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巩膜扩张术治疗兔老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徐志刚;刘远光;牛耘丽;王冬兰

关键词:老视, 治疗, 动物实验
摘要:目的:探讨巩膜扩张术治疗老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对选择健康有色家兔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实验组,正常组6只进行正常值测定,实验组随机分为3组,第1组行标准巩膜扩张术( SRP),第2组行水平前睫状巩膜切开术( ACS),第3组行放射前睫状巩膜切开术( ACS),测定术前,术后1 d、1 w、1个月的屈光度、调节幅度及巩膜扩张程度,术后1个月进行术区巩膜的病理检查。结果手术前后实验各组屈光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1);缩瞳前与缩瞳后的屈光度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术后的不同时期内,各组的屈光度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各组的调节幅度均明显高于术前(P<0.01)。实验各组术后的巩膜扩张程度与调节幅度变化均无明显的线性关系。结论SRP和ACS均使兔眼向近视方向发展的趋势;本实验中的3种手术方法均能显著提高兔眼的调节幅度;SRP中可以用硅胶替代PMMA作为巩膜扩张带;ACS采用水平状切口较放射状切口术后调节力的提高更明显、更稳定,因此水平前睫状巩膜切开术可以替代经典的ACS。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CDc25 c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Cdc25c对肝脏缺血再灌注半脘氨酸蛋白酶(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及与肝细胞凋亡的内在联系。方法健康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S组);缺血再灌注+生理盐水组(I/R组);pAdEasy-Cdc25c +缺血再灌注组(C组),每组10只。 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CDc25c、Caspase-3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TUNEL 法检测肝细胞凋亡。结果 I/R 组中 Caspase-3的蛋白表达及肝细胞凋亡明显多于 S 组( P<0.05);S和C组中Cdc25c的蛋白表达高于I/R组,而细胞凋亡低于I/R组(P<0.05)。结论 Cdc25c的表达降低Caspase-3蛋白的表达,抑制肝细胞凋亡,保护缺血再灌注肝损伤。

    作者:王雅;赵星;马从乾;杨轲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口腔治疗操作时间对老年患者血压的影响

    老年患者血压升高可引起心脑肾并发症、脑卒中、冠心病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每年因高血压导致心、脑、肾脏疾病而死亡人数约1200万〔1〕。而影响老年人血压的因素很多,如精神因素〔2〕、环境因素〔2〕、拔牙〔3〕、开髓〔2〕、根管治疗〔4〕等。本文旨在研究口腔治疗操作时间对老年患者血压的影响。

    作者:鄢少君;张晓芳;瞿海勤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吉林地区自然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

    目的:调查吉林地区自然人群乙型肝炎病毒( HBV )的感染情况及防治措施。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吉林地区自然人群10298份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进行HBV表面抗原,HBV表面抗体,HBV e抗原,HBV e抗体,HBV核心抗体检测。结果本样本中HBV感染率为11.05%(1138例);乙型肝炎病毒HBsAg阳性为277例(2.69%),其中E抗原阳性:HBsAg+HBeAg+HBcAb阳性率为0.50%。 E抗原阴性:HBsAg阳性率为0.52%;HBsAg+HBcAb阳性率为0.36%;HBsAg+HBeAb+HBcAb 阳性率为1.30%;单纯 HBcAb 阳性率为10.55%。结论(1)吉林地区的HBV感染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分别为11.05%,2.69%,10.55%。(2)男性多于女性(1.6∶1)(P<0.01)。(3)HBV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高而上升,为年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

    作者:孙亚臣;张霖;刘汉菊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巩膜咬切术的疗效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巩膜咬切术治疗成熟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1~12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白内障科就诊的成熟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7例(27眼),年龄56~78岁,平均69岁,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巩膜咬切三联术,观察术后1w、1、3个月的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及眼压控制状况,判定手术疗效。结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巩膜咬切术术后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好转,术后眼压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巩膜咬切术能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是较为安全可靠的治疗成熟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方式。

    作者:白慧然;张辉;李卉;董宇晨;杨健;赵梅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日照市农村老年人慢性病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日照市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常见慢性病患病率及分布特征。方法方法面对面访谈。结果农村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74.35%,患病率位于前3位的是风湿病(36.31%)、高血压(24.50%)和慢性支气管炎(18.16%);女性风湿病患病率高于男性(P=0.0004),慢性胃炎患病率则低于男性(P=0.0091);随着增龄,风湿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和慢性前列腺疾病患病率均有增加趋势(P<0.05),高血压则有降低趋势(P=0.0059),随着经济收水平升高风湿病患病率有降低趋势(P=0.0304);不同居住方式间慢性胃炎患病率有差别(P=0.0001)。结论日照市农村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医疗卫生部门要充分考虑其疾病谱和人群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医疗服务。

    作者:胡乃宝;王玖;董兆举;张诗琴;孙聪;潘董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硫化氢对老年大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内一氧化氮合酶含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硫化氢( H2 S)对老年大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内一氧化氮合酶( NOS)及阴茎勃起功能的影响及H2 S在阴茎勃起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24月龄(老年)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测试前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1 ml/kg,持续1 w;10、20、30μmol/kg硫化氢钠组1 w每日腹腔内注射10、20、30μmol/kg硫氢化钠,持续1 w。注射药物前后评估勃起功能,并测量血液H2 S含量,后处死,切取阴茎海绵体组织,研磨匀浆,测量NOS含量。结果随着腹腔内生理浓度硫氢化钠注入量的不断增加,单位时间内阴茎勃起次数逐渐增加( r=0.682,P<0.01),阴茎海绵体内NOS含量逐渐增加(r=0.957,P<0.01)。结论 H2S在勃起功能中起重要作用,生理浓度 H2S可通过提高阴茎海绵体内 NOS含量改善勃起功能。

    作者:迟宝进;罗振国;秦文波;桂士良;李洪举;郭玉刚;曹会峰;胡存利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中等剂量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缓解带状疱疹疼痛及肿胀的疗效

    目的:探讨中等剂量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对缓解带状疱疹疼痛及肿胀的疗效。方法62例带状疱疹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常规内服抗病毒、营养神经药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泼尼松片,10 mg/次,3次/d,以7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疼痛消失时间、水肿消退及皮损痊愈时间及疼痛评分,并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7%(31/32),与对照组86.67%(26/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2,P>0.05);观察组痊愈率〔46.88%(15/32)〕明显高于对照组〔26.67%(8/30)〕(χ2=4.67,P<0.05)。观察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疼痛消失时间、水肿消退及皮损痊愈时间均早于对照组(t=4.23、4.01、4.51、6.43、5.21,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7.13,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t=5.21,P<0.05)。结论中等剂量糖皮质类固醇激素能有效缓解带状疱疹疼痛及局部水肿,促进皮损愈合。

    作者:王海;王燕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抗生素对乳腺炎模型大鼠血清中急性期蛋白水平的影响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s)和抗生素对乳腺炎模型大鼠急性期蛋白的影响。方法采用给产后72 h SD大鼠乳腺内注射内毒素的方法制备乳腺炎模型,分别给予乳腺内抗生素注射或BMSCs注射方法治疗,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液中的急性时相蛋白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8、IL-2、IL-6及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结果注射内毒素24 h后所有乳房肿胀、局部温度升高小鼠的TNF-α、IL-6、IL-1β、IL-8、CRP均上升明显(P<0.05),对照组的各炎性细胞因子在观察期间均逐渐下降。使用抗生素与 BMSCs后d1~d7 TNF-α、IL-8均比d0低且TNF-α低于对照组(均P<0.05),使用BMSCs的CRP持续低于对照组(P<0.05),BMSCs组明d5、d7的IL-6显高于对照组(P<0.05)。 BMSCs组的IL-1βd1、d3、d5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同日抗生素组对比,IL-8与CRP在d5、d7均低于抗生素组(均P<0.05)。结论使用抗生素和BMSCs均能对急性乳腺炎大鼠的炎性因子水平起到降低作用,但是其作用的效果不同。

    作者:王波;张彤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中药外敷联合甘露醇、地塞米松治疗脑转移癌的疗效

    随着医疗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肿瘤患者生存期延长,脑转移瘤的发病率明显上升,20%~40%的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发生颅内转移〔1〕。脑转移预后不良,50%~70%在术后半年内死亡,存活1年以上者不超过15%〔2〕。常见的首发症状为头痛、呕吐(40%~50%)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其他表现有视物模糊、眩晕、晕厥、肢体乏力、抽搐、语言混乱、记忆力丧失、情绪异常等中枢神经系统受侵犯的表现〔3~5〕,给患者本人及家属带来巨大的痛苦。因此,如何才能改善脑转移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重视。目前,对于脑转移瘤的治疗,其原则是尽可能延长患者生存期以及改善其生存质量,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及对症治疗等综合治疗。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肿瘤的治疗思路也发生了转变,不再单纯追求消灭或缩小肿瘤实体,而是在抗癌同时考虑到改善患者的机体及精神症状,提高生存质量〔6〕。目前临床多采用甘露醇及激素等降颅压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较大。我科采用中药外敷穴位联合甘露醇及激素治疗脑转移瘤23例,并做对照研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李明晶;杨焱;陈卓;杨明权;景年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肾炎康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的疗效

    目的:观察肾炎康联合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 DM)肾病( D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DN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DM常规治疗;依那普利组采用DM常规治疗加依那普利;肾炎康联合依那普利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肾炎康和依那普利,每组40例;均治疗4 w。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尿素氮( BUN)、血肌酐( Cr)、24 h尿蛋白的变化;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尿微量蛋白的变化;采用肾核素扫描检测肾小球滤过率(GFR)、滤过分数(EF)和肾有效血流量(ERPF)。结果治疗前3组各检测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依那普利组和肾炎康联合依那普利组BUN、Cr、24 h尿蛋白和尿微量蛋白含量均明显降低及EF明显下降,且后者较前者降低明显(P<0.01);依那普利组和肾炎康联合依那普利组GFR、ERPF均明显上升,且后者较前者升高明显(P<0.01)。结论肾炎康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能有效改善DN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BUN、Cr、24 h尿蛋白和尿微量蛋白含量,减轻肾损害、保护肾功能。

    作者:王为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颅内外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后脑灌注CT成像的变化

    目的:研究颅内外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后脑灌注CT成像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接受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的脑缺血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支架植入前颈内动脉狭窄侧脑血流容积(CBV)和对侧 CBV 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颈内动脉狭窄测的脑血流量(CBF)明显比对侧CBF低,平均通过时间(MTT)明显比对侧长(P<0.05);50例患者支架植入后,41例患者术后血流明显改善,9例患者没有明显的MTT恢复,分别占总数的82%和18%。术后对应供血区的rCBF明显比术前高,rMTT明显比术前短( P<0.05);所有患者的脑组织血流灌注均显著改善。结论脑灌注CT成像能够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脑血学流改变进行敏感检测,在对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评价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崇东;黄建敏;蒙兰青;袁胜山;刘国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ERK-1和CylinD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和CylinD1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子宫内膜癌、3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ERK-1和CylinD1的表达情况。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K-1和CylinD1表达定位于细胞核,其表达率分别为58.33%和51.67%,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6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K-1和CylinD1蛋白在组织学分级G2、G3级及病理分期Ⅱ、Ⅲ~Ⅳ期的表达率分别高于G1级和I期(P<0.05),与肌层浸润程度有关(P<0.05),另外,ERK-1与有无淋巴结转移、病理组织类型无关(P>0.05),CylinD1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病理组织类型无关(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二者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ERK-1和CyclinD1在子宫内膜癌呈高表达,且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席丰;时志民;张素芬;杨华英;沈艳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及其影响因素

    骨质疏松( OP)在老年绝经女性多发,为骨量下降和骨微细结构破坏的系统性骨病,临床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致残率较高。本文旨在探讨绝经期妇女OP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杨永碧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老年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减压钉-棒内固定术效果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可能与慢性损伤退变、炎症及代谢等因素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下肢的肌力减退,胸髓受损节段平面以下感觉减弱或消失且可伴有浅反射减弱,锥体束征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等〔1〕。近年来胸椎黄韧带骨化的减压方法主要包括“揭盖法”和“蚕食法”。“揭盖法”对胸脊髓的干扰更小,因此可能降低脊髓再损伤的发生率,然而并无确凿证据表明前者的手术效果更优于后者。本研究分析后路减压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疗效。

    作者:安贵峰;刘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Graves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腰椎骨密度的关系

    目的:探讨Graves病( GD)患者血尿酸( UA)水平与腰椎骨量的关系。方法选取72例GD患者和39例甲状腺功能及 UA水平均正常的体检者(正常对照组)为研究对象,GD患者进一步按UA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和 UA 正常组,测定相关生化指标,并用双能 X 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腰椎正位骨密度,比较不同组别间腰椎骨密度水平、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OP)(统称骨量丢失)发生率的差异,分析 GD组影响腰椎骨量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GD伴高尿酸血症组以及GD伴UA正常组UA、TT3、TT4、FT3、FT4、血钙(Ca)、血磷(P)、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骨特异性ALP(Ostase)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体重指数(BMI)、TSH、肌酐(Cr)、总胆固醇(TC)、血25羟基维生素D(OH)D、腰椎骨密度(BMD)则均低于后者( P<0.01);GD伴高尿酸血症组TT4、FT3、UA、Cr、ALP、Ostase水平显著高于GD伴UA正常组( P<0.05或0.01),而腰椎BMD则显著低于后者(P<0.01)。 GD伴高尿酸血症以及GD伴UA正常者骨量减少及OP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 GD伴高 UA症组骨量减少发生率显著高于GD伴UA正常组(P<0.05)。二分类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12,P=0.024)、TT4(OR=1.138,P=0.051)及 UA(OR=1.015,P=0.013)为GD患者腰椎骨量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GD患者UA水平增高,GD伴高UA症者更易发生腰椎骨量丢失,而 UA增高是引起GD患者腰椎骨量丢失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郑焱;郑芬萍;李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老年TASCⅡC、D 型LEAOD完全闭塞病变腔内治疗的疗效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老年主-髂动脉闭塞(TASC)ⅡC、D 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完全闭塞病变的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腔内治疗的27条患肢(21例患者)老年下肢TASCⅡC、D 型LEAOD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成功率为88.9%(24/27),其中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3条,PTA联合支架植入术(PTAS)治疗21条,共置入支架57枚。手术成功病例平均随访8.75个月(6~18个月),术后3个月足背动脉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39±0.14上升至0.8±0.19(P<0.01);胫后动脉 ABI 由术前的0.45±0.12上升至0.90±0.10(P<0.01)。术后6个月动脉通.率83.3%(20/24),保肢率95.8%(23/24)。结论对于老年TASCⅡC、D 型LEAOD完全闭塞病变,血管腔内治疗安全有效,创伤小,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乌晶波;方乐;王田蔚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参数的比较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计划在靶区剂量学及正常危及器官保护的差异。方法10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4例左侧乳腺癌,6例右侧乳腺癌)均给予50 Gy/25 f放疗,每例均设计调强计划(IMRT)和常规计划(CRT)。比较两者在靶区剂量分布(PTV剂量体积及均匀性指数)和正常危及器官受量(肺脏、对侧乳腺和心脏)差异。结果调强放疗和常规放疗计划中PTV,其中的 V95%和 V107%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调强放疗中V110%和 V115%低于常规放疗,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调强放疗的均匀性指数明显优于常规放疗(P<0.001)。在肺脏受量上,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计划在V10、V20、V30和V40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对侧乳腺受量大值,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计划有显著性差异(P<0.05)。左侧乳腺癌患者心脏剂量体积V5和V30两者未见显著差异。结论对于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调强放疗较常规放疗计划靶区分布更优,均匀性更高,且能够明显降低肺脏和对侧乳腺受照量。

    作者:刘敏;董丽华;王辉东;宋宇哲;刘百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老年子宫内膜样癌患者术后组织神经纤毛蛋白1、2和锌指E-盒结合同源异形盒-1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对老年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癌组织中神经纤毛蛋白(NRP)1、2和转录因子锌指E-盒结合同源异形盒(ZEB)-1的表达,探讨三者关系及在不同临床特征中的表达差别。方法收集145例老年子宫内膜样癌患者手术后存留的蜡块及临床资料作为研究组,收集90例子宫平滑肌瘤行子宫全切术后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RP1、2和ZEB-1表达。结果研究组NRP1、2和ZEB-1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1),研究组NRP1、2和ZEB-1表达均与肿瘤TNM 分期、浸润深度、脉管累犯和 Ki67指数密切相关。 NRP1、2和ZEB-1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老年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癌组织NRP1、2和ZEB-1高表达,三者可以有效促进肿瘤发生和进展且可能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作者:王琰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OD、MDA的影响

    目的:探讨丁苯酞胶囊及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组和实验组,各40例,分别于发病后1 d、7 d及14 d测定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的浓度,并于入院1 d和14 d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均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DA浓度、升高 SOD活力,有效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效果更显著(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MDA浓度、升高其 SOD活力,有效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者有协同治疗效果。

    作者:程冉冉;李焰;周燕;贾力品;刘凤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并发症风险预测体系的建立与临床应用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基于生理学和手术严重度评分系统( POSSUM),尝试建立一个较简明客观、可操性较强的专用于预测外伤性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风险评估系统(POSSHF),并通过前瞻研究比较评价两者预测能力。方法通过相关文献分析、专家书面征询,建立31个相关因素的病例观察表;回顾研究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272例(男93例,女179例,年龄63~103岁,平均80.30岁),通过 Logistic 回归分析,基于 POSSUM 系统建立 POSSHF 评分系统〔预测模型:ln R1/(1-R1)=-5.051+0.141×PS+0.108×OS(R1:并发症发生率;PS:生理学评分;OS:手术严重性评分)〕;然后将两评分系统分别应用于108例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男32例,女76例,年龄66~95岁,平均79.61岁;股骨粗隆间骨折59例,股骨颈骨折49例)的前瞻性研究,比较两者对该类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预测价值。结果 POSSHF预测并发症发生率为5.10%~63.60%,平均14.01%。预测发生并发症例数( P=16)与实际例数( F=23)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216)(灵敏度为87.00%,特异度为35.30%)。骨科POSSUM预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1.70%~88.80%,平均47.01%。预测发生并发症例数(P=51)与实际例数(F=23)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灵敏度为82.60%,特异度为42.40%)。结论 POSSHF 系统与 POSSUM 系统相比,准确性方面,两者总体符合率无统计学差异;实用性方面,POSSHF系统的观察指标相对简明、客观并有更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作者:陈海云;胡瀛宇;何泽慧;刘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