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晓晨;周伟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和高致残率等特点〔1〕。在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75%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2〕,复发率高达40%〔3〕,这些功能障碍往往使脑卒中患者失去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工作能力。自我管理是指通过患者的行为来保持和促进健康,减少疾病对自身情感和技能的影响〔4〕,有效的自我管理是为了保持满意的生活质量,患者本人必须具有监测身体状况、管理行为改变以及情感反应的能力,自我管理强调的是患者本人的责任和协调能力〔5〕。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度过急性期,病情稳定后会回归家庭,但仍需要长期的措施(如服药、康复锻炼、饮食控制、情绪管理等)来促进康复和预防脑卒中的复发,在此过程中需要患者本人或照顾患者的家属共同参与疾病的管理和康复锻炼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旨在探讨社区脑卒中患者实施自我管理干预的效果。
作者:陈素艳;张振香;渠利霞;单岩;林蓓蕾;刘腊梅;李秋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QRS波时限异常与室性心律失常( VA)的概率的相关性。方法参照12导联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将AMI老年患者114例分成A组(>160 ms)36例,B组(120~160 ms)45例,C组(<120 ms)33例。比较3组基线资料、心率变异性(HRV)及VA发生结果。结果3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Ⅲ级(χ2=7.903,P=0.019)、ⅣB级(χ2=8.962,P=0.011)VA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且均为 A 组发生率高,C 组低;3组 HRV 指标包括24 h 正常 R-R 间期标准差(SDNN)、连续5 min 24 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相邻正常R-R间期标准差(RMSSD)、超过50 ms百分比的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pNN50(%)〕和三角指数均有显著差异(P<0.01),且均为A组低,C组高。结论老年AMI患者QRS时限异常与VA的发生率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李则林;吴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针对性治疗是否能减少老年分化性甲状腺癌( DTC )患者131 I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和不良情绪,提高治疗后随访比例。方法改变治疗模式,建立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措施,为每例老年患者安排责任护士,加强心理疏导,规范防护知识宣教等。结果通过改变治疗模式,患者131 I治疗后出现咽喉部水肿的比例降低12.5%,涎腺损伤的比例降低10.0%,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比例降低10.8%;焦虑的比例降低10.0%,恐惧的比例降低17.5%,孤独的不良反应比例降低11.6%;患者治疗后12个月随访比例提高了20.8%。结论采用针对性治疗措施可以减少老年患者131 I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和不良情绪的发生比例,增加患者随访的依从性。
作者:辛宇波;李欣欣;柏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老年糖尿病( DM)包括60岁以前发病延续至60岁后及60岁以后才发病,多为2型DM,大血管并发症是主要并发症。我国老年DM的患病率明显高于DM平均患病率,其中DM慢性并发症是老年DM患者致残及死亡的主要原因〔1〕。相关文献数据〔2〕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DM发病率明显大于65岁以下人群。老年DM患者具有患病率高,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低等特点〔3〕。世界卫生组织曾报道, DM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为20%~40%,我国 DM 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为28.4%~48.1%〔4〕,但老年患者中仅7.6%血压得到有效及时控制。根据英国经典前瞻性研究( UKPDS)〔5,6〕,DM患者严格控制血压可降低24%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脑卒中降低44%,微血管并发症降低37%。高血压佳治疗( HOT)试验结果也说明血压降低可明显下降DM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控制老年DM患者的血压并为其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越来越重要。本文就老年DM合并高血压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做一综述。
作者:张慧欣;郑源强;韩新荣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护理专科领域核心护理问题,以期帮助临床护士确定老年护理工作重点,提高决策能力,提升老年护理质量。方法以奥马哈系统为问题分类依据,通过文献回顾和临床调研获取老年护理问题,编制函询问卷,应用Delphi法对全国26名专家进行老年护理专科领域核心护理问题的筛查与论证。结果经过三轮专家函询,确认老年护理专科领域住院期间共11个核心护理问题,涵盖了生理、健康相关行为、心理社会等3个领域;出院后共7个核心护理问题,涵盖了生理、健康相关行为2个领域。结论老年护理专科领域核心问题的确认能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护理人力资源及资金,提高老年护理的效率与质量。
作者:朱小佳;罗迎霞;程维;刘雪琴 刊期: 2015年第03期
表观遗传学是针对不涉及DNA序列变化而表现为DNA甲基化谱、染色质结构状态和基因表达谱在细胞间传递的遗传现象的一门科学。目前表观遗传学通常被定义为基因表达通过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而DNA序列不发生改变〔1〕。其机制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及非编码RNA。目前已知核小体组蛋白蛋白质的共价翻译后修饰在基因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常见的组蛋白尾部修饰方式有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小类泛素化( SUMO)等。
作者:王婕;刘声茂;王树龙;袁琦;贾冶 刊期: 2015年第03期
随着CT、超声等诊断技术的发展,急性胆囊炎大多可及时获得确诊。临床治疗主要包括内科药物和手术两种治疗方法。内科药物的疗效不稳定,尤其是因结石梗阻引发的急性胆囊炎,临床多主张手术治疗〔1〕。开腹胆囊切除术的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影响患者的康复。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逐渐取代开腹手术,成为临床治疗的首选〔2〕。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且多合并有各种基础疾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3〕。本研究探讨老年急性胆囊炎腹腔镜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策略,以进一步提高本病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作者:杨建科;金平;楼卫英;张德锋;朱建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单纯突发性耳聋(SSNL)患者与合并高脂血症或糖尿病(DM)的 SSNL 患者诊疗特点并观察疗效。方法将69例(70耳)SSNL患者分成合并高脂血症组30例(30耳),DM组20例(20耳),普通组19例(20耳),比较三组患者对症治疗和常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本组SSNL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1.43%(50/70)。合并高脂血症组、合并 DM 组及普通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3.33%(25/30)、80.00%(16/20)、45.00%(9/20),合并高脂血症组与普通组之间的治疗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DM组与普通组之间的治疗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高脂血症组与DM组之间的治疗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普通组比较,合并高脂血症组和合并DM组的SSNL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较高。
作者:李郁明;刘敏;庄惠文;吴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AS)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收集该院ICU 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诊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以及对RAAS及炎性指标的影响。结果经过3 d时间治疗,观察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腹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和死亡病例比例分别为14.0%、1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0%、36.0%(P<0.05);RAAS指标血管紧张素(Ang)-Ⅰ、Ang-Ⅱ、肾素(E)、醛固酮(ALD)水平在两组均为下降趋势,各项指标经过方差分析P<0.05。 Ang-I、Ang-Ⅱ、E、ALD等指标治疗前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 d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水平在两组均为下降趋势,各项指标经过方差分析 P<0.05。 TNF-α、IL-1β、IL-6、IL-8等指标治疗前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3 d 测定TNF-α、IL-1β、IL-6、IL-8水平,观察组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可以明显改善RAAS及炎性因子指标。
作者:李梦秋;余红菊;李良海 刊期: 2015年第03期
老年腹股沟疝患者多合并基础疾病,提升了手术风险〔1〕。此外,老年患者腹壁薄弱等因素易导致术后较高的病情复发率〔2〕。本研究选取在本院择期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根据患者经济情况分别选择开放或腹腔镜无张力疝修复术,对比两种术式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治疗的理想术式。
作者:毕晓晨;周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抗氧化治疗对老年人糖尿病性骨折疏松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老年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降血糖和补钙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抗氧化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中显效20例,有效25例,总有效率(90.0%)显著高于对照组(76.0%)(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糖、疼痛评分、骨钙素(BGP)、骨密度(BMD)、血钙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BGP和BMD显著高于对照组,血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抗氧化治疗不仅能显著降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的血糖水平,还能有效提高患者的骨密度,减少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郭玉卿;王丽娜;周慧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精氨酸加压素( AVP)主要生理作用为抗利尿、缩血管、加强记忆、调节免疫、调节体温及调节子宫肌层收缩等〔1~4〕。人体内能与AVP结合的受体分别有V1a、V1b和V2,AVP通过与其对应的受体结合而发挥不同的生物学作用:①AVP通过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上的V1 a受体引外周血管收缩;②通过作用于脑垂体前叶的V1 b受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③通过作用于肾集合管的V2受体起到抗利尿作用〔5~7〕。 AVP水平反映机体急性生理压力,是许多危重疾病发生的预警因子,对患者的病情、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作用〔8〕。由于AVP分子半衰期短、在体外不稳定、易与血小板大量黏附而被清除,体外检测复杂,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而和肽素的发现解决了这一难题〔9,10〕。和肽素作为后叶加压素原C末端片段,在体内与AVP同源等量分泌,与AVP相比其性状稳定、不受血小板影响、方便检测,故可作为替代AVP的生物学标记物〔11,12〕。
作者:隋希喆;于红玖;吕田;杨明晖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桦褐孔菌多糖对微波辐射致大鼠免疫损伤的影响。方法18只成年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微波辐射模型组和微波辐射加药物治疗组。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微波辐射模型组采用微波辐射装置辐射6 min,照射平均功率密度为200 mW/cm2;微波辐射加药物治疗组照射条件同微波辐射模型组,微波辐射后开始用桦褐孔菌多糖溶液灌胃,连续10 d。测定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 IL)-2、IL-6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α的活性,观察各组胸腺形态学的变化。结果微波辐射模型组的胸腺皮质和髓质中的淋巴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生发中心减少;药物治疗组大鼠胸腺组织的损伤有所减轻。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微波辐射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2、IL-6的活性显著降低,而TNF-α的活性有所升高(P<0.05);与微波辐射模型组比较药物治疗组IL-2、IL-6的活性升高,TNF-α的活性降低(P<0.05)。结论高功率微波辐射对免疫器官具有损伤效应,桦褐孔菌多糖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因子而发挥防辐射作用。
作者:孙艳美;钟秀宏;吕士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而逐步发展的,这为人口老龄化的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可谓“先富后老”,而中国是在“未富先老”。本文通过既往文献研究分析得出我国中老年人目前心理健康水平及常见心理问题、相关影响因素。
作者:滕丽新;王健瑜;赵娟;王国威;卫丽;黄希庭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复制不同程度间歇性低氧动物模型,观察神经细胞形态结构及神经细胞凋亡变化,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导致认知障碍的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20)、轻度间歇低氧组(n=20)、重度间歇低氧组(n=20)。对照组暴露于空气中,间歇低氧组分别暴露于不同低氧条件下(100 ml/L和50 ml/L,暴露时间每天8 h,持续时间2、4、6、8 w)。 Morris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功能,光镜和电镜观察神经细胞超微结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 TUNEL)检测凋亡细胞。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随低氧时间的延长,两间歇性低氧组大鼠神经元结构损伤; TUNEL阳性细胞增多(P<0.05);水迷宫检测动物逃避潜伏期时间延长、穿台次数减少(P<0.05);上述变化在重度间歇性低氧组为显著(P<0.05);轻度间歇性低氧组TUNEL阳性细胞6 w达高峰,组内各时间差异显著(P<0.05);重度间歇性低氧组TUNEL阳性细胞8 w达高峰,组内各时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间歇性低氧可导致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与神经细胞凋亡有关,且认知损伤程度和神经细胞凋亡与间歇性低氧的时间和程度有关。
作者:赵雅宁;王红阳;李琳;马素慧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后高压氧治疗(HBOT)的效果,尤其对老年大鼠巨噬细胞活化和神经保护的影响。方法建立脊髓钳夹损伤动物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常压空气治疗组〔NBA组,21%氧气、1个标准大气压(ATA)〕,HBOT组(100%氧气,2.8 TAT),90 min/次,2次/d,共3 d。分别检测三组模型的巨噬细胞活化、细胞凋亡、组织防护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SCI环境下HBOT带来显著性变化,M2亚型的数量和水平显著提升,M1亚型的数量下降。这与同步发生的髓过氧化物酶( MPO)活性的衰减、致炎因素〔如白介素( IL)-1β、肿瘤坏死因子( TNF)-α和IL-17〕的下调有关。坚牢蓝(LFB)和GAP-43染色结果显示,HBOT组的髓鞘形成和轴突再生的水平明显高于NBA组。结论 HOBT可以提升M2亚型巨噬细胞活性,有效地减少SCI相关炎症的发生,这可能促进神经保护并有助于老年大鼠SCI后的功能恢复。
作者:耿承奎;曹红花;熊鹰;余化霖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 CKS1 siRNA 对人舌鳞状细胞癌 Tca8113细胞中 CKS1蛋白的干扰作用。方法设计特异性 CKS1插入序列,转入Tca8113细胞,应用免疫组化、RT-PCR、Western印迹检测Tca8113细胞中CKS1蛋白的表达。结果 CKS1 siRNA成功导入并抑制了 Tca8113细胞中CKS1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 CKS1 siRNA能抑制Tca8113细胞中CKS1蛋白的表达,应用CKS1 siRNA治疗舌癌具有可行性。
作者:徐亚娟;孙旭;李烁烯;段秀梅;李树蕾;刘文书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新辅助放化疗( RCT)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预后危险病理因素。方法收集该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13例进行结直肠手术并接受RCT和长期放射疗法的直肠癌患者,均收集肿瘤样本,记录肿瘤体积、远端切除边缘( DRM)、直肠系膜切除效果,并记录神经侵犯、肿瘤芽殖和坏死情况、胶体反应和钙化情况等,统计患者的总生存期( OS)和无病生存率( DFS)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3年OS和DFS分别为97.3%,67.6%。5例(4.6%)发生局部复发,30例(27.8%)发生远端复发转移,术后死亡率为1.8%;单变量分析显示ypT期、嗜神经和血管侵犯、ypN期、DRM、不完全显微远端或环切及肿瘤芽殖与局部复发具有显著相关性。但并未发现DFS与组织学消退分级具有显著相关性,13例(12%)ypT0期患者的DFS较其他ypT期患者高(P=0.003)。在多变量分析中,只有肿瘤神经侵犯和肿瘤芽殖是较差DFS的两个独立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直肠腺癌RCT治疗后的标准化病理报告可以加入一些新的病理因素,例如肿瘤神经侵犯和肿瘤芽殖的评价;同时,ypTN分级仍然是肿瘤预后的可靠的预测方式。
作者:刘昭晖;苏国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化疗和(或)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联合肿瘤消融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老年患者6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化疗和(或)分子靶向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肿瘤消融治疗。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的有效率,同时采用肿瘤病人生活质量评分标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生活质量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完全缓解( CR)7例,PR 15例,有效率为68.75%,对照组CR 3例,PR 9例,有效率为37.50%。观察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6.88%,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良好比例(71.88%)显著高于对照组(46.88%,P<0.05);观察组疼痛、发热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腹泻和皮疹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给予对症处理后可逐渐缓解,未影响治疗的进行。结论消融联合化疗及分子靶向药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能够更好地控制肿瘤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其疗效优于化疗和(或)分子靶向治疗。
作者:张宗城;叶桦;岑建宁;张艳玲;刘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早期康复治疗能大大降低脑卒中伤残率,因此探讨影响早期康复疗效的研究较多,但主要是集中于探讨早期康复“治疗技术”,关于患者“社会心理问题”对康复疗效影响的研究甚少。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1〕,临床观察发现患者的人格因素、社会因素也会对康复疗效产生影响。本研究从患者自我效能感、自律性、社会支持三个方面分析其对早期康复疗效的影响。
作者:李鸿艳;熊丽芬;毕瑞雪;周湖燕;章洁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