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虹
目的:探讨替加环素治疗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应用替加环素治疗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段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比较有差异(P<0.05);临床有效率为72.2%,细菌清除率为61.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其中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有效率为70%,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80%,耐甲氧西林金葡菌为66.7%,耐碳氢酶烯肠杆菌属为66.7%,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为100%;两药和多药联合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单药治疗( P<0.05),两药联合和多药联合相比无差异( P>0.05)。结论替加环素治疗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但应联合用药。
作者:刘英丽;李派;刘剑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比较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不同时机行胸膜纤维板剥脱术的疗效,探讨手术治疗的佳时机。方法将诊断明确的240例初治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分为4组,其中只进行内科保守治疗的患者60例( A组);保守治疗1个月后手术的60例( B组),保守治疗2个月后手术的60例( C组);直接手术的60例(D组)。结果 D组的总有效率高于A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25,P=0.012);C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45,P=0.034);A组与D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与C组在FVC、FEV1方面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C组与D组在胸膜厚度、FVC方面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D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264,P=0.000)。结论初治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在抗结核及胸腔穿刺抽液2个月后疗效改善不明显时,可行手术治疗。
作者:刘鑫;金慧芳;张硕;兰志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 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C)的CT影像表现,加强对本病认识,提高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搜集本院2008至2015年间经病理确诊的26例PC患者的CT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6例PC患者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31-65岁,中位年龄48岁。 CT表现形态多样:(1)孤立结节或肿块型7例;(2)多发结节或肿块型7例;(3)实变型1例;(4)弥漫混合型11例。所有结节或实变均位于肺外带,呈聚集分布,结节或肿块边缘不规则,所有病例未见钙化,有20例病灶内见支气管充气征,11例出现厚壁空洞,11例呈宽基底状紧贴胸膜,4例周边出现“晕征”,2例小结节出现“胸膜凹陷征”。增强扫描:3例出现不均一强化,内见散在低密度坏死灶;1例孤立结节呈周边强化,中间密度稍低;2例实性结节呈均一强化。结论 PC的CT表现形态多样,病灶位于肺外带,呈聚集分布,病变内部多见支气管充气征,呈宽基底向外紧贴胸膜,厚壁空洞。
作者:冯瑞枝;林波淼;梁文;田霞辉;袁阳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是呼吸内科门诊病人常见的症状。目前对咳嗽患者的初始评估治疗着重于引起咳嗽的常见病因:咳嗽变异性哮喘( cough va-riant asthma,CVA)、胃食管反流性疾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和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upper airway cough syndrome UACS)。然而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经过充分的检查和治疗后仍不能明确咳嗽的病因。近年来有研究者[1-3]发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在不明原因慢性咳嗽患者中有很高的发生率,且经过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治疗后咳嗽症状明显好转,提示OSAHS很可能是慢性咳嗽的一个重要病因[4]。本文就OSAHS与慢性咳嗽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李飞燕;况九龙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非结核分枝杆菌( NTM)肺病的疗效及时机,为优化非结核分枝杆菌( NTM)肺病治疗方案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以数字表法随机选取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胸外科2008年10月至2014年3月确诊的NTM肺病患者85例,其中观察组42例[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龄(36.6±1.0)岁]给予手术治疗,术后根据药敏结果用药治疗12个月以上;对照组43例[男性29例,女性14例,年龄(33.4±1.5)岁],根据药敏结果用药治疗18个月以上;随访24个月,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愈率、病情无变化例数(率)、病情逆转率、死亡率,并对观察组组不同病程患者的治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治愈率、死亡率分别为41.9%(18/43)、16.3%(7/43);观察组治愈率、死亡率分别为83.3%(35/42)、2.4%(1/42),观察组治愈率远高于对照组,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两组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病情逆转率分别为4.8%(2/42)亦低于对照组的18.6%(8/43),P<0.05。观察组不同病程分组比较并发症及治愈率,病程3年内明显优于3-6年及6年以上( P<0.01);病程3-6年优于6年以上( P<0.05)。结论对确诊NTM肺病,经药物治疗6个月以上,治疗效果不理想且病变局限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切除病肺,早期手术治疗效果优于晚期手术治疗。
作者:黄朝林;倪正义;许俊;李磊;杨智峰;肖俊;左涛;张定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药敏分析,为临床初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呼吸内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的慢阻肺患者487例,痰液细菌培养结果及药敏分析。结果487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分离出病原菌334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243株,占72.8%,革兰氏阳性菌58株,占17.3%,真菌33株,占9.9%;革兰氏阴性菌为主要病原菌,其中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为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药敏结果显示对碳青酶烯类、氨基糖甙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高,对头孢他啶、头孢西丁、头孢呋辛、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性高。患者住院次数>2/年、住院时间>2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留置胃管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呼吸道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注重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根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李娟;刘翩;王开金;董一山;黎晓强;黎联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比较调强放疗和常规放疗在初治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8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个人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放疗,观察组采用调强放疗。比较两组治疗期间的毒副反应(肺急性损伤、食管急性损伤和血液学毒性)、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为81.82%(31/44),显著高于对照组61.36%(27/44)的总有效率(P<0.05)。随访3-24月,观察组中位生存期、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分别为21.4月、77.27%(34/44)、59.09%(26/4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于常规放疗,调强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具有更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而且不会显著加大毒副反应,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选择。
作者:杨大琼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辅助治疗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 RMP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4例RMPP患儿分为观察组85例、对照组79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匹多莫德,比较两组疗效、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6、TFN-γ、IL-1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IL-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以及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匹多莫德治疗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能够有效抑制患儿血清促炎症因子水平,并调节机体的免疫平衡、增强患儿的机体免疫功能,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张龙奕;何康铭;饶雪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吸入预防婴幼儿病毒诱发性喘息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5例符合毛细支气管炎诊断的婴幼儿随机分为预防组75例、对照组70例,两组在常规治疗出院后,预防组采用丙酸氟替卡松吸入3个月,而对照组不做相应处理。出院后随访1年,比较1年内两组婴幼儿喘息的发病构成比、喘息发作次数及发作持续时间。结果在随访一年内,预防组中有21例患儿未发生喘息,37例发生1次喘息,17例发生2次以上喘息;对照组有5例患儿未发生喘息,19例发生1次喘息,46例发生2次以上喘息。预防组发生喘息患儿平均喘息持续时间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吸入糖皮质激素早期干预可以缓解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后期病毒诱发性喘息反复发作。
作者:徐大琴;张影菊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血嗜酸性粒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住院患者分层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149例入住我院病房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以入院时血嗜酸性粒细胞2%为cut-off值将患者分为阳性组(血嗜酸性粒细胞≥2%37例)和阴性组(血嗜酸性粒细胞<2%112例),比较两组患者糖皮质激素使用量和住院时间。结果阳性组患者的糖皮质激素使用量(21.2±4.1)mg,住院天数(10.2±2.9)天均显著低于阴性组糖皮质激素用量(36.5±2.6)mg和住院天数(11.3±2.8)天(P<0.05)。结论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快,住院时间短。以血嗜酸性粒细胞作为标志物能更好地指导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患者进行分层治疗。
作者:吴艳;赵寅滢;范晓东;汪家坤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肺泡蛋白沉积症( PAP)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肺泡内大量磷脂蛋白样物质异常沉积为特点的疾病,由Rosen于1958年首次报告,临床上以进行性气促为特征,经支气管肺活检及灌洗是诊断和治疗的主要手段。本文报道1例 PAP 患者经过雾化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治疗收到良好效果,同时复习相关文献对此病的诊断及治疗经验进行总结。
作者:刘浪;周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芪玉三龙汤对荷肺癌小鼠皮下移植瘤生长,以及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LLC细胞株培养移植法构建荷肺癌小鼠模型,随机分成模型组、化疗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联合组,每组8只,另设8只正常小鼠为空白组;观察各组小鼠的生存状态,称取瘤质量,计算抑瘤率;透射电镜观察肿瘤组织内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 CD4+、CD8+、CD4+/CD8+)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检测小鼠脾脏IL-2、IL-10浓度。结果芪玉三龙汤高剂量组、联合组的生存状态优于化疗组;芪玉三龙汤具有温和的抑制肺癌移植瘤的作用,但与顺铂联用无明显增效作用;电镜下观察肿瘤细胞超微结构可见中药组肿瘤细胞有凋亡发生,以高剂量组凋亡坏死明显,化疗组可见多个凋亡小体,联合组肿瘤细胞严重坏死;芪玉三龙汤能明显增加CD4+水平,升高IL-2浓度,降低CD8+的水平和IL-10含量,提高CD4+/CD8+比值,联合组与化疗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1)。结论芪玉三龙汤能改善行化疗的荷瘤小鼠生存状态,可温和抑制肺癌移植瘤生长,诱导肺癌细胞凋亡,并具有改善荷瘤小鼠以及化疗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作用。
作者:张星星;童佳兵;李泽庚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大鼠肺气肿程度的影响。方法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作慢阻肺大鼠40只,将大鼠随机分为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为治疗前后两组大鼠肺气肿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细胞移植组大鼠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显著降低(38.8±5.65 vs 45.6±6.78mmHg, P =0.017);氧分压显著增高(80.67±9.31 vs 68.85±8.42mmHg,P<0.001);内衬间隔显著降低(55.90±12.45 vs 83.20±11.32μm/个, P<0.001);平均肺泡数显著增多(350.21±54.21 vs 198.32±23.45, P<0.001)。干细胞移植组大鼠前后对比显示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显著降低(38.8±5.65 vs 44.9±6.35mmHg, P =0.021);氧分压显著增高(80.67±9.31 vs 70.11±6.47mmHg,P=0.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改善慢阻肺大鼠通气状况和肺气肿程度。
作者:王玉清;所鸿;朱利峰;郑俊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目前国内常用的诊断哮喘的方法为呼吸量检查法,但是其存在一定缺点,比如哮喘或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时无法配合。而脉冲振荡肺功能测量法的优点就是不需要用力呼吸,平静呼吸下就可以测量。本研究通过对呼吸总阻抗等指标与FEV1相比较,对脉冲振荡肺功能进行了更详细的应用研究。方法入选2015年2月到12月我院呼吸内科急性哮喘发作成年患者120名,在用药前后同时进行呼吸量肺功能法和脉冲振荡肺功能法的测量,对两种不同方法测量结果的相关性进行比较,比较两种肺功能在检测哮喘患者用药前后改善率的敏感性。结果用药后FEV1有较大的幅度的升高,而脉冲振荡技术所得的R5敏感度明显优于FEV1(P<0.05)。结论在检测哮喘患者用药前后的改善率方面,R5能够更为准确的反应哮喘患者的气道可逆性的改善率,且脉冲振荡肺功能操作简单,更适合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患者。
作者:于晨希;朱述阳;刘文静;王亮;朱洁晨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评价良性气道狭窄患者Dumon支架置入中应用球囊导管扩张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经硬质支气管镜置入Dumon支架治疗20例良性中心气道狭窄患者。支架置入前均予球囊扩张狭窄管腔,置入后再予球囊扩张使之完全膨胀。球囊压力3-5atm,每次持续1-3分钟,共进行3-4次。结果20例Du-mon支架均一次性放置成功,共置入支架20个,其中Y型6个,直筒型12个,沙漏型2个。支架刚释放时均存在完全或部分膨胀不良,予球囊扩张后完全扩张。术中、术后未见大出血、窒息、气道破裂、恶性心血管事件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球囊导管可以安全、快速的扩张良性狭窄的气道及膨胀不良的支架,为Dumon支架成功置入创造条件。
作者:谢臻瑜;柯明耀;罗炳清;黄锐;李小青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血乳酸清除率在采用无创机械通气( NIPPV)方法治疗Ⅰ型呼吸衰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经我院呼吸科治疗的74例Ⅰ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后病情状况将其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并比较两组患者pH值、治疗前后血乳酸水平、PaO2、PaCO2、氧合指数( PaO2/FiO2)、6小时乳酸清除率以及APACHE评分等指标;根据血乳酸清除率10%作为界点将所有患者分为高乳酸清除率(≥10%)组和低乳酸清除率(<10%)组,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以及各项指标之间的区别。结果生存组及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及低乳酸清除率组患者的治疗前pH值、血乳酸水平、PaO2、PaCO2、氧合指数、以及APACHE评分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6小时后,生存组及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及低乳酸清除率组患者的血乳酸水平、PaO2、PaCO2及氧合指数均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生存组患者与死亡组患者的6小时血乳酸清除率分别为(28.13%±9.26%)和(12.34%±3.97%),生存组明显高于死亡组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高乳酸清除率组及低乳酸清除率组患者的死亡率分别为14.29%和3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早期血乳酸清除率与无创机械通气治疗Ⅰ型呼吸衰竭患者的预后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可作为预测患者预后的指标。
作者:许晓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急性期及治疗后血清25(OH)D3水平与肺功能及病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来我院诊治的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60例为研究组,分为成年亚组及未成年亚组各30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d(缓解期),治疗后3个月测定其血清25(OH)D3水平、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FEV1%pred)、呼气峰流速( PEF),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进行哮喘控制评分( ACT);于上述时间点选择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测量相应指标,比较健康与患病人群两亚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并分析治疗前及3个月后研究组两亚组血清25-(OH)D3水平与其他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发作期、开始治疗后7d及3个月,对照组与研究组各亚组之间,各指标均有显著差异;而研究组治疗7d后血清25(OH)D3水平也远高于治疗前。治疗前两亚组血清25(OH)D3与FEV1%pred、PEF间无明显相关性;而开始治疗3个月后,两亚组血清25(OH)D3与FEV1%pred、PEF及ACT评分均有显著正相关(未成年r=0.81,0.79,0.82;P均<0.05;成年组r=0.61,0.54,0.70;P均<0.05)。结论哮喘患者发作、缓解及稳定期血清25(OH)D3水平在病情的诊断与预后评估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大样本深入研究。
作者:毛锦娟;韩晶;王钢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评估肺部高分辨 CT ( HRCT )在支气管哮喘气流受限可逆性的应用价值。方法用HRCT在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扫描支气管哮喘患者,测出D、L、T/D及WA%在肺功能舒张试验前后的变化,分析HRCT测量指标与肺功能试验结果在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FEV1变化量的定量关系,判断WA%变异率与FEV1变异率相关性等研究。结果全部36例、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和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患者各18例。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CT测量前后L、D、T、T/D、WA%测量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组与阴性组舒张试验前后各组数据差值均无统计学差异。 WA%变异率与FEV1变异率呈负相关,△L与△FEV1呈正相关。结论 HRCT可通过测定气道壁厚、面积等及其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变化,评估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气流受限的可逆性。
作者:马晨晖;王洁;翁恒;林从希;林友飞;李红艳;潘建光;吴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降钙素原( PCT)水平,以期为AECOPD的抗菌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2014年10月-2015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129例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AECOPD患者入院时即刻采血测血清PCT,留痰行病原学检查,并对相关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9例患者痰液标本阳性69例,阳性率为53.48%,其中革兰阴性菌(G-)43例,占62.32%,革兰阳性菌(G+)26例,占37.68%,首位是流感嗜血杆菌(17.39%),对应PCT为0.64(0.41-1.50)。 G-感染组血清PCT水平较G+组明显升高(Z=-6.447,P<0.05)。随着血清PCT水平的升高,痰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也相应升高(χ2=18.94,P<0.05)。结论 AECOPD患者以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的G-菌感染为主,且G-菌感染者血清PCT水平显著升高。临床上应在细菌培养和PCT指导下合理用药。
作者:池峰;张舒;姚晓阳;董宇超;白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从TGF-α、TGF-β配体成员( TGF-β1、TGF-β2、TGF-β3)、TIMP-1、TIMP-2、MMP-2筛选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中mRNA水平异常表达的细胞因子,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实时定量PCR法检测NSCLC组织和毗邻正常组织中TGF-α、TGF-β1、TGF-β2、TGF-β3、TIMP-1、TIMP-2、MMP-2 mRNA表达量,并研究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NSCLC组织中TGF-α、TGF-β1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0.046 vs 0.005,P<0.01;16.91 vs 11.76,P=0.04),TIMP-2水平降低(25.23 vs 207.85,P=0.02),而NSCLC中MMP-2/TIMP-2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0.77 vs 0.02,P=0.04)。 III-IV期NSCLC组织的TGF-α水平高于I-II期(0.06 vs 0.02,P <0.01)。有淋巴结转移组 TGF-β1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17.70 vs 10.00,P <0.01)。鳞癌组织中TIMP-2水平低于腺癌组织(20.06 vs 33.51,P=0.02),无淋巴结转移组TIMP-2水平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30.02 vs 20.56,P=0.03)。结论 TGF-α与NSCLC进展密切相关;TGF-β1在NSCLC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MMP-2/TIMP-2可能是较敏感的肿瘤生物学指标,且TIMP-2与NSCLC侵袭转移相关,相对高表达的TIMP-2可能提示腺癌。
作者:邓陶然;林丹丹;钟波;付向宁;邓豫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