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娟;曾超;丁家望;吴辉;李莉;李松;李稳慧;姜玉蓉;杨俊
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凡有症状,大部分采用手术治疗〔1〕。目前治疗方法繁多,其难度各异〔2〕,国外近年来开始选择性采用微创治疗〔3〕。国内临床上多采用传统术式,一般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全段剥脱术。传统的腹股沟至踝关节剥脱存在很多弊端,本文分析单纯大隐静脉大腿段剥脱+小腿曲张静脉剥脱的术式治疗老年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疗效。
作者:洪星禹;曹忠文;朱立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处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 CHOP)的表达及细胞凋亡变化与内质网应激对于急性脊髓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6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8只,然后按损伤时间点将每组分为3、24 h、3、7 d四时点组(每组7只),每组均在其脊髓损伤后计算时间。实验组采用 Allen 法制作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而对照组只切开椎板不损伤脊髓。运用改良 Tarlov评分法评价其神经功能;进行心脏灌注和免疫组织学染色,然后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和测定累积光密度检测 CHOP表达情况,并应用缺口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测定平均光密度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对照组各大鼠均未见明显运动功能损害,而实验组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功能障碍,实验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障碍在3 d时明显,另外各时间点对照组大鼠改良Tarlov评分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组织学检查发现实验组3 h时大鼠脊髓组织主要以坏死细胞为主,1 d是凋亡细胞较多,3 d时凋亡细胞多;各时间点实验组CHOP表达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脊髓损伤后3 h与1 d CHO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 d与3 d、3 d与7 d CHOP表达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3 d时CHOP表达高;实验组3 h时细胞凋亡情况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而1、3、7d时两组细胞凋亡均具有统计学差别;实验组3h和1d、1d和3d,3d和7d之间细胞凋亡均具有统计学差别,其中3d时细胞凋亡明显;CHOP表达与细胞凋亡相关分析得到 Pearson相关系数为0.7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脊髓损伤能够诱导内质网相关蛋白CHOP表达,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可能与CHOP表达升高有关。
作者:田小磊;王坤;靳安民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氯沙坦治疗对心脏功能的改善及其对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前列环素I2(PGI2)的影响。方法96例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加用氯沙坦治疗12 w后,检测心功能参数以及血清中NO、ET、PGI2水平。结果心功能参数较治疗前好转(P<0.05),心衰患者NO、ET表达显著高于健康组,PGI2水平低于健康组,经过氯沙坦治疗后,NO、ET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GI2明显回升(P<0.05)。结论氯沙坦通过调节NO、ET及PGI2水平,增加心输出量而改善心功能。
作者:杨瑞雪;郭颖;王孪妹;王杨;孟洁 刊期: 2014年第20期
脑梗死(CI)为常见的老年病,随我国人口的老年化,CI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及高复发率逐渐引起临床研究人员的关注〔1〕,脑动脉粥样硬化( As)为CI的病理基础,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支持同型半胱氨酸( HCY)与胱抑素C( Cys-C)与AS性疾病相关〔2~5〕,我们回顾性研究了我院239例老年CI患者HCY与Cys-C的变化情况,探讨HCY、Cys-C与老年CI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的相关性。
作者:徐丙超;何明利;胡萍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特发性房颤患者血浆心钠素和血管紧张素( ANG)Ⅱ水平的变化及其原因。方法将2011年10月至2012年7月门诊和住院的82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阵发性房颤发作时为A1组,阵发性房颤终止后1 w为A2组,持续性房颤组为B组和40例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心钠肽( ANP)、ANGⅡ,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测定血细胞比容( HCT)。结果 A1、A2、B组与C组比较,血浆 ANP、ANGⅡ、HCT浓度明显增高(P<0.01);A1组与A2组比较,血浆ANP、ANGⅡ、HCT浓度明显增高(P<0.01);A1、A2与 B 组比较,血浆 ANP、ANGⅡ、HCT浓度明显增高(P<0.01)。结论房颤患者ANP水平与房颤时的血液浓缩以及房颤持续时间有关。特发性房颤患者的HCT、ANGⅡ、ANP的水平可评价其对于特发性房颤治疗策略的选择、危险分层、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作者:李香;元奎昌;类延娜;崔兰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表观弥散系数( ADC)结合动态增强MRI对老年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52例老年乳腺病患者,共计58个病灶,分别进行MR平扫、DWI检查及动态增强MRI检查,分析其ADC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对比三种诊断结果的准确率:ADC 值、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及ADC值联合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结果 ADC 值显示91.18%的良性病变(31/34)和95.83%的恶性病变(23/24),诊断率为93.10%(54/58);以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诊断,恶性病变显示出95.83%(23/24),良性病变显示出58.82%(20/34),诊断率为74.14%(43/58);二者结合起来的诊断结果恶性病变显示出95.83%(23/24),良性病变显示出94.12%(32/34),诊断率达到94.83%(55/58)。结论 ADC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对诊断老年乳腺癌都很有参考价值。 DWI检查联合动态增强MRI能有效提高诊断老年乳腺癌的准确率。
作者:吴标;梁啟棠;麦栩榆;罗学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髋部骨折〔1~4〕治疗手段包括保守及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以外固定和牵引为主,但压力性溃疡、骨折畸形愈合、延迟愈合等限制了保守治疗的应用范围,主要适用于全身状态差,不能手术者。手术治疗因死亡率低、术后关节功能恢复佳等优势而成为首选疗法〔5,6〕。围术期治疗对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运用中医药治疗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马少华;马勇;郭杨;赵丹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检测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125在胃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于该院诊治的胃癌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以及病理切片检查证实,同时选取80例胃部良性病变患者以及8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 RIA、ELISA以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清以及组织中CEA、CA19-9、CA125的含量,分析三个指标单独检测以及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以及与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患者血清及组织中的CEA、CA19-9、CA125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三者联合检测,敏感度可提高至83%。血清中CEA、CA19-9以及CA125的浓度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相关;CEA浓度对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准确率较CA19-9、CA125更高( P<0.05)。结论胃癌患者血清以及组织中CEA、CA19-9、CA125的表达对诊断胃癌有着重要的意义;联合检测三项指标可以有效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血清中CEA、CA19-9、CA125的浓度与胃癌的多项临床参数有相关性。
作者:程鹏 刊期: 2014年第20期
预计到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将达到90%〔1〕。由于子女不在身边,长期缺乏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空巢老人的心理状况堪忧,抑郁是其主要的负性情绪,也是导致老年人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2〕。本文观察怀旧治疗配合穴位按摩对空巢老人的抑郁症状的干预效果。
作者:姜娜;胡还甫;蒋渝;陈茵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 TPS)、热休克蛋白( HSP)在老年胃癌患者疾病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36例老年胃癌、40例胃良性病变患者和42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TPS、HSP水平,组间比较血清TPS、HSP水平,分析其水平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胃癌患者血清TPS和HSP明显高于胃良性病变患者,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胃癌患者上述指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 TPS与患者组织学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表现为组织学分化程度越低、Ⅲ+Ⅳ分期及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呈TPS高水平;但血清HSP与上述临床病理因素无明显相关性( P>0.05);经 Pearson 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TPS和HSP呈正相关(r=0.37,P<0.05);36例胃癌平均生存时间为(47.35±7.64)个月,高 TPS 组(>中位值)平均生存时间为(29.61±5.14)个月,低TPS组(<中位值)平均生存时间为(64.31±8.1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高HSP组与低HS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TPS、HSP水平与老年胃癌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紧密相关,血清TPS对癌症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作者:彭淑梅;严红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治疗绝经后女性胸腰椎移行处( T12/L1段)单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术后邻接椎体骨密度( BMD)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绝经后女性胸腰椎移行处单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5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随机分为PVP组(25例)和PKP组(25例)。于术前、术后1 w和随访时行视觉模拟评分(VAS)、Owestry 评分和伤椎后凸角测量;并于于其围术期和术后达一年以上测量其手术椎体上下各一个椎体的 BMD值。结果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25.46±7.84)个月。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得以显著改善,PKP组在脊柱后凸角的纠正和脊柱矢状序列维持方面优于PVP组。两组围手术期、随访时上一椎体BMD无明显差异(P>0.05),下一椎体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上一椎体围术期、随访时BMD无显著差异(P>0.05)。下一椎体围术期没有显著差异(P>0.05);随访时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PVP和PKP术是治疗老年女性胸腰椎移行处单椎体OVCF临床疗效显著。经PVP和PKP治疗老年女性胸腰椎移行处单椎体OVCF患者,术后1年以上手术椎体的下一椎体BMD增加提高了其椎体强度,使下一椎体骨折发生率得以降低,且 PKP相对于PVP更有助于提高下一椎体BMD。
作者:张长春;朱坤;周建生;周新社;牛国旗;吴敏;邵晨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 DHS)内固定术与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 LCP)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DHS组(53例)和LCP组(33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持续随访,比较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DHS 组手术时间(67.2±23.6) min、术中出血量(157.8±58.4)ml、住院时间(8.2±3.5)d、骨折愈合时间(76.3±25.8)d,均高于LC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DHS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3%,LCP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1%,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DHS组和LCP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94.3%、9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HS内固定术与LCP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相当,应根据骨折类型、医生经验、医院条件等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
作者:蒋泰媛;刘伟军;龙正友;范义平 刊期: 2014年第20期
1病例摘要患者,女,72岁。务农。因“近40 d内反复晕厥3次”来我院求治。每次晕厥发作前无任何前兆,持续数秒自行恢复意识,无大小便失禁。既往无类似发作史,无癫痫及精神异常等病史,家族成员无类似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6.8℃,心率( P):76次/min,呼吸频率19次/min,血压:136/68 mmHg。神志清楚,步入病房,查体合作。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律齐,三尖瓣区可闻及较柔和的1/6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 P2)亢进,腹部无异常体征,双下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后主要检查:肝肾功能正常,血糖正常,电解质正常,血常规正常,D-二聚体(D-D)明显升高7.52 mg/L,血气分析:pH7.42;氧分压( PO2):39 mmHg;二氧化碳分压( PCO2):38 mmHg;心电图:窦性心律,Ⅱ、Ⅲ、AVF及V4~5 T波倒立、低平。胸片:心影略大,未见明显实变及胸腔积液。心脏超声:右房右室略大,三尖瓣轻度反流,反流大速度为4.3 m/s,估测肺动脉收缩压(sPAP)78 mmHg。下肢静脉超声提示双下肢静脉均未见血栓。初步诊断:肺动脉高压、晕厥。结合血气分析和D-D水平,提示肺动脉高压很可能由肺动脉栓塞导致。和患者家属沟通后,行肺血管CT造影( CTA)检查,提示肺动脉主干正常,左右肺动脉血栓。终诊断:肺动脉栓塞肺动脉高压、晕厥。考虑患者双侧肺动脉均血栓形成,晕厥多次,给予溶栓疗法:尿激酶20000 U/kg+0.9%的氯化钠溶液250 ml,静脉点滴,2 h内滴完,6 h后复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在80 s,给予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经4 d 治疗后 pH 正常, PO286 mmHg, PCO234 mmHg,D-D降至3.98 mg/L,复查心脏超声估测肺动脉压为42 mmHg,复查心电图同入院时无明显改变。患者晕厥未再发作。出院后嘱坚持服用华法林,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2.5,3个月后复查肺血管CTA。
作者:周裔忠;曹乾嫱;盛国太;罗骏;李华泰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对CT导引下125 I粒子植入治疗无法切除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该院2008年4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309例无法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实施CT导引下125 I粒子植入治疗,平均植入粒子数27.4个(18~43个)。术后随访患者的临床指标、实验室检查、生存时间,根据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 RECIST)进行目标病灶临床疗效评价。结果随访分析显示125 I粒子植入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0.5%。术后中位AFP值显著下降(P<0.05)。所有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3个月,1年存活率为51.8%,2年存活率为31.4%。结论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细胞癌具有疗效可靠、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的特点,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单独或联合TACE 治疗可能是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一种极其有效的治疗选择。
作者:李辉;阚晓婧;陈翠云;宁培刚;武明辉;冯敢生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训练对老年偏瘫患者跌倒的影响。方法脑卒中老年偏瘫患者7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同时进行核心肌群训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 BBS)、Holden步行功能评定、患者治疗期间及治疗后1个月跌倒的发生次数进行比较。结果治疗4 w后,两组BBS、Holden步行功能评定、患者治疗期间及治疗后1个月跌倒的发生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肌群训练对老年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并可降低跌倒的风险。
作者:吴运明;郑鹏;楚云杰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并统计2010年1月到2013年12月到该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200例资料,采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Pearson 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出现破裂出血与性别、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是否多发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年龄、烟酒史、糖尿病、动脉瘤直径、形状以及家族史有关( P<0.05);将以上相关因素带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年龄≥65岁和糖尿病( P<0.05)是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应该主动改变生活习惯,积极治疗相关老年疾病,定期随访,及时复诊,并积极接受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发生率。
作者:梁爱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影响九江市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自我管理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在该社区选择524例患有2型糖尿病的老年患者,采集每位患者的基本信息,并进行多项体格检查,采用实验室检查患者血糖等信息,了解患者生活情况,学历、教育等状况,做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可知,血糖控制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患者文化程度、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体质指数( BMI)、甘油三酯( TG)水平,自我管理的相关因素主要与患者学历和住院时间及教育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血糖控制与DBP、BMI、TG有关,而自我管理与学历和住院时间有关。结论影响九江市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因素多种多样,在控制血糖中应该积极教育,提高对糖尿病的了解,促进患者自我管理,积极控制血糖水平,改善社区糖尿病患者生活水平。
作者:郑敬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系统化康复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10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采用Fugl-Meyer量表、焦虑自评量表( SAS)、Barthel指数( BI)和治疗有效率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SAS评分和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三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45%(P<0.05)。结论系统化康复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焦虑状况、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都有显著促进作用,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卢春玲;李凤玲;孔岩;孙美娟;苏翠红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家族成员KLK6及KLK10蛋白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 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7例结直肠腺癌、21例结直肠腺瘤及11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KLK6及KLK10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 KLK6及KLK10在结直肠腺癌的阳性率分别为52.6%(30/57)和66.7%(38/57),在结直肠腺瘤的阳性率分别为33.3%(7/21)和38.1%(8/21),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为9.1%(1/11)和27.3%(3/11)。 KLK6及KLK10在结直肠腺癌、结直肠腺瘤及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均具有显著差异( P均<0.05)。 KLK6及 KLK10的表达均与患者的 TNM 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肝转移情况相关( P均<0.05)。KLK6还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关(P=0.015)。 KLK6及KLK10在结直肠癌的表达呈正相关(r=0.745,P=0.000)。 KLK10在 KLK6阳性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KLK6阴性组中的表达。结论 KLK6及KLK10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并与结直肠癌的转移相关,可作为较为理想的肿瘤标志物辅助判断患者预后并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吕洋;李凤玉;任君旭;刘博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低通气综合征,OSAS)患者多导睡眠图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以该院42例老年OSAS患者为观察对象,另以40例具有可比性的非OSAS患者为对照,比较两组PSG及认知功能,并对 OSAS患者 PSG和认知功能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1)OSAS组患者入睡后觉醒次数、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Ⅲ+Ⅳ期、呼吸紊乱指数、氧减指数OSAS组高于对照组(P<0.05);低血氧饱和度(SaO2)、平均SaO2OSAS组低于对照组(P<0.05);(2)OSAS组MMSE、MoCA、画钟实验、2 min后延迟记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性分析发现,MMSE与低SaO2和平均SaO2具有相关性(P<0.05);MoCA 与低和呼吸紊乱指数具有相关性(P<0.05);画钟实验与平均SaO2具有相关性(P<0.05);符号数字测验与入睡后觉醒次数、低SaO2具有相关性(P<0.05);2 min 后延迟记忆与入睡后觉醒次数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OSAS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其发生可能与低氧血症、呼吸紊乱有关。
作者:黄家军;刘畅;苏炳泽;周学军;黄继红 刊期: 2014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