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维生素D及其受体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王娜娜;朱蓉;张姗;孙兵;陈亮;洪永青;孟自力

关键词:维生素D, 受体, 非小细胞肺癌, 表达, 意义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 ,NSCLC)患者血清中维生素D ( Vitamin D,VD)的水平,以及肺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 Vitamin D receptor,VDR)的表达差异,探讨VD及VDR在NSCLC发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呼吸科住院确诊NSCLC的患者80例为病例组,选取80例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病例组中行外科手术切除的患者60例,根据分化程度分为高、中、低分化三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NSCLC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清中的VD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NSCLC患者的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VDR的表达差异,并分析其与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NSCLC患者的血清VD水平较健康人群低( P<0.05)。 NSCLC患者肺癌组织中的VDR阳性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癌旁组织(P<0.05),且VDR的表达水平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之间有显著关联。高、中、低分化3组VDR的表达水平呈依次降低的趋势( P<0.05)。结论 VD可能是NSCLC发病中的一个保护性因素,并且VDR的表达水平和NSCLC的分化程度相关。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顺尔宁联合丙卡特罗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合并哮喘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顺尔宁联合丙卡特罗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合并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及对气道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98例小儿支原体肺炎合并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丙卡特罗联合酮替芬治疗,观察组应用丙卡特罗联合顺尔宁治疗。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多项指标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应用顺尔宁联合丙卡特罗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合并哮喘急性发作能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并改善气道细胞因子水平,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肺癌组织中nucleostemin基因表达的研究

    目的:检测肺癌肿瘤组织中Nucleostemin基因表达的改变,探讨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2月收治的肺癌患者92例,另取我院同期因良性肺疾病30例活检肺组织作为对照。Nucleostemin基因表达量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Nucleostemin在肺癌组织中表达量分别为0.318±0.076,显著高于对照肺组织的0.142±0.043(P<0.01)。男女性别、不同年龄、肿瘤大小以及病理类型之间Nucleostemin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Ⅲ、Ⅳ临床分期患者Nucleostemin表达量为0.364±0.077,显著高于Ⅰ、Ⅱ临床分期患者的0.286±0.051( P <0.05)。肿瘤有淋巴结转移患者 Nucleostemin 表达量为0.346±0.075,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0.271±0.048(P<0.05)。肿瘤中、低分化患者Nucleostemin表达量为0.331±0.073,显著高于高分化患者的0.282±0.054(P<0.05)。结论 Nucleostemin基因在肺癌组织中高表达,Nucleostemin基因表达量与肺癌的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熊峰;李俊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了解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情况,为下呼吸道感染的抗菌药物选择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呼吸内科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住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结果,并对致病菌的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395株,其中G-杆菌共274株,占69.4%,G+球菌共30株,占7.6%,真菌共91株,占23.0%。 G-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75株)、鲍曼不动杆菌(75株)、肺炎克雷伯杆菌(62株)为主要致病菌。 G+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6株)为主要致病菌。所分离的主要G-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的敏感性较低,除肺炎克雷伯杆菌外,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在70%以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敏感率均100%。真菌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80株),对抗真菌药物普遍敏感。结论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主要为G-杆菌,构成复杂,耐药率高,临床应动态监测病原体及其药物敏感性,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

    作者:严玉玲;朱代峰;钱晓君;荣光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干细胞治疗结核病的探讨

    干细胞研究是当前生命科学,尤其是医学领域的热点。干细胞应用为难以治愈的疾病提供了一条独特的治疗途径。干细胞治疗结核病是近兴起的宿主定向治疗结核病( HDT,host-directed therapies)的重要内容之一[1],给耐药结核病,尤其是耐多药和严重耐药结核病的治疗提供了新选择。随着干细胞治疗结核病概念的热度提升,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在运用特定的干细胞治疗结核病之前,有必要进一步对干细胞与结核病的之间关系的研究与发展水平做一下梳理,为今后探讨干细胞技术治疗结核病提供参考。

    作者:廖莎;孙照刚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超短波联合抗生素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超短波联合抗生素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分对照组(药物治疗)24例和治疗组(药物治疗联合超短波治疗)24例。对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2周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治愈率,血常规、ESR、CRP等感染指标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1周及2周后治疗组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2周后有效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血常规、ESR、h-CRP感染指标在治疗后1周较对照组改善明显。结论超短波联合抗生素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减少治疗费用,治疗效果佳。

    作者:司小敏;程帆;刘琴;杨星星;朱艳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PCT、IL-6及CRP与BODE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原(PTC)、白介素-6(IL-6)及 C-反应蛋白( CRP)水平与BODE指数的相关性,为慢阻肺病情的判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0月在我院呼吸内科治疗的30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病人作为A组,30例门诊随访的慢阻肺稳定期病人作为B组,另选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C组,收集三组研究对象的血液标本,比较血清PCT、IL-6和CRP的水平,分析其与BODE指数的相关性。结果健康对照组、慢阻肺稳定期组和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组的血清PCT和CRP水平两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A组患者的血清IL-6分别与C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A组组间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阻肺稳定期组和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组血清中PCT与相应的BODE指数显著正相关性( r=0.756,P=0.006和r=0.916,P=0.000),血清IL-6与BODE指数具有显著相关性(r=0.744,P=0.007和r=0.891,P=0.001),血清CRP与BODE指数具有显著相关性(r=0.681,P=0.009和r=0.712,P=0.008)。结论慢阻肺患者血清PTC、IL-6及CRP水平与BODE指数具有相关性,可以为病情分析提供参考价值,是评估慢阻肺病情及预后的敏感指标。

    作者:杨小骏;陈文晖;杨方;金华;张海;李成良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机械通气后儿童肺功能受损1例

    机械通气是目前治疗儿童呼吸衰竭常用且非常有效的措施,明显降低了病死率,但机械通气所致的肺功能受损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现就1例儿童机械通气后肺损伤报道如下。

    作者:孙平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PCT在VAP中的检测价值

    目的:探析在早期诊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中降钙素原( PCT)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重症监护病房( ICU)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30例确诊为VAP的患者( VAP组)的临床资料,另外选取16例无其它感染病灶、行呼吸机治疗及病情稳定期的患者作为本实验的非VAP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机械通气前后各炎性指标的水平,并分析在VAP早期预测中PCT及其平均增加值△PCT的临床意义。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以及在机械通气前后的体温、WBC以及PCT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机械通气前相比,VAP组患者机械通气后的体温、WBC、PCT及肺部感染评分有所上升,并且比非VAP组患者的相应指标的水平高,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 P<0.05)。 PCT阈值在VAP预测方面的特异度是87.5%,灵敏度是90.0%,阳性预测值是93.1%,阴性为82.4%;△PCT阈值在VAP预测方面的特异度是93.8%,灵敏度是90.0%,阳性预测值是96.4%,阴性为83.3%;PCT+△PCT阈值在VAP预测方面的特异度是93.8%,灵敏度是100.0%,阳性预测值是96.8%,阴性为100.0%。结论血清PCT检测在VAP的早期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邓孟;刘珊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总气道阻力与FEV1在检测哮喘气道可逆性中的比较

    目的:目前国内常用的诊断哮喘的方法为呼吸量检查法,但是其存在一定缺点,比如哮喘或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时无法配合。而脉冲振荡肺功能测量法的优点就是不需要用力呼吸,平静呼吸下就可以测量。本研究通过对呼吸总阻抗等指标与FEV1相比较,对脉冲振荡肺功能进行了更详细的应用研究。方法入选2015年2月到12月我院呼吸内科急性哮喘发作成年患者120名,在用药前后同时进行呼吸量肺功能法和脉冲振荡肺功能法的测量,对两种不同方法测量结果的相关性进行比较,比较两种肺功能在检测哮喘患者用药前后改善率的敏感性。结果用药后FEV1有较大的幅度的升高,而脉冲振荡技术所得的R5敏感度明显优于FEV1(P<0.05)。结论在检测哮喘患者用药前后的改善率方面,R5能够更为准确的反应哮喘患者的气道可逆性的改善率,且脉冲振荡肺功能操作简单,更适合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患者。

    作者:于晨希;朱述阳;刘文静;王亮;朱洁晨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雾化吸入盐酸戊乙奎醚在尘肺患者大容量全肺灌洗术后的应用研究

    目的:评价雾化吸入盐酸戊乙奎醚在尘肺患者大容量全肺灌洗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分期进行单侧大容量全肺灌洗术( WLL)后带管入ICU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C组)与治疗组( PHC组)各25例,术后入室即刻起给予雾化吸入,每隔8h一次,每次20min,C组雾化吸入生理盐水5mL+二羟丙茶碱0.25g,PHC组雾化吸入生理盐水5mL+盐酸戊乙奎醚1.0mg,分别测定两组在入室时,入室后10min、30min、60min、120min、拔管时患者呼吸力学指标变化,以及拔管时间,低氧及再次机械通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雾化吸入后各时间点气道峰压、气道阻力明显降低、肺顺应性明显升高(P<0.05),拔管时间有所提前(P<0.05)。术后出现低氧、再次机械通气例数减少(P<0.05)。结论雾化吸入戊乙奎醚可有效改善患者WLL后呼吸力学指标,减少插管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术后恢复。

    作者:王润丰;方申存;周本昊;夏梦;王研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血嗜酸性粒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住院患者分层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血嗜酸性粒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住院患者分层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149例入住我院病房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以入院时血嗜酸性粒细胞2%为cut-off值将患者分为阳性组(血嗜酸性粒细胞≥2%37例)和阴性组(血嗜酸性粒细胞<2%112例),比较两组患者糖皮质激素使用量和住院时间。结果阳性组患者的糖皮质激素使用量(21.2±4.1)mg,住院天数(10.2±2.9)天均显著低于阴性组糖皮质激素用量(36.5±2.6)mg和住院天数(11.3±2.8)天(P<0.05)。结论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快,住院时间短。以血嗜酸性粒细胞作为标志物能更好地指导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患者进行分层治疗。

    作者:吴艳;赵寅滢;范晓东;汪家坤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维生素D及其受体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 ,NSCLC)患者血清中维生素D ( Vitamin D,VD)的水平,以及肺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 Vitamin D receptor,VDR)的表达差异,探讨VD及VDR在NSCLC发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呼吸科住院确诊NSCLC的患者80例为病例组,选取80例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病例组中行外科手术切除的患者60例,根据分化程度分为高、中、低分化三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NSCLC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清中的VD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NSCLC患者的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VDR的表达差异,并分析其与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NSCLC患者的血清VD水平较健康人群低( P<0.05)。 NSCLC患者肺癌组织中的VDR阳性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癌旁组织(P<0.05),且VDR的表达水平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之间有显著关联。高、中、低分化3组VDR的表达水平呈依次降低的趋势( P<0.05)。结论 VD可能是NSCLC发病中的一个保护性因素,并且VDR的表达水平和NSCLC的分化程度相关。

    作者:王娜娜;朱蓉;张姗;孙兵;陈亮;洪永青;孟自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的纵隔气肿1例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15岁,因“反复发作性胸闷、气喘8年,再发3天入科。患者于2008年发病,发作前常有感冒、鼻塞、喷嚏等前驱症状,尔后反复发作性胸闷、气喘。症状以夏季为多,症状轻时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症状严重时端坐呼吸、不能平卧,症状缓解后如常人。近年上述症状频繁急性发作,每年发作至少3次,发作期间就诊于当地诊所,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症状可缓解。患者于2015年1月于我院门诊就治。查体:体温37.5℃、神志清楚,精神紧张,头部及胸部汗湿。皮肤无黄染、皮疹。颈部、锁骨区、腋下等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气管居中。两肺呼吸活动度对称,叩诊清音,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哮鸣音,无湿性啰音。血常规:白细胞23.03×109/L、中性比87.5%;初步诊断:支气管哮喘?行肺功能检查后,结果显示:FEV135.2%预计值,FVC 38.7%预计值,MVV 50.7%预计值,舒张试验后 FEV1占42.8%预计值, FEV1绝对值增加210mL,改善率21.8%。其数据提示重度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气道阻力增高,舒张试验阳性。胸部CT检查报告:右肺呈支气管柱状扩张,中叶见斑片状高密度影,下叶外基底段见微小结节,边缘光整。两肺门不大,纵隔内未见明显淋巴结肿大。纵隔广泛的积气,没有胸膜肥厚与胸水征。诊断:①右肺支扩并中叶感染;②纵隔气肿;③右肺下叶外基底段有微结节。给予抗炎等保守治疗1周后复查胸部CT示纵隔内气肿较前明显吸收。(见图1)。

    作者:郑向真;黄申晖;麦转英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PCT、TNF-a、IL-6、IL-8在胸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8(IL-8)在胸腔积液及血清中的表达及在胸腔积液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肺结核并发胸腔积液患者56例,肺癌并发胸腔积液患者58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测定PCT、TNF-a、IL-6、IL-8在胸腔积液及血清中的水平。60例健康人的外周血作为对照。结果肺结核组患者血清TNF-a、IL-6、IL-8的水平均高于肺癌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PC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肺结核组胸腔积液TNF-a、IL-6、IL-8水平均高于肺癌组(P<0.05),两组患者胸腔积液PC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收集胸水和血清标本的肺结核组和肺癌组114例患者的胸腔积液TNF-a、IL-6、IL-8水平均高于血清水平( P<0.05),但胸腔积液与血清TNF-a、IL-6、IL-8均无明显相关性,而两者PCT水平存在正相关性(r=0.742, P<0.01)。血清及胸腔积液中3种相关因子联合检测灵敏性、特异性与各单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检测胸腔积液及血清中TNF-α、IL-6、IL-8的表达水平将有助于鉴别诊断肺癌及肺结核患者,但PCT在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中无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闫凌丽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小剂量罗红霉素对支气管扩张症NF-κB通路及气道炎症的影响以及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观察小剂量罗红霉素对支气管扩张症患者NF-κB通路及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92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小剂量罗红霉素治疗观察组,每组46例。 p65、IL-6和TNF-α蛋白的表达检测使用ELISA法。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65、IL-6和TNF-α蛋白表达显著减低( P<0.05),但对照组无显著性变化(P>0.05)。治疗后观察组对生活质量评分、呼吸困难评分和痰量的减低作用,以及对FEV1%和FEV1/FVC的升高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急性加重1.54±0.28次,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2±0.46次(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4.8%(39/4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7%(33/46)(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不良反应率为13.0%(6/46),对照组临床治疗不良反应率为10.9%(5/46),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罗红霉素可以抑制支气管扩张症患者NF-κB通路,减轻气道高炎症反应,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肺功能,疗效显著,使用安全。

    作者:尹爱明;贺细梅;孙凯;江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CIK细胞维持治疗40例晚期肺癌患者的免疫状况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分析

    目的:探讨CIK细胞维持治疗40例晚期肺癌患者的免疫状况以及生活质量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晚期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CIK细胞维持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化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免疫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CIK细胞维持治疗40例晚期肺癌患者,可以改善患者的免疫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疗效好,值得推广。

    作者:杨侠;李晓晴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支气管动脉畸形并咯血临床误诊1例分析

    支气管动脉畸形是呼吸系统引起咯血的少见病之一,是呼吸系统疾病急危重症,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大咯血或痰中带血[1],如不及时抢救治疗,可因血液淤积窒息而危及患者生命。因支气管动脉畸形仅占咯血原因的2%[2],且少部分患者合并支气管扩张或肺结核等能引起咯血的疾病[3],往往造成漏诊或误诊,现就我院收治的1例支气管动脉畸形误诊为支气管扩张并咯血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刘彩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慢性咳嗽的研究进展

    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是呼吸内科门诊病人常见的症状。目前对咳嗽患者的初始评估治疗着重于引起咳嗽的常见病因:咳嗽变异性哮喘( cough va-riant asthma,CVA)、胃食管反流性疾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和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upper airway cough syndrome UACS)。然而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经过充分的检查和治疗后仍不能明确咳嗽的病因。近年来有研究者[1-3]发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在不明原因慢性咳嗽患者中有很高的发生率,且经过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治疗后咳嗽症状明显好转,提示OSAHS很可能是慢性咳嗽的一个重要病因[4]。本文就OSAHS与慢性咳嗽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李飞燕;况九龙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联合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2、癌胚抗原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2(Ang-2)、癌胚抗原(CEA)联合检测对于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4年5月于山西大同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胸腔积液患者67例。根据确诊结果,分为恶性胸腔积液35例,良性胸腔积液3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胸腔积液中VEGF、Ang-2、CEA的含量。结果恶性组胸腔积液中VEGF、Ang-2、CEA含量高于良性胸腔积液,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独检测VEGF、Ang-2、CEA的AUC (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44,0.837,0.905,灵敏度74.3%,77.1%,85.7%,特异度87.5%,81.2%,90.6%。联合检测胸腔积液中VEGF、Ang-2、CEA的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90,99.2%和100.0%。结论联合检测胸腔积液中的VEGF、Ang-2、CEA对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莉;刘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药敏分析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药敏分析,为临床初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呼吸内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的慢阻肺患者487例,痰液细菌培养结果及药敏分析。结果487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分离出病原菌334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243株,占72.8%,革兰氏阳性菌58株,占17.3%,真菌33株,占9.9%;革兰氏阴性菌为主要病原菌,其中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为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药敏结果显示对碳青酶烯类、氨基糖甙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高,对头孢他啶、头孢西丁、头孢呋辛、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性高。患者住院次数>2/年、住院时间>2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留置胃管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呼吸道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注重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根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李娟;刘翩;王开金;董一山;黎晓强;黎联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