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采用氨溴索结合抗生素治疗分析

张永华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 氨溴索, 抗生素, 动脉血气
摘要:临床选取我院在2013年6月~2014年6月实施治疗的88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分成两组,分别实施常规治疗以及氨溴索结合抗生素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3.18%,对照组患者则仅为56.82%,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PaO2和PaCO2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氨溴索结合抗生素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具有可行性,能够对患者动脉血气情况进行有效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牛奶提取酪蛋白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影响的初步研究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就诊的1型糖尿病患者80例,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每日均饮用牛奶提取的酪蛋白溶液(含酪蛋白7.0g),而对照组患者每日均饮用生理盐水。均每日1次,连续4周。分别于第1、14、28d抽血测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饮用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变化。服用后第1d,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后第14、28d,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后第1、14、28d,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牛奶中的酪蛋白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有所影响,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明确,需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作者:罗永新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采用氨溴索结合抗生素治疗分析

    临床选取我院在2013年6月~2014年6月实施治疗的88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分成两组,分别实施常规治疗以及氨溴索结合抗生素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3.18%,对照组患者则仅为56.82%,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PaO2和PaCO2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氨溴索结合抗生素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具有可行性,能够对患者动脉血气情况进行有效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永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重度子痫前期的应用效果研究

    将2012年1月~2014年1月来我院妇产科住院治疗的120例重度子痫前期的患者按照双盲对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在给予硫酸镁静脉滴注的同时辅以硝苯地平口服治疗,而对照组患者治疗上则仅仅应用硫酸镁静脉滴注治疗,治疗1w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各相关检测结果的改善情况。统计分析发现,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且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各相关检测结果(24h尿蛋白定量、血细胞压积、血黏度)的改善情况明显不如观察组患者,且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重度子痫前期的患者在治疗上采取硫酸镁和硝苯地平联合用药,不仅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而且有利于改善患者机体内环境紊乱,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丽梅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疗效分析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1年12月~2013年1月收治的84例行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子宫内纱条填塞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的42例患者分娩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从术后并发症看,观察组共有4例(9.52%)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对照组则有13例(30.95%)患者有术后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99,P=0.0298)。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效果显著,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作者:聂东娥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临床评估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喷鼻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术后疗效及对嗜酸性粒细胞的影响

    选取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84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术后常规治疗,观察组术后给予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喷鼻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随访3个月,统计患者复发例数,对两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数量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内观察组患者未见复发,对照组复发率为9.5%。两组患者手术时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显著下降,且观察组在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行鼻内镜手术治疗时,采用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喷鼻治疗可大幅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可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合成,对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十分有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黄海英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不同麻醉方法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评价分析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麻醉方法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需接受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共87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两组。其中,观察组(n=45)患者采用含漱法联合环甲膜穿刺法进行麻醉,而对照组(n=42)则采用喷雾法联合气管滴注进行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率(HR)、收缩压(SBP)、血氧饱和度(SPO2)等指标变化情况,比较两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的HR、SBP、SPO2均有所下降,但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麻醉有效率高达95.56%(43/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81%(31/42),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麻醉方法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效果有所差异,其以含漱法联合环甲膜穿刺法的麻醉效果更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陆庆鹏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应用

    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治疗两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情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ADL,Barthel指数)、中医证候积分。结果两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NIHSS,AD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显著,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胡雄伟;周晓琼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妊娠合并高泌乳素血症的临床护理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5例妊娠合并高泌乳素血症患者,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个性化临床护理,比较护理前后患者生活质量和情绪变化和患者满意度。护理后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得分均得到显著提高,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得分则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对护理效果感到满意,患者满意度为100%。针对性的个性化临床护理可提高妊娠合并高泌乳素血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饶清菊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采用熊去氧胆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84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做回顾性分析,按照随机的方法进行分组,分别为治疗组与常规组各42例,常规组应用半托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治疗组以常规组治疗方法为基础,加用熊去氧胆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95.2%,常规组达81.0%,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前者明显较好(P<0.05),且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采用熊去氧胆酸对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获得显著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凌晶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

    目的:双胎妊娠不同分娩方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6月~2013年6月我院产科收治的双胎妊娠孕妇80例随机均分为2组各40例,其中一组行剖宫产,另一组行阴道产,观察比较两种分娩方式的妊娠结局。结果两种分娩方式孕妇产后出血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剖宫产组孕周≥37w有29例(72.5%),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17例,42.5%)(P<0.05);剖宫产组新生儿体重在2500g以上的有26例(65.0%),明显高出阴道分娩组(15例,37.5%)(P<0.05);两种分娩方式的第一胎儿发生窒息的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第二胎儿中阴道分娩组窒息率达到27.5%,剖宫产组为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双胎妊娠孕妇,结合孕妇及胎儿的具体情况选择正确适宜的的分娩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作者:王世分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对于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对于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接受治疗的125例55岁以上中老年股骨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71例,对照组54例和观察两组不同的方法对于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84.51%)明显高于对照组(55.5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u=-3.1772,P=0.0015),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虽然都有一定优缺点,但是全髋关节置换术能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患者能提早下床进行日常基本活动,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治愈率极大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骨折内固定术,相比而言,前者更加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当中。

    作者:任洪;黄波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免疫球蛋白、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观察组,60例非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RF、抗-CCP抗体、免疫球蛋白含量,计算阳性率及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联合检测组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敏感性、阴性预测值显著高于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利于RA诊断效能,便于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防止关节损害发生,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作者:刘玮;赵文娜;郭苗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关节镜下微创内固定治疗膝关节内骨折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关节镜下微创内固定治疗膝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膝关节内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关节镜下微创内固定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HS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HSS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膝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微创内固定疗效显著,且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运用。

    作者:陈勇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冠脉造影探讨

    择取我院在2013.07-2014.07期间接收急诊加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分成休克组与非休克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病变情况。结果休克组患者发生左前降支闭塞的机率明显大于发生右冠闭塞的机率(P<0.05);休克组患者发生左前降支闭塞的机率明显大于非休克组(P<0.05)。休克组患者发生单支血管病变率明显小于非休克组(P<0.05);发生多支血管病变的机率明显大于非休克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部位。

    作者:冯维芳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紫杉醇治疗卵巢癌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收集我院2008年10月~2013年10月诊治的卵巢癌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抛硬币的方式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环磷酰胺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紫杉醇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中显效11例(27.5%),有效21例(52.5%),无效8例(20.0%),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中显效8例(20.0%),有效17例(42.5%),无效15例(37.5%),总有效率为62.5%,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骨髓抑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紫杉醇治疗卵巢癌疗效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是一种非常可行的方式,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作者:黄清社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鄄(OH)D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入组老年男性T2DM患者126例,平均年龄56±12.4岁,根据颈动脉彩超测定结果,分为颈动脉内膜中层正常组(IMT<1.0mm)47例和IMT增厚组(IMT>1.0mm)79例,对每位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及常规生化指标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25-(OH) D3水平。结果 IMT增厚组血清25-OHD3浓度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MT与病程、吸烟率、SBP、2hPG、HbA1c、TC、LDL-C、CRP呈正相关,与25-OHD3呈负相关。结论低水平血清25-OHD3增加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冀苏;余玲玲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HCY水平对治疗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高低分成高HCY组和HCY正常组,每组60例,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治疗后,高HCY组治疗总有效率78.3%,显著低于HCY正常组(9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会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佳,在治疗和护理工作中应首先进行HCY测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治疗有效率。

    作者:杨琪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远视的临床效果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远视患者120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进行治疗,手术后调查1d、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的视力和屈光度,比较患者视力恢复的情况和屈光度。结果患者手术后1d(31.46%)、1个月(68.49%)、3个月(76.73%)、6个月(83.35%)、1年(94.85%)的视力恢复的概率与手术前相比均明显的提高,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手术早期轻度过矫,术后3个月时趋于稳定,1年后没有屈光度在0度以下的患者。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远视的临床效果显著,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预测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李善军;杨娅蕾;段运莲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疗效探讨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将所选7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6例,给予西医学规治疗方法。治疗组39例,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消膨汤。两组均以1个月为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肝功能的变化。结果(1)对照组与治疗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2.22%(26/36),92.21%(36/39),两组比较(χ2=6.450,P<0.05)。(2)两组CHE、ALB、CHO、TB A水平及腹水减少量变化比较(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与单纯的西医治疗比较,可以提高临床有效率,改善肝功能,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作者:韩淑玲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下肢深静脉血栓综合性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

    目的:对应用综合性介入治疗方式对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82例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治疗组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与支架植入术联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静脉血栓消失时间和治疗方案实施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综合性介入治疗方式对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刘军华;潘文;陈彩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南昌市卫生局

主办:南昌市医学会 南昌市医学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