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淋巴组织良性病变和淋巴瘤中SHP-1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方建晨;苏祖兰;邵春奎;冯智英;吴秋良

关键词:淋巴瘤, SHP-1,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鉴别
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组织良性病变和淋巴瘤的SHP-1蛋白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111例不同类型淋巴瘤和27例淋巴组织良性病变.结果 (1)SHP-1的正常表达部位在淋巴结和扁桃体生发中心的套区和边缘区及部分的滤泡间区,脾脏主要在边缘区及部分动脉周围淋巴鞘;在淋巴瘤中残留的淋巴组织和反应性成分也可表达;淋巴瘤的SHP-1蛋白表达比良性病变弱.(2)SHP-1在淋巴瘤中的阳性表达率(36.04%,40/111)远低于良性病变的阳性表达率(100%,27/27),包括霍奇金淋巴瘤(62.5%,5/8)、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37.68%,26/69)、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26.47%,9/34);不同亚型淋巴瘤表达上有差异,其阳性表达率分别是:黏膜相关淋巴瘤(12.5%,2/16),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50%(11/22),滤泡性淋巴瘤42.11%(8/19),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中有80%(4/5),NK/T细胞淋巴瘤16.67%(1/6),前驱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4.29%(1/7),外周T细胞淋巴瘤0(0/7).(3)滤泡性淋巴瘤的表达方式有:肿瘤性滤泡有阳性表达;肿瘤性滤泡无表达,滤泡周围也是阴性.结论 (1)SHP-1在淋巴瘤鉴别诊断中有参考意义,尤其适合滤泡反应性增生的良性病变和滤泡性淋巴瘤的鉴别.(2)SHP-1蛋白的缺失与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重要的抑癌基因.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S-100蛋白与肿瘤

    1 S-100的命名及分类S-100蛋白初是从牛脑中分离出的一种可溶性酸性蛋白(Moore,1965),因其能溶于100%硫酸铵溶液而得名.位于1q21的S-100基因簇的S-100基因以S-100A开头,后缀以阿拉伯数字表示.位于其它染色体上的S-100则是在S-100的后面缀一个英文字母.只有CALB3是个特例,未以S-100命名.S-100家族中无功能的假基因在S-100后缀以字母P;与已知的基因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而功能不详的基因则在相应基因的名称后缀以字母L.

    作者:孟云霄;陈杰;卢朝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类似结节硬化型Hodgkin淋巴瘤的ALK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44例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硬化性颌下腺炎的形态学特点和细胞因子在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中的表达与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 44例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根据颌下腺纤维化程度分期分为4组,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观察4组中的TGF-β1、Ⅰ型胶原 (collagenⅠ,Col-Ⅰ)和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的表达,并与正常组对照,用图像分析仪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GF-β1、Col-Ⅰ和FN的表达量均与颌下腺的病变程度成正比(各组均P<0.05);TGF-β1与Col-Ⅰ、FN的表达量成正相关(各组均P<0.05).结论随着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病变程度的加重,TGF-β1表达增加,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 )合成(Col-Ⅰ、FN等)而参与颌下腺纤维化发生,并在颌下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玉莉;何金;刘颖;赵云富;姜晓钟;刘会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多囊性肾细胞癌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脑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的临床与病理研究进展

    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pleomorphic xanthoastrocytoma, PXA)是好发于儿童及年轻人大脑半球浅表部位的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WHO Ⅱ级),因貌似恶性的组织学特征,常被误诊为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或胶质母细胞瘤(WHO Ⅳ级).1979年Kepese等[1]首先将其描述和命名为PXA,1990年WHO正式将该肿瘤列为新的星形细胞瘤的类型,定为WHO I级,预后相对较好[1~10].在2000年WHO分类中,PXA被重新定为WHO Ⅱ级肿瘤[2].自1979年至今,国内外共有300余例报道,其中国内28例.现对PX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要点、预后以及组织发生综述如下.

    作者:周婧;李南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CXCL13:一个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新的诊断标记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人非小细胞肺癌中KGF mRNA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角化细胞生长因子(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KGF)mRNA的表达,及其在NSCLC发生过程中肿瘤细胞与间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检测KGF mRNA与Ki-67在50例NSCLC的表达,并与正常组织对照.结果 KGF mRNA的表达除在NSCLC某些实质细胞内观察到外,主要见于NSCLC的纤维母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胞质.肿瘤组织KGF mRNA表达的阳性率86%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的24% (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比无淋巴结转移者的表达更强,且与肺癌的分化相关,分化程度越低,KGF mRNA表达越强.在50例肺癌中Ki-67表达的分布与KGF mRNA相似.结论 NSCLC存在KGF mRNA高表达.KGF可通过旁分泌、自分泌两种方式发挥作用.KGF可能与NSCLC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笪冀平;杨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子宫颈绒毛状腺性肿瘤1例

    患者,45岁,因阴道流液淋漓不断2个月余入院.曾在大连市长海县医院就诊,发现宫颈后唇7点处赘生物2.5 cm×2 cm×1 cm,广基,菜花样,灰红色,质韧,接触易出血,取小块组织病理检查.后到大连市妇产医院做赘生物及其基底少量宫颈组织局部切除术,继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B超示肝、脾、双肾无异常.术后随访1年,患者情况良好.

    作者:湛丽;王兴东;张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H-caldesmon:一个诊断上皮样型胸膜恶性间皮瘤的阳性标记物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抗体鸡尾酒p504s/p63标记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随着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增高,对前列腺癌的诊断,特别是对高分化肿瘤的判断,显得越来越重要.为辅助形态病理诊断,我们将抗体鸡尾酒p504s/p63标记应用于前列腺癌标本的鉴别诊断上,增加了结果判断的准确性.

    作者:李科;杨红;董丹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不典型息肉状腺肌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不典型息肉状腺肌瘤(atypical polypoid adenomyomas, APA)的临床与病理学特点.方法分析5例APA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标记及4例随访资料.结果 5例APA中,1例合并子宫内膜样腺癌,1例局部分布分化良好的腺癌成分;免疫组化显示:间质SMA(+),desmin(+)或局部(+), vimentin局部(+)或(-);腺上皮ER、PR均(+);p53、Ki-67(-).随访的4例患者均健在(3~60个月).结论 APA需与高分化的子宫内膜样腺癌鉴别,后者可与APA并存,或起源于子宫内膜不典型息肉状腺肌瘤,具有低恶性潜能和潜在的复发性,长期随访十分必要.

    作者:宁燕;周先荣;朱慧庭;王丽;曲玉清;朱勤;杨立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梭形细胞淋巴瘤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荧光原位杂交在软组织肿瘤石蜡包埋组织中的应用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作为一种染色体或基因评价的有力工具,可将基因缺失、扩增、异位等异常与组织形态学结合起来,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尤其对一些具有遗传学异常而组织形态不典型的软组织肿瘤的诊断.我们采用FISH的方法检测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中8号染色体的数目异常,探讨软组织肿瘤石蜡包埋组织FISH检测的可行性、方法优化及其应用.

    作者:杨吉龙;周晓燕;王坚;李小秋;朱雄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GTC对DMBA诱发大鼠乳腺导管增生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绿茶提取物绿茶儿茶素(green tea catechins, GTC)对二甲基苯蒽(DMBA)诱发SD大鼠乳腺癌前增生性病变的抑制作用.方法 42只7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A(空白对照)、B(DMBA)、C(GTC)、D(DMBA+GTC)4组.① A、B组自由饮用自来水;② C、D组自由饮用自来水,并各鼠每天接受1次GTC水溶液灌胃(80 mg/d); ③ B、D组各鼠于实验首日接受一次性DMBA油溶液灌胃(70 mg/kg).实验持续20周.第20周末时,断颈处死各组大鼠,取其全部乳腺组织,常规制备石蜡HE切片, 镜下计数4组大鼠乳腺癌前增生性病变;以SP法和TUNEL法分别检测B、D组大鼠乳腺上皮细胞的PCNA表达(增生指数)和凋亡指数.结果① GTC灌胃(C、D)组大鼠的乳腺上皮增生性病变少于非GTC灌胃(A、B)组,其中的D(DMBA+GTC)组少于B(DMBA)组(P<0.05);② D组大鼠乳腺上皮细胞的PCNA表达少于B(DMBA)组(P=0.001);③D组与B组大鼠乳腺上皮细胞的凋亡指数差异无显著性(P=0.177).结论①绿茶提取物GTC对DMBA诱发SD大鼠乳腺癌前增生性病变具有抑制作用,这可能与乳腺上皮细胞的增生受抑有关,未显示与乳腺上皮细胞凋亡指数的相关性;② GTC对未接受致癌剂DMBA作用的大鼠乳腺上皮细胞未显示增生抑制作用.

    作者:高玉彤;张乃鑫;赵天如;杨晶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6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ed papilloma of the bladder)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复习60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HE及SP法免疫组化染色并观察分析.结果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好发于男性,男女发病之比为5 ∶ 1~7 ∶ 1,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尿.全部病例组织学分型为:小梁型47例,腺体型13例.48例随访0.5~8年,无1例复发.40例行免疫组化染色:① p53(-)34例,(+)5例,()1例;② PCNA(+)22例,()13例,()5例.结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一种少见的预后好、复发少的良性肿瘤,确诊须排除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瘤、尿路上皮癌和内翻性生长的尿路上皮癌.

    作者:童凤军;任国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混合型p504s/34βE12/p63抗体在前列腺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评价混合型p504s/34βE12/p63抗体和双重染色技术在诊断前列腺腺癌中的价值.方法选择47例前列腺病例,包括36例前列腺癌、4例不典型腺瘤样增生、4例良性增生和3例间质肉芽肿性炎.采用混合型p504s/34βE12/p63抗体和双酶标记法检测这3种抗原在各类病变中的表达状况.p504s阳性表现为胞质内蓝黑色颗粒状物,而基底细胞的核(p63)和胞质(34βE12)呈红色着色.结果在36例前列腺癌中,32例(88.89%)表达p504s,其中5例为小灶性癌,所有癌细胞巢周围无肌上皮细胞(34βE12和p63阴性).在4例不典型腺瘤样增生中,1例p504s阳性,但腺上皮细胞周围也有肌上皮细胞(34βE12和p63阳性).其余7例良性病变中p504s阴性.无非癌性病变同时出现p504s阳性而34βE12和p63阴性的情况.单标抗体p504s和混合型p504s在前列腺病变中的表达一致率为91.49%.结论混合型p504s/34βE12/p63抗体双标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单标抗体比较,更容易观察、分辨,有助于提高小灶性前列腺癌的检出率.该法适用于常规病理诊断中,尤其是穿刺活检的小标本,而且减少了免疫组化染色片的数量.

    作者:王翠芝;周小鸽;黄受方;韦萍;王小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卵巢原始生殖细胞分化及其衍生肿瘤中Oct4、CD34、p63的表达

    目的研究Oct4、CD34、p63在原始生殖细胞衍生肿瘤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分化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34例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及1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Oct4、CD34、p63的表达.结果 Oct4表达于无性细胞瘤和胚胎性癌,而在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的其他类型及正常卵巢组织中不表达(P<0.01).CD34主要表达于卵黄囊瘤/内胚窦瘤,阳性率为81.3%,并且在卵黄囊瘤/内胚窦瘤的不同组织学形态间表达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p63主要表达于未成熟畸胎瘤, 在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的其他类型及正常卵巢组织中不表达(P<0.01).结论卵巢生殖细胞肿瘤中无性细胞瘤和胚胎性癌分化水平接近于生殖母细胞至胚泡阶段.卵黄囊瘤CD34的分化表型与其组织学形态结构相关.Oct4、p63可分别作为进一步鉴别无性细胞瘤和未成熟畸胎瘤的标记物.

    作者:范姝君;李传伟;李连宏;王文军;王芳;张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DNA甲基化、组蛋白去乙酰化与基因表达抑制

    DNA甲基化是指由S-腺苷甲硫氨酸(SAM)提供甲基基团,在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s, DNMTs)的作用下,将CpG二核苷酸的胞嘧啶(C)甲基化为5-甲基化胞嘧啶(5-mC)的一种化学反应.DNA甲基化是调节基因转录表达的一种重要的表遗传的修饰方式.一些抑癌基因由于启动子的甲基化而使该基因表达失活从而导致肿瘤发生的理论已经被广泛认可[1].已有研究发现,选择性地结合于甲基化DNA的特异性的转录抑制子MeCP2(methyl-CpG binding protein 2),即甲基化CpG结合蛋白(methyl-CpG binding proteins),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 HDAC)在细胞中共存于一个复合物中[2].因而有理由认为DNA甲基化调节基因表达与组蛋白去乙酰化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林洁;来茂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中EBV-LMP-1、Fas/Fas-L的表达

    目的探讨EB病毒、Fas/Fas-L在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HNL和1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织中的CD8、EB病毒编码的隐伏膜蛋白(EBV-LMP-1)、Fas、Fas-L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 LMP-1、Fas/Fas-L在HNL的表达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EBV-LMP-1的表达与Fas/Fas-L呈正相关(P<0.05).结论 EB病毒是HNL的发病原因之一, Fas/Fas-L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为引起EB病毒感染淋巴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赵晓红;纪祥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细胞性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

    目的探讨细胞性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celluar benign fibrous histiocytoma,cBFH)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要点.方法对1例cBFH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位于鼻背部,呈灰白、鱼肉样,镜下突出的特征是密集的梭形细胞呈束状排列,胞质嗜酸性,核分裂象4/10 HPF,累及真皮网状层.免疫组化vimentin和CD68阳性.结论该瘤临床复发率高达26%,组织学特征为高度富于细胞、束状结构、有较多的核分裂象,需要与平滑肌肉瘤及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鉴别.

    作者:宋林红;李科;徐玉川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