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蜂胶总黄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杨明;朱姝;隋殿军;孙红;于德伟;崔志勇

关键词:蜂胶总黄酮,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丙二醛, 超氧化物歧化酶
摘要:目的研究蜂胶总黄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研究蜂胶总黄酮对其血清中MDA和SOD以及NO的影响,同时以电镜和光镜观察了其病理组织形态.结果 HE染色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蜂胶总黄酮组的细胞形态有明显的改善,炎细胞浸润也有减轻;电镜超微结构显示,蜂胶总黄酮组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与模型组相比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从各组心肌三酶均值水平来看,蜂胶总黄酮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作用(P<0.05);并可明显降低MDA含量,增强SOD活力,还可增加NO含量.结论蜂胶总黄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中国药理学通报杂志相关文献
  • 蝙蝠葛碱在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研究

    目的应用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方法研究蝙蝠葛碱在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之间的关系.方法 4只beagle犬给蝙蝠葛碱6 mg·kg-1静脉注射后,分时取血及行心电、血压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采用反相高效液相-紫外法测定血浆中蝙蝠葛碱的浓度.结果蝙蝠葛碱主要药动学参数T1/2α,T1/2β,Vd,AUC分别为 (0.049±0.016) h,(2.7±0.6) h, (15.8±3.5) L·kg-1和(1.48±0.17) mg·h·L-1.对Q-Tc的大延长率为(25.5±9.4)%;SBP,DBP,±(dp/dt)max的大抑制率分别为(23.0±4.9)%,(21.9±5.9)%,(42.8±6.6)%和(39.0±17.1)%.药理效应滞后于血药浓度10~15 min.药理效应与效应室浓度之间的关系符合sigmoid-Emax模型.结论建立了蝙蝠葛碱在犬体内血药浓度、时间、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的关系.

    作者:师少军;顾世芬;陈汇;曾繁典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异变腺窝病灶(ACF)

    从ACF概念、与结肠癌的关系、相关的基因和指标、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等几个方面对近年来异变腺窝病灶(ACF)的研究进行了概述.可以看出:ACF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可以作为结肠癌早期诊断指标.

    作者:ZHOU Xin;吴大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半边旗提取物5F体外对猪脑微管蛋白聚合的影响

    目的研究半边旗提取物5F对微管蛋白聚合的影响.方法在离体条件下,将受试化合物加入到微管蛋白聚合-解聚反应体系中,于37 ℃、350 nm下检测反应体系吸光值的变化.结果 5F能抑制反应体系吸光值升高,提示它对微管蛋白聚合具有抑制作用并能抑制其解聚.结论 5F能抑制体外微管蛋白聚合,从而可能是影响细胞的细胞周期及诱导凋亡途径之一.

    作者:刘义;吴育廉;邓亦峰;梁念慈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基于报告基因和PPARγ信号通路的药物筛选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基于报告基因和PPAR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信号通路的药物筛选模型,用此模型筛选具有胰岛素增敏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方法五种细胞分别进行瞬时转染,将含有目的片段PPRE(peroxisome proliferator response element)和报告基因荧光素酶(Luc)的质粒及表达PPARγ的质粒共转染到细胞中,通过测定荧光素酶活力来考察马来酸罗格列酮对PPARγ信号通路的影响,选取诱导表达倍数高的细胞株建立模型.用其他类型核受体激动剂对此模型进行特异性考察.结果 293T细胞中,荧光素酶的表达受马来酸罗格列酮的诱导倍数高,可达4.9倍,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Z'因子为0.72.而其他各类核受体激动剂的诱导表达率均在1倍左右.马来酸罗格列酮在转染剂量范围内无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马来酸罗格列酮对共转染报告基因质粒和表达PPARγ质粒的293T细胞Luc的表达具有较强的诱导作用,此模型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适用于建立筛选PPARγ激动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

    作者:谢洁琼;吕秋军;温利青;赵金红;叶棋浓;陈振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新型反义寡核苷酸F951对HL60细胞Bcl-2基因表达及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新型反义寡核苷酸F951对白血病细胞Bcl-2基因表达及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的F951与HL60细胞共培养后,采用台盼蓝拒染法、MTT比色法检测HL60细胞增殖,用流式细胞术和RT-PCR法检测Bcl-2蛋白及其mRNA表达,DNA片段化分析法检测凋亡细胞.结果 5,10,20 μmol·L-1F951分别与HL60细胞共孵育1~5 d,细胞生长明显受抑,这一抑制作用随F951浓度的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MTT A值与未处理组相比F951 5,10,20 μmol·L-1组细胞抑制率分别为:20.56%、37.66%、54.1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F951处理后HL60细胞Bcl-2 mRNA水平下降,Bcl-2蛋白减少;凝胶电泳可见典型的梯形带,且随着浓度提高诱导DNA Ladder的作用更加明显.结论 F951可下调Bcl-2基因表达,促进细胞凋亡而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

    作者:李东良;吕联煌;林振兴;陈英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RNA干扰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RNA干扰是由双链RNA引发的转录后基因沉默.双链RNA经Dicer酶降解成21-23 nt的小干扰RNA,并以其为模板,特定位点、特定间隔降解与之序列相应的mRNA.随着RNA干扰机制的深入研究与广泛应用,RNAi已用在药物研究中的各个领域,尤其在药物开发上,能够解决临床前药物开发的一些瓶颈问题,如药靶鉴定,优化药靶,从而节省时间和资金,并提高成功率,加速药物的临床研究.同时RNAi在药物研究的其他领域都也显示了卓越的作用,为药物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作者:李新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褪黑素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目的探讨外源性褪黑素(MLT)对在体大鼠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I/R)组及缺血再灌注+褪黑素(I/R+MLT)组,I/R组及I/R+MLT组在体大鼠心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完全阻断10 min,再灌15 min,术中监测记录心电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随后测定局部受损心肌中MDA(丙二醛)的含量和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并用电镜检查心肌结构.结果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I/R+MLT组好于I/R组(P<0.01);I/R组MDA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及I/R+MLT组 (P<0.01),SOD 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及I/R+MLT组(P<0.01),I/R+MLT组MDA含量及SOD 活性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电镜下I/R组心肌细胞结构损伤明显,而I/RMLT组心肌细胞结构基本正常.结论褪黑素对在体大鼠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与抗氧化损伤有关.

    作者:韦开福;马业新;林英忠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BSO对内皮细胞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在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条件培养基作用下氧化还原状态的变化与其增殖活性间的关系,观察谷胱甘肽合成抑制剂丁胱亚磺酰亚胺(buthionine sulfoxine, BSO)在上述条件下对HUVECs的作用,为探索相应的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方法用K562细胞条件培养基、谷胱甘肽合成抑制剂共同或单独处理HUVEC,检测HUVEC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以及细胞活力的改变.结果 K562细胞条件培养基明显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内皮细胞氧化型与还原型谷胱甘肽(GSSG与GSH)、辅酶Ⅱ(NADP+与NADPH)两对氧化和还原性物质同时增高,但GSSG/GSH、NADP+/NADPH比值未变.BSO显示出对HUVEC生长的明显抑制,引起HUVEC中GSH、NADPH 含量明显降低、GSSG/GSH、NADP+/NADPH比值升高;在K562细胞条件培养基的同时作用下,BSO对HUVEC的生长抑制作用增强,使细胞内GSSG/GSH、NADP+/NADPH比值进一步提高.结论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条件培养基使得血管内皮细胞对BSO的生长抑制作用更加敏感,其机制与内皮细胞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变密切相关.

    作者:刘漪沦;王树人;丁怡;王秋林;吴琛珩;乔小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葛根素对AGEs诱导CAM新生血管生成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糖基化终产物(AGEs)诱导的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制备AGEs复合物,建立CAM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AGEs组,不同剂量葛根素组和阳性药对照组,采用单位面积血管百分比法,应用OPTIMAS软件,检测葛根素对AGEs诱导的CAM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不同剂量的AGEs均可明显促进CAM新生血管的形成(P<0.01),而大、中剂量葛根素对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葛根素对AGEs诱导的CAM新生血管的生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茅彩萍;顾振纶;曹莉;蒙东才;江国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不同剂量吲哚美辛对小鼠胚泡着床的影响

    吲哚美辛是一种非选择性的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国外已有吲哚美辛影响动物着床的报道,在此,进一步观察不同剂量吲哚美辛对小鼠着床的影响,为下一步建立吲哚美辛致小鼠胚泡着床障碍模型奠定基础.

    作者:吴云霞;李靖;刘艳娟;龚萍;黄光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一种简易的肠道脂酶抑制剂体内筛选方法

    肥胖症已成为一种严重危及人类生命的疾病,它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引发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Ⅱ型糖尿病、某些癌症和其它疾病.胃肠道脂肪酶抑制药物是新一代的减肥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选择性的抑制胃肠道胰脂肪酶的活性,减少小肠脂肪的吸收,达到减肥效果,其中赛尼可(奥利司他)[1]为第一个上市的此类药物.但对于它的实验室研究[2],国内外文献很少有这方面的报道,故建立一个简易有效的肠道脂酶抑制剂动物筛选方法,为开发此类药物提供依据.

    作者:冯芳;刘俊;丁志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抗组胺药敏感性的细胞色素P450研究进展

    HP450具有细胞色素P450特征和抗组胺药敏感的双重性,它在不同的大鼠肝脏疾病模型中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与肝脏疾病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肝癌发生过程中HP450基因的转录及表达均发生了变化.HP450有可能作为诊断肝癌的新指标,在预防和治疗肝癌中可能作为一个新靶点.

    作者:张毅民;王乃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吗啡依赖对大鼠伏隔核神经甾体和氨基酸递质的影响

    目的利用大鼠吗啡依赖模型,观察吗啡依赖及戒断对大鼠伏隔核中神经甾体和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影响.方法腹腔注射递增剂量的盐酸吗啡使雄性SD大鼠形成吗啡依赖,并用纳洛酮催促戒断.分离吗啡依赖和戒断大鼠的伏隔核.经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法提取脱氢表雄酮、孕烯醇酮、别孕烯醇酮、脱氢表雄酮硫酸酯和孕烯醇酮硫酸酯,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系统检测其含量.采用柱前衍生-电化学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氨酸、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纳洛酮催促戒断时,吗啡依赖大鼠伏隔核脱氢表雄酮硫酸酯的水平下降(P<0.05),孕烯醇酮(P<0.01)和谷氨酸(P<0.05)水平均升高.结论吗啡戒断时大鼠伏隔核的谷氨酸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伏隔核中的内源性神经甾体在吗啡依赖和戒断的形成中发挥作用.

    作者:吴红海;王娜;侯艳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11,12-EET对在体大鼠正常及再灌注心肌JNK1/JNK2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11,12-环氧二十碳三烯酸对再灌注心肌JNK1/JNK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与心肌保护作用的关系.方法制备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模型,动态观察心功能的变化;实验后取心肌,用Western-Blot法测定心肌JNK1/JNK2的表达.实验分①正常组(Norm);②假手术组(Sham);③缺血再灌注组(I/R);④短阵缺血预处置组(SI+I/R);⑤11,12-EET预处置缺血/再灌注损伤组(EET+I/R).结果再灌注30 min,I/R组+dp/dtmax、-dp/dtmax和LVDP均低于Sham组、SI+I/R组和EET+I/R组(P<0.05);而I/R组大鼠心肌JNK1/JNK2磷酸化表达高于Sham组、Norm组及EET+I/R组(P<0.05),EET+I/R组与Sham组间;SI+I/R组与I/R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11,12-EET具有保护心功能的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JNK1/JNK2的表达.

    作者:郝刚;王红霞;芦玲巧;曾翔俊;张立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小檗碱对离体阴茎海绵体NO-cGMP信号通路的调控

    目的观察小檗碱(berberine,Ber)对离体的阴茎海绵体平滑肌肌条的舒张效应及其对NO-cGMP通路的调控.方法采用离体平滑肌张力记录技术观察L-NAME和L-Arg等对Ber舒张离体阴茎海绵体平滑肌肌条的影响;通过逆转录酶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大鼠阴茎海绵体中eNOS和iNOS mRNA的表达.应过125I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不同浓度的Ber对离体家兔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组织中cGMP水平的影响.结果①在离体阴茎海绵体平滑肌标本上,Ber舒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的EC50为6.20 μmol·L-1②当NO合酶抑制剂L-NAME (0.1 mmol·L-1)存在时,Ber的大舒张效应由100%降低到 84% ±3.4%.当加入L-Arginine(1 mmol·L-1)时,可部分对抗L-NAME的作用,小檗碱对海绵体的大舒张效应可恢复到96%±4.5%.③Ber (1,10 μmol·L-1)浓度依赖性地增强ACh引起的舒张效应,ACh的大效应分别由72%±3.6% 升高到81%±5.4%或93%±6.3%.④Ber孵育海绵体组织mRNA 1 h和3 h.用药后eNOS mRNA表达较之对照组增加,Ber孵育1 h组eNOS基因mRNA增加了40%,3 h组增加了66%(n=5,P<0.01).但是,相同条件下,Ber 对iNOS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无影响.⑤Ber 能直接升高cGMP 的含量(P<0.05),EC50为1.75 μmol·L-1.在cGMP激发剂硝普钠(SNP)存在下,Ber能显著提高海绵体组织中cGMP浓度(P<0.01),促进cGMP生成的EC50分别为1.32 μmol·L-1.结论 Ber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与其对NO-cGMP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有关,增加eNOS的mRNA表达,提高阴茎海绵体平滑肌中cGMP的浓度,从而舒张海绵体,增强阴茎勃起功能.

    作者:谭艳;汤强;胡本容;向继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鞘内注射哌唑嗪对氯胺酮抗伤害作用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脊髓α1受体和氯胺酮(Ket,37.5 mg·kg-1,ip)抗伤害作用的关系.方法 用热水甩尾法观察大鼠鞘内预先注射α1受体拮抗剂哌唑嗪(Pra,10,30 μg)对Ket抗伤害作用的影响.并用c-fos基因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Ket对痛刺激诱发的大鼠脊髓c-fos表达的调节作用及鞘内预先注射 Pra(30 μg)对Ket调节作用的影响.结果 鞘内单独注射各剂量 Pra对动物痛阈均无明显影响(P>0.05), 鞘内预注Pra (10 μg)对Ket抗伤害作用无明显影响(P>0.05).而鞘内预注 Pra(30 μg )则可明显减弱Ket抗伤害作用(P<0.05).痛刺激前给予Ket明显减少背角各层F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数量(P<0.05),Ket对痛刺激诱发的脊髓Ⅰ-Ⅳ层c-fos表达的抑制作用可被鞘内预注Pra所减弱(P<0.05).结论 脊髓α1受体参与Ket抗伤害作用.

    作者:葛志军;戴体俊;曾因明;段世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哌芳安他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新化合物哌芳安他对大鼠离体工作心脏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对离体工作心脏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方法在大鼠离体工作心脏模型上观察低、中、高三个剂量组哌芳安他(浓度分别为10-6 mol·L-1、10-5 mol·L-1、10-4 mol·L-1)对各项心功能参数(HR、LVSP、+dp/dtmax、LVEDP、-dp/dtmax及Vmp)的影响,在大鼠离体缺血再灌注心脏模型上观察低中高三个剂量组哌芳安他预处理后,对再灌注后各心功能指标的影响,并检测再灌注后心肌组织中MDA、LA含量及SOD活性.结果在离体工作大鼠工作心脏模型上,高剂量哌芳安他可以改善+dp/dtmax 及-dp/dtmax,预处理后,三个剂量组均对缺血再灌注后离体工作大鼠工作心脏LVSP有改善作用,中、低剂量组均表现出了改善Vmp及+dp/dtmax和LVEDP的作用(P<0.05)或趋势.同时,哌芳安他可以升高心肌组织SOD活性,并可降低心肌组织中MDA水平,但对LA水平无影响.结论哌芳安他可以轻度改善大鼠离体工作心脏的舒缩功能,预处理后,能明显改善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离体工作心脏的功能,并可以显著改善心肌组织的抗氧化能力,从而表现出明显的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作者:余保瑞;龙超良;夏云峰;刘同库;汪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反应停的抗新生血管形成及抗肿瘤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反应停的抗新生血管形成及抗肿瘤作用.方法在HUVECs中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电镜观察细胞死亡类型,流式细胞仪定量细胞凋亡率;用鸡胚尿囊膜模型观察新生血管形成;肉瘤S180小鼠体内模型观察反应停的抗肿瘤作用,并通过免疫组化观察反应停对肿瘤组织微血管数的影响.结果反应停对HUVECs有直接抑制作用,IC50为(22.91±1.74) μmol·L-1;经反应停作用48 h后的HUVECs,随剂量增加,电镜下可见核不规则,染色体浓集,空泡状内质网及凋亡小体等不同时期细胞凋亡现象;流式细胞检测显示反应停可依剂量诱导HUVECs凋亡或坏死;鸡胚尿囊膜新生血管形成模型中,反应停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阳性率随剂量而增加;小鼠S180肿瘤移植模型中,反应停单独使用,虽可明显减少肿瘤血管密度, 无抑制肿瘤生长作用;与环磷酰胺联合使用,可减少环磷酰胺用量,与环磷酰胺有协同抗肿瘤作用.结论反应停有抗新生血管形成作用,单独应用对小鼠S180肿瘤无抑制作用,但与环磷酰胺有协同作用.

    作者:杜钢军;林海红;许启泰;王敏伟;杨义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高亲和力IgE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及其相关的抑制性受体

    作者介绍了高亲和力IgE受体介导I型超敏反应,其活化后的信号传导通路,及其相关的抑制性受体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FcγRIIβ、PIR-B、SIRPα、CD81及MAFA.对高亲和力IgE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和其相关的抑制性受体的研究将有可能发现对抗Ⅰ型超敏反应的新靶点,从而有助于过敏相关疾病的治疗.

    作者:孙仁山;陈晓红;冉新泽;程天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HSP70在经热应激预处理后减少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热应激预处理能够减少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以期寻找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措施.方法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42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①正常对照组(N);②槲皮素组(Q):腹腔注射槲皮素(quercetin,7 mg·kg-1);③肝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组(I);④热应激预处理组(H+I):缺血再灌注前16 h给予热应激预处理;⑤槲皮素+热应激预处理组(Q+H+I):缺血再灌注前16 h先给予槲皮素腹腔注射(7 mg·kg-1)再给予热应激处理;⑥槲皮素+缺血组(Q+I):缺血再灌注前16 h给予槲皮素腹腔注射(7 mg·kg-1).观察以上各组大鼠在肝脏缺血再灌注6 h后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 HSP70)的表达,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及肝脏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大鼠肝脏HSP70表达由高到低依次为:H+I组、I组、Q+H+I组、I+Q组、Q组、N组;而检测血清ALT、AST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Q+I组、I组、Q+H+I组、H+I组、Q组、N组;肝脏组织形态学的改变显示与上述血中ALT、AST含量变化相对应.结论 HSP70在经热应激预处理后减少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赵祯;安冬艳;秦丽娟;曹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中国药理学通报杂志

中国药理学通报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药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