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尿道电切术和开放手术治疗早期膀胱癌的手术效果及预后比较

王文俊;宣强

关键词:膀胱癌, 经尿道电切术, 开放手术, 手术效果, 预后
摘要:目的:比较经尿道电切术和开放手术治疗早期膀胱癌的手术效果及预后。方法选择92例早期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行经尿道电切术者55例)及B组(开放手术者37例),比较2组手术效果及患者预后。结果 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少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B组相比,A组膀胱穿孔及闭孔反射发生率显著提高(P<0.05);随访1年,全组共有12例患者复发,其中A组7例(12.7%),B组5例(13.5%),2组1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例行二次尿道电切术的患者术后病理发现:肿瘤残余9例(36.0%),共有7例(28.0%)患者进展至T2期,进展至T2期患者肿瘤高分级、T1期及肿瘤直径>3 cm者比例高(P<0.05)。结论经尿道电切术与开放手术治疗早期膀胱癌近期疗效相当,对于T1期、肿瘤高分级、T1期及肿瘤直径>3 cm者进行二次尿道电切术可能获益。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新辅助化疗对进展期食管癌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进展期食管癌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对51例进展期食管癌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纯行手术治疗31例(对照组),新辅助化疗+手术治疗20例(观察组),对比2组患者的预后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观察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可显著提高进展期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且未增加术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案。

    作者:张春来;高俊峰;洪俊;宛江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导致肺癌化疗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相关因素及其治疗

    目的:探讨导致肺癌化疗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相关因素及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伴有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肺癌化疗患者(观察组)和120例未伴有静脉血栓栓塞症肺癌化疗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症状。对可能导致2组患者发生不同病症的相关影响因素,如:性别、年龄、既往病史(高脂血症、肥胖、高血压、吸烟史、糖尿病)、病理类型与分期、血小板计数、血黏稠度、D-二聚体进行统计分析。对106例患者中5例实施了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余101例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序贯抗凝治疗方法。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的年龄、吸烟史、病理分期、血黏稠度和D-二聚体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高脂血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病理分型、血小板计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筛选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有吸烟史、晚期、血黏稠度上升(男士>4.66 cP/女士>3.93 cP)、D-二聚体上升(>500μg/L)是肺癌化疗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经积极治疗后58例治愈,11例好转,有效率为65.09%。结论年龄≥60岁、有吸烟史、晚期、血黏稠度上升、D-二聚体上升是肺癌化疗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在治疗时应及时评估其致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尽早实施抗凝治疗,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罗勤利;李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合并糖尿病食管贲门癌患者血糖浓度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食管贲门癌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浓度与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从2500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中筛选出合并糖尿病患者82例,发生以入院平均空腹血糖为界定值分为4.44~7 mmol/L和≥7 mmol/L两组(入院基线阶段)、以术前平均空腹血糖为界定值分为4.44~7 mmol/L和≥7 mmol/L两组(术前状态),以术后一周平均随机血糖为界定点分为4.44~11.1 mmol/L和≥11.1 mmol/L两组(术后状态)进行分析。结果以入院血糖为界定点分的两组、以术前平均血糖为界定点分的两组和以术后一周平均随机血糖为界定点分的两组在年龄、性别、肿瘤类型、术前合并慢性疾病,手术方式,营养给予方式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入院基线阶段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血糖控制良好组明显降低了肝损害、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感染和吻合口瘘的发生率(P<0.05);术后血糖控制良好组明显降低了肝损害、电解质紊乱,感染和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的食管贲门癌患者,有效控制患者围手术期的血糖,可以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刘春齐;万小云;龙浩;戎铁华;林志潮;司徒冬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放疗后复发肺癌适形放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究肺癌放疗后复发适形放疗的疗效。方法选取72例肺癌复发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放疗联合化疗,研究组则采用适形放疗联合化疗。两组放射剂量均控制在60~70 Gy,1次/d,5次/w,7w为1个疗程。化疗药物选取紫杉醇联合顺铂,1次/w,7w为1个疗程。结果研究组近期癌肿缓解率为83.3%,对照组为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年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66.7%和52.8%,对照组分别为52.8%和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对照组为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适形放疗技术联合化疗药物相较于传统放化疗,更能有效提高复发性肺癌患者的生存率,且不良反应能有效控制。

    作者:刘金平;尤传文;陈建章;陆坤;朱青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住院原发性肝癌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记录12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分析。结果122例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3.0%(28/122),感染部位构成比依次为:呼吸道、腹膜炎、泌尿系、消化道、皮肤及其它;28例医院感染患者共检出25株病原体,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48.0%,真菌占28.0%,革兰氏阳性菌占24.0%;贫血、肝功能分级高、3次以上侵入性操作、合并糖尿病、放化疗史及年龄≥60岁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患者贫血、肝功能分级、侵入性操作次数、血糖水平等因素相关。

    作者:王传敏;柯昌征;张银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新辅助化疗对宫颈小细胞癌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 NACT)治疗宫颈小细胞癌( SCCC)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患者是否于术前接受NACT,将62例SCCC患者分为实验组(接受NACT)33例和对照组(未接受NACT)29例,记录实验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与术前病灶大小变化情况、远期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CR 5例(15.15%),PR 24例(72.73%),SD 4例(12.12%),总有效率为87.88%;实验组患者经NACT后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术前病理检查测量肿瘤病灶大直径显著小于入院时影像学测量肿瘤病灶大直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前病理检查测量肿瘤病灶大直径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3年无瘤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远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CC术前经NACT可有效缩小靶病灶,降低远处复发率,临床效果显著,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王蕾;王纯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Ⅰ、Ⅱ期卵巢交界性肿瘤9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Ⅰ、Ⅱ期卵巢交界性肿瘤( BOTs)的治疗方法及影响复发和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Ⅰ、Ⅱ期BOT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Ⅰ期BOTs患者87例(93.5%),Ⅱ期6例(6.5%)。病理类型以浆液性39例(41.9%)和黏液性肿瘤46例(49.5%)为主。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38例(40.9%)行保守性手术,55例(59.1%)行根治性手术。93例中24例行术后辅助化疗,Ⅰ期22例,Ⅱ期2例。93例中5例复发,复发率为5.4%,均为Ⅰ期行保守性手术且术后未行化疗的患者,平均复发时间为39.8个月(12~72个月),中位复发时间为36个月,无1例死亡。结论Ⅰ、Ⅱ期BOTs预后良好,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保守性手术治疗虽然会影响复发率,但不影响生存期;对有高危因素患者,术后短期内给予化疗,可减少复发,但不能改变患者预后。

    作者:魏晚霞;黄美华;叶琳;王艺;李隆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复发卵巢癌老年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卵巢癌患者的复发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90例经历了初次手术后静脉注射顺铂/紫杉醇为期6个疗程的卵巢癌患者人口、病理、治疗及预后资料。比例风险模型来评估预后因素与无进展生存期( PFS)和总生存期( OS)的关联性。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疾病进展( HR=1.06;95% CI=1.02~1.11)和死亡风险增加(HR=1.12;95%CI=1.06~1.18)。相比于浆液性癌,黏液性或透明细胞组织学与较差的PFS和OS相关。与PS 0相比,患者体力状态(PS)1或2会增加复发的风险(HR=1.12;95%CI=1.01~1.24)。相比于镜下残留病灶,患者有0.1~1.0 cm以及>1.0 cm残留病灶( HR=1.96;95% CI=1.70~2.26;HR=2.36;95% CI=2.04~2.73)也会增加复发和死亡的风险( HR=2.11;95% CI=1.78~2.49;P<0.001;HR=2.47;95% CI=2.09~2.92)。结论年龄,PS评分,肿瘤的组织学和残留肿瘤体积是老年卵巢癌复发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这些数据可以被用来确定患者的预后和设计未来量身定制的随机临床试验。

    作者:王芳;唐妮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后腹腔镜肾癌手术对患者血清及尿液微量元素及 VEGF的影响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癌手术对患者血清及尿液微量元素及VEGF的影响程度。方法将60例肾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常规开放性手术组)30例和观察组(后腹腔镜手术组)30例,然后将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7天的血清及尿液微量元素及VEGF水平进行检测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第3、7天的血清及尿液Ca及Zn均高于对照组,而Mn则低于对照组,术后第1、3、7天的血清及尿液V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后腹腔镜肾癌手术对患者血清及尿液微量元素及VEGF的影响好于开放性手术,更有利于肾癌的治疗。

    作者:李昊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干扰素-α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综合应用价值

    目的:分析干扰素-α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血清疾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其综合应用价值。方法60例CML患者作为观察组及30例正常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60例CML患者又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干扰素治疗组各30例。比较不同人群间血清PGE-2、MMP-2、bFGF、ALP及IL-6等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比较对照组和干扰素治疗组患者采用干扰素-α治疗前后血清上述细胞因子水平以及疗效差异。结果 CML血清PGE-2、MMP-2、bF-GF、ALP及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干扰素治疗组治疗6周后血清PGE-2、MMP-2、bFGF、ALP及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疗效指标CHR、CCyR、CMR则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干扰素-α对肿瘤生长相关的细胞因子具有调节作用,能有效缓解CML患者临床症状,在CML治疗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李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不同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目的:比较与分析开腹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治疗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4 d CD4/CD8水平和IgG表达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自主下床活动时间等。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自主下床活动时间、留置尿管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20.24±6.17)ml、(64.19±9.47)min、(0.67±0.18)d、(3.19±0.71)d、(0.61±0.17)d、(12.47±2.41)d;对照组分别为(347.96±11.75)ml、(98.71±10.15)min、(1.69±0.47)d、(6.27±0.82)d、(2.12±0.31)d、(18.36±3.15)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发热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06%、6.0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18%、18.18%(χ2=3.75,7.88,P均<0.05)。术后4 d,治疗组患者4 d CD4/CD8水平和IgG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患者创伤小,同时对患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对患者术后恢复有一定帮助。

    作者:谭枚秀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榄香烯联合 NP方案综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榄香烯联合NP化疗方案、沙利度胺以及化疗前24 h口服质子泵抑制剂( PPI)综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将13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综合治疗组,各68例。综合治疗组给予长春瑞滨、顺铂化疗及口服沙利度胺、静脉滴注榄香烯注射液,化疗前24 h口服质子泵抑制剂( PPI)等治疗;对照组给予长春瑞滨、顺铂化疗。21天为1个周期,2~3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综合治疗组有效率( CR+PR)为76.5%(52/68),明显高于对照组48.5%(33/68);综合治疗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8.2%、57.4%、33.8%,中位生存期为22个月;而对照组分别为60.3%、29.4%、13.2%,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2组生存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KPS评分及体重变化综合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1)。综合治疗组及对照组Ⅱ度及Ⅱ度以上胃肠道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16.2%(11/68)和47.1%(32/68),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榄香烯联合NP化疗方案、沙利度胺以及化疗前24 h口服质子泵抑制剂( PPI)综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明显提高患者近期治疗有效率和生存率,降低肿瘤耐药,提高化疗药物的疗效,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刘俊莉;李瑞霞;郭治;张敏;靳毅;宋新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瑞芬太尼用于胃癌合并轻度肝功能异常患者手术中的剂量研究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瑞芬太尼用于胃癌合并轻度肝功能异常患者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探讨合适的剂量。方法3组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麻醉用药,A组患者应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B组患者应用低剂量右美托咪定+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C组患者应用高剂量右美托咪定+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监测患者血浆的去甲肾上腺素( NE)和肾上腺素( E)浓度和血浆丙泊酚靶浓度,比较患者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B组和C组血浆丙泊酚靶浓度低于A组(P<0.05),C组血浆丙泊酚靶浓度低于B组(P<0.05)。 A组患者T1~T3时NE和E的浓度升高,B组和C组患者T1~T4时NE和E的浓度降低,3组T1~T4的NE和E的浓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4时C组患者的NE和E的浓度明显低于B组(P<0.05)。 A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16.3±3.1)min,B组(17.2±2.8)min,C组(28.7±4.4)min,C组患者的麻醉苏醒时间明显长于A、B组(F=8.82,P<0.05)。 C组患者术中心动过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B组(P<0.05),A组患者麻醉苏醒期高血压、心动过速和躁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明显降低使用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的胃癌合并肝功能轻度异常患者麻醉苏醒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但应用过程中应慎重考虑,酌情降低剂量。

    作者:李喜松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医用防粘连改性壳聚糖膜对胃癌术后腹腔粘连的预防作用

    目的:观察医用防粘连改性壳聚糖膜对预防胃癌术后腹腔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试验组在关闭腹腔前在手术创面和切口下放置医用改性壳聚糖膜,对照组常规关腹不放置。观察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腹痛程度和持续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术后1年内腹痛和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腹痛症状较对照组明显轻(χ2=12.946,P<0.05),术后肠道运动功能恢复及进食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t=9.536、4.834,P<0.01),术后1年内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χ2=6.48,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医用防粘连改性壳聚糖膜可以有效地防止胃癌术后的腹腔粘连,减少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

    作者:魏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肺癌根治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肺癌根治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行肺癌根治术的7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结果观察组恢复自主呼吸时间、轻呼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1天,2组CD3+、CD4+、CD8+、CD4+/CD8+、NK 细胞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第1天,观察组CD3+、CD4+、CD8+、CD4+/CD8+、NK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7天,2组NK细胞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第7天,观察组NK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对于行肺癌根治术患者,具有细胞免疫功能影响较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

    作者:龚小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术前胆道引流对肝门部胆管细胞癌治疗作用的Meta分析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肝门部胆管癌( HCCA)患者进行术前PBD的治疗作用。方法检索Medline、EBSCO、CNKI、CMCC等数据库,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11个研究项目,对采用固定效应模式及随机效应模式的711例HC-CA患者术前行PBD治疗的价值进行Meta分析。结果 HCCA患者术前行PBD与不行PBD,其病死率和术后住院时间无比较统计学差异;然而,术前行PBD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感染率明显增高。结论术前对合并黄疸的HCCA患者行PBD治疗无实际临床价值。

    作者:李慧丽;郑红梅;周武华;廖佳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弥漫浸润型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弥漫浸润型( BormannⅣ型)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经手术治疗及病理检查证实为弥漫浸润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结果,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CA199≤40 U/L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 CA199>40 U/L 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5个月。全组患者均获得随访,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5.4%、21.1%和11.9%。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远处转移、CA199水平、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侵犯深度是影响BormannⅣ型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P<0.05),而患者年龄、性别、CEA及CA724水平与预后无关(P>0.05)。结论手术方式、远处转移、CA199水平、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侵犯深度是影响BormannⅣ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付强;寇玉;张永磊;韩广森;谢建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肾上腺肝样腺癌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分析肾上腺肝样腺癌( hepatoid adenocarcinoma,HA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肾上腺肝样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镜下病理形态特点似肝细胞性肝癌样或恶性嗜铬细胞瘤:肿瘤细胞排列成巢状、片状和梁索状,其间有丰富的血窦,可见大片坏死区。肿瘤细胞体积大,异型性明显,呈多边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嗜酸、界清,核大而不规则,偏于一侧,核大小不一,可见巨核或奇异核,核膜厚,核染色质粗颗粒状,可见1-2个核仁,核分裂像易见。免疫组化分析:Hep-par1(+)、CK (+)、AFP (+), CD34血窦内皮细胞阳性, Syn、CgA、NSE、CD56、CK19、CK7、α-inhibin、A103、PE10、Vim、NapsinA、CD10、CK20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30%。结论肝样腺癌是一种很少见的肿瘤,发生于肾上腺很罕见,按照肝细胞肝癌的治疗原则,肿块完整切除术+术后化疗,其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类似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

    作者:刘静;张锐;周萍;郑磊;曹鹏;朱正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经尿道电切术和开放手术治疗早期膀胱癌的手术效果及预后比较

    目的:比较经尿道电切术和开放手术治疗早期膀胱癌的手术效果及预后。方法选择92例早期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行经尿道电切术者55例)及B组(开放手术者37例),比较2组手术效果及患者预后。结果 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少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B组相比,A组膀胱穿孔及闭孔反射发生率显著提高(P<0.05);随访1年,全组共有12例患者复发,其中A组7例(12.7%),B组5例(13.5%),2组1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例行二次尿道电切术的患者术后病理发现:肿瘤残余9例(36.0%),共有7例(28.0%)患者进展至T2期,进展至T2期患者肿瘤高分级、T1期及肿瘤直径>3 cm者比例高(P<0.05)。结论经尿道电切术与开放手术治疗早期膀胱癌近期疗效相当,对于T1期、肿瘤高分级、T1期及肿瘤直径>3 cm者进行二次尿道电切术可能获益。

    作者:王文俊;宣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与其受体-3(VEGFR-3)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20例正常胃组织和98例胃癌组织中VEGF-C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VEGF-C阳性表达率为71.4%(70/98),而癌旁组织和正常胃粘膜组织中其阳性表达率为9.2%(9/98)和5.0%(1/20)。98例胃癌组织中VEGF-C表达与患者性别、肿瘤直径大小、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是否存在血管浸润以及浸润深度无显著相关,而与淋巴结转移、淋巴管浸润、远处转移、TNM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结论 VEGF-C及其受体系统是淋巴管生成的重要调节因子,对于胃癌区域淋巴管生成、淋巴转移途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葛艳丽;张俊杰;王志荣;黄滨滨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