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微炎症和营养不良状态的影响

徐艳梅;许传文

关键词:尿毒症, 血液灌流, 血液透析, 微炎症, 营养不良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灌流(HP)联合血液透析(HD)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微炎症和营养不良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湖北省武汉市普爱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MHD的患者80例,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单纯HD组进行常规HD 4 h,每周3次;HD+HP组在单纯HD基础上每周进行HD串联HP治疗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治疗前后采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同时观察营养指标血红蛋白(Hb)、总蛋白(TP)、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 HD+HP组hs-CRP(ng/L:5.65±2.21比13.91±2.10)、IL-6(ng/L:50.10±6.65比101.22±21.32)、TNF-α(ng/L:80.21±9.41比197.64±25.47)、Hcy(μmol/L:13.31±2.21比40.96±9.42)均明显下降(均P<0.05),Hb(g/L:106.65±22.21比92.01±12.10)、TP(g/L:62.10±22.65比51.22±11.32)、Alb(g/L:38.21±6.41比30.84±5.47)、TRF(μg/L:196.31±22.21比161.96±15.42)均明显上升(均P<0.05);但HD组上述指标变化则不明显(均P>0.05)。HD+HP组和HD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s-CRP(ng/L):5.65±2.21比13.22±1.10,IL-6(ng/L):50.10±6.65比100.32±25.24,TNF-α(ng/L):80.21±9.41比196.87±24.54,Hcy (μmol/L):13.31±2.21比37.23±8.33,Hb(g/L):106.65±22.21比94.22±13.10,TP(g/L):62.10±22.65比51.32±12.32,Alb(g/L):38.21±6.41比32.87±4.54,TRF(μg/L):196.31±22.21比162.23±15.33,均P<0.05〕。结论 HP联合HD治疗MHD可明显改善患者体内微炎症及营养不良的状态。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相关文献
  •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0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的急性sTBI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常温治疗组(NT组)和亚低温治疗组(HT组),每组20例。NT组给予常规治疗,HT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亚低温治疗。动态监测两组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期间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浓度。统计两组患者迟发性血肿、纤溶亢进、脑梗死3种常见凝血功能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于伤后3个月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评估预后。结果 NT组伤后PT、APTT、TT显著缩短,12 h达谷值〔PT(s):10.6±0.8比11.6±1.2,APTT(s):16.7±1.2比20.8±1.4,TT(s):9.8±0.8比13.6±0.8〕,Fg、D-二聚体水平于伤后显著上升,12 h达峰值〔Fg(g/L):3.2±0.9比2.5±0.8,D-二聚体(μg/L):4126.7±1170.3比873.5±140.2〕,表明NT组伤后12 h内呈现高凝状态,12 h后向纤溶亢进转变。HT组PT、APTT、TT在给予亚低温治疗后缓慢延长,于伤后12 h达峰值〔PT(s):14.4±0.9比10.9±1.0,APTT(s):45.4±1.0比20.2±1.0,TT (s):25.3±1.2比13.0±0.6〕,Fg逐渐下降,12 h达谷值(g/L:1.8±0.7比2.3±0.6),然后趋于正常水平;D-二聚体逐渐上升,12 h达峰值(μg/L:3079.8±947.6比795.6±120.7),72 h趋于正常水平,且HT组上述指标早于NT组恢复正常水平。NT组迟发性血肿的发生率高于HT组(10%比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T组纤溶亢进(5%比35%,P<0.05)和脑梗死(0比25%,P<0.05)的发生率低于NT组。HT组良好率较NT组明显升高(30%比5%,P<0.05),病死率明显高于HT组(25%比10%,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减轻sTBI患者凝血功能紊乱,降低凝血功能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sTBI患者的预后。

    作者:梁晋;祝捷;李建国;张赛;陈旭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浆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与血管外肺水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浆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水平动态变化与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重症医学科6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28 d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39例)和死亡组(23例),于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后取静脉血,分析血浆NT-proBNP水平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及其对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存活组患者入ICU 24 h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分:23.2±2.5比28.1±2.6)、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分):7.74±2.80比12.43±3.00〕及入院后72 h时血流动力学指标EVLWI〔mL/kg:7.0(6.0,8.0)比9.0(7.0,12.0)〕、血乳酸(mmol/L:3.60±2.30比10.40±2.70)和NT-proBNP〔ng/L:945.0(228.0,1246.0)比5471.0(3308.0,11174.0)〕水平均明显低于死亡组。心排血指数〔CI(L?min-1?m-2):4.23±0.85比3.31±0.74〕、全心射血分数(GEF:0.205±0.054比0.149±0.054)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NT-proBNP与EVLWI呈显著正相关(r=0.277,P=0.010),与CI、GEF呈显著负相关(r1=-0.367,P1=0.001;r2=-0.259,P2=0.017),而与GEDVI、SVRI无明显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显示,血浆NT-proBNP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结局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9±0.042,95%可信区间(95%CI)为0.786~0.952,以敏感度和特异度之和的大值1.695确定NT-proBNP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的截断值(cut-off)为2071 ng/L,在此截断值下的敏感度为81.4%,特异度为88.1%。EVLWI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结局的AUC大值0.690,截断值为7.5 mL/kg,在此截断值下敏感度为69.8%,特异度为66.7%。CI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结局的AUC大值0.785,截断值为3.48 L?min-1?m-2,在此截断值下敏感度为69.8%,特异度为66.7%。GEF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结局的AUC大值0.794,截断值为0.175,在此截断值下敏感度为76.2%,特异度为81.4%。多因素分析显示,CI和NT-proBNP水平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CI:P=0.001,优势比(OR)=9.183,95%CI为2.362~35.694;NT-proBNP:P=0.024,OR=1.000,95%CI为0.999~1.000〕。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可评价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其与EVLWI有明显的相关性,且可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作者:王锁柱;李丽娟;赵磊;盛博;古旭云;陈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再次荣获“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再次荣获“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由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是中国高等院校中第一个综合性的科学评价中心,是集科研、人才培养和评价咨询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中介性实体机构。中心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图书馆、计算机中心、图书情报研究所、数学与统计学院等单位有关学科的研究人员组建而成,是一个文理交叉的跨学科重点研究基地。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本刊在各种数据库中文献的查询方法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9年开始加入万方数据。杂志历年文章的电子版内容可到万方医学网或万方数据上进行查询或下载,万方医学网网址:www.med.wangfangdata.com.cn;万方数据网址:www.wangfangdata.com.cn。也可到本刊网站查阅电子版杂志。万方医学网查询方法:①进入万方医学网主页www.med.wangfangdata.com.cn,在网页上端选择“期刊导航”字段;②在新网页中输入刊名或ISSN、CN号后选择“中国期刊”字段并点击期刊搜索;③在新页面中点击期刊链接后则可进入期刊主页;④在期刊主页中可按年、期检索杂志内容。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电针对高血压大鼠脑梗死灶皮质与脊髓神经元数目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对易卒中型肾性高血压大鼠(RHRSP)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脑缺血/再灌注(I/R)不同时间点脑梗死灶体积与皮质、脊髓神经元数目的影响,探讨电针对脑梗死远隔损害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80只雄性SD大鼠行双肾双夹术复制RHRSP模型,采取尾动脉测压术筛选制模成功大鼠37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血压组60只、假手术组60只,再将剩余制模成功大鼠用线栓法复制MCAO模型,采用Longa 5分制法,在动物麻醉清醒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分值在1~3分的大鼠纳入实验。共有190只大鼠MCAO制模成功,从中随机抽取10只进行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确定梗死范围,将剩余的180只MCAO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假针刺组,每组60只。假手术组仅进行手术创伤;电针组在制模当天选取督脉百会和大椎穴进行电针治疗,每日1次,共28 d;假针刺组选大椎、百会穴位处给予针灸针贴肤治疗。治疗后1、7、14、28 d分别处死各组大鼠,取大鼠脑组织进行尼氏染色,检测梗死灶体积与神经元数目。结果①脑组织梗死灶体积:高血压组、假手术组未发现有梗死灶。MCAO术后1 d、7 d,模型组、电针组和假针刺组大鼠脑梗死灶体积均逐渐增大〔1 d 3组分别为(12.36±0.11)%、(12.19±0.15)%、(12.24±0.16)%,7 d 3组分别为(20.01±0.24)%、(19.54±0.61)%、(19.77±0.25)%〕,14 d、28 d,模型组、电针组和假针刺组大鼠脑梗死灶体积均有缩小趋势〔14 d 3组分别为(17.18±0.23)%、(16.96±0.11)%、(17.08±0.62)%,28 d 3组分别为(14.38±0.21)%、(13.95±0.46)%、(14.29±0.37)%〕,但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皮质区:MCAO术后1 d各组间皮质神经元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7、14、28 d,假手术组皮质神经元数目较高血压组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皮质神经元数目7 d后开始明显增多;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皮质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多(个/HP,7 d:75.48±2.41比68.78±1.42,14 d:61.32±2.60比48.78±1.41,28 d:53.65±1.46比28.78±1.21,均P<0.05),假针刺组皮质神经元数目有所减少(7 d:67.75±1.43,14 d:47.50±1.25,28 d:27.50±1.25),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脊髓区:MCAO术后1、7、14 d,各组间脊髓神经元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8 d,与高血压组比较,假手术组脊髓神经元数目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假针刺组脊髓神经元数目均增加(个/HP:21.32±1.60、16.17±1.05比15.02±1.18),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针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脑梗死后脊髓(颈髓)出现继发性神经元死亡,电针可减轻脑梗死远隔损害部位脊髓继发性神经元损伤,可能是电针对高血压大鼠脑I/R损伤保护作用的又一新机制。

    作者:谭峰;陈杰;梁艳桂;李雁萍;王学文;蒙迪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本刊对作者署名的一般要求

    同时具备以下3项条件者方可署名为作者:①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②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③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上进行答辩,并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仅参与研究项目资金的获得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者也不宜列为作者。对文章中的各主要结论,均必须至少有1位作者负责。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征得本人同意,并在投稿时向编辑部提供相应证明材料。集体署名的文稿,在题名下列出署名单位,并于文末列出整理者姓名,并须明确该文的主要负责人,在论文首页脚注通信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及Email地址。通信作者一般只列1位,由投稿者确定。如需注明协作组成员,则于文末参考文献前列出协作组成员的单位及姓名。作者排序应在投稿前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改动,确需改动时须出示单位证明,并附全部作者签名的作者贡献说明。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骨肌纤维母细胞肿瘤1例报告

    报告1例骨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1岁,主因左腿疼痛2个月余、加重3 d,于2012年9月25日入院。患者2005年因左大腿肿物伴疼痛,行左大腿肿物切除术,病理检查:骨肌纤维母细胞瘤,术后未行放化疗。2007年左大腿局部肿物复发,再次切除病灶,病理仍为肌纤维母细胞瘤。2009年左侧腹股沟淋巴结出现肿物,行淋巴结切除,病理再次回报:肌纤维母细胞瘤,行局部放疗,每次2.0 Gy,3周共13次,总量26 Gy。2012年7月再次出现左腿疼痛,影像学检查显示:左腿原手术部位复发,双肺转移癌,左侧髂肌、右冈下肌、梨状肌、臀中肌、双侧臀大肌、左侧髂腰肌、右侧比目鱼肌等多处肌肉多发结节和肿物,考虑为肌纤维母细胞瘤侵犯。患者入院前出现左腿疼痛加重3 d,为进一步治疗入本院。入院查体: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均正常,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腹平软,左侧大腿及腹股沟处可见术后疤痕,双下肢不肿。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将患者2005年手术切片进行本院病理科会诊,为肌纤维母细胞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肌红蛋白(Mb)弱阳性,S-100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CD68阴性。治疗:左大腿原发灶、右侧冈下肌放疗每次各2.0 Gy,5周共25次,总量50 Gy;左侧腹股沟病灶区放疗每次2.0 Gy,4周共20次,总量40 Gy。患者接受放疗后,自述疼痛症状减轻。出院后间断门诊复查胸部CT、盆腔CT均显示病情相对稳定。

    作者:张泰;王凤玮;朱思伟;李瑶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急诊床边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混合农药中毒的临床分析

    急性农药中毒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近年来本院收治的中毒患者多为混合农药中毒。对于急性农药中毒的危重症患者,通常的洗胃、解毒剂、拮抗剂、补液都是根据药物或毒物的理化特性选择,同时进行单纯的血液透析(HD)或血液灌流(HP)治疗[1-3],但对于混合农药中毒,其疗效往往不佳,这是由于混合农药中毒参杂多种毒物、药物,不同的水溶性和脂溶性导致单一的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终使患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MOF)而死亡。HD联合HP是一种使用吸附技术的血液净化系统[3],其工作原理是将患者血液引流出体外与吸附剂接触,并通过吸附的方式清除外源性毒素、体内代谢产物和药物等,再将血液由静脉通路回输到患者体内[4],可在短时间内清除体内毒素,迅速减轻或消除中毒症状,减少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具有治疗效果确切、起效快、副作用小、并发症少的特点[5-6]。本科应用HD联合HP对两种或以上农药中毒的患者进行抢救,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唐树芝;张红梅;武海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西医结合医学类期刊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综合评价总分前10位排序表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田芬兰教授用中药治疗疑难病经验总结

    田芬兰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病科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工作50余年,第三、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治疗内科疑难病。笔者有幸跟师临诊,深感其用药精当,获益匪浅,现举验例4则如下。

    作者:张建平;张淼;张红霞;杜武勋;魏聪聪;王焕玲;佟颖;丛紫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稿约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本刊对论文中实验动物描述的有关要求

    在医学论文的描述中,凡涉及到实验动物应符合以下要求:①品种、品系描述清楚;②强调来源;③遗传背景;④微生物学质量;⑤明确体质量;⑥明确等级;⑦明确饲养环境和实验环境;⑧明确性别;⑨有无质量合格证明;10有对饲养的描述(如饲料类型、营养水平、照明方式、温度、湿度要求);11所有动物数量准确;12详细描述动物的状况;13对动物实验的处理方式有单独清楚的交代;14全部有对照,部分可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本刊对运用统计学方法的有关要求

    1统计学符号:按GB 3358.1-2009《统计学词汇及符号》的有关规定,统计学符号一律采用斜体。2研究设计:应告知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方法。例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告知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告知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受试对象的纳入和剔除标准等,并提供临床试验注册机构的名称和注册号。主要做法应围绕重复、随机、对照、均衡4个基本原则概要说明,尤其要告知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血必净注射液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大鼠膈肌ATP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大鼠膈肌ATP酶活性变化及血必净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4只健康SD大鼠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血必净治疗组,每组8只;给大鼠灌胃氧化乐果50 mg/kg复制成AOPP模型;血必净治疗组腹腔注射血必净注射液10 mL/kg,对照组、模型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制模后6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膈肌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膈肌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模型组Na+-K+-ATP酶活性在染毒后6 h明显低于对照组(mmol?h-1?g-1:5.22±0.74比9.98±0.37,P<0.01);血必净治疗组Na+-K+-ATP酶活性在染毒后6 h(6.93±1.14)明显高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Ca2+-ATP酶活性在染毒后6 h明显低于对照组(mmol?h-1?g-1:7.45±0.74比12.08±0.74,P<0.01),血必净治疗组Ca2+-ATP酶活性(9.35±1.67)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光镜下观察:模型组出现膈肌肿胀,坏死,血必净治疗组未发现坏死。结论 AOPP大鼠膈肌可出现变性坏死,采用血必净干预可减轻膈肌组织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膈肌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有关。

    作者:何国鑫;汤旭明;郑霞;潘升华;翁海旭;罗文朝;李海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又称Clarkson综合征,是一种以低血压、低血容量休克、低蛋白血症、血液浓缩和水肿为主要表现的特发性血浆外渗及血管塌陷性疾病。一般认为它是由于血管收缩、细胞损伤或凋亡引起的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小分子蛋白从血管内渗漏到组织间隙引起的一系列综合征。患者常有乏力、虚弱、肌痛等前驱表现,继而出现休克和弥漫性水肿,且常有缺血诱导的器官衰竭、横纹肌溶解、筋膜间隔综合征、静脉血栓栓塞等危险[1]。CLS是临床较为少见的危重病,治疗方案不统一,现就其治疗措施及方案进行综述。

    作者:李亚莉;李志军;王东强;李庆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李声岳教授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救治炎症性喉阻塞经验

    名老中医李声岳教授是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指导老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1年获批成立自己的国家级名中医工作室。李老从医50余年,对治疗五官疑难病、危重病有着丰富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不少中西医结合救治五官急危重证的经验,挽救了不少生命垂危的患者,尤擅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救治炎症性喉阻塞等咽喉部急危重证。

    作者:张燕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血必净注射液干预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60例2型糖尿病合并D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血必净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血必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加用血必净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14 d。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AER)、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细胞比容(HCT)、纤维蛋白原(Fg)、全血黏度、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尿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并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后FBG、BUN、SCr、TC、IL-6、TNF-α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DL-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血必净组治疗后除HbA1c、LDL-C、Fg无明显变化外,FBG、β2-MG、AER、BUN、SCr、TC、TG、HCT、全血黏度、IL-6、TNF-α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且两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改善程度以血必净组更显著〔FBG(μg/L):6.98±1.14比9.73±1.62,尿β2-MG(μg/L):32.1±10.9比57.2±15.1, AER(μg/min):86.0±28.1比152.0±51.6,BUN(mmol/L):12.4±8.1比19.5±8.9,SCr(μmol/L):301.2±151.9比371.3±168.6,HCT:0.283±0.075比0.351±0.059,TC(mmol/L):3.4±1.8比4.1±1.5,TG(mmol/L):3.4±1.5比3.6±1.7,HDL-C(mmol/L):1.90±0.75比1.50±0.25,IL-6(ng/L):8.96±2.07比12.75±2.47,TNF-α(pmol/L):17.85±4.75比20.87±4.90,P<0.05或P<0.01〕。血必净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3.3%比36.7%,P<0.01)。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对DN的干预治疗有明显疗效,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组织灌注、抑制过度炎症因子释放相关。

    作者:徐盈;韩斌;陈国兵;钟玲;吴海燕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临床医学综合类期刊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综合评价总分前10位排序表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本刊常用的不需要标注中文的缩略语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手足口病危重症凝血功能监测的意义

    目的:观察手足口病危重症患儿凝血系统状态与肺出血的关系,探讨临床凝血指标的早期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设计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河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手足口病重型病例89例,按其严重程度分为重症组(46例)及危重症组(43例),将危重症组再按预后分为生存组26例和死亡组17例;健康对照组为同期44例同龄健康儿童。患儿入院后立即取血,进行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及D-二聚体检测。结果重症组、危重症组和健康对照组PT、TT、APTT及Fg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症组和危重症组血小板计数(PL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09/L:245±130、237±156比389±120),D-二聚体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mg/L:0.34±0.67、0.41±0.08比0.24±0.13),且危重症组D-二聚体高于重症组(均P<0.05)。危重症组病死率为39.5%,存活组和死亡组PT、APTT、Fg、TT及P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死亡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mg/L:0.60±0.09比0.12±0.09,P<0.05)。结论重症及危重症手足口病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处于启动动员状态、轻度消耗状态,并存在纤溶抑制状态,尚未出现全身出血倾向,即处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代偿期,不是肺出血的发生机制;监测D-二聚体对病情评估有临床意义。

    作者:王晓冬;霍习敏;徐梅先;张银瑞;耿文锦;曹丽静;孙慧;郭艳梅;李君娥;康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