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禾;邢更彦;姜川;白晓东;高春华;叶启彬
目的 探讨用食指背侧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拇指末节损伤的效果.方法 采用同侧带血管或筋膜蒂食指背侧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12例.结果 12例均得到随访,时间1年6个月~7年,皮瓣全部成活,修复后的拇指既保留了长度,又保存了感觉和运动功能,且外形满意.结论 用食指背侧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拇指末节损伤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法,技术难度不大,所需器械简单,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江建平;程华强;周云;张媺;冯孝志;曾炳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椎弓根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疔退变性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86例腰椎不稳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86例均获随访,时间1~4年.所有患者术后X线片显示植骨骨性融合,未发现脊柱假关节形成及内固定松脱、断裂,术后无再发生腰椎不稳定.JOA下腰痛评分:术前平均(4.6±1.3)分,术后(13.4±1.6)分.平均改善率88%,优良率96%.结论 椎弓根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临床疗效好,骨性融合率高,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较好方法.
作者:陆禹严;陈海;李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诊断和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价值.方法 应用关节镜微创技术行滑膜组织多点取样病理检查;同时行滑膜刨削切除、关节软骨表面尿酸盐结晶体刮除.结果 38例术前诊断急性痛风性关节炎18例(47.37%),漏诊20例(52.63%).经关节镜下所见及多点滑膜病理检查和滑膜切除.30例得到随访,时间1~10年.采用Lysholm临床评分系统对关节功能进行评估,术后1年平均评分97.6分(95~100分).结论 关节镜微创技术对急性痛风性关节诊断和治疗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作者:杨华清;张卫国;张鹏;徐昕;黄晓华;赵辉;王小武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应用AO股骨髁支持钢板治疗C型髁部骨折的效果.方法 采用AO股骨髁支持钢板治疗C型股骨髁部骨折65例.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10~28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采用Kolmert评定标准,优:C1型21例,C2型15例;良:C1型5例,C2型6例,C3型10例;可:C2型3例,C3型2例;差:C2型1例,C3型2例,优良率87.7%.结论 髁支持钢板可单矢状面多层次螺钉固定,充分利用股骨髁的有效固定空间,易达到坚强固定,为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提供保证.
作者:王正明;鲍丰;张根福;吴汝平;丁必成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993年7月~2007年5月,我科共行腰椎手术429例,其中18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发生率4.2%,经积极处理后均治愈.
作者:巴正国;余国庆;张焱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捆扎带合并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7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进行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在含有假体的股骨近折端用锁定螺钉作单侧骨皮质固定,不含假体的股骨远折端作双侧骨皮质螺钉固定,同时在包含假体的骨折端两侧利用捆扎带将股骨及钢板同时捆扎固定,自体骨或异体骨植骨.对假体不稳的患者在骨折复位后行假体翻修术.结果 术后患者可早期起床运动.随访5个月~3年,骨折未见移位,7例假体周围骨折均获得愈合,髋关节功能得到恢复.假体未见松动.结论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大多为长螺旋型骨折,捆扎带合并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简单有效,固定效果确切,根据骨缺损情况辅以植骨,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庄颜峰;魏梅洋;王万明;李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治疗胫骨近端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15例胫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间接复位技术和MIPPO技术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4~12个月;骨折均临床愈合,愈合时间3~7个月,无畸形愈合、感染及钢板断裂.功能采用Johner-Wruhs评分标准:优10例,良4例,中1例.结论 MIPPO是治疗胫骨近端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周正明;姜雪峰;杨惠光;张云庆;周枫 刊期: 2007年第06期
2001年6月~2006年1月,我院共收治胫骨平台骨折患者48例,采用保守和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谭卫民;罗军;张佳波;俞星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2002年1月~2005年1月,我们应用闭合复位、经皮导针定位、2枚空心螺纹钉内固定的方法治疗单纯内踝撕脱骨折22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王韬;马敏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髋关节镜手术无透视下进行穿刺的方法.方法 对40例(50髋)采用髋关节镜无透视穿刺技术.按常规标出穿刺点,穿刺针尾端通过输液管与20ml针管相连,针管内抽入10ml生理盐水.自大转子上穿刺点进针,如针穿入关节,则与之相连的针管内的盐水会被吸入关节腔,或用针管抽吸,有黄色黏碉液体流出.结果 穿入髋关节平均手术时间仅为5~10min,效果良好.结论 无透视髋关节镜穿刺,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操作简便,减少辐射损伤,无需透视设备,但应有准确的定位和一定的经验及技巧.
作者:李众利;刘玉杰;王志刚;王岩;蔡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对20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行L2或L3椎弓根截骨矫正并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结果 全部获随访,时间1~3年.患者后凸畸形均明显改善,Cobb角术前45°~70°,术后8°~20°;能平视行走和仰卧休息;截骨处均融合.结论 经L2或L3椎弓根截骨并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矫形效果好,安全可靠,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梁时和;廖永发;黄开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991年1月~2006年10月,我院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36例患者进行再手术治疗,报道如下.
作者:樊伟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远端蒂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32例足部、踝部及小腿下端的皮肤缺损创面,采用远端蒂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皮瓣逆行移位修复.结果 32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有部分皮瓣坏死,须再次行游离植皮术.32例获6个月~3年随访,28例皮瓣外观、血运、质地、色泽、弹性好,4例皮瓣须二期修整.结论 远端为蒂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皮瓣操作简单,不牺牲肢体主要血管,皮瓣质地好,厚度适中,是一种修复下肢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理想皮瓣.
作者:廖德允;谢文伟;姚汉刚;熊秉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及微创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103例(103足)跟骨骨折患者分别以切开复位内固定及微创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根据术前、术后及随访的X线及CT影像,对手术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103足术后总体疗效优良率为79.61%.L型切口钢板内固定71足中,优9足,良47足,可13足,差2足,优良率为78.87%.外侧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32足中,优5足,良21足,可6足,优良率为81.25%.结论 外侧小切口入路治疗跟骨骨折,手术切口小,软组织损伤小,术后并发症较少.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较牢靠,适用于关节面较为粉碎的跟骨骨折.
作者:殷潇凡;张晓阳;徐俊;刘建兴;刘江谊;罗从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可膨胀自锁式髓内钉治疗四肢长骨骨折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68例四肢长骨骨折患者行闭合可膨胀自锁式髓内钉治疗.对骨折愈合情况以及患肢的功能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6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16个月,67例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4.8个月.1例股骨远端骨折逆行钉出现骨不连,经二次植骨钢板固定后获骨性愈合.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Johner-Wruh评分:优35例,良24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为86.8%.结论 可膨胀自锁式髓内钉能简化手术操作,具有损伤小、感染率低、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是治疗四肢长骨骨折较好的方法.
作者:谭健韶;张毅;张建平;曾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CT成像Pin-point激光导航系统引导下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效果.方法 在CT成像Pin-point激光导航系统引导下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43例(59个椎体).术前、术后对所有患者行Denis疼痛测定法评价,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术后1~2 d所有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术后第2~3天下地活动.随访2~6个月,所有患者疼痛无反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CT成像Pin-point激光导航系统引导下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具有操作准确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好.
作者:李青;梅治;刘康;袁元杏;张爱明;余新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16例膝关节软骨缺损患者,关节镜下在其非负重区的软骨面上用专用器械凿取圆柱状骨软骨,移植至软骨缺损部位以修复缺损.术后行系统功能锻炼和MRI检查.结果 随访7~20个月,患者关节症状消失,关节活动度正常,MRI显示原关节软骨缺损区表面平整,移植骨软骨位置良好.Brittberg-Peterson评分:13例0分,2例2分,1例1分.结论 关节镜下自体镶嵌式骨软骨移植术创伤小,操作简单,能保持关节面曲度,可用于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作者:徐东潭;臧洪敏;徐光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2000年1月~2006年2月,我科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39例,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龚七一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999年6月~2005年10月,我院采用Link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32例,获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葛顺杰;陆茂德;仇继任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骨组织工程近年的迅速发展为人们解决大段骨缺损的治疗难题提供了另一种途径.在骨组织工程研究中,细胞与支架材料的相互作用一直都是研究的重要领域,其核心是种子细胞在细胞外基质支架材料上的黏附.作为锚合依赖性细胞,成骨细胞在种植体表面的黏附、丛集是接触成骨的关键[1].
作者:庞海涛;李琪佳;王志强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