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地;曹月红;刘凤斌
目的:初步筛选出逍遥散抗大鼠肝纤维化的活性部位。方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逍遥散提取物不同洗脱部位对肝纤维化大鼠ALT、AST、γ-GT、TBIL/HA、LN、PCⅢ、Ⅳ-C的影响。结果:20%醇洗脱组的ALT、AST、γ-GT,50%醇洗脱组的ALT、AST、γ-GT、TBIL、HA、LN、PCⅢ、Ⅳ-C,80%醇洗脱组的ALT、γ-GT、HA下降明显,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结论:50%醇洗脱组的效果优于水洗组、20%、80%醇洗脱组,此部位为逍遥散抗大鼠肝纤维化的活性部位。
作者:王业秋;任燕冬;刘海洋;张宁;陈巧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针对直结肠癌相关基因bcl-2,观察灵芪胶囊抑制肿瘤作用机理。方法: SW480细胞体外培养,应用real-time PCR检测bcl-2 RNA的含量。结果:灵芪胶囊抑制bcl-2 mRNA表达。结论:灵芪胶囊具有抑制人源性直结肠癌SW480细胞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bcl-2有关。
作者:刘玉斌;苏慧;尹蕊;李环;苏云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通过对段富津教授治疗不寐的验案进行分析,以示段富津教授的临证思路和辨证方法,以期为临床上治疗不寐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作者:梁雪;辜炳瑞;范睿;段富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本文在总结近十几年国内主要文献的基础上,从白花蛇舌草抗肿瘤作用的基因表达、细胞凋亡、热休克蛋白70等方面,较为详细的综述白花蛇舌草抗肝癌作用分子机制,目的是为更好地帮助广大科研工作者进行后续的研究,避免重复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艳杰;王扬;李明珠;李冀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开心散源自《备急千金要方》,由唐朝孙思邈编录。主治心神不宁、焦虑不安、多梦失眠等证候,是益气宁心,安神健智的代表方剂。近年来,随着社会老年化现象日益严重,以开心散为首的益智类方剂备受人们关注。本文介绍了开心散的研究进展情况,及其药理作用机制,临床运用等方面的现状。
作者:刘畅;张爱华;王喜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缺血性中风早期不同中医证型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对肢体运动功能损伤、弛缓性麻痹及肢体痉挛的影响,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对1049例缺血性中风早期患者按美国国立研究院NIH-SS量表、简式FMI评分量表、弛缓性麻痹评分量表和修正的Ashworth在发病的当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进行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入组当天中医各证型与痰病相关的证型NIHSS损伤,依次为痰热腑实证、痰热内闭证、痰湿蒙神证和风痰瘀阻证;经治疗,第21天后多证型逐渐减轻,其中以风痰瘀阻型改善佳。②入组当天中医各证型肢体运动功能受损不重,功能好的是风痰瘀阻证,差的是痰热腑实证;经治疗第21天后本组病人FMI积分上调,病情逐渐减轻,疗效佳的是阴虚风动证,差的仍是痰热腑实证。③入组当天中医各证型中发生弛缓性麻痹多的是风痰瘀阻证(256例,52.03%);经过治疗第21天后发生率虽然下调,仍以风痰瘀阻证居首位(135例,47.5%)。④入组当天,中医各证型发生肢体痉挛中仍以风痰瘀阻证为多(381例,60.80%);经治疗第21天风痰瘀阻证发生不减反增,仍高居各证型之首(469例,61.87%)。结论:①缺血性中风早期以痰热腑实证导致神经功能缺损和肢体功能损伤为严重,而与痰不相关的中医证型损伤较轻。②缺血性中风早期自始至终以风痰瘀阻证发生弛缓性麻痹和肢体痉挛的患者重,且到21天风痰瘀阻证发生肢体痉挛不减反增(169例,61.87%),仍居高不下,应引起注意。
作者:孙岸弢;王永炎;谢雁鸣;孙伟正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痰热清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气指标的影响,优化临床治疗效果。方法:10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选入临床研究,按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包括抗感染、解痉平喘、化痰、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痰热清治疗,14 d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情况,采用全自动血气分析仪检测动脉血气,使用肺功能仪监测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FEV1%)。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呼吸困难、咳嗽咯痰、哮鸣音的总有效率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PaCO2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aO2、FEV1、FEV1%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PaO2、FEV1、FEV1%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痰热清有助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改善肺通气与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余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现在治疗肝损伤的药物多认为与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有关,树莓(覆盆子)中富含花青素、鞣化酸、黄酮、抗坏血酸等抗癌、抗氧化物质,对肝脏有保护和治疗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综述树莓对肝损伤起作用的相关提取物的机制,树莓以及同科属植物的抗肝损伤的研究现状,为今后树莓的研究和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韩晓波;陈晶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制备刺五加注射液小分子人工抗原,并对不同方法得到的人工抗原进行鉴定,为进一步探讨刺五加注射液的过敏反应物质基础及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 BSA )为载体蛋白,分别选择曼尼希法和物理孵育法制备刺五加注射液人工抗原,并采用紫外扫描及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鉴定。结果:经紫外扫描及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曼尼希法与物理孵育法均可成功制备刺五加注射液人工抗原。结论:成功制备了刺五加注射液人工抗原,为课题组后续探讨刺五加注射液的过敏反应物质基础及机制奠定基础。
作者:冯宇飞;井中旭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九针十二原》是《灵枢经》卷一之首篇,文章对针灸的理、法、方、穴作了纲领性的阐述,特别是着重辨证论治的针术。九针十二原第一主要论九种不同形态针具的名称和功用,以及人体十二原穴的治疗意义。故取篇中“九针”和“十二原”之文,以“九针十二原”命篇。本文从九针的选用,用针的基本原则,十二原穴的作用及针刺治病的效应等方面总结概括其学术思想,这些为后世针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未艾;常小荣;章海凤;刘密;张国山;林海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用不同极性的溶剂对胡柚果肉进行依次分离,得到5个不同极性组分,将不同极性组分进行促进3 T3-L1脂肪细胞葡萄糖消耗、降低白细胞介素-6和游离脂肪酸分泌的活性组分的筛选及其机制的研究。方法:采用溶剂法将胡柚果肉分离成5个不同极性的组分;诱导分化3 T3-L1脂肪细胞,成熟后添加不同浓度的提取组分作用48 h,检测细胞培养液中葡萄糖、细胞白介素-6和游离脂肪酸含量,比较加药培养前后的葡萄糖、细胞白介素-6和游离脂肪酸含量,筛选出具有促进3 T3-L1脂肪细胞葡萄糖消耗、降低白细胞介素-6和游离脂肪酸分泌的活性组分。结果:胡柚果肉中极性组分占(88.96±2.34)%,而非极性组分的含量较少,胡柚果肉石油醚组分、二氯甲烷组分、乙酸乙酯组分和水组分均能显著促进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二氯甲烷组分、乙酸乙酯组分、正丁醇组分和水组分能够显著降低脂肪细胞白介素-6和游离脂肪酸的水平。结论:胡柚果肉可通过促进3 T3-L1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消耗,降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游离脂肪酸水平调节血糖。
作者:褚武菁;张俊;陆胜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扶正解毒法干预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简称HR-HPV)感染的临床疗效及患者体内血清IL-6的变化,探讨扶正解毒法干预宫颈HR-HPV感染的临床价值及作用机制。方法:将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状病毒感染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中药联合组(口服扶正解毒汤联合外用清毒散),单纯中药上药组和西药上药组(α-干扰素),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HR-HPV病毒载量及血清IL-6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中药联合组分别与对照组中药上药组、西药上药组比较,症状、体征积分下降更明显,说明中药联合组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体征评分,且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中药联合组与对照组中药上药组、西药上药组比较,病毒载量下降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联合组能显著降低HPV载量值,且明显优于对照组中药上药组和西药上药组;三组治疗前血清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联合组血清IL-6下降明显,而中药上药组和西药上药组无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扶正解毒法能有效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状病毒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阻断宫颈疾病进展。
作者:叶利群;楼凯凌;陈嫣;蒋婴 刊期: 2014年第03期
韩新民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儿科医教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思路新颖独特,疗效显著。今撷取韩新民教授儿科验案三则,以飨读者。
作者:王店云;韩新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康脉软胶囊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61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康脉软胶囊治疗组(31例)和通塞脉片对照组(30例)。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结果:康脉软胶囊对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有较好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动脉硬化闭塞症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途径。
作者:吕勃川;张百亮;王卓君;赵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通里穴对对不同性别青年人RMSSD和LF norm的影响,探讨针刺通里穴对迷走神经的的影响。方法:选择心率变异性正常的健康男女青年各20人,在特定条件下,针刺通里穴,并在针刺前5min、针刺时留针10min、出针时以及出针后10min,检测男女HRV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针刺前后男女青年RMSSD和LF norm与针刺前相比均改变,捻针时持续增高,直至出针后5 min持续增高,男女组间相比且男女变化有差异,P<0.05。结论:针刺通里穴可使迷走神经功能增强,女性变化大于男性。
作者:王欣波;邵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各时段子宫微循环的影响,探讨刺激量与针刺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将动情间期的SD( Spraguc Dawlcy )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是盐水组、模型组、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刺激量B组(期望“不得气”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针刺组采用全身冷冻(-25℃环境下冷冻4 h/天/5天)配合激素注射方法(每日给予大鼠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连续10天,末次给药1h后,腹腔注射缩宫素2U/只),制备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盐水组连续10日皮下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末次给药1h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U/只。针刺组于第10日以不同刺激量针刺双侧“三阴交”穴20 min。采用XW-B-3冷光源微循环显微检查仪观察各组大鼠子宫微循环在不同时段的变化。结果: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各时段的微血管管径、毛细血管管径(除40 min、60 min外)明显收缩( P<0.01)、流态减慢或停滞( 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刺激量A组各时段的微血管管径、毛细血管管径(仅5min、10min、20min、30min)明显扩张(P<0.01或P<0.05),各时段流态明显改善( P<0.01或P <0.05)。刺激量B 组微血管管径在30min 出现明显扩张( P <0.01),微血管清晰度(仅50min、60min)有所改善(P<0.05);与刺激量B组比较,刺激量A组各时段的微血管管径,毛细血管管径(仅5min、10min、20min、30min)明显扩张(P<0.01或P<0.05),流态(除50min、60min外)明显改善(P<0.01或P<0.05)。结论:针刺可以改善子宫微循环障碍,不同针刺刺激量对子宫微循环的作用存在差异,刺激量A组针刺疗效显著优于刺激量B组,处于较强得气状态,间接说明了得气对针效的重要性。
作者:沈小雨;郭孟玮;杨佳敏;赵雅芳;许咏思;罗丽;齐丹丹;张玲;申松希;李晓泓;朱江;任晓暄;张露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本课题紧紧围绕着NF-κB/IκB-α通路观察补阳还五汤对AD模型大鼠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从分子水平探讨补阳还五汤对AD的神经细胞作用机制。方法:将70只Wistar雄性大鼠分为7组:补阳还五汤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空白组、假手术组以及模型组,每组10只。采用大鼠单侧海马区定向注射Aβ1-40复制AD动物模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观察NF -κBp65mRNA、IκB-αmRNA和 BACE1 mRNA 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补阳还五汤能升高 AD 大鼠海马区 IκB -αmRNA基因的表达,减少NF-κBp65 mRNA及BACE1 mRNA基因的表达。结论:补阳还五汤对AD大鼠的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减少AD大鼠的核转录因子NF-κBp65的表达,同时抑制BACE1的转录和翻译而实现的。
作者:薛剑;周忠光;姜波;杜徽;李宝龙;严妍;韩雪燕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刘以敏灵活运用钱乙的方剂治疗多种小儿疾病,用药攻不伤正,补不滞邪,或寒热并投,或消补兼施,多获良效。
作者:何平;钟涛;金莉花;杨若俊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结合脾、胃经腧穴排刺治疗脾虚湿盛型肥胖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90例脾虚湿盛型肥胖患者进行分组治疗,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单纯针刺组、排刺埋线组及电针组,分别给予相应治疗,观察腧穴排刺结合穴位埋线法减肥的疗效。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腰围、体重、BMI与同组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排刺埋线组治疗后腰围、体重、BMI与电针组和单纯针刺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排刺埋线、单纯针刺及电针疗法对于脾虚湿盛型肥胖均有一定疗效,但排刺埋线组治疗效果优于针刺组及电针组,它能通过降低饥饿感、促进脂肪代谢、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作者:张迪;邓俏;张梅莹;单芳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统计建国后中医治疗流感样病例常用药物,分析不同季节用药特点,以便为不同季节流感及流感样病例的治疗提供思路。收集建国后治疗流感样病例的验案,应用SQLServer2005建立病案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总结用药规律。统计结果发现冬春季解表清热药出现多,夏季以清热祛湿药为主,秋季除清热解表外,还可见补虚药。
作者:李悦;王秀莲;张建勋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