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伤椎置钉+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刘培倦;陈亚洲;李贵坚;罗治国

关键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伤椎置钉, 植骨, 内固定
摘要: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为治疗此类疾病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方法:2008年3月至2012年10月应用经伤椎置钉+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43例,术前、术后和随访时行X线和CT检查,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s角.比较植骨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s 角.结果:全部患者术后未出现植骨操作引起的神经血管并发症,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s角,与术前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s角,与术后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伤椎置钉+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有效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恢复伤椎高度,及预防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s角丢失,具有良好临床疗效.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坐式分娩120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坐式分娩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收治的240例自然分娩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各120例,观察组采用坐式分娩体位,对照组采用仰卧位分娩体位.对两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会阴裂伤Ⅲ度以上及产后出血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均低于对照组第二产程时间、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会阴裂伤Ⅲ度以上及产后出血与对照组会阴裂伤Ⅲ度以上及产后出血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坐式分娩能够使第二产程时间有效缩短,使新生儿窒息率及剖宫产率均得到有效降低,是一种有效的自然分娩体位,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王胜华;饶淑燕;陈幼琴;王国娥;乐永青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袖带宽度与臂围的关系对血压测量值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袖带宽度与臂围关系对血压的准确测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临床上需要行动脉有创测压的18岁以上患者300例,在进行手术前同时测量直接血压和间接血压各3次,取平均值.测量身高、体重、上臂围,计算体质量指数、平均动脉压(MBP).结果:300例患者臂围均值为(28.8±3.9)cm,臂围≥27 cm有71.3%.直接血压总体上比普通袖带测量的间接血压要高(P<0.001);且随着臂围的增大,普通袖带测量的间接血压值逐渐增大,与直接血压的差值增大,臂围在27 ~ 34 cm及臂围≥34 cm组平均动脉压的差值分别为(0.9±6.1)、(-8.3 ±5.4)mmHg(均P<0.01);臂围≥27 cm时,普通袖带测量的间接血压较直接血压要高,且臂值越大,差值越大.结论:人群中上臂围周径≥27 cm时,应用目前临床普通袖带测量血压会带来较明显的误差,我们应使用与臂围相匹配的袖带测量血压以减少假性高血压的发生.

    作者:谢东阳;刘征辉;蔡九妹;谢东明;钟一鸣;危小军;廖伟;赖小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自制新生儿魔术扣体位约束带及使用体会

    目的:设计并制作对新生儿患儿体位约束的约束带.方法:使用魔术扣体位约束带来减少护理风险,增加人性化护理、减少患儿哭闹与恐惧,防止意外伤害,增加安全舒适感.结果:观察患儿使用魔术扣体位约束带后舒适、安静,未出现约束带脱落,意外伤害等.结论:魔术扣体位约束带设计合理、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固定牢固,对患儿能达到安全有效的约束固定效果.

    作者:幸华兰;丁明娥;李文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16例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诊疗回顾性分析

    十二指肠损伤属腹内脏器严重伤,诊治较困难,病死率高达10% ~27.8%[1].并且由于其本身及其毗邻器官在解剖及生理上的特殊性,一旦损伤,术前诊断困难,即使剖腹探查中也易发生漏诊,初次手术探查漏诊高达10%~20%[2].因而对本病应予以高度重视.现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2年1月间,我院共收治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16例病例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陈平;郭庆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CT对婴儿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婴儿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的CT表现及并发症.方法:收集我院2011 ~2013年25例明确诊断维生素K缺乏的婴儿头颅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患儿均有颅内出血,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21例,颅内血肿6例,硬膜下血肿3例;脑室血肿2例.结论:CT检查可以确诊本病,并可确定出血部位与范围,能发现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是临床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减少病死率与后遗症发生率的重要检查手段.

    作者:彭辉;谢再汉;舒予静;杨毅敏;姚卫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改良RPMI 1640培养人芽囊原虫的实验观察

    目的:探讨自制改良RPMI 1640培养基的效果.方法:收集lock氏液鸡蛋斜面双相培养基(LES)中的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B.h)滋养体,按2×105细胞每管接种于普通1640和改良1640培养基中,加入20%小牛血清及抗生素,调整pH值为7.5,除氧置37℃厌氧罐中培养.每24h计数一次,观察B.h在培养基中的虫体形态、生长高峰和增殖数量.结果:10天内改良1640培养基的pH值恒定为7.5;虫体直径4~8 μm,形态结构清晰,虫体规则,以空泡型为主,颗粒型可见,包囊较普通1640培养基中少;生长高峰期为第4~5天,生长周期均与普通1640培养基中的相似,但虫体达高峰值后下降较慢.结论:改良RPMI1640适宜于人芽囊原虫的体外增殖培养.

    作者:李小花;邓婷;李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利用酶解法从山银花中提取绿原酸的工艺研究

    目的:优化山银花中绿原酸提取工艺.方法:将山银花甲醇回流前,用果胶酶、纤维素酶分别处理,与未加酶组比较,得出优酶,探讨优酶的用量、时间、温度、pH对绿原酸得率的影响.结果:果胶酶较纤维素酶提取绿原酸得率高,优酶提取佳条件为:加入pH 4.5果胶酶0.5%、在50℃酶解1.5h,再在70℃浸提2次/1 h,其绿原酸含量为2.87%.结论:酶法提取山银花能提高绿原酸得率.

    作者:向德标;罗李娜;胡乔铭;裴刚;王晓明;蒋丽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的临床应用

    目的:寻求建立适合中国人的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的评分问卷.方法:对观察组200例患者以及对照组200例患者进行问卷(3大方面18小项)调查.结果:①观察组的下腰部疼痛与下腹部疼痛均有较高的发生率,但不能与对照组3种疾病患者很好的区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直肠区疼痛虽然发生率较低,但与对照组3种疾病的差异极为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观察组8项指标中除尿流中断的发生率较低,特异性较差外,其余各项与对照组3种疾病同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③观察组腰酸68%,发生率十分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两项发生率较高并且都有较好的特异性(P均<0.01).结论:建立科学、合理的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问卷,可以有效的对患者疗效、病情等进行评估,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性.

    作者:曾志飞;李志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基于Logistic回归的炎症性肠病的影响因子分析

    目的:利用临床病理资料及调查随访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炎症性肠病的影响因子.方法:分别从家庭状况、生活习惯、职业及心理因素;吸烟、疾病史及药物使用;饮食习惯及母乳喂养与IBD的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特征比较分析得出影响炎症性肠病的主要因素及系数值.结果:职业紧张程度、家族史、肠道感染史和油炸食品的摄入作为IBD的危险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吸烟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B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基于Logistic回归的影响因子分析可为炎症性肠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张爱萍;娄建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5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的临床特点,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患儿临床资料.结果:多数患儿惊厥症状出现在胃肠炎发病后2天;惊厥表现多为强直-阵挛性发作;多数患儿惊厥症状仅出现1次;脑电图发现部分患儿出现痫样放电;经合理治疗后预后效果良好.结论: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的临床表现存在较为明显的特异性,临床应给予关注,积极展开诊断和治疗,以改善治疗效果.

    作者:吴惠群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全容积三维超声心动图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功能与室壁运动同步性初步研究

    目的:应用全容积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功能及室壁运动同步性.方法:30例正常人、60例高血压患者应用全容积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测并采集图像,进行左心室容积-时间曲线分析,记录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射血分数、大充盈速率和左心室16节段达低收缩、舒张末期容积时间标准差与大差值,比较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左心室大充盈速率降低(P<0.05).高血压组的左心室容积-时间曲线起伏波动较大,室壁心肌节段达收缩、舒张末期容积的时间差异点较大,高血压患者的Tmsv16-SD(%R-R)、Tmsv16-Dif(% R-R)与正常对照组测量值相比增大(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评估高血压病人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和室壁运动同步性.

    作者:罗琼;叶军;徐琍;廖伟;陈卫华;葛贻珑;任苓;肖文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胃肠肿瘤患者术前PICC置管的优势分析

    目的:总结胃肠肿瘤患者手术前PICC置管的优势.方法:回顾分析胃肠肿瘤患者手术前置PICC导管和化疗期置PICC导管在静脉置管次数和注射材料消耗,护理工作量和手术时间等方面的差别.结果:手术前置PICC导管比化疗期置PICC导管置管次数少,有消耗注射材料少,节省医疗费用、减轻护理工作量、缩短手术时间等优势.结论:胃肠肿瘤患者在手术前放置PICC导管比化疗时放置PICC导管优点多,更适宜.

    作者:伊秀英;洪丽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肠系膜损伤中的诊断价值(附34例)

    目的:探讨MSCT及后重建技术对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期间34例经手术证实的肠系膜损伤患者的16层螺旋CT图象及临床资料.结果:34例患者肠系膜损伤均可见受伤肠系膜密度增高,肠系膜血肿28例,腹腔积血25例,肠管损伤壁增厚4例,肠管破裂3例,腹腔积气5例,并发肝挫伤2例.结论:MSCT检查对肠系膜损伤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对于术前诊断及治疗有着很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余钟建;朱玲;陈华勇;严敏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硒多糖的研究进展

    硒多糖为硒和多糖的结合产物,兼具硒与多糖二者的活性,又更优于二者,硒多糖既可有效避免补充无机硒所引起的毒性,又保留了多糖的药理活性,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本文就硒多糖的药理活性、毒副作用、应用及前景进行了综述.

    作者:王宇飞;东方;季宇彬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改良体位固定行小儿颈外静脉穿刺

    目的:探讨患儿颈外静脉穿刺的体位固定方法.方法:将23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体位固定方法穿刺,观察组采用改进三人体位固定方法.结果:观察组一针穿刺成功率高(P<0.05),患儿舒适度、家属满意度提高.结论:改良颈外静脉穿刺体位固定方法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能有效暴露穿刺部位,提高穿刺成功率.

    作者:丁明娥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经伤椎置钉+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为治疗此类疾病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方法:2008年3月至2012年10月应用经伤椎置钉+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43例,术前、术后和随访时行X线和CT检查,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s角.比较植骨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s 角.结果:全部患者术后未出现植骨操作引起的神经血管并发症,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s角,与术前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s角,与术后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伤椎置钉+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有效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恢复伤椎高度,及预防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s角丢失,具有良好临床疗效.

    作者:刘培倦;陈亚洲;李贵坚;罗治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药学干预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影响

    目的:探讨药学干预对I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本院药学干预前、后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非干预组、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61.2%、30.1%;第Ⅰ、Ⅱ代头孢类药物选用率分别是47.4%、78.9%;术前0.5~2h预防使用率分别是12.7%、86.3%;术后24 h内停药百分率分别是25.5%、87.5%;平均住院天数分别是10.5 d、7.1d;切口感染率分别是0.27%、0.12%;抗菌药物人均费用分别是459.7元、27.7元.结论:药学干预对降低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规范抗菌药物的选择与给药时机、避免手术后长疗程应用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作者:何建平;李慧伟;钟斌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DSS对去卵巢大鼠脂代谢及血清瘦素的影响

    目的:初步探讨DSS对去卵巢大鼠脂代谢的抑制机制是否与瘦素的调节有关.方法:选择清洁级SD雌性大鼠60只,体质量160~220 g,随机分成6组,①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②卵巢切除组(模型组),③卵巢切除+戊酸雌二醇组(阳性药物对照组),④卵巢切除+ DSS高剂量组(100 μg/kg),⑤卵巢切除+DSS中剂量组(50 μg/kg),⑥卵巢切除+DSS低剂量组(25 μg/kg).术后1周连续阴道涂片检查10天后,①②组大鼠每天灌胃同体积生理盐水;③组大鼠每天一次戊酸雌二醇片剂水溶悬液灌胃,剂量为80 mg/kg;④⑤⑥组分别以高、中、低剂量的DSS溶液灌胃,1次/天.连续给药6周,每周一次测量体质量及体长,计算Lee's指数;麻醉后分离血清,分别测血清中Leptin含量及血清内HDL、LDL、TG、CHO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DSS可降低Lee's指数,降低血清内CHO、TG、LDL含量,升高血清中HDL以及Leptin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SS可减轻大鼠去卵巢后雌激素缺乏所致的肥胖,并可能通过升高血清中瘦素含量对大鼠脂代谢起调节作用.

    作者:黎晓;刘宗亮;陈方;肖海;曾雪亮;黄志华;曾靖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两种20%甘露醇注射液结晶溶解方法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甘露醇结晶溶解的简便方法.方法:选择2011年至2012年两年有结晶的20%甘露醇注射液共278瓶,其中2011年的结晶液132瓶使用煮沸法溶解结晶,2012年的146瓶使用专用的甘露醇加温袋溶解结晶,观察两种结晶溶解法对甘露醇注射液瓶签破损、脱落、瓶体破裂发生情况,比较溶解后甘露醇液体的温度.结果:使用甘露醇加温袋溶解的甘露醇温度适宜,瓶体、瓶签完好,而煮沸溶解的甘露醇瓶签破损、脱落较多,温度较高.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甘露醇加温袋溶解甘露醇结晶效果好.

    作者:王香香;段美华;马信华;易育萍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全麻下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在麻醉恢复室的护理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在麻醉苏醒期的护理措施,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回顾2012年1月至12月211例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全身麻醉,术后进入恢复室苏醒,同时做好恢复室护理、专科护理和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结果:211例患者顺利拔管,安全度过苏醒期,送回病房,其3例并发出血,5例并发尿外渗.结论:在苏醒期给予经皮肾镜取石术全麻术后患者严密的观察和护理,是手术成功和安全顺利度过麻醉苏醒期的重要保证.

    作者:李军庆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赣南医学院

主办:赣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