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力克;谭旭昌;邓振宇
目前,药物流产已经成为避孕失败者的首选措施,为了减轻流产妇女的痛苦,提高药物流产的成功率,现结合本院药物流产的观察结果,对药物流产不全及失败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艳梅;王艳红;金丽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HS)在剖宫产手术中时有发生.本文作者就本院18例择期剖宫产并发SHS与8例急诊剖宫产并发SHS对比,分析探讨其原因.
作者:叶丽珍;柴晓波;樊英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证实预防性应用无环鸟苷(ACV)能够抑制潜伏单纯疱疹病毒的激活.方法:用Balb/c小鼠建立潜伏感染模型,紫外线B照射激活病毒,照射前开始予ACV口服,停药1 d后处死动物检测活化病毒.结果:治疗组30例中无一例检出活化病毒,而对照组30例中有12例检测出活化病毒(P<0.01).结论:预防性应用ACV特异作用于病毒激活期,能有效地抑制病毒活化.
作者:郝倩;张岩;贺冰;徐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排除混杂因素,进一步探讨乳腺癌病人术后5年的生存情况及各预后因素的作用.方法:收集本院与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圣@萨可门医院1 002例乳腺癌病人的资料,包括自然状况及预后因素(经历史性队列调查获得),应用COX模型,通过调整后的风险比率(Adjusted hazard ra-tio,AHR)定量评估各预后因素的作用.结果:调整混杂因素后,两医院乳腺癌病人的死亡率非常接近(AHR=0.9,P=0.5024);年龄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AHR=0.8,P=0.2097);肿瘤大直径超过2.0 cm的乳腺癌病人的死亡风险约为肿瘤大直径小于2.0 cm的乳腺癌病人的2倍(AHR=2.2,P=0.0001);淋巴结有转移病人的死亡风险约为无淋巴结转移病人的3倍(AHR=3.0,P=0.0001).结论:在调整混杂因素干扰后,两医院乳腺癌病人的死亡率仍非常接近,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个数是重要的预后因素.
作者:盖学良;付彤;王志新;雅克·布里松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肥厚性心肌病梗阻程度与QT离散度(QTd)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肥厚性心肌病患者51例,梗阻型28例,非梗阻型23例,体表心电图分别测定QTd及校正后QT间期(QTc),动态心电图统计室性心律失常类型及程度,多谱勒超声测定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并比较二组间差异.结果:肥厚梗阻与非梗阻型心肌病静息时QTd分别为(61.2=23.1)ms和(47.0±18.6)ms(P<0.05),QTc分别为(60.2±24.1)ms和(4 7.2±21.6)ms(P<0.05),发生Lowns2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分别为71.5%和21.7%(P<0.001),LVOTG分别为(70.1±23.8)mmHg和(13.2±5.8)mmHg(1 mmHg=0.133 kPa)(P<0.001);梗阻型心肌病LVOTG与QTc呈正相关(r=0.48,P<0.05),24 h室性早搏次数与QTc亦有良好相关性(r=0.51,P<0.01).结论:肥厚性心肌病随左室流出道梗阻程度加重,QTd及室性心律失常程度加重.
作者:王文志;白波;赵林阳;杨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①一般资料:患者,男,30岁,10年前发现双阴囊有一豆粒大肿物未治,婚后3年未孕,且发现肿物增大而就诊.既往健康,泌尿外科情况:双侧附睾头部均可触及一类圆形肿物,表面不平,约2.0 cm×2.0 cm×1.5 cm.质韧无压痛,精液检查未见精子,余无异常.手术切除肿物.②病理检查:右侧不整形组织一块2.0 cm×2.5 cm×1.5 cm,结节状,切面实呈淡褐色,部分呈土黄色,左侧体积略小,余与右侧相同.镜下肿物由扩张的附睾输出管形成的囊腔,囊壁为胞浆呈空泡状的立方形细胞,囊内为乳头状结构,表面被覆具有透明胞浆的柱状细胞,局部可见小的脂质性肉芽肿.左、右侧结构相同.③病理诊断:双附睾乳头状囊腺瘤.
作者:金海涛;齐丽艳;张元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根管冲洗是根管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普通的根管冲洗针头由于针尖孔垂直向下,冲洗时药液仅局限在根管下1/3及连通根尖孔处,根管中、上1/3根管壁上的感染物质不易被清除干净.另外如操作不当还可增加药液溢出根尖孔扩散的机会.本文作者在临床实践中研制出多孔注射针头用于根管冲洗,通过2年来的观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孙素敏;倪雪岩;王珉燕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对该病致痛因素的研究十分重要.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疼痛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综合症状.本文作者将对目前已被广泛接受或由实验证实的一些致痛因素作一综述.
作者:王锡三;何述明;王志芳;张龙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先天性膈疝是新生儿先天性畸形的疾病之一,死亡率较高.对这类严重的畸形,以往曾用很多不同的材料作膈成型的代替物,但效果均不满意.本文作者对新生儿腹横肌及其血供进行了应用解剖学观测,为临床开展此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作者:薛延军;李祥鹏;奚林;刘海燕;韩晓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病情重,死亡率高,临床诊断较为困难.本文作者分析了21例本院诊断DAI病人的早期CT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
作者:田苗;孙兴梅;梁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病例1,男,66岁,1996年3月因左肩胛部发现乒乓球大小的肿块,在外院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纤维组织细胞瘤.1996年12月因局部肿瘤复发,再次在外院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997年4月又因局部肿瘤复发来本院就诊.查体:左肩胛间区皮下可见3个肿块,其中2个约鸡蛋黄大小,另1个约鸡蛋大小,质地较硬,境界清,活动度差,无触痛.术后病理报告瘤细胞为大量星形及小梭形细胞,并有泡沫状的脂肪细胞,其间有丰富分支状毛细血管网及粘液样基质,含丰富酸性粘多糖,部分形成筛状粘液池.病理诊断:粘液样型脂肪肉瘤.1998年9月又因局部肿瘤复发来本院,见肩胛间区有3个肿块,分别为7 cm×7 cm×6 cm,7 cm×6 cm×5 cm,3 cm×3 cm×3 cm,决定行放射治疗.随访2年仍健在.
作者:金光华;崔广威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患儿,男,70 d.因间断呕吐,体重不增2个月入院.患儿为过期产10 d,出生后1周因反复呕吐、稀便,在某医院诊断为吸入性肺炎、胃扭转,给予持续静脉高营养、静点脂肪乳等治疗.出院1周又因抽搐数次入院,诊断为低钙性抽搐、营养不良一度.治疗5 d出院.出生后第70天,因间断呕吐2个月再次入本院.查体:体重3500 g,消瘦、营养不良外观,状如老人.双乳晕色素沉着,外生殖器呈男性,阴囊无色素沉着.实验室检查:血钠124 mmol@L-1,血钾6.3 mmol@L-1,二氧化碳结合力23.4 mmol@L-1,血钙2.24 mmol@L-1,血皮质醇273 nmol@L-1,血糖1.61 mmol@L-1,血尿素氮2.8 mmol@L-1,醛固酮1 230 pmo1@L-1,睾丸酮42.8 mmol@L-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0.38 IU@L-1.诊断为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给予补充电解质及激素治疗,病情好转.后因家长拒绝继续治疗,于入院后第5天不治而亡.死后尸检:肾上腺5.5 cm×3.5 cm×1.6 cm,重量18.2 g.
作者:陈灵;孙志克;赵善瑞;于嫦琴;刘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附睾内5α-还原酶(Ⅱ型)mRNA的表达是否随年龄增长而改变.方法:采用斑点杂交的方法,用cDNA探针检测附睾中Ⅱ型酶mRNA的表达量.结果:在附睾头、体、尾部,5α-还原酶(Ⅱ型)mRNA的表达量于青春期前(21 d)、青春期(42 d)、成龄(91 d)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年龄增长对附睾内5α-还原酶(Ⅱ型)mRNA的表达没有影响.
作者:刘素环;王忠山;王弘;张家颖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病例1患儿,男,3月龄,1995年5月因皮疹2日住本院儿科.患儿于入院前2日出现皮疹,以手足、颈部、四肢首发初起时为小疱疹,疱液初为透明,后变混浊,随后口周、外阴、臀部出现相同皮疹,很快皮疹融合成大片红斑,周围绕以红晕.患部干燥、潮红、剥脱,呈银屑病样外观.病后头发开始脱落,并伴有腹泻.入院时查体:神情淡漠,营养差,秃发,眼睑红肿,眼睑周围皮肤发红,口角流涎,四肢皮肤可见少许疱疹,颈部、手足、外阴部、臀部皮肤可见片状红斑,周围绕以红晕,患部干燥、潮红、剥脱,可见部分鳞屑.呼吸平稳,心肺听诊无异常,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入院后查血锌(3 mmol@L-1)明显偏低,家庭成员中姨母有类似病史.入院诊断肠病性肢端皮炎.入院后给予葡萄糖酸锌片(每片含锌10mg)70mg,每日3次口服,第2天精神好转,第3天皮疹减轻,1周后皮疹消退.
作者:张柳;潘敏;葛春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袁力克;谭旭昌;邓振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神经钙粘着蛋白(N-cadherin)是钙粘着蛋白家族成员,主要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对神经原的发育分化可能有重要作用.本文作者构建了神经钙粘着蛋白真核表达载体,并用P19细胞为实验对象初步分析了它的功能.P19细胞是小鼠胚胎性癌细胞株,在1×10-6mol.L-1视黄酸(retinoic acid,RA)诱导下,P19细胞可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本研究利用N-cadherin/PCNDA3转染P19细胞获得了与RA相似的效果.
作者:李贤慧;窦贺荣;马勇;朱辉;陈佳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利用电动带锯机制作断层标本已成为断层解剖学研究手段之一.本研究对冰冻包埋技术和石膏包埋技术进行比较,并对冰冻包埋技术进行了改进[1],报道如下.
作者:董国军;石岫昆;周晓辉;赵广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坏死性淋巴结炎(NHL)是近年才被认识的一种非肿瘤性淋巴结增大性疾病.它是以发热、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三大特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临床极易误诊.现将本院收治的12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NHL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李明子;孙晓坤;吴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对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关键性凋亡调节基因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H.pylori可能的致癌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20例胃癌组织、18例重度异型增生、12例肠上皮化生、24例萎缩性胃炎、16例浅表性胃炎组织中Bcl-2、PCNA蛋白表达情况,快速尿素酶法和HE染色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胃癌组H.pylori感染12例,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从浅表性胃炎到胃癌PCNA指数呈递增趋势,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组中H.pylori阳性组与H.pyloir阴性组的PCNA LI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各组间H.pylori阳性和H.pylori阴性病例间的PCNA LI差异无显著性.Bcl-2蛋白在异型增生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肠上皮化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与慢性胃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H.pylori阳性组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组织中Bcl-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H.pylort阴性组,它们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pylori感染可促使PCNA、Bcl-2蛋白表达增加,H.pylori可能作为促癌剂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周长玉;阎晓凯;高歌;侯治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盆腔脂肪过多症为一种少见疾病,由Engels[1]于1959年首次报道,1968年Fogg[2]等提倡用该名.现对本院收治的2例盆腔脂肪过多症病人的临床诊治要点进行讨论,报道如下.
作者:邓宏;那万里;常喜华;王金国;金宁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