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斌;白亚娜;赵迟;程治远;唐丹华
泛素( Ub)-蛋白酶体系统( UPS)是真核细胞内大多数蛋白质的降解通路,其调控异常与多种疾病发生有关,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控意义。 UPS功能异常与心血管疾病,如心肌病、心肌缺血、心肌纤维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对UPS与心脏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徐辉;尹翔;郭晓纲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经自体T细胞过继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行化放疗结合自体T细胞过继治疗(治疗组),与只行化放疗的病人(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治疗组21例临床数据与对照组22例比较在疾病控制率(DCR)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无进展生存(PFS)、1年生存率及减轻化放疗副作用方面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T淋巴细胞普遍升高,升高比率为76.2%;CD4+T淋巴细胞升高比率为71.4%;CD8+T淋巴细胞亚群比率升高者为66.7%,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自体T细胞过继治疗辅助化放疗可提升疗效并减少化放疗的副作用。
作者:冯燕;黄京子;邱实;全吉钟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调查老年帕金森病( PD)患者精神障碍的发生情况,并分析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老年 PD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期健康体检老年人60例为对照组,采用PD患者精神障碍(PDPsy)诊断标准、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调查 PD组及对照组患者精神障碍患病率,并记录精神障碍的表现。比较PD组有、无精神障碍者年龄、性别、教育水平、运动症状、认知功能、情感状态、睡眠障碍等,分析 PD患者出现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老年PD患者精神障碍患病率为38.3%,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0%)( P<0.05)。 PD患者常见的精神障碍表现为幻觉、错觉。单因素分析显示,PD伴精神障碍者年龄、睡眠障碍(SCOPA-SLEEP)评分、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RBD)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精神障碍者(P<0.05),性别、教育水平、运动症状、认知功能、情感状态与无精神障碍者无明显差异(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SCOPA-S评分、RBD是PD精神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老年PD患者精神障碍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PD患者精神障碍的出现可能与高龄及睡眠障碍有关。
作者:赵丽娜;纪占宾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建立SD大鼠全腰动脉结扎腰髓缺血模型,探究腰髓形态和功能早期变化特点。方法将58只 SD 大鼠随机分为 A 组10只,B组48只。 A组仅分离腰动脉,B组行全腰动脉阻断。两组术后48 h内分别行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神经评定( BMS评分)和腰髓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剂(TTC)染色,分析后肢运动功能与腰髓染色面积的关系。结果 A组术后48h内BMS评分由(8.44±0.41)分恢复至(9.00±0.00)分;B 组由(0.36±0.30)分恢复至(8.90±0.39)分。术后24 h内各时间点B组BM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P<0.05);术后48 h两组BM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4 h内各时间点B组TTC染色面积均明显低于A组( P<0.05);术后48 h两组 TTC染色面积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0.05)。 B组术后TTC染色面积均值上段>中段>下段。结论大鼠全腰动脉结扎将造成腰髓缺血、功能丧失,48 h内腰髓血供自上而下逐渐恢复,后肢运动功能也随之恢复。
作者:魏岚;赵晓彬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及心率变化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程度的预测作用。方法12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杓型48例,非杓型76例,24 h平均心率≤70次/min 57例,>70次/min 67例,根据血压昼夜节律是否为杓型及24 h心率分为低危32例,中危52例,高危40例三组,比较血管、心脏、肾脏损害的相应指标胫股脉搏传导速度( cfPWV),左室质量指数( LVMI),肌酐比值( ACR)的变化。结果血压非杓型患者与杓型患者比较,ACR、LVMI有显著差异(P<0.05),cfPWV无显著差异(P>0.05),低、中、高危三组ACR、LVMI有显著差异(P<0.05),cfPWV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及心率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对原发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存在预测作用。
作者:鄢卫民;黄海燕;冉玲华;魏刚 刊期: 2016年第21期
动脉粥样硬化( AS)是动脉血管壁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内皮功能障碍是AS的早期始动环节。由血管内皮细胞( VEC)释放的一氧化氮( NO)在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抑制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和平滑肌细胞增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NO合成减少、生物利用度降低、NO通路功能障碍等参与了AS的发病过程。本文对近几年NO在AS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秀芬;崔姝雅;叶子芯;陈静宜;洪芬芳;杨树龙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分析血清白蛋白( ALB)与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的相关性。方法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208例,入院24 h 内测定ALB值,其中低ALB血症为实验组160例(轻度组101例ALB>30且<35 g/L,中度组53例ALB 25~30 g/L,重度组6例ALB<25 g/L),对照组48例ALB≥35 g/L,两组治疗方法一致。在入院时行头CT检查,入院后24 h及第4、14天均复查头CT,测量脑血肿体积和周围水肿体积,动态观察脑血肿及周围水肿变化。结果两组年龄、性别组成、基础血压、血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相对水肿体积指数( REI)在入院时、24 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入院第4、14天,低ALB血症组水肿体积变化指数(AE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程度ALB血症患者的水肿体积及水肿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入院时各组脑出血患者的脑水肿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院24 h后,随着 ALB 降低程度的增加,脑出血患者的脑水肿程度增加。水肿体积变化差异性分析显示,重度低ALB血症的患者,水肿体积增加更明显。 AEI与低 ALB 严重程度呈明显正相关(r=0.691,P=0.000)。结论低ALB血症可加重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水肿恶化程度,且恶化程度与低ALB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重度低ALB血症与迟发性脑水肿相关。
作者:陈冰;夏磊;徐长松;肖峰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9、尿酸( UA)、胱抑素( Cys)-C水平变化及机制。方法冠心病患者117例,根据冠脉造影和实验室检查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3例、不稳定心绞痛组(UAP)39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35例,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抽取血清标本检测各组血清炎症因子、MMP-9、UA、Cys-C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AP组、UAP组、AMI组血清 hs-CRP、IL-6、TNF-α水平显著增加(P<0.05);AMI组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高于 SAP 组和 UAP 组,UAP 组血清 hs-CRP、IL-6、TNF-α水平高于SAP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SAP组、UAP组、AMI组血清MMP-9、UA、Cys-C水平显著增加(P<0.05);AMI组血清 MMP-9、UA、Cys-C水平高于SAP组和UAP组,UAP组血清MMP-9、UA、Cys-C水平高于SAP组(P<0.05)。结论血清炎症因子、MMP-9、UA、Cys-C 水平变化参与老年冠心病发生发展,且病情越严重各指标水平越高,可评价病情严重程度。
作者:闻加升;于宗良;谷慧敏;张娴;顾水明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对老年帕金森病( PD)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原发性老年PD患者85例,按是否伴有高血压分为PD伴高血压组和PD组,入组前给予PD非运动症状评估量表(NMSQuest),问卷评分,记录每位患者的评分结果。常规药物治疗1年后,再次NMSQuest问卷评分,比较结果。结果 PD伴高血压组入组前评分为(21.7±2.3)分,PD组为(17.5±3.0)分,两组差异显著(P<0.05)。1年后PD伴高血压组为(25.7±2.4)分,PD组为(20.9±1.8)分,两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 NMSQuest问卷量表中认知功能、焦虑抑郁等方面差异显著(P<0.05),自主神经功能的项目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加重了老年PD患者的非运动症状。
作者:宋征宇;岳秉宏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药源性心血管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该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集的134例老年患者药源性心血管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对引起心血管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类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心血管不良反应的药品主要是心脑血管药物、抗菌药物和消化系统药物。老年患者药源性不良反应涉及的给药途径包括静脉滴注、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和口服给药,其中静脉滴注给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高。心血管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和早搏,其他包括心衰、心绞痛、高血压、低血压和心肌梗死等。 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心血管基础疾病和不良反应史是引起药源性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论老年患者药源性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心血管基础疾病和不良反应史密切相关,应从多方面预防药源性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钟敬波;刘世坤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2001~2011年南阳地区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的临床特征、治疗模式、院内结局及患者诊疗情况的变化趋势。方法调取2001、2006、2011年间,南阳中心医院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历,提取临床信息,分析老年 STEMI患者临床特征、治疗模式和院内结局。结果本研究共调取老年STEMI病例267份,2001~2011年,老年STEMI住院患者中位年龄由(65.32±10.07)岁升至(69.26±11.02)岁(P<0.01);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他汀的应用显著增加(阿司匹林:2001年76%,2011年90%,P=0.032;氯吡格雷:2001年0%,2011年81%,P=0.000;他汀2001年38%,2011年90%,P=0.000),β受体阻滞剂和ACEI类药物应用率仍比较低,且10年间无明显增加(β阻滞剂2001年48%,2011年53%,P=0.776;ACEI类药物2001年56%,2011年55%,P=0.411);未进行再灌注治疗的患者,并无显著改变(2001年57%,2011年62%,P=0.636);院内死亡率10年间变化无统计学意义(2001年14.5%,2011年12.3%,P=0.770)。结论过去10年间,南阳地区老年STEMI患者院内再灌注率无明显增加,死亡率无显著降低,二级预防用药显著不足。
作者:高建步;李玉东;杨守忠;张松雨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白细胞介素(IL)-6在脑梗死急性期的表达。方法18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作为观察组,收集体检证实为无明显器质性疾病的成人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中 MCP-1和 IL-6的表达。结果观察组血清中MCP-1和IL-6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MCP-1和IL-6的表达与脑梗死病变程度及预后均密切相关。相关分析显示二者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MCP-1和IL-6的表达升高,对病变的形成和进展均有一定预测作用。
作者:李玉华;张光茹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分析老年局部晚期不可手术切除的食管癌采用多西紫杉醇联合奈达铂化疗同步三维适形放疗的近、远期临床效果,并与传统化疗药物进行对比。方法接受治疗的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108例依据化疗方案分为观察组(56例,多西紫杉醇联合奈达铂)及对照组(52例,紫杉醇联合顺铂)。结果两组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8.498,P=0.004)。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375,P=0.037)。化疗结束时,观察组外周血CD4阳性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及 CD4/CD8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西紫杉醇联合奈达铂用于老年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治疗,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在可接受范围,在维持患者免疫稳态上具有一定优势。
作者:赵鑫;陈琳琳;叶峰;王淳阅;安汉祥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腹部推拿法和传统推拿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 SAS软件随机分为腹部推拿治疗组和传统推拿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3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优于对照组83.34%(P<0.05);治疗前后两组的体脂、血脂和相关生物因子比较更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采用腹部推拿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疗效更优,对单纯性肥胖症患者的体脂、血脂及相关生物因子含量的影响作用更明显。
作者:陈邵涛;张晓林;仲崇文;刘明军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研究血清白蛋白( ALB)及球蛋白( GLB)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结局的关系。方法以4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体格检查、疾病相关情况及入院时血清 ALB 和 GLB水平。参照脑卒中量表(mRS)评估患者出院结局,将mRS<3分设为结局良好组,mRS≥3分设为结局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差异,并通过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出院结局不良与血清ALB和GLB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结局不良组的年龄、复发、发病-入院时间、住院时间、NIHSS评分、SBP值、DBP值和血脂异常比例均高于结局良好组患者,而其血清ALB水平低于结局良好组( P<0.05);回归分析显示,血清 ALB<39.8 g/L是患者出院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经调整后发生结局不良的危险性是高水平ALB>43.2 g/L者的3.117倍( P<0.05),而未发现 ALB 水平为39.8~43.2 g/L与出院结局不良的相关性(P>0.05)。同时,研究未发现不同水平血清GLB与出院结局不良的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ALB水平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结局的影响因素,低水平血清ALB可增加患者出院结局不良的发生风险。
作者:曹莉;袁良津;石力;王雷;江伟;朱盼盼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H2松弛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大鼠支气管平滑肌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观察正常对照组、COPD模型组及松弛素治疗组大鼠肺组织的病理变化,比较各组大鼠支气管壁及平滑肌厚度,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1、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 TIMP)-1表达水平及MMP-1/TIMP-1、MMP-9/TIMP-1比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COPD模型组大鼠肺支气管壁及平滑肌厚度显著增厚,且松弛素治疗组大鼠肺支气管壁厚度及平滑肌厚度与COPD模型组大鼠相比显著降低(P<0.05)。 COPD模型组大鼠组织中 MMP-1、MMP-9、TIMP-1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MMP-1/TIMP-1、MMP-9/TIMP-1比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呈现明显升高趋势(P<0.05);而对比 COPD模型组大鼠,松弛素治疗组大鼠组织中MMP-1、MMP-9、TIMP-1的表达有所降低(P<0.05),且MMP-1/TIMP-1、MMP-9/TIMP-1比值与COPD模型组相比均降低(P<0.05)。结论松弛素能抑制大鼠肺组织结构病理变化,抑制COPD气道平滑肌的增殖。
作者:李露;曹卓;潘炯伟;王洁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利用建立脂多糖(LPS)大鼠内毒素血症导致肾脏损伤模型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防治脂多糖对肾脏造成损害的机制。方法随机选取成年Wistar大鼠30只,采用等组实验法分为空白对照组、脂多糖( LPS)组以及联合( LPS+EPO)组。除空白对照组以外,其余两组分别注射LPS 10 mg/ml,采取尾静脉注射建立肾脏损伤模型,空白对照组给予同等量生理盐水,30 min后,LPS+EPO组给予rhEPO (5000 U/kg)经尾静脉注射。其余2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在LPS注射后24 h处死大鼠,分离提取肾脏组织线粒体,用 Clark 氧电极法检测线粒体呼吸功能,线粒体内、外膜试剂盒测定线粒体膜完整性,一氧化氮( NO)试剂盒测定线粒体NO含量,电镜扫描观察线粒体形态变化。结果 LPS组和 LPS+EPO组的线粒体外膜完整率、内膜膜电位、呼吸控制率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LPS+EPO组上述结果均高于LPS组(P<0.05);LPS组线粒体 NO含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LPS+EPO组低于 LPS组(P<0.01),电镜扫描见 LPS 组线粒体结构受损明显,EPO减轻线粒体结构损伤。结论EPO对内毒素导致的肾脏线粒体损伤有保护作用,可能与EPO抑制NO生成有关。
作者:张国兴;齐力;李晓华;赵辉;孙霓;孙宇;李秀江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Ephrin-B3是否参与了慢性脑缺血大鼠的脑白质损害及认知功能障碍。方法选用 Wistar 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1组、假手术2组、模型30 d组、模型60 d组。模型组组应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2VO)制备慢性前脑缺血致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仅有手术过程而未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后30 d,采用Morris水迷宫对假手术1组及模型30 d组大鼠于手术前及手术后的逃避潜伏期时间进行检测,比较手术前后及各组间的差异。而后将2组大鼠断头取脑。部分行HE染色,部分脑组织制成匀浆,行 ELISA 检测,统量各组 Ephrin-B3的表达。术后60 d,按照上述同样的方法对假手术2组及模型2组大鼠进行处理。结果造模后30 d,模型1组大鼠水迷宫的逃避潜伏期时间与假手术1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造模后60 d,模型2组大鼠水迷宫的逃避潜伏期时间与假手术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说明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均明显降低。经HE染色,发现缺血30 d及60 d组大鼠胼胝质部位出现明显白质疏松、细胞数量减少,并出现空泡样改变。经ELISA检测,假手术1组、模型30 d组、假手术2组、模型60 d组大鼠脑内 Ephrin-B3浓度分别为(11.76±1.26) ng/ml、(12.08±1.32) ng/ml、(37.25±5.32) ng/ml、(48.65±6.88)ng/ml。模型30 d组与假手术1组Ephrin-B3表达量相比差异显著(P<0.05);模型2组与假手术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Ephrin-B3可能参与了慢性缺血致血管性痴呆大鼠的脑白质损害及认知功能障碍。
作者:赵腾;丁颖;王超;周春奎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IL)-2、IL-4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 ESO)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ELISA检测轻、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IL-2、IL-4水平;用血常规仪检测外周血ESO水平,并分别与正常老年人(对照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IL-4及ESO水平高于对照组、IL-2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1),治疗后各指标虽有改善( P<0.05),但与对照组仍有显著差异(P<0.05)。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IL-2与IL-4水平分别与外周血ESO水平显著相关(r=-0.55;r=0.48,均 P<0.05)。不同程度哮喘患者之间IL-2、IL-4及ESO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随病情加重、IL-2降低更明显、IL-4、ESO升高明显(P<0.05)。结论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IL-2、IL-4及外周血ESO水平对其疾病预测及诊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晶;赖飞;梁小亮 刊期: 2016年第21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