行测量,每人测量3次,选大值记录.结果 2010年南京市7 ~17岁学生肺活量较2005年显著降低(P值均<0.05);2010年学生肺活量及肺活量/体质量指数乡镇学生大于城区学生(P<0.05),男生大于女生(P<0.05).结论 南京市7 ~17岁学生肺活量存在逐年下降趋势,城乡差异依然存在.应该减轻学生负担,适当增加发展肺功能的训练.
作者:林慰慈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南京市7 ~17岁学生身体素质的变化情况,为提出有效改善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5年和2010年南京市学生体质调研资料,对7~17岁学生身体素质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南京市学生速度素质2010年较2005年有所提高;乡村学生耐力素质2010年较2005年有所提高;乡村学生下肢爆发力2010年大于2005年;城乡男、女生柔韧性素质2010年较2005年均有所提高.结论 南京市学生身体素质2010年整体较2005年有所提高,但部分年龄组一些素质指标仍然出现下降趋势,应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长的足够重视.
作者:苏立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普通高校医院是高校内设的医疗机构,承担着维护师生健康、促进校园和谐和保障教学科研顺利进行的重要任务.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已全面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畴,高校医院提供社区医疗服务正在积极的推进过程中.此外,高校规模的扩大使学校原有的格局发生变化,校区增加、学生增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的流行爆发概率增多.在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医院如何进行功能定位关系到怎样为师生做好医疗保障服务,也关系到高校医院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笔者对普通高校医院功能定位与建设进行了思考和探讨,以期为校医院下一步的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钱伊凡;项红雨;洪虹;陆晓玲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苏州市中学生抑郁现患率及其特征,为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以抑郁自评量表(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为筛选量表,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DSM - Ⅳ)为诊断工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苏州市城乡25个中学的初一至高三的在校学生共18 420人,进行抑郁发生率的现况调查.结果 苏州市中学生抑郁检出牢为4.6%,不同性别、年级、年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城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苏州市中学生抑郁现患率较高,应引起高度关注.
作者:石阶瑶;沈洁;徐勇;张杰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