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侠;陈雪云;宁秀波
目的:探讨使用西咪替丁(Cim)对老年患者精神行为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2013年期间在我院使用西咪替丁治疗后出现精神行为异常的1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对这10例患者在使用西咪替丁后出现的精神行为异常和治疗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与结论:老年人使用西咪替丁容易出现精神行为异常的不良反应。这种不良反应多在其用药后的3天内出现。因此,临床医生在给老年人使用西咪替丁时,应适当减少此药的用量,并注意观察其在使用西咪替丁后的临床表现,发现异常要及时给其停药并进行急救。
作者:冯俊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用贝雷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40例患者。我院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并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观察组患者使用雷贝拉唑进行治疗,给对照组患者使用法莫替丁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在观察组的40例患者中,治疗结果为痊愈者有22例,治疗结果为显效者有14例,治疗结果为有效者有3例,治疗结果为无效者有1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5%。在对照组的40例患者中,治疗结果为痊愈者有12例,治疗结果为显效者有18例,治疗结果为有效者有4例,治疗结果为无效者有6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贝雷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疗效确切。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陈永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在治疗肺部感染所致呼吸衰竭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0例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无创呼吸机治疗组,为常规治疗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为无创呼吸机治疗组在进行常规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双水平无创呼吸机进行通气治疗,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和血气分析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和血气分析指标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进行常规治疗相比,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肺部感染所致呼吸衰竭的创伤性小,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低,费用较低,易被患者接受,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赵瑞红;白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纸质知情同意书的管理方法。方法:对我院纸质知情同意书的管理情况进行调查,总结纸质知情同意书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果:我院对纸质知情同意书的管理上存在同意书制作的质量不高、同意书的保存不好、同意书容易遗失等问题。结论:对纸质知情同意书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作者:周巧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检验药品化学试剂的质量对药品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对近年来我公司使用化学试剂进行药品检验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影响试剂质量的原因和使用存在质量问题的试剂对检查结果产生的影响。结果:研究显示,使用含有杂质的化学试剂对药物进行检验,会影响药物检验的准确性。结论:检验药物化学试剂的质量对药品检验的准确性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应加强对检验药物化学试剂采购和验收的管理,以保证药物检验试剂的质量,进而确保药物检验的准确性。
作者:黄雪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用固定与铸造颌垫式局部义齿联合修复术治疗严重交错咬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例严重交错咬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我们将这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10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使用铸造颌垫式局部义齿修复术进行治疗,为观察组患者使用固定与铸造颌垫式局部义齿联合修复术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咀嚼效率。结果:在进行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咀嚼效率相比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咀嚼效率为(64.2±6.1)%,对照组患者的咀嚼效率为(57.0±6.7)%。观察组患者的咀嚼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固定与铸造颌垫式局部义齿联合修复术对严重交错咬合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此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郭怡然;王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7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为47例观察组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为28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的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06.47±37.25)min,术中出血量为(2.70±5.5)ml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1.64±0.27)d,术后住院时间为(6.59±1.28)d,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为2.32%。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31.4±27.3)min,术中出血量为(129.3±61.3)ml,术后肛门排气的时间为(2.70±5.5)d,术后住院时间为(10.38±2.34)d,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几率为14.29%。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术后情况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恢复较快,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几率较低,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秦学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对神经外科患者进行细节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4例神经外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12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62例患者。在这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我院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基础上,进行细节护理。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发生褥疮和感染的几率以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褥疮和感染的几率分别为1.6%和1.6%,对照组患者发生褥疮和感染的几率分别为6.6%和8%。观察组患者发生褥疮和感染的几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为96.8%,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为85.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神经外科患者进行细节护理可有效地降低其发生褥疮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几率,提高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白长会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5月~2013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40例患者。我院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护理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我院悉心的护理,在观察组患者中,护理结果为显效者有22例,护理结果为有效者有16例,护理结果为无效者有2例,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5%。在对照组患者中,护理结果为显效者有19例,护理结果为有效者有12例,护理结果为无效者有9例,护理的总有效率为77.5%。观察组患者护理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效果显著,可有效地改善其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减轻其肢体的残疾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马小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11年9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这些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危险因素。结果: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主要是: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在急诊 PCI 术中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等。年龄>70岁、具有吸烟史、冠心病类型为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合并 COPD是导致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伴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论:确定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危险因素对为其进行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梁恒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对比分析应用不同方法清理新生儿呼吸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足月阴道分娩(阿氏评分在8分以上)新生儿6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3例),采用传统方式为对照组新生儿进行呼吸道清理,采用倒立式的方法为观察组新生儿进行呼吸道清理,观察对比两组新生儿呼吸道的清理效果,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观察组33例新生儿中,单次清理干净的新生儿有28例,占新生儿总数的84.85%;在对照组33例新生儿中,单次清理干净的新生儿有6例,占新生儿总数的18.18%,观察组新生儿呼吸道单次清理的有效率远远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观察组33例新生儿中,发生窒息的新生儿有0例;在对照组33例新生儿中,发生轻度窒息的新生儿有2例(占新生儿总数的6.06%),发生重度窒息的新生儿有1例(占新生儿总数的3.03%),观察组新生儿的窒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倒立式法为新生儿进行呼吸道清理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宫惠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对行妇产科手术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综合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06例妇产科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10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3例患者。在这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内,我院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护理。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症状的控制情况以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结果:经过我们悉心的护理,观察组患者中手术后疼痛症状为0级者有27例,手术后疼痛症状为1级者有15例,手术后疼痛症状为2级者有9例,手术后疼痛症状为3级者有2例,疼痛症状控制的有效率为96.23%。对照组患者中手术后疼痛症状为0级者有10例,手术后疼痛症状为1级者有21例,手术后疼痛症状为2级者有13例,手术后疼痛症状为3级者有9例,疼痛症状控制的有效率为83.02%。观察组患者疼痛症状控制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为96.23%,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为77.36%。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行妇产科手术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综合性护理可有效地减轻其疼痛的症状,提高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李洪霞;刘俊凤;吕永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患者用药对其生化检验指标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10月~2013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1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分析从中选出100例因用药影响了其生化指标检验结果的患者,我们对这100例患者的病历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影响其生化指标检验结果的具体药物。结果:导致这些患者生化指标出现偏差的具体药物有抗癌类药物、激素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抗糖尿病类药物等。在这些药物中:①抗癌类药物主要对患者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同时会使患者血液中的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②抗生素类药物中的青霉素类药物会使患者血液中的尿酸浓度升高,红霉素类药物会使患者血液中的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③激素类药物中的多巴胺、肾上腺素等药物会使患者血液中的尿酸、胆固醇等升高。④抗糖尿病类药物会降低患者的血糖含量,并且会对患者的肝脏造成伤害,会使部分患者出现黄疸。⑤其他类药物,主要是一些利尿药、解热镇痛药等,会对患者的血糖含量、尿酸含量等产生影响。在这30122例患者中,有100例患者的生化指标检验结果出现的偏差是由于使用药物而引起的,其发生偏差的比率为0.33%。结论:临床医生在对患者的生化检验报告进行判断时,要详细了解患者在近期是否使用了抗癌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激素类药物、抗糖尿病类药物等,根据其具体用药情况再对生化检验结果进行判断,以便对患者的疾病做出明确诊断。
作者:颜聪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肝胆外科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原因,及对其感染进行防治的方法。方法:对2009年~2011年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52例肝胆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这652例患者均在我院进行了肝胆外科手术治疗。对这652例患者,在手术前的一般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和并对其进行血液生化检查。对其进行手术的时间、失血量、是否使用碘伏冲洗切口等情况进行对比。术后,对他们使用抗生素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经研究发现,在这652例患者中,发生术后院内感染的患者有85例。导致这些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原因主要有:①患者的手术时间较长,手术时间超过240分钟的患者感染率较高。②患者在术中失血量较大,失血量大于700毫升的患者感染率较高。③未使用碘伏冲洗切口的患者,其感染率明显高于使用碘伏冲洗切口的患者。结论:导致肝胆外科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原因主要包括患者的手术时间过长、手术中失血量过多、术后切口未使用碘伏冲洗、未预防性地使用抗生素等。针对这些原因,医护人员应在手术前调整患者的身体状态,在手术过程中尽量缩短施术的时间,减少患者的失血量,并使用碘伏代替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在术后,应针对患者的致病菌和基础疾病进行综合分析,合理地预防性地使用抗生素。此防治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唐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究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施行综合性护理干预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2年3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128例进行手术的患者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为58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为70例观察组患者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其发生手术疼痛、焦虑情绪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对手术护理的满意度较高,发生疼痛的程度较轻,HAMA评分较优,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进行手术的患者施行综合护理可改善其术前的心理状态,减轻其焦虑、恐惧及紧张等不良情绪,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促使患者在术后更快地康复,减轻其发生术后疼痛的程度,提高其对手术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显著改善其预后,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黄文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罗哌卡因进行蛛网膜下腔注射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接受剖宫产手术的产妇6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1例),应用布比卡因为对照组产妇进行蛛网膜下腔注射麻醉,应用罗哌卡因为观察组产妇进行蛛网膜下腔注射麻醉,观察对比两组产妇的麻醉效果,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妇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产妇,但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妇的各项麻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6.1%)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58.1%),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罗哌卡因进行蛛网膜下腔注射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更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冯海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4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霉菌性鼻窦炎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观察其临床表现及治疗的效果,并将观察的结果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这56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治愈的患者有56例,治愈率为100%,所有患者的鼻塞、头痛、臭味脓血涕等症状均完全消失,内镜检查结果显示创面完全愈合,CT检查结果显示各窦口开放正常,且黏膜上皮血管分布正常。在这56例患者中,术后发生黏膜水肿的患者有1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79%,术后1年病情复发的患者有2例,复发率为3.57%,复发原因是术后冲洗不达标、换药不及时。结论:应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显著,此手术具有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刘忠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分析羊膜在治疗部分眼表疾病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2例眼表疾病患者(72眼)应用羊膜移植术进行治疗,并分析其临床疗效及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本组6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治疗,在术后均未发生感染。除3例烧伤患者在术后出现羊膜脱落以外,本组其他患者眼表重建的情况均良好。本组患者在进行羊膜移植术治疗后均未出现排斥反应,其羊膜与组织贴附良好,呈半透明状,在术后第7日变为全透明的薄层,在术后14日左右开始溶解,在术后30日左右与附近结膜良好融合。在术后,本组患者的视力均得到明显的改善,其平均视力为0.7-1.0。结论:用羊膜移植术可有效地治疗多种眼表疾病,可良好地重建眼表,而且不会引发免疫排斥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吴睿钐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50例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吞咽功能锻炼),为研究组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00%,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发生呛咳的几率为4.00%,对照组患者发生呛咳的几率为16.00%,研究组患者发生呛咳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可提高其临床疗效,降低其发生呛咳的几率,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陈国英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析卒中继发血管性痴呆同血脂、血压、血糖水平的关联性。方法:对我院收治并确诊的447名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对其实施跟踪随访,随访节点为发病后1个月及发病后3个月,统计其血管性痴呆发生的情况及其患有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的情况。我们一共积累和掌握了4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他们在发病1个月后,有31人在随访时被确诊患有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的病发率为7.31%。他们在发病3个月后,有64人在随访时被确诊患有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的病发率为15.09%。我们将这64名血管性痴呆患者纳入研究组,我们在剩余的360名患者中随机选取64名患者,将其纳入对照组。然后我们对这两组患者血脂、血压、血糖的情况进行核查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的发生率分别为48.44%、60.94%、26.56%,对照组患者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的发生率分别为43.75%、57.81%、23.44%。两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上述3项指标略高于对照组,但经由卡方检验,其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管性痴呆的致病及发病过程中,血压、血脂或血糖水平的变化与其并无必然的关联性。
作者:张文雁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