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丁香酚与丁香油薄层色谱鉴别

陈星霞;黄鑫

关键词:丁香酚, 丁香油, 薄层层析
摘要:丁香油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bunb花蕾提取的油,丁香酚系由丁香油经碱溶解后用酸析出分离得的单体.丁香酚具有消炎、止痛及驱风作用.口腔科常作为牙科填充材料及补齿消毒剂.由于丁香油与丁香酚在形状颜色、气味及理化性质基本相似,所以,近来市场上有用丁香油假冒充丁香酚出售,单凭一些理化检定方法很难将两者区别开,经研究,采用薄层色谱法可快速、准确、简便、直观将两者区别开,此法可供口腔科药物的快速分析.
海峡药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复方磺胺甲口恶唑致左上唇固定药疹1例

    患者男,33岁.1993年曾多次服用SB、SMZCO(均为1.0,1日2次)都未发现不良反应.1999年因肾孟感染,在药店购买并服用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片1.0,1日2次,碳酸氢钠片1.0,1日2次,共3d.服药的次日,其上唇出现瘙痒、麻木、肿胀和灼痛,但继续服药.第三天左上唇灼痛加重,并呈棕褐色,聚起米粒样水泡.而后灼烧痛随着减轻,唇部颜色转为褐黑色,第五天水泡破裂,1周后肿胀和灼烧痛消失.3周后颜色开始减退,6个月后左右上唇还有明显的色泽区别.

    作者:朱功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口服平消胶囊致不良反应1例

    患者,女,37岁,因双侧乳房胀痛1年,近日痛甚,来院就诊.乳腺红外线扫描诊断为双侧乳腺小叶增生.患者自述过去曾服用过天冬素片、逍遥丸、百消丹等药物,但疗效甚微.

    作者:林燕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苯妥英钠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置

    苯妥英钠(phenytoin sodium)是临床上常见的抗癫痫药,长期服药后常见眩晕、头痛、恶心、呕吐、厌食、皮疹等反应.随着临床上的广泛使用,不断出现一些少见的不良反应,现将其在1990~2000年<中国生物医学光盘>上出现的报道综述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作者:温预关;廖日房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因特网上医药学信息资源的收集和利用

    本文结合笔者网上查询信息的实践,浅谈专业图书馆如何收集利用因特网上信息资源为读者服务.

    作者:廖大娟;魏可雄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积极开展药理学实验设计,以培养高素质药学专科人才

    课题设计是中、高级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我校药学大专班学生在实习时才做一次课题设计,并作为毕业论文进行答辩.由于在校中从未开展过课题设计,因此在实习中面对课题往往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有些课题是带教老师已事先设计好,只是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而已,这就失去了做课题的意义.因此,为了加强药学专科学生素质的培养,我们在药理学实验课题中开设实验设计课.

    作者:邱腾颖;潘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中药白芥子研究概述

    白芥子在中医临床上应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我国历代的医古文献对其均有描述,但对其成分及药理学,毒理学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试就后者及白芥子的一些新的临床应用及其潜在的药用价值作一综述.

    作者:欧敏锐;吴国欣;林跃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复方壳聚糖降脂胶囊的研制

    用正交试验法筛选决明子降脂成分的提取工艺,确定复方壳聚糖胶囊制备方法,以大黄酚为指标成分制订胶囊质控方法.结果表明决明子经粉碎过18目筛后,采用布袋包水煎1h适合于决明子降脂有效成分的提取;以决明子降脂成分提取物干浸膏与壳聚糖制成胶囊,符合中国药典有关胶囊剂通则要求;HPLC法测定5批胶囊大黄酚含量为0.07%~0.09%.复方壳聚糖降脂胶囊制备工艺稳定,质量可控.

    作者:董爱森;徐榕青;林凌;郑梅;李双官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活性炭对红豆杉细胞褐变的抑制

    本文研究了活性炭对红豆杉细胞悬浮培养褐变的抑制,优化出活性炭培养基,确定了活性炭加入的佳时间为对数生长期,并与另一种吸附剂PVP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活性炭主要是通过吸附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的有害代谢产物而发生作用的.

    作者:梅兴国;董妍玲;潘学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榄香烯乳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近展

    榄香烯乳是一种有效抗恶性肿瘤药物.本文主要阐述它的药理作用、药物动力学、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临床上为了降低其化疗药物的毒性,常与顺铂、足叶乙甙、长春新碱、阿霉素等化疗药物联合应用.

    作者:徐雪香;庄志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补骨脂及伪品的鉴别

    补骨脂为常用中药,是豆科植物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 L.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补阳、固精、缩尿、止泻等功效.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伪品苘麻子及猪屎豆,由于药材个小、形状相似,常误用.苘麻子为锦葵科植物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i Medic.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清湿热、解毒、退翳等功效;猪屎豆为豆科植物猪屎豆Crotalaria mucronata Desv.的干燥种子,具有抗癌功效,但对肝脏有害,易引起中毒.为了能够快速、准确的鉴别此类药材的真伪,采用性状、显微、理化对其进行了鉴别,实验结果较为理想,现将鉴别方法简介如下.

    作者:杨明容;陈丽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类固醇激素在体外对肿瘤细胞bcl-2表达及端粒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探讨类固醇激素对端粒酶活性调节的机制及bcl-2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采用PCR-ELISA方法检测类固醇激素作用前后KS、SGC端粒酶活性的改变,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说明乙烯雌酚显著增强KS、SGC端粒酶的活性,丙酸睾丸酮和乙烯雌酚不同程度增强bcl-2蛋白表达.

    作者:刘芬;林贤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安宫牛黄片中胆红素的含量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安宫牛黄片中胆红素的含量.色谱条件:YWG-C18柱;流动相:氯仿-甲醇-N,N-二甲基甲酰胺(55∶45∶5);检测波长:451nm.回收率为99.01%.本法重现好,准确度高,时间短.

    作者:唐元军;林美珍;周仰青;施夏蓉;洪可俊;张伟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盐酸麻黄碱滴鼻液的旋光定量法

    本人根据盐酸麻黄碱具旋光的性质,试用旋光法直接测定盐酸麻黄碱滴鼻液的含量.结果表明浓度在2~14mg*ml-1范围内浓度与旋光度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9,并将旋光法与银量法、非水溶液滴定法、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结果满意.

    作者:李临洮;张淑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口服阿莫西林致过敏休克1例

    阿莫西林是一种较新型抗生素,我科收治服用该药致过敏性休克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叶丽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仙桃草的显微鉴别

    仙桃草,别名为蚊母草,为玄参科婆婆纳属植物(veronia pereprina L)的带虫瘿全草.在福建、江苏、浙江、安徽和江西等省均有分布.在福建省,尤其是闽南、闽西资源十分丰富.当地惯称八卦仙桃草,接骨仙桃等,民间应用广泛.现已收入<中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该药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止血补血消肿的作用.单味药用于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产后恶露不尽等病证效果确切.如与当归,地黄等组成复方疗效尤为突出.其主要化学成份为木犀草素(lution),金圣草素(chrysoerial),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香草酸(Vanillicacid),甘露醇(mannitol)等.

    作者:林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金属离子对蚯蚓CAT、GSH-Px及SOD酶活性的影响

    本文研究了几种金属离子在体内、外对蚯蚓CAT、GSH-Px及SOD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Zn2+、Fe3+、Mn2+在体外对蚯蚓CAT有抑制作用、Mg2+、Hg2+、Cd2+则对其有激活作用,但在体内Zn2+、Fe3+则转变呈激活作用;Zn2+、Fe3+、Mn2+等在体外对蚯蚓GSH-Px呈抑制作用,在体内24h对其也呈抑制作用,但48h却表现为激活作用;Zn2+、Fe3+、Mn2+、Hg2+等在体外对蚯蚓SOD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0%~30%,但在体内却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激活作用.

    作者:林少琴;兰瑞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均匀设计法在筛选巴布膏剂基质处方中的应用

    采用均匀设计法,以感观、粘度、持粘力、剥离强度为指标,对巴布膏剂基质进行实验研究,确定巴布膏剂基质的佳配比为:聚丙烯酸钠:聚乙烯吡咯烷酮:羧甲基纤维素钠=4.3∶1.5∶1.

    作者:陈穗;陈胜辉;曾婷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牙髓失活剂含量测定法的改进

    牙髓失活剂(亚砷酸糊剂)的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砷,质量标准含量测定方法[1]为碘酸钾滴定法,该法操作不便,反应终点不好观察,经实验改用碘滴定法,取得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达梅;陈国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关于龙胆草口服剂量的探讨

    龙胆草是较常用的中药,为龙胆科(Gentian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龙胆(Gentiana scabra Bunge)或三花龙胆(Gtriflora Pall),以干燥根茎入药(以根为主).药典记载其性味: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功能,用量为3~6g[1].

    作者:孙皎月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卡那霉素引起血小板下降2例

    1 病例介绍例1,患者林××,男性,3岁,因发热、咳嗽,应用卡那霉素(有青霉素过敏史)0.15g,1日2次,次日患儿突然出现全身皮下散在性出血点.体温:腋下36.7℃,咳嗽症状减轻.查体:神志清楚,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咽喉无红肿,两侧扁桃腺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正常,心脏(一),肝脾未触及.

    作者:陈立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海峡药学杂志

海峡药学杂志

主管: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中国药学会福建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