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西他赛在一线治疗失败肺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曹磊;刘锋;王波

关键词:多西他赛, 吉非替尼, 非小细胞肺癌, 化疗
摘要:目的:探讨多西他赛在一线治疗失败肺部肿瘤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和患者对药物作用的耐受性。方法60例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多西他赛治疗)和对照组(吉非替尼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及生存情况和耐受性。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6个月内无疾病进展率分别为43.8%(14/32)、46.4%(13/28),12个月生存率分别是46.9%(15/32)、53.6%(15/28),近期有效率25.0%(8/32)、21.4%(6/28),疾病控制率62.5%(20/32)、53.6%(15/28),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中发生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降低患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皮疹痤疮方面对照组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其余方面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西他赛对于一线治疗失败的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与吉非替尼相差不大,但多西他赛的耐受性较吉非替尼差,故在临床应用中,可选择用吉非替尼替换多西他赛进行治疗。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白血病患儿并发活动性结核疾病的诊治状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儿并发活动性结核病的临床特征、诊治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并分析华西第二医院感染科接诊的30例并发活动性结核病的白血病患儿(0~10岁)的临床资料,了解其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年龄较低(≤5岁)的女性患儿中性粒细胞≤0.5×109/L的比例更大(P<0.05);不同诊断方法确诊结核病构成比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8.093,P=0.001);年龄、性别、二病诊断时间间隔、一线抗结核方案效果、预后、中性粒细胞绝对数是白血病并发结核病患儿抗结核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论若条件允许,可选择多种诊断方法以增强诊断的可靠性;根据白血病合并结核病的患儿的具体情况及抗结核治疗的影响因素选择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作者:毛文英;刘惠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CIK 细胞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细胞)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方法经确诊并采用标准治疗方案治疗的晚期大肠癌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取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细胞因子诱导培养CIK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接受CIK细胞免疫治疗。以30例采用标准治疗方案治疗而未经CIK治疗的晚期大肠癌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经CIK细胞治疗后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发现CD3+、CD3+CD4+、CD56+( NK)效应细胞的比例和CD4+/CD8+比值显著上升,CD3+CD56+效应细胞比例下降,无进展生存期为(50.9±10.8)个月,生存期为(62.5±13.8)个月;对照组无进展生存期为(26.2±8.3)个月,生存期为(35.6±10.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CIK细胞治疗后晚期大肠癌患者免疫功能增强,无进展生存期及生存期延长。

    作者:方慧云;程伟民;李晓玲;季明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替吉奥胶囊联合注射用奥沙利铂治疗进展期胃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分析

    目的:探讨替吉奥胶囊联合注射用奥沙利铂治疗进展期胃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6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进展期胃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替吉奥胶囊联合注射用奥沙利铂治疗,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和卡培他滨治疗,连续2周期,比较2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有效率为43.3%,与对照组有效率4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临床获益率为83.3%;对照组临床获益率为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血液学毒性、恶心呕吐、腹泻等,以Ⅰ~Ⅱ级为主,患者均耐受,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出现的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的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CD4+、CD4+/CD8+免疫细胞:2组化疗后均较化疗前升高(P<0.05),且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疗效好,具有安全高效和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何万谋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IN方案与 CAV 方案治疗 EP方案耐药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EP方案耐药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安全有效的二线化疗方案。方法根据治疗方案将87例EP方案耐药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2例),观察组接受IN方案治疗,对照组接受CAV方案治疗。化疗2个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同时采用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分级标准( WHO标准)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①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患者骨髓抑制、呕吐等不良反应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泻程度显著重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均得到缓解。结论 IN方案治疗EP方案耐药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具有安全、有效等特点,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徐炎良;吕赛平;蔡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超声鉴别的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探究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超声鉴别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超声鉴别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良性结节148例(70.48%),恶性结节62例(29.52%);经单因素筛选及多因素分析后,前后径与横径比值≥1、实性结节、边缘不规整、低回声、微小钙化等均是影响甲状腺恶性结节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超声对甲状腺结节具有较好的诊断作用,根据前后径与横径比值、结节性质、边缘形状、回声类型以及钙化类型等,能够有效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进行超声鉴别,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于冬亚;王秀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HBeAg(-)/(+)对长期抗病毒治疗慢性乙肝患者肝部癌变的影响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e antigen,HBeAg)(-)/(+)对长期抗病毒治疗慢性乙肝患者肝部癌变的影响。方法对70例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HBeAg(-)/(+)对长期抗病毒治疗慢性乙肝患者肝部癌变的影响。结果肝癌总发生率为7.14%,HBeAg(-)患者肝癌发生率显著高于HBeAg(+)患者(P<0.05);无肝硬化HBeAg(-)患者肝癌风险是无肝硬化HBeAg(+)患者的2.010倍(95%CI:1.100~3.673)。结论长期抗病毒治疗慢性乙肝患者仍存在较高的肝部癌变风险,HBeAg(-)对无肝硬化慢性乙肝患者发生肝部癌变的影响显著,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作者:张驰;甄海洋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的剂量学研究

    目的:分析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 IMRT)靶区以及心脏、同侧肺的照射剂量分布情况。方法对保乳术后接受调强放疗的37例左侧乳腺癌患者采取CT 定位并行调强放射治疗,采用IMRT 及3D-CRT 2种照射计划,总剂量均为50 Gy,1次/d,5 d/周,共照射25次。观察比较两种计划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IMRT 计划D95剂量高于3D-CRT 计划,而IMRT 的V105%、V110%、HI 明显低于3D-CRT,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IMRT 的肺V20、V30、V40以及心脏V5、V30、V40均显著低于3D-CRT 的,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15例患者左侧乳腺体积超过500 cm3,22例小于500 cm3,经比较发现,两组患者IMRT 计划的D95、V105、V110、HI 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IMRT 靶区剂量更接近于处方剂量,靶区剂量分布较3D-CRT 更均匀,有更好的适形性,能更好地保护肺脏、心脏等周围组织,而且IMRT 放射治疗受CTV 影响较小,靶区内剂量均匀性较好。

    作者:艾秀清;木妮热?木沙江;司马义力?买买提尼亚孜;朱相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鼻咽癌调强放疗剂量学验证的研究

    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现代放疗进入了精确放疗时代[1]。目前鼻咽癌常采用调强放射治疗,调强放疗技术在增加肿瘤区域剂量同时又尽可能降低周围正常器官的照射剂量。保证鼻咽癌调强放疗剂量的精准是保证治疗鼻咽癌效果的关键。本文主要论述了Matrixx与三维水箱对我院的50例鼻咽癌调强放疗计划进行绝对剂量验证,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云;胡海芹;王小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CD105、Ki67联合表达对卵巢上皮癌的临床意义及与其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CD105和Ki67蛋白在卵巢上皮癌( EOC)中的联合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66例卵巢上皮癌患者石蜡包埋标本中CD105和Ki67蛋白表达。结果 CD105阳性表达率为75.9%(126/166),Ki67阳性表达率为66.3%(110/166),CD105、Ki67共同表达率为51.8%(86/166)。 CD105和Ki-67在EOC中的表达呈正相关(γ=0.66,P=0.01),两者的表达与EOC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呈正相关性,但与其组织细胞学分化程度及患者总体生存率呈负相关性。 CD105和Ki67表达与患者总生存率显著相关。结论 CD105和Ki67蛋白表达参与卵巢上皮癌的发生、发展;CD105和Ki67均为ECO预后不良的指标。

    作者:刘萍;郭海荣;王俊飞;陈轶群;孙楠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鼻咽癌干细胞标志物的检测意义

    目的:检测鼻咽癌干细胞可能标志物,为鼻咽癌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在鼻咽癌、鼻咽黏膜慢性炎中CD133和CK19表达及鼻咽癌细胞株裸鼠移植瘤中CK19表达;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D133和CK19在鼻咽癌或永生化细胞株NP69中的表达;PCR法检测鼻咽癌细胞株中CD133mRNA表达情况。结果CK19在大部分鼻咽癌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37/39,67.2%),黏膜慢性炎柱状上皮及化生鳞状上皮中均呈强阳性表达。CK19在5-8F、6-10B和CNE2裸鼠移植瘤中都有散在点巢状阳性,但在细胞株中呈阴性表达。39例鼻咽癌组织中8例仅有个别癌巢的边缘见散在CD133+细胞,2例黏膜上皮中主要是基底部细胞呈阳性。11例鼻咽黏膜组织中均未见CD133阳性细胞。 PCR检测结果显示CD133基因在3种鼻咽癌细胞株中均有清晰的条带。结论 CK19在鼻咽癌组织和移植瘤中呈强表达及在细胞株中呈罕见表达的差异型,可能与微环境有关,而非鼻咽癌干细胞标志物。 CD133在鼻咽癌肿瘤边缘组织中稀少表达,且在细胞株中检测出其RNA表达,可能为鼻咽癌干细胞标志物。

    作者:江庆萍;谢思明;王爽;储兵;姚开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诱导化疗 NSCLC 患者肿瘤体积变化状况及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诱导化疗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肿瘤体积变化状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进行化疗的NSCLC患者120例;采用螺旋CT获取肿瘤的图像并采用相应的治疗计划系统( TPS)自带的体积测量软件进行肿瘤体积的测量,分析诱导化疗NSCLC患者肿瘤体积变化状况及影响化疗1周期之后体积变化的危险因素。结果诱导化疗NSCLC患者1周期后平均的原发灶的肿瘤体积比化疗之前明显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化疗第2、3、4周期之后肿瘤的体积无明显变化,但第5周期后肿瘤的体积出现增大的现象,与第4周期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6周期的肿瘤体积比第5周期体积无明显的变化。原始肿瘤体积大小和T分期是影响诱导化疗第1周期之后肿瘤的体积变化的危险因素,肿瘤的原始体积≥124 cm3或分期T1-2的患者在化疗1周期之后的肿块的缩小更明显。结论诱导化疗NSCLC,在1周期之后疗效可能会达到佳,好不要连续化疗超过4个周期;肿瘤体积和T分期是肿瘤体积变化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翠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不同二线化疗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目的:探讨单用培美曲塞或多西他赛二线化疗药物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共纳入60例一线治疗失败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A组、B组。 A组单用培美曲塞化疗,B组单用多西他赛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近远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63.3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白细胞降低、脱发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患者,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降低、贫血、恶性呕吐、皮疹等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A组患者6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46.67%、30.00%,B组6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40.00%、23.3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单用培美曲塞或多西他赛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NSCLC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作为二线化疗药物,但培美曲塞白细胞降低不良反应较多西他赛发生率低。

    作者:皇甫娟;李文永;马静;宋明霞;张慧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调强放疗联合替吉奥治疗未手术老年食管癌的近期疗效

    目的:探讨调强放疗联合替吉奥治疗未手术老年食管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60例未手术老年食管癌患者资料,以单纯采用调强放疗治疗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剂量模式为60~63 Gy/30次/6周,试验组30例则在此基础上同期口服替吉奥。比较2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指标IgG、IgM、IgA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和2年生存率。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功能指标IgG、IgM、IgA治疗前后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差异;1年生存率未见明显差异,18个月和2年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调强放疗联合替吉奥治疗未手术老年食管癌的近期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陈大朝;庄建发;魏天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根治性子宫切除术联合术前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多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根治性子宫切除术联合术前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多因素分析。方法选择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诊治的160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其中78例患者( A组)术前行放疗治疗,82例患者( B组)行术前同步放化疗。比较2组患者5年生存率、5年无瘤生存率的差别,并对患者预后进行Cox多因素分析。结果 B组5年生存率与5年无瘤生存率显著优于A组( 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年龄、淋巴结转移、同步放化疗与患者生存率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及同步放化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根治性子宫切除术联合术前同步放化疗可显著延长局部晚期宫颈癌生存期,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及同步放化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王琦;黄桂琼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大肝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大肝癌的疗效。方法将50例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治疗与单纯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对比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1、2、3年的生存率、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大肝癌,能够减轻毒副作用,降低原发性肝癌的病死率,疗效确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疏云;王洪云;陶黎明;吴燕玲;邹彩亮;胡贤春;乐薇;钟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乳腺肿瘤微钙化与纳米细菌的关系

    目的:探讨纳米细菌在伴钙化和不伴钙化的乳腺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患者血清与组织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将110例乳腺肿瘤患者根据良恶性及是否伴钙化分组。 A组30例恶性伴钙化,B组30例恶性无钙化,C组20例良性伴钙化,D组30例良性无钙化。 ELASA法测定各组患者血清中纳米细菌的感染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患者组织中纳米细菌的感染情况。结果 A、B、C、D各组血清中纳米细菌的感染率分别为73.3%,10.0%,5.0%,6.7%。 A、B、C、D各组组织中纳米细菌的感染率分别为93.3%,13.3%,5.0%,0.0%。 A组血清与组织中纳米细菌感染率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伴微钙化的乳腺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纳米细菌感染率明显增高,提示纳米细菌可能和乳腺癌微钙化的形成相关。

    作者:李涛;潘晓燕;陈海鸣;张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DKK-1、GSK-3β、PGSK-3β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DKK-1、GSK-3β、PGSK-3β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发生发展、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病理组织标本:包括慢性宫颈炎2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29例,宫颈鳞癌4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其中DKK-1、GSK-3β、PGSK-3β的表达情况。结果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DKK-1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宫颈鳞癌(P<0.05)。慢性宫颈炎组织中GSK-3β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宫颈癌组织(P<0.05),而PGSK-3β阳性表达率低于宫颈癌组织( P<0.05);DKK-1、PGSK-3β阳性表达与宫颈鳞癌组织分化、FIGO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PGSK-3β蛋白表达量CIN Ⅰ、CINⅡ~Ⅲ及宫颈鳞癌组织明显高于慢性宫颈炎组织(P<0.05);CINⅠ中PGSK-3β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宫颈癌组织(P<0.05)。结论 DKK-1、GSK-3β、PGSK-3β表达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黄裕;姜青明;唐郢;王冬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血红蛋白改变对晚期胃癌患者化疗疗效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改变对晚期胃癌患者化疗疗效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我院76例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18.0软件对化疗前后血红蛋白的改变与晚期胃癌患者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化疗前后,男性患者的血红蛋白分别为(116.72±22.01) g/L和(111.28±18.97) g/L,肝转移的患者血红蛋白分别为(116.28±18.85) g/L 和(110.06±18.73) g/L,内脏转移的患者血红蛋白分别为(115.27±18.66) g/L 和(109.53±18.06)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化疗前后血红蛋白的变化和其他参数如年龄、ECOG评分、病理分型及腹膜转移等因素无相关性。生存分析显示在化疗前出现贫血的胃癌患者的预后较差,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胃癌患者血红蛋白的改变与化疗疗效有密切关系,化疗后血红蛋白降低提示疗效较差,而化疗前无贫血的晚期胃癌患者显示出比较好的预后。

    作者:韩守恒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多西他赛在一线治疗失败肺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在一线治疗失败肺部肿瘤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和患者对药物作用的耐受性。方法60例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多西他赛治疗)和对照组(吉非替尼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及生存情况和耐受性。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6个月内无疾病进展率分别为43.8%(14/32)、46.4%(13/28),12个月生存率分别是46.9%(15/32)、53.6%(15/28),近期有效率25.0%(8/32)、21.4%(6/28),疾病控制率62.5%(20/32)、53.6%(15/28),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中发生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降低患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皮疹痤疮方面对照组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其余方面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西他赛对于一线治疗失败的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与吉非替尼相差不大,但多西他赛的耐受性较吉非替尼差,故在临床应用中,可选择用吉非替尼替换多西他赛进行治疗。

    作者:曹磊;刘锋;王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三维适形放疗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对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放疗组)35例和观察组(三维适形放疗组)35例,然后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放射性肺炎总发生率及治疗前后FACT-L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近期疗效好于对照组,放射性肺炎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治疗后的FACT-L量表评分也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三维适形放疗治疗肺癌患者疗效较好,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古丽娜尔?吐尔地;朱成斌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