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癌组织中DNA依赖性蛋白激酶KIP2表达及意义

傅春燕;冯德云;金中元

关键词:胃癌组织, 依赖性, 连接蛋白, 蛋白激酶, protein kinase, 相互作用蛋白, 神经钙蛋白, 钙调节蛋白, 真核细胞, 损伤修复, 生化分析, 同源性, 人胎脑, 文库, 全长, 命名
摘要:DNA依赖性蛋白激酶(DNA-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catalytic subunit,DNA-PKcs)是唯一由DNA末端激活的真核细胞激酶,它在双链DNA损伤修复中起重要作用.生化分析指出DNA-PKcs激酶只有DNA末端连接蛋白存在时才能激活,Seki等从人胎脑cDNA文库中分离出该蛋白的全长cDNA,命名为激酶相互作用蛋白2(kinase interacting protein2,KIP2),它与钙连接蛋白KIP/CIB、神经钙蛋白B(calcineurin B)和钙调节蛋白(calmodulin)分别具有46%、39%和30%的同源性.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脾脏弥漫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患者男性,74岁,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上腹胀痛1年余.血常规:WBC 2.6×109/L、Hb 148g/L、Plt 103×109/L.B超:脾脏肿大21.5 cm×8.2 cm.骨髓穿刺:粒系细胞成熟障碍.经门诊医师诊断为脾功能亢进.经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好转,未进一步诊治.1年来,患者反复出现左上腹胀痛,持续几天后自行缓解,缓解期间无腹痛但持续感有轻微腹胀.因腹胀、腹痛加重半月再次到本院就诊,拟为脾功能亢进收住入院给予手术治疗.体检:BP 170/85 mmHg,T36.8℃.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黏膜及牙龈未见出血.心肺无异常.肝脏在肋下未触及.脾脏下缘达脐下四指,右缘至脐中线,质硬,表面无结节.既往无肝炎史,曾患疟疾.现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术前未做血液黏滞度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血常规:WBC 4.47×109/L、Hb119g/L、Plt 132×109/L.B超:脾脏肿大,胆囊炎,胆石症,肝内小囊肿,肾囊肿.手术切除脾脏时未见腹腔内淋巴结肿大.术中见脾脏肿大,无脾门及腹腔淋巴结肿大,行脾脏切除.

    作者:鲍永仪;关乃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子宫颈原位癌的形态发生和生长特性

    目的研究子宫颈原位癌的形态发生和生长特性,以便更深刻认识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规律.方法62例子宫颈原位癌病例的存档蜡块做连续切片,光镜观察,疑有早期浸润的病例作PAS和银染色.随机选择30例,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角蛋白10,14,19和Ki-67抗原的表达.结果62例中32例为单纯原位癌,平均年龄39.03岁,比伴有早期浸润的29例原位癌的平均年龄(49.83)低10岁.形态上,原位癌细胞主要有两种类型:基底细胞样和棘细胞样癌细胞.有10例出现角化型大细胞,3例见到角化珠.基底细胞样癌细胞很少发生浸润,而浸润的癌细胞巢反而可见到棘细胞分化和角化现象,出现细胞间桥和角化珠.癌细胞Ki-67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和不典型增生子宫颈上皮.角蛋白10阳性细胞明显少于正常子宫颈上皮,角蛋白14和19明显多于正常子宫颈上皮,且空间位置明显上移.原位癌细胞可大片炎性坏死脱落,残存的癌细胞可增生修复,但并不突破基膜向下浸润或向表面不断增生形成肉眼能见到的肿块,而是仍然维持原位癌的状态.结论原位癌细胞增生活跃,分化异常,终末分化受抑,但在相当长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使当大片癌细胞脱落,增生修复时仍然维持原位癌的状态.这可能与有的原位癌病例,其癌细胞与相邻正常细胞间仍能维持正常的细胞间通讯以及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对原位癌细胞增殖的调控有一定关系.原位癌细胞出现棘细胞样分化表型时其浸润能力增强,PI增高,这可能与原位癌细胞的来源有一定关系.

    作者:曹玉文;孙妍;陆天才;张雪宝;潘晓琳;李锋;蒋金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原发性卵巢小细胞癌(肺型)1例并文献复习

    卵巢小细胞癌是卵巢的一种起源不明确的、少见的高度恶性小细胞肿瘤[1].我们报道1例双侧卵巢原发性的小细胞癌,结合文献对其进行光镜、免疫组化及电镜研究,讨论其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王玉兰;邹赛英;岳新华;唐新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软组织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例

    患者女性,81岁,右大腿疼痛4个月、发现包块1个月入院.查体:右大腿中段前外侧显著膨隆,质硬,压痛明显,约25 cm×15 cm.同侧腹股沟可触及雀蛋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B超示肝、胆囊、脾、肾、胰腺未见异常.CT和X线检查,肿物位于深部软组织内,与骨无关.临床以右大腿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股外侧肌间隙,边界不清,约25 cm×15 cm×15 cm,向周围浸润性生长.

    作者:赵尔增;景青萍;张铭;张建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3例及文献复习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a,AAM)是一种少见的好发于成年女性盆腔和会阴的具有局部侵袭性的居间性软组织肿瘤,可局部复发,但无转移潜能.Steeper等[1]1983年首次报道,至今文献报道不多,且大多为个例报道或小组病例[2].我们收集3例AAM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组化表现,以探讨其组织学来源及临床病理特点.

    作者:施红旗;翟梅娟;吴能定;刘庆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胰腺上皮内瘤变和胰腺癌组织中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中Smad相关蛋白、TGF-β1及其Ⅰ、Ⅱ型受体在胰腺上皮内瘤变(PanIN)和胰腺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和S-P法检测266灶不同级别PanINs和121例胰腺癌组织中Smad相关蛋白、TGF-β1及其Ⅰ、Ⅱ型受体的表达,并联系临床病理学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高级别PanIN病灶Smad4表达率(60.6%,20/33)低于低级别PanIN Smad4表达率(79.8%,186/233)(P<0.05);而高级别PanIN中Smad7,TGF-β1,TGF-βRⅡ表达率明显高于低级别PanIN(P<0.05).胰腺癌组织中,Smad4蛋白表达率在淋巴结转移组和神经受累组低于各自对照组(P<0.05);Smad7、TGF-β1及其Ⅰ、Ⅱ型受体的表达率在淋巴结转移组和神经受累组则分别高于各自对照组(P<0.05).PanIN和胰腺癌组织中Smad2、4、7蛋白,TGF-β1及其Ⅰ、Ⅱ型受体表达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从低级别PanINs到高级别PanINs再到胰腺癌中,Smad4蛋白表达率逐渐降低,而Smad7、TGF-β1及其Ⅰ、Ⅱ型受体表达率逐渐升高,支持胰腺癌形成的分子模型.

    作者:郑建明;朱明华;倪灿荣;刘晓红;黄玲;李兆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儿童上臂软组织软骨瘤1例

    患儿女性,13岁,发现右上臂肿块2个月余,无疼痛.查体:肿块位于右上臂三角肌间,活动,质硬,边界清楚,与肱骨无粘连,右上肢活动无障碍.X片示:右上臂上段偏外侧可见一软组织肿块影,病变区可见不规则钙化,邻近肱骨骨皮质完整,无骨膜反应(图1).行手术切除,肿瘤送病理检查.

    作者:王晓鹰;范小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反应性血管内皮细胞瘤病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反应性血管内皮细胞瘤病(reactive angioendotheliomatosis,RAE)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发病机制.方法对2例RAE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和病理学观察,并行免疫组化标记和文献复习.结果病例1为直肠腺癌伴RAE,皮损表现为双下肢和左手Kaposi's sarcoma(KS)样斑块.病例2患冷球蛋白血症,全身出血性斑块伴溃烂.镜下真皮或皮下组织内毛细血管簇状和弥漫状增生,管腔扩张充血,有纤维素性血栓,血管内皮细胞呈肾小球样增生.2例均HIF-1、4阳性.结论RAE临床罕见,需与KS、多种皮肤疾病,特别是血管源性疾病和肿瘤鉴别.免疫性损伤和HIFs可能参与其发病机制.

    作者:宋林红;陈栖栖;董丹丹;王尚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颈部淋巴结T细胞性淋巴瘤伴噬血细胞性综合征1例

    患者男性,63岁,不规则发热月余伴畏寒,偶有轻咳、盗汗,咳少量黏性白痰.外院胸片示慢性支气管炎,经治疗(用药不详)症状无好转.查体:急性病容,发病以来体重下降5kg,T 39.2℃,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部分粘连,质韧,无压痛,活动欠佳,大小3 cm×2 cm~0.5 cm×1.0 cm,以颈部尤甚.入院后第10天解黑便400 ml,腹部B超未发现包块.血常规:WBC 2.82×109~14.5×109/L,RBC 2.47×1012~3.16×1012/L,Hb 70~94 g/L,Plt 48×109~128×109/L.骨髓象:幼稚淋巴样细胞占1.5%,组织细胞易见.甘油三酯3.89 mmol/L,血清蛋白电泳α1球蛋白升高6.3%,肝功能除GOT、LDH升高外余基本正常.X线片示肺纹理增粗呈间质性肺炎改变.

    作者:王卓才;陈炳旭;冯晓冬;赖日权;陈敬文;张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原位杂交法检测BP1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

    目的探讨BP1同源盒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165例乳腺癌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BP1的表达,同时用二步法进行ER、p53、PCNA、bcl-2、c-erbB-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BP1基因表达率为67.88%,免疫组化:ER 70.30%、p53 49.09%、PCNA 74.55%、bcl-2 53.33%、c-erbB-2 75.52%.BP1与bcl-2具有相关性(P<0.01),且均与ER相关(P<0.05),与p53呈负相关(P<0.05).BP1与PCNA、c-erbB-2、患者年龄、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等无相关性.结论BP1可能通过某种非依赖p53基因调控机制,与bcl-2、ER协同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而参与乳腺癌的发生.

    作者:王洋;郑唯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不同浓度酸对Harris苏木精染色液染色效果的影响

    在病理医检常用的多种苏木精染色液中,Harris苏木精可即配即用,染色力强,核着色鲜艳,是常用的细胞核染色剂.缺点是出现氧化膜较快,易生成沉淀和过染.要减少这些缺点,就要尽量保持染色液稳定.Harris苏木精染色液的稳定,除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光、空气、试剂和染料的纯度有关外,还与其配制过程中是否加入冰醋酸或盐酸及加入酸的多少有关.

    作者:沈溪明;李海刚;林敏玲;吴东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钙化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探讨钙化性纤维性肿瘤(calcifying fibrous tumor,CF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CFT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结果患者中1例为少年,6例均为成年人,年龄14~50岁,平均37岁.5例临床表现为局部缓慢性生长的无痛性肿块,2例为术中偶然发现.肿瘤分别位于腹腔/盆腔(3例)、颈部(2例)、左腹股沟(1例)和左小腿(1例).眼观:肿块境界清楚,卵圆形或结节状,质地坚韧.镜检:肿瘤由大量胶原化的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其间夹杂少量梭形细胞.特征性形态学表现为在胶原化的纤维组织间可见散在的钙化灶或砂砾小体,间质内伴有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灶,部分病例中可见生发中心形成.免疫组化标记显示,梭形细胞主要表达vimentin,不表达CD34、S-100蛋白、actin、desmin、h-caldesmon和ALK1等标记.随访6例,均无复发.结论CFT是一种不同于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良性纤维母细胞性肿瘤.CFT不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发生于成年人.组织学上应与伴有钙化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性病变相鉴别.

    作者:刘创峰;王群;王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分子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定位和SLN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6例乳腺癌患者行术前Y探测仪SLN定位,用RT-PCR法检测SLN中CK19 mRNA的表达.同时与常规病检法比较其检测敏感性.并比较转移组、微转移组、无转移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SLN定位成功率为97%,RT-PCR法与常规病检法转移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常规病检阴性的38例淋巴结中,RT-PCR法检出8例有微转移.同时乳腺癌转移组与微转移组患者在肿物大小与淋巴管浸润上有相似性,而同无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CR法较常规病理检查更为敏感,通过SLN定位和RT-PCR的联合使用,可明显提高乳腺癌SLN微转移的检出率.同时也证明RT-PCR法是可靠的,SLN微转移有可能作为肿瘤预后的指标.

    作者:郑雄伟;林贤东;陈刚;陆丽莉;翁秀琴;应敏刚;叶韵彬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shRNA干扰Jurkat细胞株MDM2表达对细胞生物特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MDM2基因与白血病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应用pSilencer 4.1-CMV neo构建MDM2-shRNA表达载体pMDM2-shRNA,采用脂质体将载体导入Jurkat细胞,利用G418筛选出稳定表达shRNA细胞后,行RT-PCR和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细胞MDM2表达水平、基础生长曲线、细胞周期变化以及UV照射后细胞生长变化.结果发现转染pMDM2shRNA的细胞MDM2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均下降>50%,细胞的生长减慢,出现一定程度的G1~S期阻滞,DNA损伤后细胞恢复较慢.结论MDM2基因表达下降后,可导致细胞增殖减慢以及降低损伤修复的能力;细胞内表达shRNA可长期敲低靶基因的表达,可作为较理想的基因功能研究细胞模型.

    作者:朱有凯;林汉良;顾霞;张萌;吴红阳;许湘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舌血管球瘤1例

    患者女性,48岁,舌体部肿块3年余.患者于2001年偶然发现舌体部正中一6 mm×3 mm突起,无红、肿、痛,肿块逐渐增大,近半年感间歇性疼痛.查体:舌体正中可见1.2cm×1.2 cm×0.5 cm半球形肿块.表面灰白,无破溃,有轻度触痛.于2004年2月11日手术完全切除肿块送检.

    作者:郭华雄;陈红梅;彭晓蓉;张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胃癌组织中DNA依赖性蛋白激酶KIP2表达及意义

    DNA依赖性蛋白激酶(DNA-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catalytic subunit,DNA-PKcs)是唯一由DNA末端激活的真核细胞激酶,它在双链DNA损伤修复中起重要作用.生化分析指出DNA-PKcs激酶只有DNA末端连接蛋白存在时才能激活,Seki等从人胎脑cDNA文库中分离出该蛋白的全长cDNA,命名为激酶相互作用蛋白2(kinase interacting protein2,KIP2),它与钙连接蛋白KIP/CIB、神经钙蛋白B(calcineurin B)和钙调节蛋白(calmodulin)分别具有46%、39%和30%的同源性.

    作者:傅春燕;冯德云;金中元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转移抑制基因KAI1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进展的关系

    目的探讨KAI1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进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7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48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KAI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子宫内膜腺癌中KAI1蛋白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内膜组织(P<0.01)和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P<0.01).KAI1蛋白的表达随子宫内膜腺癌恶性程度(P<0.01),肌层浸润深度(P<0.01)及手术-病理分期(P<0.05)的增高而降低,并与子宫内膜腺癌组织学类型有关(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组织中KAI1蛋白阳性率明显低于无转移组织(P<0.01).KAI1阴性的患者总的生存率低于阳性者(P<0.01,<0.01).结论KAI1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的恶性进展中表达下调,有望成为内膜癌恶性程度评估,转移预测和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作者:武孟香;高英敏;王秀华;刘玉琴;陈高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肝癌组织中MAGE-A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黑色素瘤抗原-A1(MAGE-A1)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探讨MAGE-A1基因与肝细胞肝癌(HCC)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31例HCC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MAGE-A1基因的表达.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分析178例HCC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MAGE-A1抗原表达.结果31例HCC组织标本中有21例(67.74%)表达MAGE-A1基因,而相应的癌旁组织MAGE-A1基因均不表达.178例HCC组织中95例表达MAGE-A1抗原(53.37%),相应的癌旁组织MAGE-A1抗原均不表达.结论MAGE-A1基因在HCC组织中有较高表达,其阳性率与HCC患者的临床病理指标无相关关系.

    作者:肖刚;张文敏;张萌;谢丹;郭爱林;文剑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绝经后子宫出血249例诊刮病理分析

    绝经后子宫出血是妇科常见症状,应引起妇科医师的重视.为探讨出血原因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本研究收集福建省霞浦县医院1994年1月~2003年5月妇科门诊及住院患者绝经后子宫出血的诊刮标本249例进行病理分析.

    作者:王小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子宫颈恶性血管内皮瘤1例

    患者,33岁,因白带稀薄近1个月,阴道出血20天入院.妇科检查:已婚经产式外阴,阴道内有血迹,黏膜无异常,宫颈突出一4.0 cm×4.0 cm×4.0 cm肿物,表面溃烂、出血,质柔韧.子宫后位,正常大小,活动可.双附件均未触及肿块.术中见宫颈管内口下段新生物约6.0 cm×6.0 cm×5.0cm,侵及周围穹窿.

    作者:丁妍;袁培人;王占东;王永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