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莉;何金;刘颖;赵云富;姜晓钟;刘会敏
目的研究16、18型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DNA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16Ink4a、Rb在子宫颈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HPV16/18感染对p16Ink4a、R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微阵列技术结合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EliVision二步法标记检测HPV16/18DNA和p16Ink4a、Rb蛋白在86例子宫颈腺癌、15例子宫颈腺上皮异型增生及24例慢性子宫颈炎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子宫颈腺癌组和子宫颈腺上皮异型增生组HPV16/18D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1%和46.7%,均明显高于慢性子宫颈炎组8.3%(P<0.01);p16Ink4a蛋白在子宫颈腺癌组的阳性表达率为74.4%,显著高于慢性子宫颈炎组33.4%(P<0.01).Rb蛋白在子宫颈腺癌组的阳性表达率为33.7%,低于慢性子宫颈炎组45.8%,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HPV16/18感染与子宫颈腺癌的病理分级和组织学类型无关,但与p16Ink4a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p16Ink4a与Rb蛋白表达与子宫颈腺癌的病理分级有关,G2、G3组p16Ink4a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G1组(P<0.05), G3组Rb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G1组(P<0.05).p16Ink4a表达与子宫颈腺癌组织学类型有明显相关性,子宫内膜样腺癌p16Ink4a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透明细胞腺癌(P<0.05).结论子宫颈腺癌的发生与HPV16/18感染有关,HPV16/18感染可能影响p16Ink4a、Rb蛋白表达,使子宫颈腺上皮发生癌变并促进恶性发展.
作者:王喜梅;刘逢吉;湛丽;孙雷;郑仁恕;张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混合型p504s/34βE12/p63抗体和双重染色技术在诊断前列腺腺癌中的价值.方法选择47例前列腺病例,包括36例前列腺癌、4例不典型腺瘤样增生、4例良性增生和3例间质肉芽肿性炎.采用混合型p504s/34βE12/p63抗体和双酶标记法检测这3种抗原在各类病变中的表达状况.p504s阳性表现为胞质内蓝黑色颗粒状物,而基底细胞的核(p63)和胞质(34βE12)呈红色着色.结果在36例前列腺癌中,32例(88.89%)表达p504s,其中5例为小灶性癌,所有癌细胞巢周围无肌上皮细胞(34βE12和p63阴性).在4例不典型腺瘤样增生中,1例p504s阳性,但腺上皮细胞周围也有肌上皮细胞(34βE12和p63阳性).其余7例良性病变中p504s阴性.无非癌性病变同时出现p504s阳性而34βE12和p63阴性的情况.单标抗体p504s和混合型p504s在前列腺病变中的表达一致率为91.49%.结论混合型p504s/34βE12/p63抗体双标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单标抗体比较,更容易观察、分辨,有助于提高小灶性前列腺癌的检出率.该法适用于常规病理诊断中,尤其是穿刺活检的小标本,而且减少了免疫组化染色片的数量.
作者:王翠芝;周小鸽;黄受方;韦萍;王小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硬化性颌下腺炎的形态学特点和细胞因子在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中的表达与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 44例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根据颌下腺纤维化程度分期分为4组,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观察4组中的TGF-β1、Ⅰ型胶原 (collagenⅠ,Col-Ⅰ)和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的表达,并与正常组对照,用图像分析仪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GF-β1、Col-Ⅰ和FN的表达量均与颌下腺的病变程度成正比(各组均P<0.05);TGF-β1与Col-Ⅰ、FN的表达量成正相关(各组均P<0.05).结论随着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病变程度的加重,TGF-β1表达增加,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 )合成(Col-Ⅰ、FN等)而参与颌下腺纤维化发生,并在颌下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玉莉;何金;刘颖;赵云富;姜晓钟;刘会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绿茶提取物绿茶儿茶素(green tea catechins, GTC)对二甲基苯蒽(DMBA)诱发SD大鼠乳腺癌前增生性病变的抑制作用.方法 42只7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A(空白对照)、B(DMBA)、C(GTC)、D(DMBA+GTC)4组.① A、B组自由饮用自来水;② C、D组自由饮用自来水,并各鼠每天接受1次GTC水溶液灌胃(80 mg/d); ③ B、D组各鼠于实验首日接受一次性DMBA油溶液灌胃(70 mg/kg).实验持续20周.第20周末时,断颈处死各组大鼠,取其全部乳腺组织,常规制备石蜡HE切片, 镜下计数4组大鼠乳腺癌前增生性病变;以SP法和TUNEL法分别检测B、D组大鼠乳腺上皮细胞的PCNA表达(增生指数)和凋亡指数.结果① GTC灌胃(C、D)组大鼠的乳腺上皮增生性病变少于非GTC灌胃(A、B)组,其中的D(DMBA+GTC)组少于B(DMBA)组(P<0.05);② D组大鼠乳腺上皮细胞的PCNA表达少于B(DMBA)组(P=0.001);③D组与B组大鼠乳腺上皮细胞的凋亡指数差异无显著性(P=0.177).结论①绿茶提取物GTC对DMBA诱发SD大鼠乳腺癌前增生性病变具有抑制作用,这可能与乳腺上皮细胞的增生受抑有关,未显示与乳腺上皮细胞凋亡指数的相关性;② GTC对未接受致癌剂DMBA作用的大鼠乳腺上皮细胞未显示增生抑制作用.
作者:高玉彤;张乃鑫;赵天如;杨晶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lusterin表达在淋巴瘤诊断分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lusterin在8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17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及18例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clusterin在193例淋巴瘤中有25例呈阳性表达, 其中,18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ia large cell lymphoma,ALCL)中有13例呈阳性表达(72.2%),83例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有12例呈阳性表达(14.5%);clusterin在HL、其他类型NHL和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均未见表达.结论 clusterin可能成为ALCL诊断的新指标,对ALC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沈艳;林汉良;谢丹;周伟;孙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DNA甲基化是指由S-腺苷甲硫氨酸(SAM)提供甲基基团,在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s, DNMTs)的作用下,将CpG二核苷酸的胞嘧啶(C)甲基化为5-甲基化胞嘧啶(5-mC)的一种化学反应.DNA甲基化是调节基因转录表达的一种重要的表遗传的修饰方式.一些抑癌基因由于启动子的甲基化而使该基因表达失活从而导致肿瘤发生的理论已经被广泛认可[1].已有研究发现,选择性地结合于甲基化DNA的特异性的转录抑制子MeCP2(methyl-CpG binding protein 2),即甲基化CpG结合蛋白(methyl-CpG binding proteins),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 HDAC)在细胞中共存于一个复合物中[2].因而有理由认为DNA甲基化调节基因表达与组蛋白去乙酰化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林洁;来茂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uterine papillary serous carcinoma,UPSC)和子宫内膜样癌(uterine endometrioid carcinoma,UEC)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表达,以了解两种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差异.方法对24例UPSC和54例UEC进行组织学复查和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的p53蛋白、ER和PR的表达.结果 24例UPSC占子宫内膜癌的3.77%,平均年龄UPSC组为60岁,UEC组为51.7岁(P<0.01),晚期癌(FIGO Ⅲ-Ⅳ)UPSC组占62.5%,UEC组占35.1%(P<0.025).p53蛋白的表达UPSC 组16例阳性(66.7%),UEC组10例阳性(18.5%),两组比较(P<0.01).ER阳性表达UPSC组(8.3%), UEC 组(42.5%),PR阳性表达UPSC组(12.5%), UEC 组(35.2%),两组比较:ER(P<0.01),PR(P<0.05),差异有显著性.UPSC组p53蛋白表达与肿瘤分期、分级、及肌层浸润无明显关系,而UEC组Ⅲ~Ⅳ期肿瘤的p53蛋白的表达率高于Ⅰ-Ⅱ期(P<0.005).UPSC 的5年生存率为25%,UEC组5年生存率为80.9%(P<0.0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UPSC 为p53高表达,而缺乏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为高度恶性的肿瘤.它的生物学行为不同于UEC,因而强调诊断时需和其他类型的子宫内膜癌相区别.
作者:秦贇娜;钟传庆;于晓红;魏宝秀;付秋风;孙丽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pleomorphic xanthoastrocytoma, PXA)是好发于儿童及年轻人大脑半球浅表部位的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WHO Ⅱ级),因貌似恶性的组织学特征,常被误诊为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或胶质母细胞瘤(WHO Ⅳ级).1979年Kepese等[1]首先将其描述和命名为PXA,1990年WHO正式将该肿瘤列为新的星形细胞瘤的类型,定为WHO I级,预后相对较好[1~10].在2000年WHO分类中,PXA被重新定为WHO Ⅱ级肿瘤[2].自1979年至今,国内外共有300余例报道,其中国内28例.现对PX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要点、预后以及组织发生综述如下.
作者:周婧;李南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柠檬酸盐和EDTA缓冲液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s,DLBCL)中Ki-67和bcl-2抗原修复的比较.方法运用高压锅热抗原修复法,选择柠檬酸盐和EDTA两种缓冲液同时进行抗原修复,比较了78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Ki-67和43例DLBCL bcl-2的免疫组化染色应用效果.结果免疫组化染色采用EDTA与柠檬酸盐缓冲液相比,Ki-67指数78例中有76例明显提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l-2染色43例中有13例表达明显提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实际免疫组化染色中,EDTA缓冲液较柠檬酸盐缓冲液能极大地提高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Ki-67和bcl-2抗原的表达.
作者:李丹;李甘地;刘卫平;李俸媛;潘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细胞性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celluar benign fibrous histiocytoma,cBFH)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要点.方法对1例cBFH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位于鼻背部,呈灰白、鱼肉样,镜下突出的特征是密集的梭形细胞呈束状排列,胞质嗜酸性,核分裂象4/10 HPF,累及真皮网状层.免疫组化vimentin和CD68阳性.结论该瘤临床复发率高达26%,组织学特征为高度富于细胞、束状结构、有较多的核分裂象,需要与平滑肌肉瘤及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鉴别.
作者:宋林红;李科;徐玉川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ed papilloma of the bladder)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复习60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HE及SP法免疫组化染色并观察分析.结果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好发于男性,男女发病之比为5 ∶ 1~7 ∶ 1,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尿.全部病例组织学分型为:小梁型47例,腺体型13例.48例随访0.5~8年,无1例复发.40例行免疫组化染色:① p53(-)34例,(+)5例,()1例;② PCNA(+)22例,()13例,()5例.结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一种少见的预后好、复发少的良性肿瘤,确诊须排除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瘤、尿路上皮癌和内翻性生长的尿路上皮癌.
作者:童凤军;任国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抑癌基因功能的丧失和癌基因的表达及细胞周期的调节失控等导致细胞增殖和分化异常,细胞增殖过度,分化不足,终发展为肿瘤.为了探索p63、p16蛋白与细胞增殖活性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p63、p16蛋白及Ki-67抗原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表达水平,探讨甲状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基因产物间的关系.
作者:黄平;杨宇明;李德祥;李丽娟;张梅;张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随着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增高,对前列腺癌的诊断,特别是对高分化肿瘤的判断,显得越来越重要.为辅助形态病理诊断,我们将抗体鸡尾酒p504s/p63标记应用于前列腺癌标本的鉴别诊断上,增加了结果判断的准确性.
作者:李科;杨红;董丹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sclerosing epithelioid fibrosarcoma,SEF)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SEF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SEF主要以上皮样细胞伴大量胶原纤维为特征,瘤细胞胞质透亮,似上皮细胞,排列呈条索状,间质中大量胶原纤维发生透明变性,形成硬化性基质.肿瘤细胞vimentin阳性,cytokeratin和 actin 阴性.结论 SEF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软组织肿瘤,应注意与一些具有上皮样形态和硬化性间质的肿瘤相鉴别.
作者:黄艳;潘在轩;周慕珩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