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魏云霄;陈龙剑;凌丽;赵红杰;谭海波;路辉
目的:分析白细胞介素( IL)-6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居民动脉粥样硬化( AS)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按照综合的检索策略在万方、CNKI、维普、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全面检索关于IL-6基因多态性与AS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应用Stata11.0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15篇相关文献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经过Meta分析,发现IL-6-174 G/C多态性与AS无关;IL-6-572 C/G多态性与AS显著相关:携带GC基因型个体患AS的危险性是CC基因型个体的1.68倍(95%CI=1.47~1.93,P<0.001);携带GG基因型个体患AS的危险性是 CC基因型个体的2.45倍(95%CI=1.78~3.37,P<0.001)。结论 IL-6-572C/G多态GC和GG基因型是AS发生的风险基因型。
作者:李鹏;毕明辉;程诚;王月刚;吴平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肠梗阻导管在老年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118例老年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分为实验组60例实施肠梗阻导管胃肠减压治疗,对照组58例实施鼻胃管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首个24 h消化液引流量、首个48 h腹围缩小程度等明显增加(P<0.01),肠鸣音、白细胞等恢复时间缩短(P<0.01),手术率明显降低(P<0.01),患者满意度增加(P<0.01)。结论肠梗阻导管治疗老年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效果显著。
作者:王梅阑;王雅锌;陈文清;李亚军;李玉琴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血尿酸( SUA)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 AS)评估指标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者577人,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项生化指标,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CIMT)。结果①与正常 UA 组比较,高 UA 组舒张压( DBP)、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颈动脉内膜厚度均增高,年龄、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降低(P<0.001);②SUA 与收缩压(SBP)、DBP、BMI、空腹血糖(FPG)、TG、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B、肌酐、尿素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CRP)呈正相关,与载脂蛋白A、HDL呈负相关;以 CIMT为因变量,CIMT的独立相关因素是年龄(β=0.01,P<0.05)、血UA(β=3.74,P=0.001);③与男性组相比,女性组除年龄、HDL、载脂蛋白 A高于男性组,余均低于男性组(P<0.05)。结论在体检人群中,血UA与AS评估指标及其危险因素有明显的相关性,是AS早期危险因素预测因子之一,其与常见危险因素有叠加暴露相关性,从降低血UA水平入手预防AS可能是重要路径之一。
作者:张艳迪;陈大伟;姜树强;龙丽娟;张婧;靳英;郭广晋;王建昌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动脉粥样硬化( A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研究表明, AS是一种慢性免疫-炎症性疾病,是血管壁对各种损伤的一种异常反应〔1〕。大量流行病学数据表明高密度脂蛋白( HDL)具有抗AS作用,近些年发现与HDL结合的1-磷酸鞘氨醇( S1P)在抗AS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 S1P影响着不同细胞的增殖、迁移、黏附、炎症等,在心血管、神经、免疫、呼吸等多个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S1PR激动剂FTY720已经应用于临床治疗多发性硬化。本文就S1P及其受体在AS斑块形成的发生发展及相关疾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彭晖;闾宏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BPH)患者术后再发前列腺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4例 BPH术后再发前列腺癌患者资料,根据主诉分为肉眼血尿组和排尿困难组,又根据BPH手术方式分为前列腺开放手术组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TURP)术组,观察两组间发病年龄、与BPH手术间隔时间、前列腺体积、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水平及Gleason评分的差别,分析低分化腺癌、Ⅳ期和硬结发生率。结果前列腺开放手术与TURP术后两组发病年龄、术后间隔时间、前列腺体积、血PSA、临床分期(F=0.727,P=0.403)无显著性差异。血尿组与排尿困难两组发病年龄、术后间隔时间、血PSA、Gleason评分、低分化腺癌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血尿组前列腺体积较排尿困难组大(F=5.923,P=0.024)。血尿组硬结发生率明显高于排尿困难组(P<0.05),临床分期晚于排尿困难组(P<0.05)。结论 BPH手术治疗(包括TURP)后再发的前列腺癌其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基本同原发性前列腺癌。手术仅切除增生腺体,存留压迫、萎缩变形之外周带可能是术后前列腺癌再发的主要起源,再发癌可能与前列腺干细胞增殖、演变有关。 BPH术后定期随访观察非常重要,可尽早发现癌变,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盛斌武;王明珠;范晋海;张越;马茂;贺大林;南勋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支架蛋白RACK1小干扰RNA(siRNA)对卵巢癌 CAOV3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表达变化。方法体外培养CAOV3细胞,实验分scramble siRNA组和RACK1 siRNA组;Lipofectamine 2000转染CAOV3细胞,Western印迹检测RACK1的干涉效能;MTT法测定CAOV3细胞的增殖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研究RACK1对细胞体外增殖、迁移和侵袭运动能力的影响;Western印迹检测CAOV3细胞中MMP-2和MMP-9蛋白表达。结果与scramble siRNA组比较,RACK1 siRNA组RACK1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明显抑制CAOV3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降低MMP-2和MMP-9蛋白表达。结论下调RACK1表达可抑制卵巢癌细胞CAOV3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改变MMP-2和MMP-9蛋白表达相关。
作者:孙静;任丽莉;张晓玉;刘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STI)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左心室心肌扭转运动中的运用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T2DM患者50例,根据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DI)检查结果,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Am)>1患者为左室舒张功能正常组(TN组)19例,Em/Am≤1患者为左室舒张功能异常组(TA 组)31例,另纳入同期来该院体检的健康成人24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后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应用超声二维 STI 软件分析扭转角度峰值( PTw)、扭转角度达峰时间(TPTV)、解旋速度峰值(PUV)和解旋率(Untw R)。结果 TN组和TA组PTw、PU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TN组和TA组 UnTw 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TA组显著低于TN组(P<0.05),三组TPTV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二维STI技术对于评价T2DM患者左室心肌功能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能够较早发现患者左室扭转异常。
作者:孔学军;倪军;代玉洁;刘青;郭科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miR-146a在紫外线诱导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光老化中的作用。方法10 J/cm2 UVA连续照射成纤维细胞2 w建立光老化模型,分别于首日、37、、14 d提取总RNA,实时定量 PCR检测miR-146a表达量;慢性病毒转染上调 miR-146a 表达(miR1-46 a过表达组),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并验证细胞内miR-146a表达量;未经处理的成纤维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UVA+miR-146a组为miR-146a过表达后再用 UVA照射。MTT法检测四组细胞增殖情况;实时定量PCR检测四组细胞内老化相关基因 mRNA 表达情况;Western 印迹法检测四组细胞中 Smad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UVA照射第3、7、14天UVA照射组miR-146a表达量持续降低,且明显低于同期空白对照组( P<0.05)。慢性病毒载体转染后,miR-146a过表达组第7、14天miR-146a表达量明显高于同期空白对照组(P <0.05)。 UVA照射组、UVA+miR-146a组 A值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miR-146a过表达组(P<0.01);miR-146a过表达组A值与空白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UVA+miR-146a 组 A 值明显高于 UVA 照射组(P<0.01)。UVA照射组、UVA+miR-146a组p53、p21、p16 m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miR-146a过表达组(P<0.01);miR-146a过表达组 p53、p21、p16 mRNA表达量与空白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UVA+miR-146a组p53、p21、p16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UVA照射组(P<0.01)。 UVA照射组、UVA+miR-146a组细胞内Smad4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miR-146a过表达组(P<0.01);miR-146a过表达组与空白对照组Smad4蛋白表达量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UVA+miR-146a组Smad4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UVA照射组(P<0.01)。结论 UVA诱导光老化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中miR-146a表达被抑制,上调其表达可抑制Smad4表达,促进光老化细胞增殖,起到抗老化作用。
作者:薛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LP-PL)A2联合缺血修饰性白蛋白(IMA)及肌钙蛋白(CnT)I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选择确诊ACS患者104例,按发病时间分Ⅰ组(<3 h)37例,Ⅱ组(3~6 h)41例,Ⅲ组(>6 h)26例,同期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均进行血清LP-PLA2、IMA和CnTI浓度检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Ⅰ组、Ⅱ组及Ⅲ组血清 LP-PLA2、IMA和 CnTI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各组组内各检测项目阳性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与单独检测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 LP-PLA2和 IMA灵敏度和准确度较高,而CnTI的特异性较高。结论 LP-PLA2对于ACS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联合检测CnTI和IMA能够有效提高阳性检出率,降低漏诊率。
作者:朱月平;姚瀚鑫;陈显秋;陈倩倩;宋佳;孙淑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患者男性,62岁。因咽痛5 d、发热1 d于2013年12月13日就诊于我院,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2.09×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NE )0.08×109/L,红细胞( RBC )2.82×1012/L,血红蛋白(HGB)91 g/L,血小板(PLT)75×109/L;行骨髓象:(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2)粒细胞系:增生重度减低;(3)红细胞系增生减低(占1%),形态方面有核红细胞无明显异常,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4)单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原单+幼单占90.5%,形态方面:胞体较大,不规则,浆灰蓝色,胞浆中颗粒细小,核质纤细网状,核仁1~3个且清晰;(5)淋巴细胞比例减低,形态正常;(6)全片未找到巨核细胞,血小板散在可见;(7) POX染色:计数100个病理细胞,未见阳性;(8)血片分类:白细胞少,计数50个有核细胞,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原幼单7个,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血小板易见。检验诊断:考虑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M5;行流式细胞检测:P9占74.26%,主要表达 CD117、CD33、CD56、CD123、HLA-DR、CD15dim、CD13dim、CD64、CD4、CD11c、CD36。诊断为AML-M5型。自2013年12月18日起给予患者(地西他滨+CAG+DLI )方案化疗、间歇14 d,复查骨穿达CRi,间歇第28天复查骨穿:原、幼单0%,流式残存:异常髓系幼稚细胞占0.54%,染色体:46 XY,达CRc。后给予多巴胺(DA)1个疗程、HD-AraC 1个疗程方案治疗,均维持于CRc水平。确诊后5个月患者出现左手腕部一红色无痛小结节、直径约0.5 cm,左大腿外侧皮肤一红色无痛结节、直径约1 cm,复查骨穿涂片示:原、幼单0%。活检:经AML-M5治疗后,可缓解骨髓象。流式残存:未见明显异常髓系幼稚细胞。染色体:46 XY。 WT1定量:0.024%。考虑患者皮肤结节不能除外疾病转移所致,但因患者骨髓象示缓解状态,故暂不行活检。继续给予患者HD-AraC化疗1个疗程,效果不良,左腿部结节渐增大,同时左腿膝盖及臀部等处出现多个紫红色结节,直径约5 mm。予腿部结节行活检,结果回报:肌肉组织内见恶性肿瘤浸润,髓系肉瘤Ki-67(+80%),MPO (-),CD117(+),CD68(+),lysozyme(+),CD20(-),CD3(-), CD34(-),CD43(+),CD4(+),CD56(+),CD7(-),CD15(+), MPO(-)。补充诊断:伴髓外浸润(皮肤)。更改化疗方案,予以IA方案化疗1个疗程,周身结节基本消失。继续予以IA方案化疗1个疗程及HAA方案化疗1个疗程。效果不良,全身再次出现散在圆形红色结节,大小不等,较大者直径约1 cm,突出表面,压之不褪色。复查骨髓象:AML-M5缓解骨髓象。髓系残存:未见明显异常髓系幼稚细胞。患者暂不同意放疗,故继续予以IA方案1个疗程,化疗期间患者周身红色结节大部分缩小,但此次化疗期间患者WBC计数、PLT计数显著下降,中性粒细胞低时无法计数、PLT计数低达3×109/L,患者化疗间歇期间合并真菌性肺炎,难以再行后续化疗。此次化疗后2个月,患者再次出现全身散在红色皮疹,尤以右侧下肢胫前部及左侧膝关节外下方皮肤受侵病灶为著,皮疹直径约1 cm伴局部皮肤破溃。因患者难以耐受序贯化疗,故考虑先对以上两个较大的皮肤浸润病灶行局部放疗,如放疗效果良好,则考虑针对其余皮肤浸润病灶行局部放疗。放疗靶区及剂量:右侧下肢胫前部及左侧膝关节外下方皮肤受侵病灶行姑息性放疗,采用6 MeV电子线,剂量:40.0 Gy/2.0 Gy/20f。放疗:12 Gy/6f,给予放疗的2个皮肤浸润病灶较前可见变小扁平,以左侧膝关节外下方病灶为著,原破溃结节病灶现已干瘪结痂。放疗:18 Gy/9f,右侧下肢胫前部及左侧膝关节外下方皮肤受侵病灶较前进一步缩小,原有色红的结节状病灶现已缩小、干瘪结痂。射野外皮肤原有较小的浸润病灶现可见明显进展,对比明显。放疗期间患者出现PLT计数降低,低达62×109/L。虽复查骨髓象未见明显进展,但患者及家属不同意继续放疗,故终止放疗。因患者周身皮肤浸润病灶较前进展明显,遂予以地西他滨方案化疗1个疗程。化疗效果不佳,患者一般状态持续下降,随后患者出现睾丸肿大结节,直径大小约7 cm伴有明显疼痛,患者病情持续恶化,于2015年3月逝世。
作者:杨硕;刘敏;张玉宇;董丽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隐匿性腰椎管狭窄患者仰卧位轴向负荷CT、MRI检查价值。方法疑似腰椎管狭窄患者85例、腰椎间盘水平213个为研究对象,患者行常规仰卧位腰大肌放松体位CT和MRI检查( PRP),同时开展仰卧位轴向负荷 CT、MRI检查( ACE),分析检查结果。结果213个腰椎间盘水平进行MRI诊断,其中ACE检查44个腰椎间盘水平面积明显缩小15 mm2以上,ACE检查硬膜囊面积缩小在神经性跛行、坐骨神经痛患者、单纯腰痛组患者多见。 ACE检查,21个腰椎间盘水平硬膜囊面积<100 mm2,PRP检查共15个。 ACE CT检查DCSA值显著低于PRP检查(P<0.05),PRP检查未发现<75 mm2平面,ACE检查,19个平面低于75 mm2,其中8个平面>15 mm2。结论老年隐匿性腰椎管狭窄患者实施轴向负荷CT、MRI检查能够得到更多的信息,为临床诊断系统给更加可靠的信息。
作者:崔喜民;喻骏;贾英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骨关节炎( OA)又称老年性关节炎,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并严重威胁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对OA发病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OA的防治。近年来细胞因子,特别是抗感染细胞因子在O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许多研究证实抗感染细胞因子在OA的发病进程中起着关键性的调控作用。本文就抗感染细胞因子与OA作一综述。
作者:阳乐;许鹏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变化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后不同时间段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6例为脑梗死组;选取同期在该院脑卒中筛查门诊就诊的6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密度梯度法离心分离PBMC,提取全组蛋白,Western印迹检测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根据患者就诊时的症状与体征,进行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并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NIHSS)量表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急性脑梗死后1 d开始,持续到7 d,PB-MC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其中梗死后第3天蛋白H3值低。不同OCSP分型患者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完全前循环脑梗死(TACI)组蛋白 H3乙酰化水平降低幅度大,明显低于后循环脑梗死组和部分前循环脑梗死组(P<0.05)。多元直线回归分析显示,PBMC组蛋白 H3乙酰化水平是入院急性脑梗死患者 NIHSS 评分的重要影响因素,两者呈明显直线负相关(β=-0.283,P=0.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PBMC中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低于健康人群,且以TACI型和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患者的PBMC中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下降为明显。
作者:林秀洁;黄礼传;张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评估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普萘洛尔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价值。方法118例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补充白蛋白、利尿和支持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普萘洛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15%,显著优于对照组62.26%(P<0.05)。治疗后,治疗组体重、腹围、周平均24 h尿量、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脾厚、门静脉内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普萘洛尔在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顽固性腹水过程中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李红;李宪;唐维;许广杰;孙秀玖;张凤林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痰热清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支气管上皮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1 mRNA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COPD模型组、痰热清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其余两组采用气管注脂多糖加熏香烟方法制备 COPD模型, RT-PCR技术分析MRP1 mRNA基因表达。结果 COPD模型组和痰热清组大鼠支气管上皮细胞中MRP1的表达减少( P<0.01)。与模型组比较,痰热清组大鼠支气管上皮细胞中MRP1的表达增高(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可能通过增高大鼠支气管上皮细胞中 MRP1的表达而有效减轻COPD气道炎症,达到延缓COPD肺功能恶化和改善症状的效应。
作者:黄燕玲;罗光伟;毛先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及联合DPP-4抑制剂对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组(联用组)55例及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组(单用组)55例,测定治疗前及12 w 后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计算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结果①单用组治疗12 w后FPG、2 h PG及HbA1c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FIns、HOMA-β较治疗前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联用组治疗12 w后FPG、2 h PG及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5),且 FIns、HOMA-β均高于同组治疗前( P<0.05);③与单用组治疗12 w 后比较,联用组治疗12 w 后 FPG、2 h PG 及HbA1c均显著降低(P<0.05),且FIns、HOMA-β均增加(P<0.05)。结论在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二甲双胍联合DPP-4抑制剂不仅可有效地控制血糖,而且可改善胰岛素β细胞功能。
作者:王思瑶;李军;曹国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复合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认知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行择期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92例65~80岁老年病人,随机分为I组与Ⅱ组各46例,分别选择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作为术中静脉泵注的镇静药,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与Ramsay 镇静评分表测定术前1 d(Time0)、手术结束时(Time1)、手术结束后1 d(Time2)、手术结束后7 d(Time3)时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在手术前1 d(T0)、麻醉后(T1)、开皮后20 min(T2)、手术结束时(T3)、手术结束后1 d(T4)、手术结束后7 d(T5)等时间点检测两组患者静脉血中的三种血清炎性因子浓度。结果92例患者均顺利接受了手术并得到了试验结果,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表与Ramsay镇静评分表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Time1与 Time2时认知功能较Time0降低(P<0.05),但Ⅰ组Time1与Time2时认知功能明显优于Ⅱ组( P<0.05)。炎性因子测定中与基础值 T0相比,Ⅰ组患者在 T2、T3时血清炎性因子浓度明显升高( P<0.05),Ⅱ组在T2、T3、T4时血清炎性因子浓度明显升高( P<0.05)。Ⅰ组在T2、T3、T4时血清炎性因子的浓度明显低于Ⅱ组( 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比咪达唑仑更能减少术中白细胞介素( 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 TNF)-α分泌及降低术后早期POCD 的发生率。
作者:安仙泉;方美丹;王聪;王丽萍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HICH后行小骨窗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患者80例,按患者出血发生至手术治疗间隔时间分为超早期手术组30例、早期手术组30例、晚期手术组20例。分别采用ADL和GOS对患者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进行评估,并比较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超早期组患者植物生存( GOS 2分)与死亡( GOS 1分)发生率均低于早期手术组和晚期手术组( P<0.05)。三组恢复至Ⅰ级、Ⅱ级、Ⅴ级及死亡者比较差异显著( P<0.05)。超早期手术组恢复至Ⅰ级、Ⅱ级者多于早期组和晚期组( P<0.05),Ⅴ级或死亡者少于早期组和晚期组( P<0.05)。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 P<0.05),超早期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早期组和晚期组( P<0.05)。结论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HICH佳手术时机宜选择在发病后6 h以内,手术时机选择与术后ADL和GOS存在关联。
作者:沈健;杨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部位,生物信号通过突触前膜经突触传递到突触后膜。突触数量和功效的改变可引起突触可塑性的改变〔1〕。突触可塑性是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突触后致密区( PSD)是突触后信号转导和整合的结构基础,而PSD-95是新近在谷氨酸能突触的 PSD 中发现的一种特殊蛋白质〔2〕,能够整合N-甲基-D-天冬氨酸( NMDA )受体信号。该蛋白与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本文就PSD-95与突触可塑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尹若熙;李树民;俞腾飞;李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褪黑素( MT)对阿尔茨海默病( AD)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东莨菪碱模型组和MT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MT组每天腹腔注射MT溶剂(2 mg/kg)2 ml,连续给药7 d,于第8天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测试6 d,每天测试前30 min各组(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东莨菪碱1 mg/kg。于第15天开始进行电生理记录。结果①水迷宫测试6 d后,模型组逃避潜伏期的时间(61.86±8.84)s,与正常对照组(11.13±6.08)s相比,缩短趋势明显较慢(P<0.01);MT组逃避潜伏期为(16.250±10.926)s,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水迷宫测试的第6天,模型组大鼠的穿环次数为(1.91±0.87)次,较正常对照组(3.34±0.69)次明显减少(P<0.01);MT组大鼠的穿环次数为(3.15±0.72)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②给予100 Hz 1 s刺激后,正常对照组诱发反应的幅度为基准值的(156.36±9.69)%,MT组为(142.25±11.03)%,两组与刺激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模型组的幅度为基准值的(108.56±12.41)%,与刺激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给予100Hz 1 s刺激后,正常对照组诱发反应的斜率为基准值的(137.31±13.74)%,MT 组为(130.59±13.65)%,两组与刺激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模型组的斜率为基准值的(101.36±11.72)%,与刺激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T对东莨菪碱所致的大鼠学习记忆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且可以阻断东莨菪碱对皮层长时程增强的抑制。
作者:邓海峰;孙缦利;杨伟;王兴红;常全忠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