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莉娟;张琳;罗慧琴;宁艳花;何颖
目的 研究长春西汀对三氧化铝(AlCl3)所致痴呆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以及对海马内乙酰胆碱和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阳性神经元的影响.方法 以AlCl3制备老年大鼠痴呆模型,利用避暗实验及水迷宫测定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测定乙酰胆碱酯酶含量和β-APP神经元数目变化.结果 长春西汀能够改善AlCl3所致的老年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乙酰胆碱和β-APP阳性神经元增多.结论 长春西汀对AlCl3所致的老年性痴呆有改善作用.
作者:杨东娜;王瑾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索不同吸痰模式对老年吸烟喉癌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老年吸烟喉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定时吸痰模式,研究组采取个体化按需吸痰模式.对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进行比较,同时也对吸痰并发症及与吸痰相关的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老年吸烟喉癌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分期及夜间吸痰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夜间睡眠时间及完成睡眠周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研究组夜间觉醒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严重的因吸痰直接导致和与吸痰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个体化按需吸痰模式增加了老年吸烟喉癌患者术后夜间睡眠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睡眠质量.
作者:黄卫东;李笑雨;安冉冉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分期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0例Ⅰ期SHS患者随机单盲分为针刺结合康复组(针康组)10例和康复组10例针刺组10例;30例Ⅱ期的患者同上处理.结果 针康组对于Ⅰ期SHS患者的关节活动度的改善优于针刺组(P<0.05);针康组对于Ⅱ期SHS患者的日常生活的能力的改善优于康复组(P<0.05);针康组和针刺组对于Ⅱ期SHS患者的日常生活的能力的改善优于Ⅰ期患者(P<0.05);而康复对于Ⅰ期SHS患者的日常生活的能力的改善优于Ⅱ期患者(P<0.05).结论 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SHS比单纯康复和针刺治疗有一定优势,而且康复训练应该早期介入.
作者:李西忠;刘延祥 刊期: 2013年第21期
MicroRNAs (miRNA)是一种长约18~ 22个核苷酸小片段的单链RNA,通过与靶基因mRNA的3非翻译区(3UTR)结合,从而抑制靶基因表达.microRNA在胰岛素分泌、胆固醇运输、甘油三酯(TG)合成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糖代谢和脂代谢相关,本文综述microRNA与糖和脂代谢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宋军营;李晔;白洁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对老年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内源性皮质醇水平的影响.方法 消化道恶性肿瘤组30例患者连续5d每日给予40 mg甲泼尼龙静滴,对照组为30例健康体检者检测血清皮质醇水平,肿瘤患者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及甲泼尼龙24 h内抽取静脉检测血清皮质醇表达水平.对食欲、精神、睡眠、疲乏及疼痛5个方面情况进行评分.结果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皮质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皮质醇阳性率(56.7%)明显高于对照组(3.33%)(P<0.01),按病种来区分,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贲门癌三种疾病的血清皮质醇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按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肿瘤患者生存质量量表C30版(EORTCQLQC)-30标准计算的评分,40 mg/d的甲泼尼龙治疗后食欲、精神、睡眠、疲乏及疼痛5个方面有效率为50%左右,消化道肿瘤患者使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血清皮质醇浓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无明显差异(P>0.05).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贲门癌治疗后血清皮质醇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中等剂量短期应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能够明显改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不会对患者内源性皮质醇水平产生明显的影响.
作者:熊峰;朱春荣;朱彦博;李大鹏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将36例结肠癌患者根据治疗适应证和家属意见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接受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治疗;对照组(16例)采用开腹结肠癌根治术.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随访12 ~ 24个月,两组均未出现切口转移,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具有安全、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且与开腹手术具有同样的效果,可以安全地用于结肠癌根治的治疗,值得推广.
作者:周录平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不同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方法 136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蛋白尿及肾功能分组,正常白蛋白尿组(DN0)41例,微量白蛋白尿组(DN1)36例,临床蛋白尿组(DN2)31例,肾功能不全组(DN3) 28例,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测定各组DN患者和正常对照者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vWF)、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水平,超声检测反应性充血时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水平的变化.结果 各期DN患者较正常对照组NO水平明显下降,ET-1、vWF水平明显升高(P<0.01).DN0组和DN1组间NO、ET-1、vW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DN1组和DN2组、DN2组和DN3组NO、ET-1、vWF水平差异显著(P<0.01,P<0.05).反应性充血时,各组DN患者均出现肱动脉内径水平下降;含服硝酸甘油后,仅DN2组和DN3组出现肱动脉内径水平下降(P<0.01,P<0.05).结论 DN各期均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早期DN患者即可出现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小晚期DN患者同时出现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障碍.
作者:张金良;黄斌伦;李旭升;郑伟英;叶赏和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胃癌组织Rac1免疫组化染色与进展期胃癌的关系.方法 收集该院住院手术治疗的17例胃癌病人癌旁组织和癌组织.常规病理检查,并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Rac1的表达.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Rac1表达明显增强.48例癌旁组织中9例Rac1染色阳性,全部定位于细胞质内,阳性率为18.75%.48例胃癌组织中有38例Rac1染色阳性,阳性率为79.17%,其中31例染色定位于细胞核.实时荧光PCR检测Rac1核定位与非核定位胃癌组织发现,核定位病人Tiam1与Rac1表达明显升高.此外Rac1细胞核定位与肿瘤分期、局部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 绝大多数胃癌组织Rac1呈核定位,核定位可能是Tiam1-Rac1信号通路异常活化的表现,也可能预示着胃癌侵袭力的增强.
作者:闫光志;艾郁葱;刘力华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Snail1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 免疫组化法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别检测NSCLC组织和正常肺组织Snail1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及Snail1 mRNA的表达.结果 NSCLC组织Snail1蛋白和mRNA水平均高于正常肺组织,而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肺组织降低(P<0.05).Snail1蛋白表达的上调和E-cadherin蛋白的丢失与肺癌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E-cadherin蛋白的表达还与肿瘤的大小有关(P<0.05).但均与患者的组织学类型、病理分化程度无关(P>0.05).Snail1蛋白的过度表达和E-cadherin的表达下调相关.结论 Snail1基因的过度表达在NSCLC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判断预后的有用指标.
作者:余红;万自芬;李丹;刘维佳;叶贤伟;张湘燕 刊期: 2013年第21期
随着疫苗的使用,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肝脏损害原因多样化,这为多靶点、多机制防治疾病的中药提供了空间.在防治肝脏损害方面,中医药显示了较大的优势.中药(欧美国家称为植物药)银杏叶及其银杏叶提取物(ECB)得到国内外广泛研究,现将其防治肝脏损害的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贺琴;李敬会;谭华炳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研究小剂量胺碘酬联合氯沙坦对阵发性房颤复律后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的效果.方法 将2010年9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128例分为三组,胺碘酮组(n =36例)给予胺碘酮600 mg/d,1~2 w后改为200 mg/d,维持治疗1年;大剂量联合组(n=43例)给予胺碘酮600 mg/d,1~2w后改为200 mg/d,同时口服氯沙坦50 ~ 100 mg/d,维持治疗1年;小剂量联合组(n=49例)给予胺碘酮600 mg/d,1~2w后改为200 mg/d,持续1个月后减为100 mg/d,同时口服氯沙坦50 ~ 100 mg/d,维持治疗1年.观察三组患者1年内心率、血压及转复维持有效率;治疗6个月、1年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房内径(LAD)、左房舒张末期容积(LAEDV)、左房收缩末期容积(LAESV)及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结果 ①治疗6个月,大剂量联合组、小剂量联合组收缩压、舒张压明显低于胺碘酮组(均P<0.05);三组转复维持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治疗1年后大剂量联合组、小剂量联合组收缩压、舒张压明显低于胺碘酮组,转复维持有效率明显高于胺碘酮组,LAD、LAEDV、LAESV明显小于胺碘酮组,LAEF明显高于胺碘酮组(P<0.05);大剂量联合组、小剂量联合组上述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氯沙坦可以有效降低心脏负荷,减少心脏重构,对阵发性房颤复律后心律维持效果明显优于胺碘酮,且不良反应较小.
作者:肖飞;钟国强;曾志羽;涂荣会;何燕;蒋智渊;李烁;付金梅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脓毒症大鼠外周单核细胞中软骨糖蛋白39(YKL-40)的表达情况,分析TLR 4-NF-κB信号途径与YKL-40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结扎穿刺术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通过ELISA检测脓毒症大鼠和健康大鼠血清YKL-40浓度.分离培养脓毒症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用RNA干扰技术干扰TLR4和NF-κB基因的表达.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TLR-4和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量.结果 第1小时脓毒症组和对照组血清YKL-40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6、8、12和24小时脓毒症组血清YKL-40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脓毒症组和脓毒症NF-κB干扰组TLR4 mRNA和蛋白表达量以及YKL-40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而转染了TLR4 mRNA的脓毒症TLR4干扰组TLR 4 mRNA和蛋白表达量以及YKL-40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脓毒症组和脓毒症TLR 4干扰组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量以及YKL-40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而转染了NF-κB mRNA的脓毒症NF-κB干扰组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量以及YKL-40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YKL-40在脓毒症大鼠外周单核细胞中会过表达,且TLR 4-NF-κB信号途径参与了YKL-40的过表达.
作者:张利华;汪靖;马英;盛德乔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分析采用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椎管髓外膜内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该院收治的100例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肿瘤术与全椎板切除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使用两种方法手术时间、住院所用时间、出血量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等.结果 两组经各自手术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改善,观察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所用时间、出血量情况以及脊柱稳定性比较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肿瘤术治疗椎管髓外膜内肿瘤疾病患者,更有利于提高患者手术后脊柱稳定性水平,方法具有快速、创伤小、安全可靠性高,且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取得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Mahmood Saleh Shareb AL-Wadeai;李方成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治疗帕金森(PD)的有效性.方法 9例PD患者均接受UC-MSCs治疗.4次(蛛网膜下腔注射干细胞),注射干细胞数量为(2~5)×107/次个.治疗前、治疗后28 d、治疗后6个月按PD综合评分量表(UPDRS)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分,对3次评分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治疗后第28天患者的UPDRS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6个月UPDRS积分与治疗后28 d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仅1例出现低热症状,后自行好转,所有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常规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UC-MSCs治疗PD病疗效明显,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提高的生活质量,延缓病情发展,但尚不能逆转疾病的进展.
作者:卢爱丽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Ki-67和Survivin在胰腺癌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胰腺癌患者78例,取胰腺组织做免疫组化,观察分析阳性细胞比例.结果 Ki-67在胰岛细胞瘤中几乎不表达,在胰岛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也较低(约5.3%),其在胰腺导管细胞癌中的表达率高(约93.7%),显著高于在胰腺细胞癌中的表达(P<0.01);Survivin在胰岛导管细胞癌中的表达率为88.2%,显著高于其在胰岛细胞瘤(6.3%)以及胰岛细胞癌(11.9%)中的表达(P <0.01);Ki-67、Survivin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癌组织的部位无关(P>0.05).并且胰腺癌分化程度越高,Ki67在胰腺癌中的表达越低(P<0.05).结论 Ki-67和Survivin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均增高,并且与胰腺癌的分化程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相关,Survivin可以作为提示胰腺癌预后的指标.
作者:陈中建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的nm23、趋化因子受体(CXCR)4及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 选取50例老年原发性乳腺癌患者,收集其乳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采用RT-PCR法测定STAT3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测定nm23、CXCR4蛋白的表达.结果 STAT3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对照组(0.07±0.04)、Ⅰ期乳腺癌(1.14±0.21)、Ⅱ期乳腺癌(1.37±0.27)、Ⅲ期乳腺癌(1.59-±0.34),Ⅳ期乳腺癌(1.82±0.41),两两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m2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率为24.00%,对照组100.0%,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乳腺癌中随着FIGO分级的增加,各级表达强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XCR4在乳腺癌及对照组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6.0%、4.00%,且随着乳腺癌FIGO分期的增加,其表达强度明显增加(P<0.05).STAT3与nm2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452,P=0.000),与CXCR4蛋白呈正相关(r=0.378,P=0.000).结论 STAT3表达量的改变及nm23、CXCR4b表达的缺失与乳腺癌病情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三者水平分析有助于了解原发性乳腺癌进展程度及预后情况.
作者:冀宏;艾宁;张凯丽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活血利水法对脑出血老年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符合标准的200例老年脑出血患者,按知情同意原则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另外予以中药的活血利水法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1个疗程后分别观察两组经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案治疗后CT显示的水肿容积及血肿容积,计算脑血肿及脑水肿的吸收率,并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临床疗效分析.结果 治疗组经给药治疗后水肿吸收率、血肿液化吸收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活血利水法治疗脑出血患者安全有效,可减轻脑水肿、促进脑血肿的吸收,改善神经功能损伤.
作者:郝晋彪;高永赞;蔡秀英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大鼠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对突触后膜AMPA受体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新生SD大鼠海马神经元,将编码红色荧光蛋白DsRed的质粒(标记树突棘)和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P301L突变的人类Tau蛋白基因共转染到5~7d的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内持续培养,编码DsRed的质粒和野生型GFP-Tau共转染为对照.以神经活细胞实时图像成像分析Tau蛋白易位过程.以免疫组化分别检测各组Tau蛋白的表达及AMPA受体数量改变.结果 野生型GFP-Tau蛋白组只出现在树突上,GFP-P301L突变组Tau蛋白广泛出现于树突棘上;与野生型组相比,GFP-P301L突变组Tau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1),AMPA受体数量显著减少(P<0.01).结论 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可能通过显著减少AMPA受体数量,导致AMPA受体在突触后膜上的运输失常,造成认知功能的障碍.
作者:林杭;王伟文;李薇;杨正辉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三维成形环三尖瓣成形术在治疗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心胸外科收治的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55例,随机分为缝线成形组27例以及人工瓣环组28例.缝线成形组采用kay氏成形术或者De Vega瓣环成形术进行治疗,人工瓣环组采用三维成形环三尖瓣成形术进行治疗,通过手术前后的超声心动图,对比两组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前后径、三尖瓣反流面积以及心排出量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死亡病例.术后1 w以及术后半年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前后径以及三尖瓣反流面积均较术前有了明显改善(P<0.05).术后半年患者的心排出量明显高于术前(P<0.05).人工瓣环组三尖瓣反流面积经过治疗后,明显小于缝线成形组(P<0.05);术后半年的心排出量明显优于缝线成形组(P<0.05).两组均获得6~12个月的随访,缝线成形组术后出现3例三尖瓣重度反流,并出现右心衰竭;人工瓣环组术后出现2例,没有发生右心衰竭的病例.结论 三维成形环治疗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具有肯定的临床疗效,对于瓣膜条件尚好、合并有中度以上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尤为适宜.
作者:魏小栋;孙艳华;刘隽炜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足反射区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60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进行足反射区疗法干预3个月.干预后应用圣乔治呼吸量表(SGRQ)、6 min步行距离(6 MWD)、急性发作次数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试验组SGRQ总评分、症状评分、活动受限评分、疾病影响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两组患者SGRQ各评分的差值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试验组6MWD明显提高,两组患者6MWD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两组患者在试验期间的急性发作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足反射区疗法能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运动耐力.
作者:庄海林;龚海蓉 刊期: 2013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