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阳
目的:研究分析健康教育对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治疗的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者96例患者,将其动态随机化分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患者白内障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护理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白内障相关知识掌握率(83.33%)、护理依从率(93.75%)和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P小于0.05。结论对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者加强健康教育后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白内障相关知识掌握率、护理依从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于晓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病理特点和临床诊断方法。方法对收治的100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实施临床病理诊断,并在其手术切除标本后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的甲状腺乳头状癌87例、滤泡癌8例、髓样癌5例。甲状腺微小癌中单侧90例,双侧10例,出现周围淋巴结转移患者数量7例。对患者实施螺旋CT诊断后的检出率和病理诊断率之间差异不明显, 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状腺微小癌的类型中,乳头状癌是为常见的一类,单侧患者常见。在诊断过程中使用螺旋CT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但仍需结合组织结构和细胞学形态进行诊断。
作者:孙虓;白阳;程新宇;王翠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究非淋菌性宫颈炎采用盐酸环丙沙星栓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非淋菌性宫颈炎患者67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单纯采用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环丙沙星栓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病原体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非淋菌性宫颈炎采用盐酸环丙沙星栓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用药后患者不良反应少,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孙蕊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对中医整体护理观应用在糖尿病护理中的效果展开观察与探究。方法将收治的92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采取临床常规护理干预,后者则应用中医整体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与评价。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控制良好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社会生活受到疾病的影响、焦虑障碍及抑郁障碍等生活质量评分则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将中医整体护理的观念应用在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可根据病因展开针对性的护理操作,有效调节患者的身体机能,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王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究分析皮瓣修复治疗手及前臂皮肤烧伤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接收的100例前臂与手部皮肤烧伤瘢痕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患者采取腹股沟皮瓣瘢痕修复进行治疗,对照组则参照股前外侧皮瓣瘢痕修复治疗手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皮瓣存活率(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且皮下感染率(6.00%)明显低于对照组(16.00%),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满意度(96.00%)远远高于对照组(74.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手及前臂皮肤烧伤瘢痕应用皮瓣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其中腹股沟皮瓣修复治疗能够明显提高皮瓣存活率,且皮瓣断蒂时间较短,皮下感染率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张琪;张斌;关颖;王朋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究持续气道雾化在食道癌术后患者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60例行食道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实施持续气道雾化方式进行术后护理,对照组实施传统雾化吸入方式进行术后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时间(2.8±0.6)天短于对照组患者的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时间(3.5±0.4)天,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咳嗽咳痰时间(3.1±1.5)天短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咳嗽咳痰时间(2.4±1.7)天,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食道癌术后患者,进行持续气道雾化吸入,可以促进患者更好的排痰及肺复张,有效减少患者咳嗽咳痰时间、缩短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时间,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术后恢复效果。
作者:黄菊珊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究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腰椎结核疗效的差异。方法分析2009年2月~2015年7月行腰椎结核手术治疗的患者92例,A组(前路手术组)22例,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前后路联合手术组)32例,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内固定术;C组(后路手术组)38例,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跟踪随访6~24个月。记录患者术前、术后两周、3个月Cobb’ s角、ESR值变化情况,术前、术后Frankel分级的改善情况,以及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并进行相互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病情得到缓解。三组患者术前后的Cobb ’ s角、ESR值差异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C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比A、B组低( P<0.05)。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前路术式、前后路联合术式在治疗腰椎结核上均能取得目标疗效。但后路术式患者的住院天数少、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是更优的手术方式。
作者:孙海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心理护理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方法以进行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护理过程中使用常规护理和在此基础上的心理护理两种方式,探讨食管癌患者在手术前后心理护理的方法及其对患者产生的影响。结果对食管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同时,将心理护理贯穿于常规护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在食管癌手术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采用全程心理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消极心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作者:孙静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全麻术后早期雾化吸入是否可以有效缓解气管插管病人术后咽痛。方法将口腔科收治的50例患者随机分科研组和对照组。科研组口腔手术病人术后苏醒回室立即雾化吸入,对照组口腔手术病人常规术后6~8 h雾化吸入。结果科研组无不良反应发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治疗效果有效。结论气管插管全麻患者于苏醒早期雾化吸入氧气可以提高疗效缩短咽痛时间,并且安全可靠。
作者:李晓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三维护理管理模式在提高危急重患者院前急救质量中的效果。方法收集160例危急重患者院前急救患者,数字抽取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有患者80例,观察组入院转运急救实施三维护理管理模式,对照组则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急救成功率87.50%,与对照组的77.50%比较,差异显著( P<0.05);观察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5%,对比差异显著( P<0.05)。结论三维护理管理模式可促进院前转运时急救护理的顺利完成,提高急危重症患者安全性及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刘红霞;严玉兰;袁少枝;劳素银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究盐酸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01月~2016年02月接受冠脉介入术治疗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及术后口服阿司匹林和波立维等药物,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只在手术中给予肝素治疗,观察组使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观察两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手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情况,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TIMI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血小板的活化度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8.33%(5/60),对照组患者中出血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0.00%(6/60),两组患者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差别不大,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作者:张刚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在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患者心理焦虑抑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收治的间质性膀胱炎发生膀胱疼痛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聚焦解决模式进行干预,对照组则通过常规心理护理进行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干预前后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得分及治疗依从性。结果干预后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干预前( P<0.05),干预后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干预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得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观察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得分低于干预后对照组( P<0.05)。结论聚焦解决模式能有效改善间质性膀胱炎导致膀胱疼痛综合征患者焦虑与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作者:魏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分析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收治的409例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对患者资料、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细菌培养检测阳性率为60.77%,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多;操作原因所占比重大,其次为肠道原因。结论重视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给予存在高危因素患者重点关注,是保障行腹膜透析治疗预后的关键。
作者:郭丽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究细节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效果,并对效果进行评价。方法研究中选择神经内科收治的9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7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方式,干预组采用细节管理方式,对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干预组的健康教育、护理态度以及护理技术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各项数据比较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的满意人数32例,护理管理满意度为68.1%,干预组的护理满意人数有41例,护理管理满意度为87.2%,87.2%>68.1%,干预组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各项数据比较差异性比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神经内科患者采用细节管理的方式,其效果明显,患者对其满意度比较高,能减少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经费,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成越;施丽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对ARK5、MMP-2、MMP-9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进行探讨,同时探讨其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在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中选取110例胃癌组织石蜡标本,作为观察组,再选取11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脂质体介导法对ARK5、MMP-2、MMP-9在正常胃组织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转染入ARK5-siRNA,使用Western blot来对转染之后的ARK5、MMP-2和MMP-9的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细胞体外侵袭的能力主要通过Transwell侵袭实验来进行检测。结果在胃癌组织中,ARK5的阳性表达率为68.1%,MMP-2的阳性率表达为76.3%,MMP-9的阳性表达率为6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ARK5的表达主要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细胞分化程度和胃癌浸润程度有关( P<0.05)。转染之后体外侵袭能力有所降低,细胞组对ARK5、MMP-2、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组织中ARK5、MMP-2、MMP-9的表达具有相关性,而且ARK5和侵袭转移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胃癌的预后指标判断和化学治疗中可以将ARK5作为一个治疗靶点和判断指标。
作者:刘聪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对于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围产期采取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综合护理和常规护理,并且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综合护理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疾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围产期进行综合护理,不仅有利于患者的康复,还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疾病的复发率。
作者:梁绮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于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共120例,利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纳入患者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活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结果①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8.3%,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治疗有效率为6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自理能力及活动能力评分较护理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临床值得推荐。
作者:董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常规高频超声联合弹性成像技术在闭合性跟腱撕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近年来骨科手术确诊的48例闭合性跟腱撕裂伤患者行高频超声和弹性成像检查,详细观察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48例患者的高频超声和弹性成像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除一例漏诊外其余都做出了准确诊断,准确率大于98%。结论常规超声结合弹性成像技术能显著提高闭合性跟腱撕裂伤的诊断率。
作者:张晓青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产前瑜伽练习对孕妇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影响。方法对产前检查的孕妇使用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和斯皮尔伯格的状态-特质焦虑量进行评估筛选,参与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实验组(n=82)参加了为期两个月每周两次每次75 min时间的瑜伽课程。对照组(n=82)使用标准的产前护理的对照组。两组均在两个月的学习期后再次评估。结果实验组在瑜伽干预前后抑郁、焦虑程度明显下降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前后抑郁、焦虑程度无显著下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瑜伽可以有效的降低孕妇的抑郁、焦虑程度,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或替代药物治疗产前抑郁和焦虑的方法。
作者:张海瑛;宁海燕;马丽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究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效果影响。方法选取急诊科进行心肺复苏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实验组康复总有效率(93.3%)好于对照组(73.3%),且不良反应发生率(6.7%)少于对照组(2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心肺复苏后的患者进行急诊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康复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黄美娟;陈智萍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