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面护理干预对阑尾炎手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万来平

关键词:全面护理干预, 阑尾炎手术, 术后康复, 护理满意度
摘要: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0月~2014年11月治疗阑尾炎的患者7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全面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观察两组的排气功能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结果治疗组的排气功能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护理满意度为100%,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64.10%,治疗组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阑尾炎手术患者中采用全面护理干预能有效的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缩短患者的排气功能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无保护会阴接生技术临床应用效果评价的研究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进行自然分娩的初产妇2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这200例产妇均通过信封抽取的方式进行分组,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试验组在自然分娩中使用无保护会阴接生技术,对照组在自然分娩中使用传统会阴保护接生技术,并在结束分娩后,对比分析两组的会阴侧切率、会阴完整率、会阴裂伤率、会阴水肿率及新生儿 Apgar 评分。试验组新生儿 Apgar 评分为(8.74±1.22)分,对照组新生儿 Apgar 评分为(8.12±1.32)分,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3.449,P<0.01);试验组的会阴侧切率、会阴Ⅱ度裂伤率、会阴水肿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会阴完整率、会阴Ⅰ度裂伤率高于对照组(P<0.05)。无保护会阴接生技术在自然分娩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可有效减少会阴损伤,改善新生儿的预后结局,值得在自然分娩中应用。

    作者:焦瑞平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效果观察及评估

    选择笔者所在社康中心2013年3月21日~2014年3月21日收治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通过信封抽取的方法进行分组,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常规内科治疗+清金化痰汤加减治疗和常规内科治疗,并在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不良反应率及治疗时间。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80.00%),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不良反应率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中药清金化痰汤治疗可进一步增强患者的疗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且该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故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可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陈学敬;韩云;郭继红;廖建英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血清 NT-ProBNP 水平与心衰患者的相关性及对心衰的诊断、心功能评估的价值研究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151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同期体检的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分别对其 NT-proBNP、LVEF、LVEDD 水平进行测定,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的各项检测指标,并分析 NT-proBNP 与 LVEF、LVEDD 的相关性。结果心力衰竭组的 NT-proBNP 和 LVEDD 均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而 LVEF 则显著低于健康志愿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患者心功能分级的升高,其 NT-proBNP、LVEDD 不断升高,而 LVEF 不断下降,不同分级患者间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相关性分析,可见,NT-proBNP 与 LEVF 呈显著负相关(r=-0.582,P<0.01),与 LVEDD 呈显著正相关(r=0.483,P<0.01)。心衰患者的血清 NT-proBNP 水平随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而增加,且与左室结构、功能存在显著相关性,可以通过血清 NT-proBNP 水平的测定为心衰的诊断、心功能评估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辉煜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手法复位经皮定位及抗旋钢针内固定治疗Gartland III型肱骨髁上骨折

    回顾分析 Gartland III 型肱骨髁上骨折841例,男560例,女281例;年龄1~16年,中位数7.6年;伸直型692例,屈曲型149例;合并神经损伤119例(桡神经51例、正中神经46例、尺神经22例);受伤距整复时间短1h,长21d。均在 C 型臂 X 线透视下采用手法复位、经皮定位及抗旋钢针内固定治疗。确定骨折端复位后,首先在肱骨远端尺骨鹰嘴桡侧,先向肱骨近端髓腔打入一根直径2mm“定位针”,C 型臂 X 线机透视证实骨折端复位及钢针位置正确,然后自肱骨外髁进针,与肱骨纵轴呈45°向内上方打入一枚直径1.5mm 或2mm“抗旋针”穿透肱骨内侧骨皮质固定骨折端。术后石膏托固定患肢前臂旋后、肘关节屈曲60°~70°、肩关节外展外旋位,3~4周去除内外固定进行功能锻炼。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患肢肘关节屈伸功能恢复及外观情况。结果本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年,中位数2.3年;骨折均在术后3~5周愈合,平均时间为3.6周。术后无一例出现骨折再移位;3例4周后定位钢针向肱骨近端髓腔移动,1例抗旋钢针断裂,造成取针困难。迟发出现 Volkmann 挛缩1例。参照 Fl年 nn 临床功能评定标准,优739例,良41例,一般43例,差18例,优良率为92.53%。手法复位经皮定位及抗旋钢针内固定治疗儿童完全移位肱骨髁上骨折疗效肯定,可作为以往内外侧交叉钢针和外侧两枚钢针内固定方法的改良与补充,实用、简便、可操作性强。

    作者:夏玉礼;马长生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老年人泌尿系结石的效果探析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泌尿系结石老年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给予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对照组钬激光碎石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结果观察组碎石成功率、术后1个月结石排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血尿持续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应用于老年人泌尿系结石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世禄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子宫动脉栓塞在中晚孕合并前置胎盘中的应用研究

    选取2012年9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中晚孕合并前置胎盘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剖宫取胎术,观察组实施子宫动脉栓塞后再行剖宫术。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子宫切除率、术中及产后出血量,并比较产后血清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水平及卵巢动脉阻力指数(RI),评价生育功能。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73.48±3.21)min、产后 LH(6.92±0.46)IU/ml、FSH(7.18±0.66) IU/ml、E2(377.04±18.31)pg/ml、RI(0.62±0.3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987.56±18.79)ml、产后出血量(297.6±31.53)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子宫切除率11.4%、6.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动脉栓塞可有效降低前置胎盘术中及产后出血量,同时对女性血清性激素及卵巢动脉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不会增加子宫切除率,是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孟庆举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石知清热汤对中风病(急性脑梗死)火热证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研究

    筛选符合要求的脑梗死患者141例,运用计算机软件生成随机数字,将入院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组予常规中西医治疗同时服用石知清热汤。采用单盲法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BG)。结果治疗组治疗14d hsCRP、D-D 低于对照组(P<0.05);FBG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石知清热汤可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血液黏稠度,预期可促进脑梗死恢复,适用于中风病(急性脑梗死)火热证患者。

    作者:凌孟晖;张用华;林岳镔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艾灸在混合痔术后尿潴留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本次研究的104例混合痔术后尿潴留患者均为本院在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将其根据住院顺序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观察组采用艾炙关元穴、气海穴和中极穴疗法,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常规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平均排尿时间以及排尿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8%,排尿时间为(17.46±3.16)min,排尿量为(194.43±14.39)ml;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7.31%,排尿时间为(49.95±7.26)min,排尿量为(106.49±7.41)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在混合痔术后尿潴留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患者尿潴留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刘凡汝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常规推拿手法合用髂胫束压痛点推拿治疗的效果评价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康复科2014年7月~2015年8月收治的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平行的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通过常规推拿手法,联合髂胫束压痛点推拿治疗,对照组采取单纯常规推拿手法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7.1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通过常规推拿手法,联合髂胫束压痛点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同时安全、可靠,可促使患者及早获得康复,值得临床深入推广。

    作者:梁爱军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治疗重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疗效及对患者呼吸力学、炎症因子含量的影响分析

    抽选2014年6月~2015年7月就诊于本院呼吸内科的重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98例,随机法分为联合组(n=49)和对照组(n=49),对照组给予抗生素和灌洗吸痰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治疗。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后患者气道峰压(PIP)、气道阻力(Raw)、动脉顺应性(Cdyn)、呼吸做功(WOB)及 C 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前降钙素(PCT)水平。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7.96%与对照组85.71%比较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 PIP、Raw、WOB 水平低于对照组[(17.53±2.12)cm H2O、(8.07±0.61)cm H2O/(L×S)、(0.33±0.04)J/LVS(27.48±5.06)cm H2O、(12.83±0.87)cm H2O/(L×S)、(0.56±0.07)J/L], Cdyn 水平高于对照组[(35.18±5.69)ml/cm H2O VS(28.33±3.04)ml/cm H2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 CRP、IL-6及 PCT 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联合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能有效清除患者气道分泌物,改善患者呼吸力学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临床疗效佳。

    作者:黄岸佳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实施预见性护理对手术室麻醉患者的应用效果评价

    选取120例手术室麻醉患者,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预见性护理。结果两组血压、心率情况和术后疼痛评分以及满意度情况比较,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室麻醉患者中应用预见性护理有助于稳定其生命体征,能够有效地缓解其疼痛,提高满意度。

    作者:刘频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烧伤导致应激性溃疡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的探讨

    纳入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大面积烧伤患者266例,其中并发应激性溃疡患者28例作为烧伤导致应激性溃疡组,其余作为烧伤未导致应激性溃疡组,收集此28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同时对烧伤导致应激性溃疡患者进行治疗及观察,分析防治方案。结果发生烧伤导致应激性溃疡的患者发病率为10.5%,分析发生烧伤导致应激性溃疡的危险因素并通过应用抗酸剂、吸氧、止痛等综合性预防,积极液体复苏,积极防治感染和创面处理,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其中烧伤导致应激性溃疡组高龄、大面积烧伤、休克比例高于烧伤未导致应激性溃疡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大面积烧伤、休克是大面积烧伤患者并发应激性溃疡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响烧伤导致应激性溃疡的危险因素有高龄、大面积烧伤、休克;对高危患者应当密切观察病情,规范化管理运用于预防烧伤导致应激性溃疡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张凤刚;沈锐;陈晓东;刘婕婷;阮树斌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二维超声心动图联合STIC技术在胎儿心脏畸形筛查中的应用研究

    选取2013年4月~2016年2月间来本院进行胎儿畸形产前筛查的部分孕妇5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和 STIC 技术检查,记录两者的检查时间并对比单纯的二维超声心动图与二维超声心动图联合STIC 技术两种检查方法在房室连接异常、房室间隔异常、动脉与心室连接异常等准确率。结果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联合 STIC 技术诊断符合率为99.40%,单纯使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为95.29%。使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联合 STIC 技术可显著提升诊断的准确率,更准确了解胎儿心室、心房异常情况,判断胎儿的心室-动脉连接是否异常,为胎儿心脏畸形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陈秋妹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分析知信行理论模式应用在护理工作中的有效性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运用知信行理论模式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的护理疗效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比较护理满意度可见,观察组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知信行理论模式应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可以帮助患者促进健康的信念及行为,促进护患关系。

    作者:包德琴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在皮肤激光美容科的临床应用分析

    以120名典型皮肤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有创、微创或无创等技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增加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将创面愈合时间作为治疗评价指标,将预后色素沉淀及瘢痕情况作为预后评价指标。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的组织修复创面愈合时间快,结痂脱落时间平均缩短2~3d,且后遗色素明显减轻,通常不会留下瘢痕。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100%,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仅为55%,且局部未出现不良反应。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的局部使用可以明显促进创面的重建,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有效减少色素沉着以及瘢痕的出现。

    作者:郭晓静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B族链球菌核酸检测在产前筛查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 B 族链球菌核酸检测在产前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来本院产检的孕妇中随机选出2000例作为观察对象,在孕周35~37周时采集孕妇的阴道分泌和肛周分泌物,对其进行细菌培养和 PCR 检测,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 B 族链球菌阳性率。并对 B 族链球菌阳性组(n=122)和阴性组(n=120,随机抽取)对象的分娩方式、产妇并发症、新生儿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PCR 检测的阳性率为6.0%,明显高于采用细菌培养检测的阳性率4.45%(P<0.05);且阳性组的产妇早产、产后出血、胎膜早破发生率均高于阴性组,阳性组新生儿的感染、败血症、窒息发生率均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对孕35~37周的孕妇采用 PCR 方法进行 B 族链球菌的检测检出率高,及早对 B 族链球菌阳性产妇进行干预,有助于减少母儿并发症,保障母婴健康。

    作者:杨笑琼;肖翔;钟阳青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改良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探讨

    将患有慢性泪囊炎的患者60例80眼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分别行改良鼻内镜下泪囊造口术和常规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术后进行半年至一年的回访,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术后炎症反应情况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愈26例,好转4例,治疗无效者0例,治疗总有效率达100%,而对照组治愈23例,好转2例,治疗无效者5例,治疗总有效率83.3%,两者相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较常规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效果好,术后炎症反应轻,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志雄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与磁共振检查对胆胰疾病的诊断评估与比较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与磁共振检查(MRI)对胆胰疾病的诊断评估与比较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1月~2014年6月期间本院采用 MRI 诊断及 ERCP 诊治的200例胆胰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诊断率、疾病种类、治疗方法、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等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单纯 ERCP 诊断病例42例,治疗性ERCP158例,包括胆总管结石78例(49.4%),恶性胆道梗阻32例(20.3%),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狭窄28例(17.7%),化脓性胆管炎20例(12.7%)。全组 ERCP 诊断率为91.5%,高于 MRI 诊断率的70.0%(P<0.05)。结论ERCP 是诊断及治疗胆胰疾病的有效手段,适合胆总管结石、恶性胆道梗阻、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狭窄及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等疾病,因其具有微创的特点,更适合于年老体弱患者。

    作者:魏方军;云永兴;郑广平;陆普选;王立非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骨创伤术后康复功能锻炼的护理分析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9月~2014年1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30例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后选择康复功能锻炼护理方法的不同分成常规组(52例,常规护理)和试验组(78例,干预护理),比较两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2.3%,护理满意度为93.6%,住院时间为(17.2±2.6)d,与常规组的78.8%、80.8%和(25.1±3.1)d,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对骨创伤患者实施术后康复功能锻炼干预护理,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早日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作者:陈锦花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角膜塑形镜停戴后屈光状态及角膜形态的变化研究

    目的:研究角膜塑形镜停戴后屈光状态及角膜形态的变化。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月配戴角膜塑形镜并且停戴一段时间的100例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近视球镜度数分为 A 组、B 组,每组50例。A 组球镜度数≤-4.00D,B 组球镜度数>-4.00D。每组再根据角膜塑形镜停戴时间分为 A1、A2、B1、B2,每组39列。A1、B1停戴时间1-3个月,A2、B2停戴时间超过3个月。观察四组屈光状态及角膜形态的变化。结果四组球镜度数与戴镜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客观电脑验光仪结果显示,A1、B1在角膜平、陡 K 值及平均 K 值方面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近视眼患者配戴3个月及以上角膜塑形镜,角膜形态和角膜中央厚度基本恢复原状,停戴后近视度数无明显增加现象,角膜塑形镜对中高度数效果并不明显。

    作者:麦志昌;林沾醒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南昌市卫生局

主办:南昌市医学会 南昌市医学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