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瑶;李军;曹国磊
目的:探讨人工腱索在风湿性二尖瓣狭窄老年患者二尖瓣置换术( MVR)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瓣膜钙化及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为主伴闭锁不全MVR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传统切除全部瓣膜及瓣下结构( A组)55例,切除全部瓣膜后植入人工腱索组(B组)74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率、左心室大小与功能、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术后并发症。结果 B 组无围术期死亡;A组术后早期死亡3例(5.4%),1例死于左室破裂,1例死于反复室颤,1例死于严重低心排,术后6、12个月心脏超声随访结果显示B组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比A组有明显改善,LVEF和 LVESD的改善差异显著(P<0.05),心功能、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术后并发症B组均优于A组。结论植入人工腱索可保留乳头肌及瓣下结构的功能,有利于维持左室形态及左心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远期疗效好。
作者:严闹;杨威;方樵;周建良;龚艺;董啸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变化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后不同时间段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6例为脑梗死组;选取同期在该院脑卒中筛查门诊就诊的6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密度梯度法离心分离PBMC,提取全组蛋白,Western印迹检测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根据患者就诊时的症状与体征,进行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并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NIHSS)量表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急性脑梗死后1 d开始,持续到7 d,PB-MC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其中梗死后第3天蛋白H3值低。不同OCSP分型患者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完全前循环脑梗死(TACI)组蛋白 H3乙酰化水平降低幅度大,明显低于后循环脑梗死组和部分前循环脑梗死组(P<0.05)。多元直线回归分析显示,PBMC组蛋白 H3乙酰化水平是入院急性脑梗死患者 NIHSS 评分的重要影响因素,两者呈明显直线负相关(β=-0.283,P=0.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PBMC中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低于健康人群,且以TACI型和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患者的PBMC中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下降为明显。
作者:林秀洁;黄礼传;张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3D-STI)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对41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和41例STEMI患者(病例组) PCI术后第12个月进行3D-STI分析,测量左室整体纵向应变、径向应变及圆周应变及左室射血分数。结果病例组左室整体纵向应变、径向应变及圆周应变及左室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 P<0.01)。结论 STEMI患者的心肌变形能力是下降的,虽然经PCI 治疗后可以得到改善,但是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即使在术后12个月仍然低于正常人,因此 PCI术后1年仍然需要长时间随访观察;3D-STI 可以定量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的异常。
作者:莫钟玲;王银;马雁;陈丽萍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显齿蛇葡萄提取物体外降血糖及抗氧化和体内降血糖效果研究。方法利用正己烷、氯仿、乙酸乙酯、甲醇和70%的乙醇提取显齿蛇葡萄中的活性成分,得到不同提取物,测定其中总酚和总黄酮的含量,考察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和对DPPH及ABTS的清除效果,体内降血糖效果是利用链脲佐菌素诱导小鼠糖尿病模型,正己烷提取物(HE)、氯仿提取物(CE)、乙酸乙酯提取物(EAE)、甲醇提取物(ME)和70%的乙醇提取物( EE)按剂量200 mg/kg体重治疗4 w,每周末尾部动脉取血测定血糖,4 w后眼眶取血测定血清胰岛素。结果不同提取物中,EE中总酚类物质和总黄酮来物质的含量高,其次是ME,HE中该两种成分含量低,体外降血糖效果发现 EE 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并且体现剂量依赖性,体外抗氧化实验发现EE对DPPH和ABTS具有较强的清楚效果,而体内降血糖效果发现不同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具有一定的降血糖效果,特别是EE组降血糖效果非常明显,血清胰岛素的含量得到明显提高。结论显齿蛇葡萄70%EE具有明显的抗氧化和降血糖效果,是一种具有很大潜力的降血糖和抗氧化的天然药物。
作者:张斌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在老年带状疱疹性角膜炎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老年带状疱疹性角膜炎患者按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抗病毒、镇痛、营养神经药物及对症支持治疗)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糖皮质激素)。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干扰素( IFN)-γ、白细胞介素( IL)-2、IL-4、IL-10水平,观察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时间,评估疗效并计算治疗总有效率,记录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IFN-γ、IL-2、IL-4、IL-10水平明显改善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均P<0.05);观察组角膜虹膜睫状体炎、眼睛干涩不适、疼痛、畏光消失时间及角膜损伤愈合时间、荧光素染色转阴时间、水泡结痂时间均较短(均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高(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应用与老年带状疱疹性角膜炎具有以下优势:①能改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促进临床症状消失,缩短康复进程;②提高治疗总有效率;③不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作者:牟琳;李妍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对比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 CVVH)以及持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 CVVHD)两种肾脏替代治疗对老年患者乳酸酸中毒的改善效果。方法180例老年乳酸酸中毒患者随机分为CVVH组和CVVHD组,每组90例。所有患者均实施常规基础治疗,CVVH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CVVHD,均进行24 h持续治疗。监测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4、8、12、24、48 h的血液乳酸、血生化、凝血功能与动脉血气;对比两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和住院病死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乳酸水平与 pH均得以显著改善;但在治疗前与治疗后4、8、12、24、48 h,两组患者之间的乳酸水平与pH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8.7±2.1 vs 9.0±2.6)d〕、住院病死率(11.1%vs.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VVH与CVVHD均可以有效清除老年乳酸酸中毒患者的乳酸水平,改善酸碱失衡状态,ICU住院时间与住院病死率无显著差异。
作者:王光权;李翠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自体细胞免疫疗法对老年胃癌患者免疫记忆形成及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老年胃癌患者,利用随机综合序贯法将其均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对象均实施常规化疗,试验组另实施自体细胞免疫疗法。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免疫记忆形成相关因子变化、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临床获益率为86.67%,远高于对照组(56.67%,P<0.05);治疗后试验组CD4+中枢记忆性T细胞(TCM)、CD8+TCM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上述因子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试验组治疗后CD4+效应记忆性T细胞(TEM)、CD8+TEM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组间免疫记忆形成相关因子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各维度生命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远低于对照组(43.33%,P<0.05)。结论在老年胃癌患者中实施自体细胞免疫疗法能够有效促使免疫记忆形成、提升生命质量,还可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改善临床疗效。
作者:杨永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测定子宫内膜癌(EC)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以绝经后阴道出血、生育期阴道不规则出血来该院就诊的65例患者,根据病理学诊断结果分为观察组( EC 患者,32例)和对照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33例)。测定两组患者病灶处血流情况、血流动力学参数搏动指数( PI)、阻力指数( RI)与病灶组织内 MVD,分析 CDFI测定 EC血流动力学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子宫内膜CDFI血流信号率、MVD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I和R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EC患者RI与MVD呈负相关(r=-0.501,P<0.05),PI与MVD不相关(r=-0.379,P>0.05)。结论 EC患者病灶组织 RI与 MVD存在负相关,术前CDFI检测EC患者RI对EC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夏晓伟;吴梦琦;杨芳;郑慧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NOD样受体蛋白(NLRP)3信号通路在原发性高尿酸血症(HUA)患者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利用 Western印迹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1的蛋白表达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血浆白细胞介素( IL)-1β、IL-18、IL-4、IL-10的表达情况。结果各实验组NLRP3、ASC、caspase-1的蛋白表达水平,血浆IL-1β、IL-18、IL-4、IL-10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原发性HU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炎性体 NLRP3各基因蛋白及相关致感染和抗感染因子表达异常,NLRP3参与原发性HUA患者的炎症反应,可能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参与病程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王茉琳;李晓光;王建杰;邱洪斌;关宝生;白雪;张淑红;孙佳斌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多民族聚居区域汉族老年抑郁症的患病情况,探寻生活行为方式对汉族老年抑郁症发生的影响。方法从乌鲁木齐市分层整群随机抽取8个社区,共计调查≥801名社区汉族老年人。应用老年精神状况量表社区简版( GMS)调查及配套的计算机自动诊断系统( AGE-CAT)进行诊断,分析生活方式对老年抑郁的影响作用。结果汉族老年抑郁症状的患病率为5.6%,其中重度抑郁的患病率为2.3%。生活方式对老年抑郁产生重要影响。结论乌鲁木齐市汉族老年抑郁症患病率较高,生活方式会影响老年抑郁症发生。应加强对老年人关注,引导老年人进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作者:王喜花;丁建玲;潘欣欣;李萍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及联合DPP-4抑制剂对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组(联用组)55例及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组(单用组)55例,测定治疗前及12 w 后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计算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结果①单用组治疗12 w后FPG、2 h PG及HbA1c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FIns、HOMA-β较治疗前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联用组治疗12 w后FPG、2 h PG及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5),且 FIns、HOMA-β均高于同组治疗前( P<0.05);③与单用组治疗12 w 后比较,联用组治疗12 w 后 FPG、2 h PG 及HbA1c均显著降低(P<0.05),且FIns、HOMA-β均增加(P<0.05)。结论在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二甲双胍联合DPP-4抑制剂不仅可有效地控制血糖,而且可改善胰岛素β细胞功能。
作者:王思瑶;李军;曹国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基因多态性与其耐药变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老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88例。检测患者在使用不同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后血清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和分型。结果 C基因型占比显著高于 B基因型、D基因型;且 B基因型占比高于D基因型(均P<0.05)。 C基因型YIDD突变占比显著高于B基因型(χ2=7.918,P=0.005),而 B基因型的 YVDD突变高于 C 基因型(χ2=8.965,P=0.000)。 B基因型与YVDD突变存在显著正相关(r=0.783,P=0.000),同样 C 基因型与 YIDD 突变存在显著正相关(r=0.819,P=0.000)。单一耐药中阿德夫韦耐药率显著高于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在共同耐药中拉米夫定+阿德夫韦+替米夫定共同耐药率显著高于拉米夫定+阿德夫韦+替米夫定+恩替卡韦、拉米夫定+阿德夫韦、拉米夫定+替米夫定以及拉米夫定+恩替卡韦。阿德夫韦、拉米夫定+阿德夫韦+替米夫定耐药均与B基因型YIDD突变、C基因型YVDD突变显著正相关(r=0.748,P=0.000;r=0.583,P=0.000;r=0.673,P=0.000;r=0.617,P=0.000)。结论乙型肝炎病毒( HBV)基因型中B基因型与YVDD突变、C基因型与YIDD突变均正相关,阿德夫韦、拉米夫定+阿德夫韦+替米夫定耐药与 B基因型YIDD突变、C基因型YVDD突变正相关。通过对HBV基因分型以及耐药位点的检测,对临床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有一定帮助。
作者:赵正斌;范文海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肠梗阻导管在老年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118例老年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分为实验组60例实施肠梗阻导管胃肠减压治疗,对照组58例实施鼻胃管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首个24 h消化液引流量、首个48 h腹围缩小程度等明显增加(P<0.01),肠鸣音、白细胞等恢复时间缩短(P<0.01),手术率明显降低(P<0.01),患者满意度增加(P<0.01)。结论肠梗阻导管治疗老年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效果显著。
作者:王梅阑;王雅锌;陈文清;李亚军;李玉琴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STI)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左心室心肌扭转运动中的运用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T2DM患者50例,根据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DI)检查结果,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Am)>1患者为左室舒张功能正常组(TN组)19例,Em/Am≤1患者为左室舒张功能异常组(TA 组)31例,另纳入同期来该院体检的健康成人24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后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应用超声二维 STI 软件分析扭转角度峰值( PTw)、扭转角度达峰时间(TPTV)、解旋速度峰值(PUV)和解旋率(Untw R)。结果 TN组和TA组PTw、PU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TN组和TA组 UnTw 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TA组显著低于TN组(P<0.05),三组TPTV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二维STI技术对于评价T2DM患者左室心肌功能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能够较早发现患者左室扭转异常。
作者:孔学军;倪军;代玉洁;刘青;郭科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骨钙素(OST)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在前列腺癌及骨转移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通过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90例老年前列腺癌患者,其中骨转移58例;进展性骨转移20例和局限性骨转移38例。血清中PSA、CTx、OST、BAP的浓度变化,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评估各标志物在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价值。结果骨转移组血清PSA、CTx、OST、BAP浓度均高于无骨转移组(P<0.05);与局限性骨转移组比较,PSA、CTx、OST、BAP浓度在进展性骨转移组中均有明显升高(P<0.05);ROC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标志物PSA、CTx、BAP、OST 的曲线下面积( AUC)分别为0.795、0.656、0.752、0.733,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66.8%、59.2%、37.1%、58.3%;90.0%、80.0%、96.6%、76.5%;PSA、CTx、OST、BAP是可预测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独立性因素,其总符合率为84.3%。结论PSA、CTx、OST、BAP 水平在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中明显升高,联合检测有可能在前列腺癌骨转移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华锋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幽门螺杆菌( Hp)是常见的胃肠道致病菌,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如偏头痛、缺血性脑卒中( IS )、帕金森病( PD)、阿尔茨海默病( AD)、多发性硬化( MS)、吉兰-巴雷综合征( GBS)等,抗感染治疗后可减轻相应疾病的临床症状。本文就Hp感染与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制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作者:葛小金;姚刚;满玉红;于挺敏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 AECG)在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共收集AECG检测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0例为观察组,行3导联AECG归为3导联组(40例),行12导联AECG者归为12导联组(40例),将同期行常规心电图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纳入研究。观察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心肌缺血、心律失常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室性及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成对,左右束阻滞房室阻滞检出率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12导联组分析时间较3导联组长,ST段抬高及ST段压低检出率较3导联组高;12导联组房性逸搏、室性心动过速、短阵室上速、心房颤动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12导联AECG在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中检出率高于常规心动图和3导联AECG,有利于心律失常分型。
作者:谢金玉;黄颖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正常人汗腺神经纤维分布的数量和形态学特点,寻找汗腺神经纤维密度的分布规律。方法收集不同解剖部位、年龄和性别的健康成年人皮肤标本192例,将其分为6个解剖部位、4个年龄组,均男女各半,通过皮肤活检结合组化技术观察汗腺神经纤维的数量和形态学。结果年龄对汗腺神经纤维密度有较大影响;在排除年龄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不同性别对汗腺神经纤维密度也有明显影响。随肢体取材部位的由近及远汗腺神经纤维密度表现为逐渐递减的趋势,体现了神经轴突“长度依赖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在上肢体现地更为明显。结论汗腺神经纤维分布规律特点能为临床判断周围神经损伤起到更好地促进和参考作用。
作者:李颖;魏云霄;陈龙剑;凌丽;赵红杰;谭海波;路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感知控制力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修订版控制态度量表( CAS-R)和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命质量量表( MLHFQ)对郑州市某所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病区住院的180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为(55.21±18.04)分,感知控制力总得分为(24.05±5.42)分,感知控制力得分与生活质量相关(r=0.495,P<0.01)。结论护理人员需要制定能有效提高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感知控制力的干预措施,从而激发病人的应对潜能,提升生活质量。
作者:黄莉莉;胡光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建立大鼠肺损伤模型一氧化碳(CO)肺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8只SD大鼠按抽签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均14只,其中7只为供体,7只为受体。摘除供体大鼠的肺部,将对照组的供肺进行12 h的保存,再进行1 h的静脉血灌注。研究组在移植的过程中全程吸入低浓度的CO,至再灌注后1 h结束,余同对照组。抽取流入及流出供肺的血液进行对血气分析,包括静脉血CO2分压( PvCO2)、静脉血氧分压(PvO2)、酸碱度(pH)、血红蛋白(Hb)、动脉血氧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的测定,20 min/次。再灌注期间对气道峰压(PawP)、肺动脉压(mPAP)、PaO2进行测定;再灌注完成后对肺组织干湿比(W/D)、白细胞介素(IL)-8、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进行测定,20 min/次。结果各时段的PvCO2、PvO2、pH、Hb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随着灌注时间的增加,PaCO2、mPAP、PawP水平逐渐上升,而PaCO2水平逐渐下降;在第40、60 min时,研究组的Paw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第20、40、60 min 时,研究组PaO2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mPAP 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IL-8、MDA、W/D、MPO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肺移植的过程中全程吸入低剂量的CO,可有效改善供肺功能,减轻供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肺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慰芳;张海萍;肖颜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