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芳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糖患者手术治疗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与围术期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老年高血糖手术患者108例,根据术后1 d是否发生POCD分为对照组(60例)和POCD组(48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6 h检测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术后患者1 d的POCD发生率为44%(48/108)。 POCD组术后1、6 h的 IL-6、 IL-1β较术前明显增高,对照组仅IL-6水平较术前增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POCD组术后1 h的IL-1β〔(8.62±3.02)ng/L〕、术后6 h IL-6〔(127.30±34.21)ng/L〕明显增高(均P<0.05)。年龄、高血糖病程、IL-6、IL-1β是发生 POCD 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13,1.562,2.108,1.986;95%CI:1.345~3.013,1.023~2.385,1.084~4.099,1.203~3.279)。结论老年高血糖患者围术期IL-6、 IL-1β表达增强,年龄、高血糖病程与POCD发生有关。
作者:张娇;陈立;王武钢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亚低温( MH)辅助治疗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 ASCA)患者外周血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一氧化氮( NO)和 C反应蛋白( 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00例ASCA病患,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MH辅助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 d以及复温(第7天)检测病患NSE、NO以及CRP水平,并比较两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第3天NSE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温后NSE、NO、CR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恢复良好率为46.00%(23/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6.00%(13/50)(P<0.01);观察组死亡率为10.00%(5/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00%(14/50)(P=0.000)。结论 MH辅助治疗ASCA能有效控制外周血中NSE、NO以及CRP水平,进而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
作者:马君实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和Foxp3水平在胃癌患者体内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4月至2013年8月40例经胃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细胞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Foxp3+T细胞的表达水平,对外周血CD4+CD25+Foxp3+T细胞与胃癌Foxp3+T细胞表达水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胃癌组CD4+CD25+Foxp3+T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t=10.712,P=0.000);胃癌组织中的Foxp3+T细胞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t=20.046,P=0.000);胃癌 TNM 分期越高,患者外周血中的CD4+CD25+Foxp3+T细胞百分比和癌组织中的Foxp3+T细胞水平越高(P<0.05);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其外周血中的CD4+CD25+Foxp3+T细胞百分比和癌组织中的Foxp3+T细胞水平均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者( P<0.05);胃癌分化程度越低,癌组织中的 Foxp3+T细胞水平越高(P<0.05)。胃癌外周血中的CD4+CD25+Foxp3+T细胞百分比与分化程度、肿瘤部位和肿瘤直径无关(P>0.05);癌组织中的Foxp3+T细胞水平与肿瘤部位和肿瘤直径无关( P>0.05)。胃癌外周血中的 CD4+CD25+Foxp3+T 细胞百分比和癌组织中的 Foxp3+T 细胞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r=0.850,P<0.05)。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D4+CD25+Foxp3+T细胞水平和癌组织中的 Foxp3+T细胞水平均有增高,与胃癌分期、分化程度及是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对胃癌的预测和诊治具有较大的临床指导作用。
作者:卢芩;俞婷;张有珍;陈霞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了解老年脑卒中康复患者配偶照顾者焦虑、抑郁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Hamilton 焦虑及抑郁量表对138例脑卒中患者配偶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配偶照顾者焦虑水平得分为16.27±5.68,确定有焦虑症状的照顾者占63.7%。抑郁水平得分为20.13±8.39,确定存在抑郁症状的照顾者占46.4%。自觉健康状态及每日对患者照顾时间对照顾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均有影响。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配偶照顾者焦虑、抑郁情绪较严重,急需相应的教育、支持措施对其进行指导,以促进其身心健康,预防相关疾病。
作者:张军;姚瑶瑶;韩今华;高玉霞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评估两种强化降脂方案对老年期极高危型脑梗死患者的安全性,一种是以1.8 mmol/L为低密度脂蛋白( LDL)达标值或以降低LDL 50%为目标的强化降脂方案,另一种是以2.1 mmol/L为LDL达标值或以降低LDL 40%为目标的强化降脂方案。方法将老年期极高危型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接受40 mg/晚的阿托伐他汀治疗,以达1.8 mmol/L为LDL达标值或以降低LDL 50%为目标,称为40 mg组(n=30);一组接受20 mg/晚的阿托伐他汀治疗,以2.1 mmol/L为LDL达标值或以降低LDL 40%为目标,称为20 mg组( n=49)。随访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的LD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丙氨酸转氨酶( ALT)、肌酐( Cr)、心肌肌酶( CK)、血糖( BG)、血小板( PLT);用 SWI检测患者的脑微出血的数量;用HAMD评价患者的抑郁程度;用ECG检测心脏情况;眼科会诊判断白内障情况;询问记录患者的心脏、消化道、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皮肤的主述。结果40 mg组降脂幅度大于20 mg组(P<0.05);治疗前后AST、ALT、Cr、CK、BG、PLT、脑微出血数量、HAMD评分、心肌缺血例数、心律失常例数、白内障例数、有心脏、消化道、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皮肤主述的例数40 mg组及20 mg组均无差异( P>0.05)。结论40 mg/晚的阿托伐他汀降脂效果优于20 mg/晚;两种强化降脂方案对老年期极高危型脑梗死患者均较安全。
作者:钟静玫;白洁;丁里;翟明;武绍远;马莎;孟强;董曼丽;林岚;陈辉;赵乃伟 刊期: 2014年第18期
随着我国民族医药卫生事业的崛起,使得我们更加注重对民族医药疗效、优势及特色的研究与开发,以便更好的发挥民族医药的优势,使这种宝贵的文化及医疗体制继续传承发展下去,在维护人类健康事业的领域中发挥其无与伦比的优势,下面的文章,笔者将从中国传统医学里的回、蒙、藏、苗等民族医药对缺血性脑系疾病的认识、诊治、用药特色、用药规律及优势做以比较总结,以便今后在临床应用上更好的发挥民族医药独到的优势。
作者:李娟;刘敬霞;刘洋;刘会贤 刊期: 2014年第18期
重楼属(Paridis L)是重要的药用植物,其系统分类尚无定论,一般将其划归延龄草科,百合目〔1〕,在世界范围内共有26个种,我国20种〔2〕,主要分布于横断山脉南段的四川、云南两省〔3〕。重楼为该属植物云南重楼〔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yunnanensis ( Franch.) Hand.-Mazz.〕和七叶一枝花〔P.polyphylla Smith var.chinensis ( Franch.) Hara〕的干燥根茎〔4〕。其味苦,微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之功效,用于痈疮、癫疾、咽喉肿痛、毒蛇咬伤、跌打伤痛、凉风抽搐等症〔4,5〕。临床上常用作功能性子宫出血、神经性皮炎、外科炎症以及肿瘤等的治疗〔6〕。近年来,对于重楼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不断深入,现已从该属植物中分离鉴定了甾体皂苷、游离氨基酸、植物甾醇、植物蜕皮激素、黄酮等50多种化合物〔3〕。其中甾体皂苷为其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消炎、抑菌、止血等多种生理活性,临床上广泛用于各种癌症的防治〔7〕。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重楼皂苷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作者:王飞;杨宇;范丽梅;张曦文;付潆苇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血浆抗抑素C( Cys-C)、C反应蛋白( 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2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浆Cys-C水平,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浆CRP水平,应用彩超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组血浆CRP水平(1.51±0.58)mg/dl、Cys-C水平(1.97±0.76)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血浆CRP、Cys-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作者:李明子;高宇;乔森;曹学民;王帅;李雅杰;王英杰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观察缺氧对人肺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膜电位( MMP)的影响及Ghrelin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培养的人肺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单纯缺氧组和缺氧+Ghrelin组。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并测定标记的人肺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每秒钟 MMP值;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检测人肺动脉血管内皮细胞上液中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1)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单纯缺氧组 MMP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单纯缺氧组相比,缺氧+Ghrelin组内皮细胞MMP水平显著升高(P<0.05),缺氧+Ghrelin组与对照组内皮细胞MMP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单纯缺氧组上清液NO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缺氧+Ghrelin组上清液NO含量明显高于单纯缺氧组(P<0.05)。单纯缺氧组上清液ET-1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缺氧+Ghrelin组上清液ET-1含量明显低于单纯缺氧组( P<0.05)。结论缺氧引起人肺血管内皮细胞MMP降低,Ghrelin可抑制缺氧损伤所致MMP降低;同时Ghrelin还可以促进人肺血管内皮细胞释放NO,抑制缺氧引起的ET-1高释放。
作者:孙相华;洪文娟;洪志鹏;周菊;祝艳翠;王亚丽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是人体两大中枢调控系统,二者相互协调,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甲状腺素分泌和释放受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调控,互为反馈,如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及亢进)与促甲状腺释放激素( TSH )血清水平的升高(或降低)的关系。增龄性临床前甲状腺功能异常(又称亚临床甲状腺功能病STD)包括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Hypo)、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 SHyper )与一些疾病的相关关系必须给予重视。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异常代表轻度甲状腺激素缺少或过多的情况,会导致某些临床上重要的不良后果。重视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异常,将有利于超前预防保健及抗衰老,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异常是超前性预防医学的重要分支。本文结合笔者的观察结果及国内外有关新研究结果,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及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在抗衰老医学中的重要性,对亚临床甲状腺功能疾病,特别是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病率、自然病程、并发症与并存症及诊治标准等进行详细探讨。
作者:马永兴;陆佩芳;阮清伟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心律失常和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入院的40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在进行基础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心律失常和左心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40例患者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后,35例显示有效,其中15例(37.5%)有2级以上心功能改善,19例(47.5%)1级以上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可达85%。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显示,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舒张末期内径减小,且B型钠肽明显下降。血清内钠钾水平正常,减轻了心室负荷,心律失常症状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基础药物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可有效改善心律失常,降低B型脑钠肽。
作者:陈永衡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及间皮瘤相关抗体-1(HBME-1)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甲状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MMP-2EY HBME-1左50例甲状腺癌(35例乳头状癌,15例滤泡状癌),15例腺瘤,15例多发结节,25例相临组织中的表达,通过甲醛固定及石蜡包埋。敏感性、特异性及精确性可以通过公式计算。结果 MMP-2及HBME-1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肿瘤及正常组织(64%、98%)(P<0.05),特别是HBME-1。但是HBME-1在乳头状癌及滤泡状癌中的阳性率都很高,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反,MMP-2在乳头状癌及滤泡状癌中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乳头状癌中有高表达(82.9%)。 MMP-2在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因肿瘤大小、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而不同(P<0.05)。结论 MMP-2和 HBME-1可成为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辅助诊断指标,特别是HBME-1。联合检测 MMP-2和HBME-1有助于甲状腺乳头状癌及滤泡状癌的鉴别诊断。 MMP-2可以作为乳头状癌发生和转移的预后因子。
作者:张笑男;曹万辉;张晓平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改良式回顾性心电门控对老年 Stanford A2、A3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方式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对10例经过主动脉CTA扫描确诊为Stanford A2、A3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iCT扫描参数及CTA表现进行分析。结果8例经过改良的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动脉管腔对比剂充盈良好,不仅能够准确定性,还能准确判断真假双腔及内膜破裂口的位置及主动脉瓣膜的受损情况。2例常规主动脉 CTA扫描的患者主动脉管腔对比剂充盈较差,仅可显示主动脉夹层的存在,无法准确判断真假双腔及内膜破裂口。结论改良后的回顾性心电门控主动脉 CTA扫描检查能够清楚显示Stanford A2、A3型主动脉夹层破裂口的位置及大小,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作者:权红军;安君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老年肺血栓栓塞症( PTE)的疗效及对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PT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使用低分子肝素( LMWH)为主的抗凝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凝血纤溶功能相关指标纤维蛋白原( Fib)、D-二聚体( D-D)和抗凝血酶Ⅲ活性( AT-Ⅲ)的变化、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 Fib、D-D较治疗前显著降低,AT-Ⅲ显著升高,对照组 AT-Ⅲ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均P<0.05),Fib、D-D无明显变化(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AT-Ⅲ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 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不明显( P>0.05)。结论溶栓治疗老年 PTE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纤溶功能,其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王树伟;贾艳春;杨小茵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消痔灵联合羟喜树碱术后膀胱灌注防治初发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86例行膀胱肿瘤部分切除术的初发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患者术后6 d内采用消痔灵联合羟喜树碱行膀胱灌注化疗,对照组单用羟喜树碱行膀胱灌注化疗。每次化疗后记录患者全身反应,并定期进行膀胱镜复查,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情况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86例患者术后随访2年,除对照组中1例患者因经济原因只用药1年外,其余患者均坚持用药。观察组(43例)中5例复发,复发率为11.6%,对照组(42例)中复发10例,复发率为23.8%,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 KPS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灌注化疗前相比,KPS评分均显著提高;两组术后治疗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发热、膀胱刺激症状、呕吐等,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2%,对照组为38.1%,两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P>0.05)。结论消痔灵联合羟喜树碱术后膀胱灌注可降低初发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率,且毒副作用小,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胡森;童占彪;张栋邦;刘炜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在围麻醉期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小剂量右美托咪啶控制血压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于该院进行前列腺电切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05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5例。其中右美托咪啶组采用0.4μg/kg 静脉泵注(10 min 注完);咪唑仑组采用静脉滴注咪达唑仑2 mg;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静注。观察记录三组患者的脉搏、血氧饱和度及血压和心率,并比较三组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右美托咪啶组患者收缩压下降,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基本不变;咪达唑仑组脉搏血氧饱和度降低,收缩压和心率基本不变;对照组收缩压和心率升高(均 P<0.05)。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不相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围麻醉期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小剂量右美托咪啶控制血压,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有助于患者更加平稳地度过围麻醉期,值得推广。
作者:杨云 刊期: 2014年第18期
老年人群中股骨粗隆间骨折较为常见,占该群体全身骨折的9.35%〔1〕。由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普遍存在中重度的骨质疏松,而术后必需的卧床造成粗隆间骨质疏松加重,造成了术后发生骨折再移位、髋内畸形等并发症较高的发生率〔2〕。因此,如何减少骨折侧股骨粗隆间的骨量丢失,提高骨量成为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康复的关键。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在促进术后病情康复中的效果。
作者:扎西卓玛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本地区老年住院患者多重用药现状及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5~7月在该院内科治疗的老年患者436例,利用自制的结构式问卷和EQ-5D生命质量量表对入选患者多重用药现状和生命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入选患者中平均日常服药数量(5.16±1.49)种,多17种;其中371例(85.09%)服用西药及其制剂;331例(75.92%)服用中药及其制剂;57例(13.07%)存在潜在性不适当用药。70岁及以上的患者疾病种类、服药种类、服药总数均明显高于65~69岁患者( P<0.05)。不同用药数量、服用潜在不适当药物数量、用药依从性、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间生命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用药数量、潜在性不适当用药数量和用药依从性是患者生命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患者用药数量是大影响因素。结论多病共存、消费能力增强造成了老年住院患者多重用药的广泛存在,且随着患者年龄增大用药数量明显增多;用药数量是影响老年住院患者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
作者:高环成 刊期: 2014年第18期
体位性血压改变包括体位性低血压( OH)和体位性高血压( OHT),两者是由不同因素导致的老年人血压调节异常的两种表现,严重地影响日常生活质量,长期血压随体位变化升高或降低,不但会损害压力感受器的敏感度,还会影响心、脑血管所供应组织器官缺血的危险性,增加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1〕。1体位性血压变化的定义与诊断标准1.1 OHT的定义目前尚无OHT确切的统一定义〔2〕。现在国际上普遍接受的是由Kario等〔3〕提出的,站立后收缩压升高至少20 mmHg,但这只用于研究领域。 Yoshinari等〔4〕将体位性高血压定义为,卧位血压<140/90 mmHg,且站立1 min 后血压≥140/90 mmHg;Streeten 等〔5〕将其定义为,卧位舒张压<90 mmHg,而站立10 min 后舒张压≥90 mmHg。虽然在研究OHT的不同实验中使用的方法稍有差异,但都重视其与临床终点事件的联系。因为Kario等〔3〕的诊断标准参照了OH的定义(站立后收缩压至少下降20 mmHg ),所以他对OHT的定义被普遍接受。
作者:胡金娜;薛慎伍;张兆岩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前,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在临床上主要以手术方法治疗,但手术治疗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1〕。为了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对我院收治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对照研究。
作者:凌健;尚希福 刊期: 2014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