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亮
目的 了解合肥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处置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网络直报系统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库,描述并分析合肥市2005 - 2010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结果 2005-2010年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73起,一般事件21起,未分级事件52起,分别为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类事件;传染病类事件为主,占86.30%.4-5月为发生高峰,占50%;小学和中学占80.82%;各地区事件分布不平衡,农村报告事件起数占43.83%,城市占56.17%.结论 以传染病为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学校卫生工作的突出问题.疫情报告是否及时、病例隔离措施是否落实及强化免疫措施的采取是影响疫情处理效果的关键.
作者:吴金菊;胡明霞;张俊青;刘怀珠;赵科伕;吴思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1998年和2008年广州、上海、济南、哈尔滨等城市8~14岁儿童早餐行为的变化,为国家有关部 门制定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1998年和2008年在广州等城市开展的儿童饮食行为现况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2次调查均采用三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共选取8~14岁市区儿童6 189名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早餐行为的信息.结果 与2008年相比,儿童每天吃早餐的比例由 84.7%下降到79.0%,不吃早餐的比例由0.9%增加到2.6%.早餐食用种类中肉蛋类食用比例由 1998年的60.4%下降到2008年的31.6%.早餐营养质量评价较充足的比例由1998年的51.2%下降到2008年的22.0%.结论 目前城市儿童早餐行为的主要问题是早餐食用率低和早餐营养质量不充足,城市儿童的早餐行为现状亟需进一步改善.
作者:段一凡;刘爱玲;张倩;杨育林;范建文;马冠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自我和谐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个体心理健康与心理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基础[1].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面临学业压力、就业问题、独立与依赖、性的国惑、人际关系、择偶婚恋等方面的问题,容易导致其迷茫困惑.性文明可以促使社会稳定发展,长治久安;而性愚昧、性禁锢、性混乱、性疾病则可导致个人毁灭、家庭解体、社会动乱[2].针对青春期大学生,采取渐进的教育方式,适时、适量、适度进行性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3].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观察了解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影响.报道如下.
作者:范舒云;张彩峰;梁海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对学生健康知识的影响,为日后健康教育项目的开展提供依据和思路.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以自行设计的自填式问卷为调查工具,对四川、甘肃、陕西3省项目地区共1 633名四年级小学生进行不记名的横断面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及其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参与情况.结果 6道健康知识题均回答正确的学生占24.1%,小学生健康知识得分为(4.05±1.67)分.参加讲座、获得宣传材料、参加知识竞赛和健康教育课的学生属于健康知识高得分组者分别是没有参加相应干预活动的2.242,1.593,1.591和2.295倍(P<0.01).结论 4项健康教育干预活动有助于小学生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应在日后的健康教育项目中加以推广.
作者:王东旭;常春;纪颖;王燕玲;史宇晖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人格特质与睡眠质量的关系,为开展睡眠相关心理咨询和辅导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景指数量表(PSQI)和Zuckerman - Kuhlman人格量表(ZKPQ),对随机抽取的杭州市某大学12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中低睡眠质量者23名,占总体调查人数的19%;男、女生在PSQI总分及各成分得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睡眠质量组在神经质-焦虑维度的得分高于睡眠质量正常组;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和日间功能较差组的神经质-焦虑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较好组;睡眠时间与一般感觉寻求、日间功能障碍与冲动特质维度具有相关性.结论 部分大学生的睡眠质量较差,且与神经质、冲动感觉寻求等人格特质相关.建议开展基于人格特征的心理咨询和疏导,以更有效地提高睡眠质量.
作者:俞蓉蓉;徐云;许丹;李晓;林良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犯罪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关怀度的特点,为从家庭因素层面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以成都市某少管所80名学员作为观察组,抽取成都市 80名在校学生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在性别、年龄、地区上相匹配.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家庭关怀度指数和自编的一般情况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观察组母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得分低于对照组(P<0.01),父亲教养方式中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和拒绝、否认等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庭关怀度指数得分低于对照组(P<0.01).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的因素有:兄弟姐妹人数、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是否健在、父母是否离异、居住地以及家庭关怀度.结论 犯罪青少年家庭存在严重的家庭功能障碍,缺少情感温暖、理解,存在极端化的教养方式.
作者:景璐石;辜慧;徐科;冯军;蒋宪君;徐涛;孟婧;廖远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在世界性出生队列的研究中,英国1958年出生队列研究( 1958 British birth cohort)又称英国儿童发育研究(National Child Development Study,NCDS),是较早的且特色鲜明的队列研究之一.NCDS是一项持续性的、多学科的纵向队列研究,始于1958年,2008年进行了近一次的测量和评价.NCDS研究的内容相当广泛,涉及环境与出生结局,童年期到青春期的健康、教育和社会发展,健康的代际关系,健康的社会不均等性以及健康相关行为等,其研究结果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人类发展、社会不平等、健康不均衡的理解.
作者:江澜;陶芳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中国部分城市1998-2008年儿童食物喜好及食物购买的变化,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1998年和2008年在广州等城市开展的儿童饮食行为现况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2次调查均采用三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共选取8 ~14岁儿童6 189名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其对食物的喜好特点及食物购买的信息.结果 儿童有特别喜欢吃某种食物的比例从1998年的78.9%下降到2008年的69.6%,有特别不喜欢吃某种食物的比例从65.5%下降到51.7%.喜好水果类的比例下降了11.3%,喜欢零食(不包括饮料)类的比例上升了9.9%.仍有40.0%的儿童特别不喜欢吃蔬菜.10 a间总是与家人一起购买食物的比例基本不变,而从不与家人一起购买食物的比例从2.4%上升到4.1%.结论 城市儿童中仍存在不合理的食物喜好倾向,参与食物购买的情况10 a间变化不大.仍需加强儿童及其看护人的健康教育,从小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
作者:胡小琪;张倩;张俊黎;杜琳;宋文东;马冠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及特质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的相互关系,为高校制定心理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职业倦怠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及特质应对方式量表,对分层随机抽取的广西1 477名高校青年教师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体育锻炼程度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与特质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差异多数有统计学意义.青年教师的特质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各维度呈显著相关.结论 倡导体育锻炼可以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应对能力和社会支持,更好地应对职业倦怠.
作者:谭机永;邓砚;杨莉;黎静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生活技能教育在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中的作用,为中学生艾滋病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青州市高中、初中学校各1所,以班级为单位,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000名学生进行艾滋病、性病的有关知识培训,并在培训前及培训后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 开展艾滋病、性病有关知识培训后,在校中学生对艾滋病的有关知识掌握有明显提高;对于防范艾滋病有信心、愿意接受更多的艾滋病知识、认为学校增加艾滋病教育非常重要的比例分别由培训前的59.8%,63.1%和91.8%提高到培训后的91.6%,90.5%和98.6%;培训后学生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培训前.结论 运用生活技能对中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知识水平,促进正确态度和健康技能的形成.
作者:刘晓庆;刘洪庆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新课程改革以后,中小学健康教育陷入迷茫状态:有健康教育之名,无课程设置之实;体育教师无法承受《体育与健康》替代健康教育课带来的巨大压力,全面渗透的方针形同虚设;中小学校健康教育从课改前初具规模的独立课程进入到放任自由的时代.从目前中小学健康教育现状来看,主要是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健康教育实现的途径、形式、方法认识不清,更主要的是对中小学健康教育的片面性理解和对中小学健康教育体系的构成认识模糊.为认真开展好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笔者对中小学健康教育体系构成进行研究,其目的就是让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和工作者对中小学健康教育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做到全员参与、全面落实,全方位、多形式的实施.
作者:苏立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伤害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导致青少年死亡和伤残的主要原因[1].伤害是儿童青少年的首位死因,而学生是伤害的高危人群[2].笔者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探讨大学生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许珊丹;向兵;曾婧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状况及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义乌市学龄前儿章850名的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社会经济状况、抚育因素、生活环境因素等.采用X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反复呼吸道感染影响因素.结果 义乌市学龄前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率为24.9%,影响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因素主要有家庭人均月收入(OR=1.22,95%CI=1.01~1.47)、母亲生育年龄(OR =0.95,95% CI =0.91 ~0.99)、哮喘(OR =2.05,95%CI=1.15 ~3.68)、佝偻病(OR=3.91,95%CI=1.88 ~8.13)、零食(OR=1.54,95%CI=1.18 ~2.02)、孩子平常出行的交通方式(OR=1.34,95%CI=1.03~1.74)、同住者是否吸烟(OR=1.59,95%CI=1.16 ~2.20).结论 学龄前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影响因素来自多个方面.应建立良好健康习惯,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作者:邹艳;金洪星;王荣山;金培刚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在我国农村肠道寄生虫病感染率较高,经济落后地区学生蠕虫感染率可高达50%[1],直接影响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威胁身体健康[2].同心、海原、西吉、泾源四县地处宁夏中南部地区,生存条件恶劣,均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是世界银行贷款卫生项目实施县.为探讨该县乡村学龄儿童寄生虫感染情况,笔者对2007 - 2010年四县小学生蛔虫感染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晓玲;赵锦霞;张志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医学生的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为指导合理膳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24h膳食回顾法,对广州市某高校461名医学生进行膳食调查.结果 男、女生水果与奶类摄入量,女生谷类摄入量和男生蔬菜摄入量偏低,蛋白质、脂类、尼克酸、抗坏血酸、铁和磷基本能满足人体需要,但能量、膳食纤维、钙、维生素A、硫胺素和核黄素的摄入量不足,钙磷比例偏低.男、女生每日三餐能量分布不平衡,早餐能量摄入量偏低,晚餐能量摄入量偏高,膳食结构不合理.结论 医学生膳食结构及营养水平存在较多问题,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内容广泛的营养健康教育.
作者:张少莲;叶菊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2010年3-6月河南省许昌市某小学发生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经采取有效措施,疫情得以及时控制.现将调查处置情况报道如下.1学校基本情况发生暴发疫情的许昌市某小学位于城区中心区域,占地面积22 644 m2,建筑面积13 000 m2,共有6个年级60个班级,在校学生3 566名.
作者:阎亚林;张巧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普通高校医院是高校内设的医疗机构,承担着维护师生健康、促进校园和谐和保障教学科研顺利进行的重要任务.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已全面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畴,高校医院提供社区医疗服务正在积极的推进过程中.此外,高校规模的扩大使学校原有的格局发生变化,校区增加、学生增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的流行爆发概率增多.在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医院如何进行功能定位关系到怎样为师生做好医疗保障服务,也关系到高校医院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笔者对普通高校医院功能定位与建设进行了思考和探讨,以期为校医院下一步的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钱伊凡;项红雨;洪虹;陆晓玲 刊期: 2011年第12期
铅是具有多脏器毒性的重金属元素.铅毒抑制细胞内巯基酶,使生理生化功能发生障碍,阻碍高铁血红蛋白合成,改变红细胞及细胞膜的正常性能,抑制肌肉内磷酸肌酸合成,从而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1].由于儿童神经系统正处于快速生长和成熟期,对铅毒性尤为敏感,儿童期铅中毒会造成机体内多系统的损害,特别是对智力的影响[2-3].为了解目前广州市门诊就诊儿童铅中毒流行病学状况,笔者收集了2009年1 - 12月广州市全市儿科门诊中检测血铅的数据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科;林国桢;林穗芬;杜琳;周琴;刘翔翊 刊期: 2011年第12期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对自身以及社会有着直接的或潜在的危害[1],其中无计划性、无保护性和不安全性行为导致感染性病/艾滋病的危险显著增加、少女怀孕及生殖健康疾患增多等,给青少年的终身健康带来严重危害[2].根据全国艾滋病/性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年报[3 ]显示,2010年全年中国的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中,学生占总报告病例的1.57%,由此可见学生的安全性行为问题不容忽视.
作者:吕若然;徐征;滕立新;孙颖;高维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苏州市中学生抑郁现患率及其特征,为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以抑郁自评量表(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为筛选量表,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DSM - Ⅳ)为诊断工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苏州市城乡25个中学的初一至高三的在校学生共18 420人,进行抑郁发生率的现况调查.结果 苏州市中学生抑郁检出牢为4.6%,不同性别、年级、年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城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苏州市中学生抑郁现患率较高,应引起高度关注.
作者:石阶瑶;沈洁;徐勇;张杰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