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针对帕金森病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基底节输出核团活性的影响

张雪梅;杨芳;邢国庆

关键词:黑质网状部, 谷氨酸脱羧酶67, 氨基丁酸, 电针, 帕金森病( PD)
摘要:目的:了解高频电针刺激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以及电针对特定作用靶点---基底节输出核团神经元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机械损毁内侧前脑束的方法制备PD模型大鼠,高频电针治疗后检测大鼠运动行为的改变、纹状体内酪氨酸羟化酶( TH)纤维的表达分布变化,以及基底节环路中的输出核团内谷氨酸脱羧酶(GAD67)的表达情况。结果电针可缓解 PD 模型的运动行为,同时对纹状体内 TH 表达有一定的增加;电针可降低模型大鼠黑质网状部内的 GAD67表达的增多,但对苍白球内的 GAD67无显著影响。结论电针治疗对 PD模型大鼠具有症状改善和神经保护效应,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基底节的主要输出核因活性而实现的。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肾炎康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的疗效

    目的:观察肾炎康联合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 DM)肾病( D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DN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DM常规治疗;依那普利组采用DM常规治疗加依那普利;肾炎康联合依那普利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肾炎康和依那普利,每组40例;均治疗4 w。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尿素氮( BUN)、血肌酐( Cr)、24 h尿蛋白的变化;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尿微量蛋白的变化;采用肾核素扫描检测肾小球滤过率(GFR)、滤过分数(EF)和肾有效血流量(ERPF)。结果治疗前3组各检测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依那普利组和肾炎康联合依那普利组BUN、Cr、24 h尿蛋白和尿微量蛋白含量均明显降低及EF明显下降,且后者较前者降低明显(P<0.01);依那普利组和肾炎康联合依那普利组GFR、ERPF均明显上升,且后者较前者升高明显(P<0.01)。结论肾炎康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能有效改善DN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BUN、Cr、24 h尿蛋白和尿微量蛋白含量,减轻肾损害、保护肾功能。

    作者:王为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所提供的数据,到2020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将成为死亡率第3位的疾病〔1,2〕。 COP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引起COPD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环境污染、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接触、感染、遗传因素等〔3〕。

    作者:肖建;杜春玲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口腔治疗操作时间对老年患者血压的影响

    老年患者血压升高可引起心脑肾并发症、脑卒中、冠心病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每年因高血压导致心、脑、肾脏疾病而死亡人数约1200万〔1〕。而影响老年人血压的因素很多,如精神因素〔2〕、环境因素〔2〕、拔牙〔3〕、开髓〔2〕、根管治疗〔4〕等。本文旨在研究口腔治疗操作时间对老年患者血压的影响。

    作者:鄢少君;张晓芳;瞿海勤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检测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目前老年心力衰竭为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数量之首〔1〕,脑钠肽( BNP)作为神经内分泌激素,在心脏疾病的患者体内有升高,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升高更显著,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已逐步成为心力衰竭诊断的重要指标〔2〕。近年来研究证明胱抑素-C( Cys-C)及同型半胱氨酸( Hcy)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3,4〕。本研究分析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的血清Cys-C、Hcy及BNP水平与心功能状态的关系。

    作者:李治国;周霞;张浩齐;丽荣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并发症风险预测体系的建立与临床应用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基于生理学和手术严重度评分系统( POSSUM),尝试建立一个较简明客观、可操性较强的专用于预测外伤性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风险评估系统(POSSHF),并通过前瞻研究比较评价两者预测能力。方法通过相关文献分析、专家书面征询,建立31个相关因素的病例观察表;回顾研究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272例(男93例,女179例,年龄63~103岁,平均80.30岁),通过 Logistic 回归分析,基于 POSSUM 系统建立 POSSHF 评分系统〔预测模型:ln R1/(1-R1)=-5.051+0.141×PS+0.108×OS(R1:并发症发生率;PS:生理学评分;OS:手术严重性评分)〕;然后将两评分系统分别应用于108例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男32例,女76例,年龄66~95岁,平均79.61岁;股骨粗隆间骨折59例,股骨颈骨折49例)的前瞻性研究,比较两者对该类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预测价值。结果 POSSHF预测并发症发生率为5.10%~63.60%,平均14.01%。预测发生并发症例数( P=16)与实际例数( F=23)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216)(灵敏度为87.00%,特异度为35.30%)。骨科POSSUM预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1.70%~88.80%,平均47.01%。预测发生并发症例数(P=51)与实际例数(F=23)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灵敏度为82.60%,特异度为42.40%)。结论 POSSHF 系统与 POSSUM 系统相比,准确性方面,两者总体符合率无统计学差异;实用性方面,POSSHF系统的观察指标相对简明、客观并有更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作者:陈海云;胡瀛宇;何泽慧;刘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不同康复强度在双眼复视恢复中的效果

    双眼复视是脑梗死的常见并发症。康复的介入加快了复视恢复的进程。针对眼肌训练编制的视物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功能康复方法〔1〕。量小达不到训练目的,强度过强违背了客观规律,因引起多种不良心态和躯体不适难以达到其预期的目的〔2〕。适当增加康复治疗强度可能会取得更好的疗效〔3〕。脑梗死后双眼复视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功能预后,选择合适的患者能够耐受康复强度,循序渐进,适当增加康复治疗强度起到很好的效果。本文将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的脑梗死后双眼复视患者康复训练时不同康复强度效果进行比较。

    作者:李秀霞;安雅臣;张文秋;贾方珍;郭红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脑梗死致Balint综合征4例

    Balint综合征以精神性注视麻痹、视觉失调、视觉性注意障碍为三大主症,这些症状可同时出现,也可独立出现,其中视觉性注意障碍被认为是典型的症状,往往单独出现,是由于双侧顶枕叶区出现病灶导致的较为罕见的神经心理疾病〔1〕。

    作者:李晓红;刘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糖化血红蛋白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 SIP)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26%~43%〔1〕,致残率高,预后差。研究表明糖化血红蛋白( HbA1 c )升高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2〕。本研究旨在探讨HbA1c与SIP的相关性。

    作者:常莉莎;孙继才;张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BI-RADS-US诊断标准与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法在乳腺良恶性肿块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BI-RADS-US诊断标准与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法在乳腺良恶性肿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接受活检或手术治疗的90例女性患者的110个乳腺肿块。应用BI-RADS-US诊断标准( A组)与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法( B组)对肿块性质分别进行诊断,比较诊断结果。结果 A组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90.4%(47/52),特异性为81.0%(47/58),准确性为85.4%(94/110);B组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94.2%(49/52),特异性为87.9%(51/58),准确性为90.9%(100/110)。110个肿块中,BI-RADS-US诊断标准正确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数为94个,误判16个,SR测定正确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数100个,误判10个,行配对设计χ2检验后发现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P<0.05)。结论应用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法对乳腺肿块良恶性进行判断,可弥补BI-RADS-US误判率低的缺点,诊断准确性相对较高。

    作者:范会文;黄盱宁;吴少芬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SEA联合热疗对Hela细胞周期进程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葡萄球菌肠毒素A( SEA)对人宫颈癌细胞株( Hela)细胞生长、增殖、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条件下对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Hela细胞周期进程的变化及凋亡率,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 Hela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单纯热疗组、单纯SEA组及SEA联合热疗组对Hela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8.4%、26.4%及46.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G0/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G2/M1期细胞相对增多,且细胞凋亡率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SEA 联合热疗能显著提高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抑制G1期细胞向S期细胞的转化进程,诱导Hela细胞凋亡及亚细胞结构改变。

    作者:孟繁娟;刘贤英;祁盛昆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高血压对左心室及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高血压对左心室及肾功能的损害。方法将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脉血压监测,根据夜间平均血压是否高于120/75 mmHg分为两组,对照组夜间平均血压低于120/75 mmHg,观察组夜间平均血压高于120/75 mmHg,同时检测超声心动图测量计算左室重量( LVM)和左室重量指数( LVMI),并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测定,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LVM、LVMI及左心室肥厚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尿微量蛋白尿的发生比例亦高于对照组。结论夜间高血压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

    作者:胡小燕;孙元芬;康维强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神经生长因子对木糖诱导白内障大鼠晶状体的保护作用

    目的:通过研究正常状态下及木糖诱导的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中神经生长因子( NGF)的存在、表达,来探讨白内障的发病机制。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取晶状体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新洁尔灭消毒后放入试管中,空白对照组试管中加入无血清199培养基,模型组加入D-木糖,对照组加入生理盐水,NGF组加入外源性NGF。给予相应处理后,观察各组中晶状体的浑浊度,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24、48、72 h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中内源性NGF含量。结果裂隙灯下观察模型组24、48、72 h晶状体浑浊系数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 P<0.05)。 NGF组24、48、72 h晶状体浑浊系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空白对照组24、48、72 h NGF在晶状体中的含量微弱,模型组24、48、72 h NGF在晶状体中的含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 P<0.05)。随时间推移,NGF含量呈下降趋势,但其含量仍然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 P<0.05)。结论 NGF具有减缓白内障发展的功能,白内障的发展变化过程与晶状体中NGF的减少有关。

    作者:刘宏伟;孟岩;张剑;姜伟;王玉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维生素D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是老年呼吸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致残率及死亡率高,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COPD位死因第4位,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到第3位。因此,研究COPD的发病机制对COPD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发现,维生素D参与COPD慢性气道炎症过程,维生素D缺乏导致呼吸道感染增加,降低肺功能,与COPD的发生发展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1,2〕。维生素D与 COPD的关系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就维生素D与COPD的关系及其对COPD发病机制的影响加以综述,为探讨COPD的防治提供依据。

    作者:马晓峰;刘晓菊;曾晓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炙甘草汤加减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和血清酶学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缺血对大鼠心电图和血清中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及丙二醛(MDA)浓度的影响及炙甘草汤加减方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复制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的模型,运用多道生理记录仪监测大鼠心电图( ECG)的变化,分别记录大鼠冠状动脉结扎30、60 min、2、4、6 h后ECG中J点的位移(ΔJ),冠脉结扎后6 h取血,测定大鼠血清中CK、LDH及MDA的浓度,并探究炙甘草汤加减方对其的干预作用。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30、60 min、2、4、6 h J点位移明显增高( P<0.05),血清中 CK、LDH及MDA的浓度也显著上升(P<0.05);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大鼠在这五个时间点上的J点位移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 CK和 LDH的浓度也明显下降(P<0.05),在MDA这个指标上虽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差异无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大鼠结扎冠脉左前降支后,心电图发生明显变化,血清中CK、LDH及MDA浓度明显升高,本实验所用的炙甘草汤加减方能明显缓解急性心肌缺血对大鼠造成的影响。

    作者:王智;徐瑞鑫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中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特征、转归及预后

    目的:探讨老年突发性耳聋( SD)患者的临床特征、转归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对158例老年性 SD患者和同期治疗的142例非老年性S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特征、转归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结果老年性SD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老年组158例中治愈者8例,显效22例,有效50例,无效78例,总有效率为50.63%(80/158);非老年对照组142例中治愈16例,显效44例,有效40例,无效42例,总有效率为70.42%(100/142)。老年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非老年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年龄、有无糖尿病、是否伴有眩晕、有无高血压、听力损失程度、病程、听力曲线类型、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因素与预后有关( 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发现,病程长、全聋型曲线、重度及重度以上的听力损失是影响SD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性SD患者具有其独特的临床特征,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病程长、全聋型曲线、重度及重度以上的听力损失是影响SD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要注意SD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注意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

    作者:屈双燕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及氯沙坦对老年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尿8-羟基脱氧鸟苷水平的影响

    目前糖尿病( DM)的高血糖状态促使肾脏线粒体产生大量超氧阴离子,加剧氧化应激对DNA的损伤〔1〕。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在人体内具有活化氧化还原系统等重要的生理作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在糖尿病肾脏疾病(DKD)中具有延缓肾病进展,减少蛋白尿的作用,并具有抗氧化应激作用〔2〕。尿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水平可反映机体氧化应激损伤程度,本文观察比较单用氯沙坦与联合GSH治疗DKD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明霞;刘伦志;彭晓静;殷元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PKC-α蛋白及mRNA转录水平在妊娠期高血压大鼠肾脏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C( PKC)-α蛋白及mRNA转录水平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大鼠肾脏中的表达意义。方法将 Wistar雌性和雄性大鼠以1∶2合笼,建立妊娠鼠模型,将妊娠鼠随机均分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疾病组)和正常妊娠组,剩余的8只未交配健康孕龄雌鼠为未妊娠组,采用Western印迹杂交方法和RT-PCR半定量测定方法检测三组肾组织的PKC-α蛋白及mRNA转录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三组肾组织样本均有PKC-α表达和mRNA转录,三组间的PKC-α表达水平、mRNA转录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疾病组与未妊娠组的肾组织样本的PKC-α表达水平及mRNA转录水平均高于正常妊娠组(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大鼠肾脏中的 PKC-α蛋白及 mRNA转录水平表达较高,可能是导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肾脏损伤的因素之一。

    作者:杨宏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老年肺结核并发其他病原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肺结核患者并发其他病原菌感染时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在该院治疗的老年肺结核并发其他病原菌感染患者83例,送痰培养及药敏试验,分析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情况。结果83例患者共送检痰标本225次,培养出病原菌161株,其中细菌124株,真菌37株;G+菌51株对氨苄西林、阿奇霉素及青霉素G的耐药率高,对替考拉宁、亚胺培南、万古霉素的敏感性较高;G-菌73株对头孢噻肟、环丙沙星、氨曲南等耐药性高,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美洛培南、亚胺培南等敏感性高;真菌37株包括白假丝酵母菌21株,霉菌16株,对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两性霉素的敏感性为100%。结论 G-杆菌是老年肺结核患者并发其他病原菌感染时的主要病原菌,G+菌和G-菌均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较高,且真菌感染的比例较大,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理的抗菌药物,以增强疗效及降低耐药率。

    作者:何晟;魏立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视网膜电图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青光眼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由于其病理性眼压升高导致的机械性压迫、缺血及视神经血管调节功能紊乱的合并作用,会导致视神经不可逆性损伤、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是进行合理治疗与减少致盲率的关键。为此,寻求一种更灵敏、特异性更强的方法,成为现代眼科学的一大任务。目前临床诊断基本检查项目为眼压、视野、房角及视盘检查,同时,视觉生理学检查也是临床检查诊断的一大依据。本文对视网膜电图( ERG)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何烨;夏晓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抗生素对乳腺炎模型大鼠血清中急性期蛋白水平的影响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s)和抗生素对乳腺炎模型大鼠急性期蛋白的影响。方法采用给产后72 h SD大鼠乳腺内注射内毒素的方法制备乳腺炎模型,分别给予乳腺内抗生素注射或BMSCs注射方法治疗,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液中的急性时相蛋白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8、IL-2、IL-6及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结果注射内毒素24 h后所有乳房肿胀、局部温度升高小鼠的TNF-α、IL-6、IL-1β、IL-8、CRP均上升明显(P<0.05),对照组的各炎性细胞因子在观察期间均逐渐下降。使用抗生素与 BMSCs后d1~d7 TNF-α、IL-8均比d0低且TNF-α低于对照组(均P<0.05),使用BMSCs的CRP持续低于对照组(P<0.05),BMSCs组明d5、d7的IL-6显高于对照组(P<0.05)。 BMSCs组的IL-1βd1、d3、d5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同日抗生素组对比,IL-8与CRP在d5、d7均低于抗生素组(均P<0.05)。结论使用抗生素和BMSCs均能对急性乳腺炎大鼠的炎性因子水平起到降低作用,但是其作用的效果不同。

    作者:王波;张彤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