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在黔南州少数民族地区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表达及意义。方法老年 ACS患者42例为观察组,同期冠状动脉造影为正常的健康志愿者3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肝肾功能、血脂、炎性指标,并探讨hs-CRP与ACS患者临床特征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甘油三酯(TG)(t=3.748,P<0.01)、总胆固醇(TC)(t=7.508,P<0.0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hs-CRP(t=7.639,P<0.01)、白细胞介素(IL)-6(t=3.344,P<0.0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hs-CRP水平与ACS患者病情诊断(t=2.599,P=0.013)、病变程度(t=4.191,P<0.01)、Gensini积分(t=4.744,P<0.01)均有相关性。结论血清 hs-CRP水平升高可作为黔南州少数民族地区老年患者 ACS诊断参考指标。
作者:李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微小RNA miR-18a和miR-22与雌激素受体基因(ESR)1在冠心病(CAD)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从 GEO数据库中获取110例冠心病患者和112正常人的芯片数据集,通过高通量分析方法,确定异常表达基因,并采用TargetScan对该基因进行分析,预测对其进行调控的微小RNA;收集30例正常组织为对照组,30例CAD为实验组,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ESR1、miR-18a、miR-22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通过对芯片数据进行分析,一共发现390个在CAD中异常表达的基因,分子网络分析显示 ESR1是其中的关键节点基因,并预测ESR1可能是miR-18a和miR-22调控的靶点基因;30对临床样本的检测结果显示,miR-18a水平和ESR1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而miR-22的表达与ESR1表达量之间并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CAD中有显著表达异常的基因及micro RNA可为将来相关的治疗研究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
作者:马波江;曹晔;朱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冠脉支架植入( PCI)术后再次住院的男性冠心病患者血脂达标情况。方法选择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12月至2012年12月行PCI术后再次住院治疗的男性冠心病患者,共133例。按年龄分为老年组( n=83)和中青年组( n=50)。所有患者第一次入院后即开始每日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收集两组患者2次入院时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血脂和冠脉造影情况。对比患者2次入院血脂水平,观察血脂变化和达标情况。结果①两组患者第2次入院时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低于第1次入院(P<0.05),而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②两组患者血脂达标率基本一致,但 TC和 LDL-C达标率较低。结论介入治疗术后再次住院的男性冠心病患者单用他汀类药物常规剂量治疗,能降低患者TC和LDL-C水平,但达标率较低,对控制TG和HDL-C水平效果较差。
作者:梁穗;李自成;张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急性心肌梗死( AMI)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坏死并不是细胞死亡的唯一形式,凋亡亦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血清可溶性自杀相关因子( sFas)浓度可反映凋亡水平。阿托伐他汀已广泛用于AMI的治疗,动物实验〔1,2〕表明其具有抗凋亡作用,但其对AMI患者凋亡的影响尚未见研究报道。本文旨在探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 )术后患者血清sFas的影响。
作者:刘胜辉;霍玉娥;王艳飞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对内皮祖细胞( EPCs)的影响以及急性脑梗死患者 EPCs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的动态变化。方法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60例脑梗死后遗症、60例具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以 CD133和 KDR双阳性细胞作为 EPCs标记,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EPCs数量,以NIH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析外周血EPCs数量与脑血管各危险因素的关系以及急性脑梗死患者EPCs数量动态变化与NIHSS评分改善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脑梗死后遗症组、危险因素组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72 h~21 d时,外周血EPCs数量均较发病24 h时间点高(均P<0.05),发病后EPCs逐渐升高,且在14 d时间点达高峰(P<0.01),此后逐渐下降,在30~90 d时EPCs水平与发病24 h无差异(P>0.05)。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病史是脑血管病外周血EPCs独立的影响因素。外周血EPCs数量与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均P<0.05),与收缩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无关(均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在24 h~14 d时,NIHSS评分随着外周血EPCs上升而改善;脑梗死患者急性期 NIHSS评分与外周EPCs呈负相关(均P<0.01);在发病后21~90 d时,这种相关性不复存在。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呈动态变化,且数量上升时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检测外周静脉血EPCs数量可以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
作者:项正兵;屈新辉;王万松;张昆南;吴晓牧 刊期: 2015年第16期
根据国际检索机构给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对外联络委员会发来的电子邮件及其附件统计整理,《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年又被4种国际重要检索系统列为来源期刊。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索血管外肺水指数( EVLWI)在老年脓毒症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参照脓毒症诊断标准随机选取该院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住院治疗的老年脓毒症患者40例,按液体复苏时患者的EVLWI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低EVLWI组和高EVLWI组,分别比较两组液体复苏前及治疗达标后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以及预后指标。结果两组液体复苏前的平均动脉压( MAP)和EVLWI差异显著( P<0.05),治疗达标后的EVLWI差异显著(P<0.05);两组血液乳酸水平、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急性肾衰竭发生率和28 d生存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VLWI在老年脓毒症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舒艾娅;付宜龙;罗艳;曹家军;简万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持续性老年高血压( SH)患者血压变异性( BPV)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2月在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老年人320例,测量血压及动态血压,其中SH患者80例,为SH组,血压正常老年人158例,为正常组。通过比较两组24 h收缩压(24 h-SBP)、24 h舒张压(24 h-DBP)、24 h脉压(24h P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BP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DBPSD)、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SBPV)和24 h舒张压变异性(24 h-DBPV)等指标分析老年SH患者的BPV特征。结果 SH组24 h-SBP、24 h-DBP和24 h PP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SH组24 h-SBPSD、24 h-DBPSD、24 h-SBPV 和24 h-DBPV 分别为(38.5±7.0)mmHg、(19.0±4.9)mmHg、(29.2±5.6)%和(23.5±4.3)%,而正常组为(19.1±7.8)mmHg、(10.0±6.2)mmHg、(18.1±5.0)%和(14.4±4.1)%,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老年SH患者具有明显的BPV,临床上应该注意对这类患者保持血压,减少血压的波动,从而降低BPV,进一步减少靶器官的损害。
作者:富春;李青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评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病人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氧化应激状态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选取55例NASH患者及32例健康对照者,检测血中脂类、肝脏生化标志物、Hcy、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及 c-IMT 等指标。结果NASH患者脂类和肝脏生物标志物水平异常,c-IMT厚度及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GS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此外,血清Hcy水平与腰围(WC)、体质指数(BMI)、游离胆固醇、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多种转氨酶呈正相关(P<0.05或 P<0.01);而与GSH呈负相关(P<0.05)。结论 NASH是一个独立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子,与Hcy水平升高、氧化应激和c-IMT相关联。 c-IMT可以作为一个因血脂异常和氧化应激诱发的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判断指标,而Hcy水平的升高则可能是肝损伤的一种表征。
作者:聂庆东;张秀梅;武天石;李艳君;刘玉和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小窝蛋白( Cav)-1、Survivin和EphrinA2在红藻氨酸( KA)诱导的急性癫痫大鼠皮质表达的变化,初步探讨癫痫发作机制及肉桂醛干预作用。方法将60只成年雄性 Wistar 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NaCl 对照组、癫痫组、肉桂醛小剂量组(25 mg/ml )、肉桂醛中剂量组(37.5 mg/ml)及肉桂醛大剂量组(50 mg/ml)。 KA制备癫痫模型,Western 印迹检测大鼠皮质Cav-1、Survivin和 EphrinA2的表达。结果 NaCl对照组和正常组Cav-1、Survivin和EphrinA2蛋白的表达无差异(P>0.05),癫痫组大鼠皮质Cav-1、Survivin和EphrinA2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 NaCl对照组(P<0.01);与癫痫组比较,肉桂醛组Cav-1、Survivin和EphrinA2的表达降低,且与肉桂醛的浓度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肉桂醛降低癫痫的发作与调节Cav-1、Survivin、EphrinA2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金玉玲;王国辉;王丽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构建CDK2 shRNA慢病毒载体,并在黑色素瘤细胞B16-F1中鉴定其基因沉默效应。方法体外构建3个慢病毒重组目的质粒pUL-CDK2-shRNAs和1个阴性对照慢病毒重组质粒pUL-NC-shRNA,转化感受态细胞,PCR鉴定后进一步测序验证;293T细胞中测定病毒滴度;用重组慢病毒感染B16-F1细胞测定其感染效率,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其对 B16-F1细胞中CDK2的基因沉默效应。结果 PCR鉴定后进一步测序表明,成功构建了重组慢病毒质粒;病毒滴度为4.5×107~5.5×107 TU/ml;用重组慢病毒感染 B16-F1细胞,当感染复数(MOI)为10时,感染效率可达90%;RT-PCR和Western印迹结果表明,与未感染组和NC-shRNA感染组细胞相比,CDK2-shRNA1、CDK2-shRNA2、CDK2-shRNA3感染的细胞中CDK2 mRNA和蛋白表达均受到不同程度抑制(P<0.05),以 CDK2-shRNA3感染组的抑制率高,RT-PCR和 Western Blot 检测其抑制率分别为78.5%±4.23%和70.5%±3.54%。结论利用RNAi技术成功构建了3种CDK2-shRNA重组慢病毒载体,均可有效感染B16-F1细胞并具有一定的基因沉默效应,其中以针对靶位点1012-1020的pUL-CDK2-shRNA3基因沉默效应强,为进一步研究CDK2基因沉默对黑色素瘤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作者:晋佳路;朱仁书;谢育媛;刘红春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巴戟天多糖对去卵巢大鼠骨组织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配体( RANKL)和骨保护素( OPG)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巴戟天多糖组,采用摘取双侧卵巢法建立骨质疏松模型,造模2 w后开始给药,给药3个月后观察各组大鼠骨密度( BMD),骨钙、骨磷含量,RANKL、OPG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给药3个月后巴戟天多糖组能显著提高去卵巢大鼠的 BMD和骨钙、磷的含量,上调OPG mRNA表达,下调RANKL mRNA表达,使RANKL/OPG值下降。结论巴戟天多糖对去卵巢所致的大鼠骨质疏松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RANKL和OPG mRNA的表达,降低RANKL/OPG值有关。
作者:刘亦恒;张寿;朱振标;沈慧;吴多庆;丁晓莉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临床上通常将60岁以后起病的类风湿关节炎( RA )称为老年RA( ERA)。 Barlow等〔1〕提出它是在应对慢性病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症状、治疗、生理和心理社会变化及做出生活方式改变的能力,它可以对RA患者的治疗起到促进作用。而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身实现某一具体行为的信念,它可以预测RA患者的身体状况〔2〕。本研究探讨ERA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
作者:王庆;徐桂华;钱先;张梅涧;郭峰;陈剑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不同碘营养状态下老年大鼠甲状腺的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选择20只20月龄正常 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 NC组)和高碘组( HI组)。选择20只20月龄低碘甲状腺功能低下模型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成低碘模型组( LI组)和低碘恢复组( LI-AI组),进行相应碘浓度饲养后检测四组大鼠甲状腺组织重量、三碘甲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和促甲状腺素(TSH)水平,同时检测甲状腺微粒体抗体( TM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Ab)水平,切片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甲状腺组织的病理改变及CD4+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结果高碘和低碘营养状态均可造成老年大鼠的甲状腺肿大现象,降低其血清中四碘甲状腺原氨酸和三碘甲腺原氨酸水平,提高促甲状腺素( TSH)水平及 TMAb、TGAb水平。高碘引起老年大鼠甲状腺滤泡结构破坏,而低碘主要造成滤泡上皮细胞增生。高碘和低碘均可造成滤泡大小改变及严重的 CD4+T淋巴细胞浸润。对低碘大鼠进行适量补充碘可以缓解低碘造成的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内激素改变、甲状腺自有抗体水平、组织损伤和CD4+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结论不同碘营养状态对老年大鼠甲状腺的病理改变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孙建伟;赖明华;李莉;郝杰;王国伟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观察注射用脾多肽注射液对脑卒中合并肺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IL)-18和IL-35水平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合并肺感染患者1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脑卒中的同时依据药敏培养结果加用抗生素。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脾多肽注射液。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中IL-18和IL-35的表达。结果治疗10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血清中IL-18的表达下降值、IL-35的表达升高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注射用脾多肽注射液对脑卒中合并肺感染的治疗效果理想,同时能有效地下调血清中IL-18的表达,上调血清中IL-35的表达,优化内环境。
作者:李万春;赖学章;孟晏莉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检测老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断流术后血清干细胞生长因子(H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肝功能指标的水平。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测定86例老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血清 HGF 和 TGF-β1水平,同期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能生化指标,包括总胆红素(TBIL)、转氨酶(AST、ALT)、胆碱酯酶(CHE)、前白蛋白(PA)。对比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清因子水平和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清指标HGF和TGF-β1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中的表达显著增高( P<0.05)。手术治疗组患者和保守治疗组患者的血清HGF含量在术后显著升高,TGF-β1水平含量在术后显著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显著( P<0.05)。术后1~12 w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患者血清HGF水平逐渐升高,TGF-β1水平逐渐降低,且手术治疗组血清水平与保守治疗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脾切断流术可以提升老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血清HGF水平,降低TGF-β1水平,改善患者肝功能。
作者:许日昊 刊期: 2015年第16期
β淀粉样蛋白(Aβ)异常沉积形成的老年斑是阿尔茨海默病( AD)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被认为是AD的毒性来源。 Aβ神经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集中在小胶质细胞( MG )上。自1970年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MG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效应细胞,参与炎症和神经损伤,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始动因子和促进因素〔1〕。 MG在AD神经病理变化中起着“双刃剑”的作用。本文就MG在AD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王爱霞;王瑞婷;狄婷婷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住院患者严重低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老年T2DM住院患者310例,根据严重低血糖的发生情况将其分为严重低血糖组(n=80例)与对照组(未发生低血糖,n=230例)。收集整理两组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心脑血管用药情况、糖尿病治疗情况以及生化、血液检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严重低血糖组发病时血糖水平、经静脉葡萄糖治疗后血糖水平、葡萄糖应用的平均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二甲双胍的应用情况低于对照组( P<0.05);胰岛素、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物(OAD)联用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严重低血糖组糖化血红蛋白、果糖胺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高于对照组( P<0.05);血红蛋白低于对照组( P<0.05);肾功能相关指标高于对照组( P<0.05);血脂总胆固醇低于对照组(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严重低血糖的发生与病程(>10年)、果糖胺水平(≤25 mmol/L)、胰岛素与OAD联用、肾功能受损、血白细胞计数升高是老年T2DM住院患者严重低血糖的危险因素(OR=0.987,1.932,10.381,5.228,2.226;P均<0.05)。结论严重低血糖的发生与病程(>10年)、果糖胺水平(≤25 mmol/L)、胰岛素与OAD联用、肾功能受损、血白细胞计数升高有关,医务人员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早期采取预防及干预措施,以此降低严重低血糖的发生率。
作者:张阳敏;汪寅;陆丽霞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比较不同神经保护剂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各项指标变化的相关性。方法纳入TIA患者用CT或MRI确诊138例病例,分为依达拉奉组(n=47)例、尼莫地平组(n=46)和对照组(n=45)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复方丹参注射液、控制血压、调整血糖和胆固醇指标常规治疗,依达拉奉组和尼莫地平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应用不同神经保护剂治疗。分别测定治疗前、治疗后7 d和14 d SOD、MDA及NSE,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SO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两组14 d的SOD水平显著高于7 d的SOD水平,但依达拉奉组7 d和14 d的SOD水平与尼莫地平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依达拉奉组7 d和14 d的MDA水平均低于尼莫地平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S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依达拉奉组7 d和14 d的NSE水平均低于尼莫地平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个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可见两种神经保护剂均可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神经功能,但依达拉奉效果要好于尼莫地平(P<0.05)。结论①依达拉奉和尼莫地平均可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各项指标有所改善,可降低血清 MDA,提高 SOD活力,减少脂质过氧化物产生,减轻自由基介导的毒性,增加抗氧化能力。②依达拉奉和尼莫地平可以明显改善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 NSE含量,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③依达拉奉临床疗效好于尼莫地平组,早期应用神经保护剂治疗TIA能有效控制发作频率,减少缺血造成的脑损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霄;裴琦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完成抗肝癌噬菌体单链抗体scFv DM的人源化设计,为进一步构建人源化抗肝癌噬菌体单链抗体库奠定基础。方法通过IgBlast搜索基因数据库获取鼠源抗体序列模板,从蛋白质晶体结构数据库获得结构模板;在 SGI图形工作站上,通过 InsightlⅡ软件包进行抗肝癌噬菌体单链抗体scFv DM的三维结构模建,分析抗体氨基酸序列和分子结构,确定影响抗原结合部位的框架区关键残基。结果成功模建抗肝癌噬菌体单链抗体scFv DM的三维结构,确定AAW67378、BAB18257分别为单链抗体scFv DM的重链和轻链框架区佳人源化模板,确定了人源化残基、回复突变的残基,将可能影响抗原结合位点结构的残基的鼠源和人源副本编入到人源化抗体库序列中。结论计算机辅助下的同源模建技术可为抗体人源化设计提供方案,为抗肝癌噬菌体单链抗体scFv DM同步实现人源化和优化提供可能性。
作者:叶刚;刘丽;杨冬华;汤绍辉;周旻;丁世华;韦宏成;钟健 刊期: 201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