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福林;孙文利;黄文清;李雪;闫玲;唐谊海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 SFT)主要发生在脏层胸膜,随着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入,胸膜外病例报道不断增多,眼眶是胸膜外常见部位之一,由于其病理形态的多样性等,易误诊为恶性肿瘤.现作者就我院1例眼眶SFT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讨论.
作者:孟刚;潘美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十二指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特征.方法:对18例十二指肠间质瘤作了临床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18例肿瘤良性3例,恶性15例,基本细胞类型为梭形细胞,1例肿瘤细胞外基质内可见丝团样纤维.免疫表型特征为:C-kit 18例(100%)胞质强阳性表达; CD34 7例(38.9%)阳性; S-100蛋白9例(50%)呈局灶性或散在阳性,其中包括2例良性,7例恶性; SMA仅1例阳性.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恶性发生率较高,细胞类型以梭形细胞为主.C-kit因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成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可靠标记物,但不能作为良恶性判断指标,CD34阳性表达率低;神经化生率较高,平滑肌方向分化率低.
作者:刘晓红;马大烈;谢强;吴丽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在病理技术中,人们对色素的处理方法通常用脱黑色素法和脱福尔马林色素法等,却没有关于脱胆色素的方法.常用脱色素法对处理胆色素的效果不佳.在日常病检工作和教学研究工作中,偶尔遇到肝脏标本被胆汁污染的情况.被胆汁污染的标本用自来水冲洗不能洗脱胆色素,组织切片后显微镜下仍可见胆色素沉积在肝组织中,影响组织切片的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胆汁中的有机物不溶于水,微溶于醇.笔者采用铬酸(三氧化铬)氧化法脱胆色素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陶彩云;李兴富;叶军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Garkavtsev等[1]采用cDNA消减杂交方法(substractive hybridization)建立了一种从富含所需序列的cDNA文库中构建较简便GSEs(genetic suppressor elements)文库的方法,并结合体内选择技术(in vivo selection assay),成功地克隆了一个新的肿瘤抑制基因,命名为ING1(inhibitor of growth).研究发现,P33ING1的过表达可有效抑制细胞生长,促进无生长因子条件下的细胞凋亡,在抑制细胞生长过程中,P33ING1与p53相互依赖,具有协同作用.对某些人体肿瘤细胞系和肿瘤组织的研究表明,其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要明显低于相应的正常组织和癌旁组织,并发现在胃癌、乳腺癌有错义和沉默型突变,在成纤维细胞瘤中P33ING1基因的3′端发生缺失.研究还发现,P33ING1基因可以提高p53基因治疗的疗效.
作者:倪灿荣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女,27岁,因右颌下包块4个月余入院.发病初肿块如花生米大小,无不适感,呈渐进性增大,现如鹌鹑蛋大小,质软,无触痛.B超示颌下腺囊腺瘤.手术所见:右侧颌下腺区域见一个约3 cm×3 cm×2 cm大小的包块,有完整包膜,与颌下腺相连.临床诊断:右侧颌下腺囊腺瘤.
作者:石萍霞;董都选;李允利;巨宏亚;孙璐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女,33岁,因停经29周、中上腹疼痛10天、阴道流水2 h入院,发病时伴恶心、呕吐,有肛门排气,无排便及阴道流血.曾在外院抗感染治疗.B超示:①晚期妊娠,②不完全性肠梗阻.入院后顺娩一早产男婴.产后患者出现心慌、胸闷,尿量减少.血常规、血生化及血气分析提示严重电解质失衡、脱水及酸中毒.腹部平片提示多处小肠气液平面.全腹CT提示结肠肝曲以下肠管空虚,升结肠、盲肠及全小肠高度扩张,低位性肠梗阻.遂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结肠肝曲有肿瘤约10 cm×8 cm×8 cm大小,质硬,结节状,侵及浆膜外,与十二指肠粘连固定.近端结肠及空回肠肠管扩张明显,距回盲部80 cm处见长约20 cm的小肠肠管坏死.因患者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一期手术,故只行坏死肠段切除.
作者:郦秀芳;周晓军;陈忠豪;孟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 材料与方法收集本院手术治疗的膀胱嗜铬细胞瘤3例标本,均用10%福尔马林液固定,常规制片,HE染色,光镜观察.石蜡切片做免疫组化(ABC法标记,DAB显色),所用抗体S-100蛋白、NSE、CgA、CK均为Dako公司产品.
作者:虞梅宁;郑肇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纤维组织细胞瘤性脑膜瘤(fibrohistocytomytic meningioma, FHM)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1例FHM进行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研究.结果:本病在临床、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和生物学特性等各个方面,都有其独特表现,手术应尽量切除以防止复发.结论:纤维组织细胞瘤性脑膜瘤是脑膜瘤的一种少见类型,多呈低度恶性.电镜及免疫组化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宋福林;孙文利;黄文清;李雪;闫玲;唐谊海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报道肉芽肿性松弛皮肤病临床病理学特征. 方法: 对其临床、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进行研究. 结果:临床表现为腋窝及腹股沟巨大垂吊皮肤肿块伴四肢腹部红色斑丘疹.组织学呈弥漫性小淋巴细胞、多核巨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真皮及皮下组织,弹性纤维消失.免疫组化显示小淋巴细胞呈CD3+、CD4+、CD45RO+、CD8-、CD15-、CD20-、CD30-、CD56-、TIA-1-和Granzyme B-;多核巨细胞及单核细胞呈lysozyme+、CD68+和Mac387-;S-100蛋白阳性细胞散在分布.分子生物学检查示T细胞受体γ链基因重排.EBER1/2原位杂交呈阴性反应. 结论:肉芽肿性松弛皮肤病是CD4+辅助性T细胞淋巴瘤的罕见类型.
作者:刘艳辉;庄恒国;李楠;陈广峰;骆新兰;罗东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前大肠癌的诊断方法很多, 但均存在着患者痛苦大、价格昂贵等问题.为此,我们参考国外文献采用粪便(以下简称便)脱落细胞学检查诊断大肠癌,达到了细胞学阳性率高,无假阳性等较好的诊断效果.本实验共收集109例便脱落细胞,其中恶性肿瘤 38例(大肠癌 37例, 淋巴瘤 1例);良性病变 21例(含炎症、息肉及腺瘤);健康者50例.便脱落细胞学采用HE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即用型S-P法.现将制片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改进及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树庆;沈志刚;范如英;李世荣;张春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软组织小圆形细胞肿瘤(small round cell tumors of the soft tissues, SRCTS)是指光镜下形态近似的原始或较原始的小圆形细胞(部分呈类圆形或短梭形)组成的组织发生和生物学行为不同的一组恶性肿瘤.这组肿瘤涵盖的范围,各作者的意见尚不一致,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下述肿瘤:尤因肉瘤/周围原始性神经外胚层瘤、Askin瘤、神经母细胞瘤、硬化性小细胞肿瘤、肾外恶性横纹肌样瘤、胚胎性横纹肌瘤、低分化小细胞性滑膜肉瘤、圆形细胞脂肪肉瘤、硬化性小圆细胞间皮瘤、粒细胞肉瘤、软组织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和转移性小细胞癌.
作者:邱向南;赖日权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四氧化锇(OsO4)是一种强氧化剂,简称锇酸。对氮有较强的亲和力,对蛋白质、脂肪性物质及磷脂蛋白的膜结构有良好的保存作用。同时由于质量密度大,能产生较好的电子反差,经固定的组织不致变硬、变脆,便于超薄切片,所以是超微病理制片中不可缺少的试剂。但锇酸易发生氧化而产生锇黑,改变锇酸浓度,一般较难保存。所以我们采用物理方法收集,经收集的锇酸不产生锇黑,液体清亮透明。在短时间里收集使用过的锇酸制作第二批标本,经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作者:王晶;孙开华;于世凤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MCN)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6例MCN均行B超或CT检查.除1例外,均作了手术切除治疗.对6例MCN作常规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6例MCN中,女性4例,男性2例,平均年龄47岁,均位于胰腺体尾部.黏液性囊腺瘤(MCA)3例,囊壁内衬高柱状黏液上皮,上皮周围可见卵巢样间质组织;黏液性囊腺癌(MCC)3例,黏液上皮有不典型增生,均有囊壁或胰腺组织的浸润,1例上皮周围可见卵巢样间质.CEA和CK7在上皮中均阳性,c-erbB-2均阴性,间质SMA均阳性.结论:胰腺MCN是好发于中年女性的少见肿瘤,绝大多数发生于胰腺体尾部.MCA内衬高柱状上皮,上皮外由卵巢样间质包绕;MCC上皮细胞有不典型增生,浸润性生长.MCN手术切除率高.
作者:王志华;黄强;王晓秋;方雪松;程荣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内纤维瘤病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特点,讨论其鉴别诊断.方法:用免疫组化及电镜的方法,结合HE形态学观察,对17例腹内纤维瘤病进行研究.结果:男7例,女10例,年龄19~78岁,平均42.9岁,中位年龄42岁.4例有手术史,2例有Gardner综合征.15例单结节,2例2枚结节.肿块直径5~25 cm,平均13.5 cm,多数境界清楚、切面灰白质韧、实性、半透明状.光镜下主要有纤细梭长和星芒状两种形态的(肌)纤维母细胞,间质大量胶原.超微结构显示增生细胞周围大量胶原原纤维,质膜清楚,无基板,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免疫表型:Vim弥漫强阳性;46.7%(7/15);α- SMA局灶阳性;40%(6/15)MSA局灶阳性;CD117、CD34、S-100蛋白、PGP9.5、desmin阴性.行完整肿块及部分肠段切除者15例,7例无复发(2~13年,平均8年),3例失访,5例随访中.姑息术者2例,1例死于肠梗阻,1例再次术后失访.结论:腹内纤维瘤病是少见且易误诊的疾病,部分与手术史以及Gardner综合征有关,可能的机制为胶原合成和降解失衡,免疫组化显示部分肌纤维母细胞分化的特点,手术完整切除者治疗效果好.
作者:侯英勇;王坚;凌诒萍;陶琨;郁敏;纪元;谭云山;陆孝禹;朱雄增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端粒酶hTR、hTRT基因表达在人肿瘤中的意义,并与p53蛋白改变相比较,评估其对肿瘤临床诊断的价值. 方法: 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115例恶性肿瘤、60例良性及癌前病变中hTR和hTRT的表达,并与p53基因蛋白改变相比较. 结果: hTR、hTRT在人恶性肿瘤中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81%、83%.在转移性癌中两者均为100%的阳性率,而在慢性肝炎伴肝硬化中hTR、hTRT分别可见50%、60%的弱阳性表达,其他良性病变及癌前病变均为阴性.p53蛋白在人恶性肿瘤中的平均阳性率为49.6%:在良性病变及癌前病变均为阴性.结论:恶性肿瘤中hTR和hTRT明显高于p53的检出率,且在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提示端粒酶hTR、hTRT与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密切关系,端粒酶基因hTR、hTRT的原位杂交检测可以作为一个比p53更好的肿瘤诊断的新标记物.
作者:卫建平;张波;苑昕;应建明;王晨;张晓琴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男,36岁,双上臂出现丘疹5个月,加重3天.5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双上臂出现丘疹,丘疹如黄豆大小,无明显自觉症状,以后逐渐扩展到躯干、颈部和下肢,略感瘙痒.否认类似家族史.查体:发育良好,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肝脾无异常,骨骼发育正常.颈、躯干和四肢可见泛发孤立绿豆至黄豆大小丘疹,呈淡红色或皮色,偶有轻微色素沉着,边界清,质偏中,无压痛(图1).皮肤划痕试验阳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8.18×109/L,中性粒细胞0.562,淋巴细胞0.253,嗜酸性粒细胞0.12,嗜碱性粒细胞0.007.未行骨髓检查.临床诊断:毛发上皮瘤.
作者:赵莎;李薇;刘卫平;李甘地;李俸媛;廖殿英;李韵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异位垂体腺瘤是指发生在蝶鞍外的垂体腺瘤,多发生在鼻腔、蝶窦及鼻咽部等处[1],临床常考虑为恶性肿瘤.近遇到1例蝶窦异位垂体腺瘤,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29岁,涕中带血9个月伴间断性鼻阻于2000年5月入院.鼻咽部检查:双后鼻孔见新生物.CT示蝶窦内见一不规则软组织影,密度均匀,侵犯筛窦、海绵窦及视神经孔并破坏鞍底骨质进入蝶鞍.初诊为:蝶窦占位性病变,恶性可能性大.病理活检诊断:内分泌细胞肿瘤,垂体腺瘤可能性大.血泌乳素增高(3 152.6 u/ml).行肿瘤摘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后鼻孔、筛窦,并通过筛窦后壁骨孔与垂体相连,大小为6.0 cm×3.2 cm×2.5 cm,灰白色,质软,无包膜.术后给予放疗,现情况良好.
作者:李金范;贾国风;杨伟荣;洪玉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肝细胞肝癌和正常肝细胞间隙连接蛋白connexin 32(Cx32)、connexin 43(Cx43)的表达,及其对间隙连接通讯功能(GJIC)的影响.方法:应用细胞培养及流式细胞分析技术(FCM),研究肝癌细胞系HHCC、SMMC-7721和正常肝细胞系QZG细胞中Cx32和Cx43的表达.结合Lucifer Yellow划痕标记荧光传输技术(SLDT),检测上述细胞的间隙连接通讯功能.结果:流式细胞仪分析证实,Cx32蛋白在肝癌细胞系HHCC、SMMC-7721和正常肝细胞系QZG细胞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9%、0.7%和99.0%;Cx43蛋白在HHCC、SMMC-7721和QZG细胞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3%、26.5%和99.1%.SLDT检测发现肝癌细胞HHCC,SMMC-7721的间隙连接通讯功能较正常肝细胞QZG明显减弱.结论:Cx32、Cx43蛋白在正常肝细胞中具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在肝癌细胞中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肝癌细胞的间隙连接通讯功能较正常肝细胞亦明显减弱.Cx32、Cx43表达调控异常引起的间隙连接通讯障碍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马向东;马兴;隋延仿;王文亮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长期以来,病理组织处理过程都是凭经验更换试剂、染料,这样就造成质量不稳定或者试剂浪费.为了保证每张切片的质量和节约试剂,我们提出量化管理的概念,供大家探讨.
作者:丁伟;严丽萍;姚洪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