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数字化乳腺钼靶摄影和高频超声在乳腺癌检查中的应用

梁艳秋;周绪蕾;王淑秋

关键词:乳腺癌, 钼靶摄影, 超声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居高不下,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有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妇女健康及生活质量,对乳腺癌的防控不但是一个重要的医学课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如何早期准确地发现乳腺癌是诊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当前,针对乳腺癌诊断包括磁共振成像等新方法层出不穷,但钼靶和超声因其简洁、经济、重复性好、患者依存度高等优点仍然是临床常见的诊断方法.本文选择我院经术后病理确诊的乳腺癌患者256例,旨在分析单纯钼靶、单纯超声以及两者联合诊断方法的差异,现报道如下.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社区干预对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控调查

    目的:探讨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主要策略的社区干预活动对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的影响,以建立有效的老年人慢性病社区防控运作模式.方法:选择中山市大涌、东凤等6个镇区居住的户籍老年人群12000例,以镇为单位,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干预社区和对照社区两个组,各3个镇.首先基线调查,采集老年人的健康相关信息、卫生服务需求以及对卫生服务的满意度等;对干预社区的老年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对对照组社区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并追踪随访2年,评价其干预效果.结果:心脑血管疾病是社区中发病率高的慢性疾病;在对社区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后,干预社区的腰围,收缩压,舒张压三项取得了明显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吸烟、饮食等生活方式是引起慢性病的重要因素,干预后认为慢性病与超重、吸烟、饮食等有关比例为46.6%,干预前仅为27.1%,干预后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对社区老年人进行社区干预后,老年人慢性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得到了控制,对慢性病的了解更加深入,对慢性病的防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值得推广.

    作者:唐燕飞;何小镜;郑燕红;罗素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老年COPD合并心力衰竭实施综合护理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心力衰竭实施综合护理办法的疗效,促进患者康复.方法:96例老年COPD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常规治疗与日常护理,实验组常规治疗与综合护理(心理辅导、健康教育、适量吸氧、指导营养护理、适时监测,预防交叉感染),治疗12W后,检测两组肺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肺活量比率(FEV1/FVC)与肺活量(FVC);以及心功能脑利钠肽(BNP)、6min步行试验;评价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肺功能FEV1/FVC、FVC水平在实验组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BNP及6min步行试验在实验组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患者生活质量评价优于对照组.结论:老年COPD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办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使生活质量有所好转,对疾病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杨瑞雪;赖平平;邢凤霞;段凯英;王孪妹;赵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赫哲族6~15岁青少年心智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富锦、依兰、敖其镇等地.赫哲族人口不足5000人,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本研究随机抽取上述地区的6 ~15岁青少年及居住在该地区的相同汉族青少年为样本.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凤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心理暗示干预在口腔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心理暗示干预在口腔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口腔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患者178例,随机分为心理暗示干预组及对照组各89例.心理暗示组在活动义齿修复前采用心理暗示干预的方法,对照组未给予任何暗示,按照快速适应型、渐进适应型及弃用型三个等级统计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心理暗示组的快速适应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渐进适应型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弃用型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暗示干预应用于口腔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时,可有效减轻可摘局部义齿患者初戴时的异物感,增强患者对可摘局部义齿使用的信心,缩短患者对可摘局部义齿的适应时间,能够使患者坚持戴用,且简单易行,在口腔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迟艳侠;肖月;张杰;麻春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大鼠脑胶质瘤细胞培养上清液的收集及其乳酸含量变化和意义

    目的:验证胶质瘤细胞(C6)可能的一种乳酸快速排泌机制.方法:C6按6组不同浓度(0.5×105;0.75×105;1×105;1.25×105;1.5×105;2×105)接种,24h收集上清液,检测乳酸,乳酸脱氢酶含量,以海马神经元HT22作为对照.结果:接种浓度为1×105 个/L组细胞24h密度适中处于指数增生期,乳酸和乳酸脱氢酶含量高于其他组(P<0.01)(除1.25×105个/L浓度组).C6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乳酸含量明显高于HT22细胞培养上清液(P<0.01).结论:胶质瘤细胞可能有一种快速排泌机制,使得其代谢产生的大量乳酸在细胞外液中堆积.

    作者:高丹丹;刘君星;辛华;李雅江;王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骨髓单核细胞移植对溃疡性结肠炎修复过程的影响

    目的:观察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病变修复的作用.方法:取SD大鼠45只,其中15只用于提取BM-MNCs,移植组及PBS组各15只,均制作UC模型,移植组及PBS组经尾静脉分别注射BM-MNCs细胞悬液及PBS液1mL.正常饲养,观察大鼠的精神、进食、活动及大便情况.并于注射后3d、7d、14d每组各处死大鼠5只,光镜下观察结肠组织病变改变.结果:移植后第14天,移植组结肠黏膜病变修复程度明显优于PBS组.结论:BM-MNCs移植可以促进UC大鼠损伤结肠组织的修复.

    作者:韩宇鹏;姜威;杨松;李璇;苗秋实;张晓波;鲍秀琦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七氟醚和丙泊酚气管内全麻对肺泡内ICAM-1及VEGF表达的影响

    目的:判定吸入性气管内全麻和全凭静脉麻醉,对肺组织是否有损伤,通过检测BALF中ICAM-1及VEGF的标志物.方法:选择气管内全麻的患者4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n=20),(Ⅰ)七氟醚-瑞芬太尼-仙林组20例.(Ⅱ)丙泊酚-瑞芬太尼-仙林组20例.分别于麻醉前(T0)、手术开始后30min(Ti)、拔管后(T2)、采集三组气管内分泌物盥洗液进行检测.结果:①麻醉维持期间细胞粘附因子-1(ICAM-1)的表达Ⅰ组略高于Ⅱ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麻醉维持期间血管内皮因子(VEGF)的表达Ⅰ组略低于Ⅱ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七氟醚组和丙泊酚组在全麻维持时气管内分泌物盥洗液ICAM-1,VEGF无明显变化,说明这两种全麻药物对肺组织均无损伤.

    作者:王宇娜;曾凡荣;刘海萍;孙权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影像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与实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影像医学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很好的实现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本文对我校影像医学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新的课程体系应用于2011、2012和2013级研究生,经过3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提供借鉴.

    作者:王薇;张丽;李丹;曹霞;吕佳南;郑春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尿MA、α1-MG、β2-MG联合血Cys-C检测对于儿童支原体肺炎早期肾脏损害的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患儿尿微量白蛋白(micoalbuminuria,MA)、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α1-微球蛋白(α1-microglobulin,α1-MG)、血清胱抑素-C(Cys-C)变化,发现支原体肺炎患儿早期肾脏损害,指导临床治疗,进一步关注早期肾脏损害.方法:入选164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检测尿MA,采用双光镜比浊法检测尿液α1-MG及β2-MG,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胱抑素-C,并与186例正常对照儿童进行比较.结果:支原体肺炎组:MA、BUN及Cr异常率分别为2.1%0.6%,1.04%.Cys-C异常率3.2%,α1-MG异常率22.9%,β2-MG异常率78.1%,其中,β2-MG及α1-MG感染组及健康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原体肺炎患儿合并早期肾脏损害,在MA、Cys-C、Cr及BUN未出现异常时,α1-MG及β2-MG异常改变提示支原体肺炎引起早期肾脏损害.

    作者:王丽敏;王超;韩小唯;王淑静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家系分析

    目的:对1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进行基因突变热点的筛查,以探索其潜在的遗传学缺陷.方法:经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及完善的眼科学检查后,对1个家系共10名成员(包括患者,非患者)抽取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针对国内外文献报道的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发病相关的10个基因设计引物,PCR扩增后直接测序进行候选基因的突变检测.结果:被检查者的10个发病相关基因序列中,CRYBA4基因第四个外显子上c.281T>C突变,并由此导致了βA4晶状体蛋白第94位的苯丙氨酸被丝氨酸取代,其余9个与GenBank发表的正常序列相同.结论:CRYBA4基因外显子上发现的已经报道过的杂合型突变位点,可能是这个家系的致病基因,其对先天性白内障的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海峰;张娜;王遵敬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神经干细胞对AD大鼠行为及突触素Ⅰ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究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β-淀粉样蛋白(Aβ1-42)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组织内突触素Ⅰ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β-淀粉样蛋白(Aβ1-42)注射到大鼠海马组织内建立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动物模型,通过Y迷宫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海马组织内Synapsin Ⅰ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D模型组、细胞移植组大鼠学习记忆和大鼠海马组织内Synapsin Ⅰ蛋白表达量均低(P<0.05),与AD模型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大鼠海马组织内Synapsin Ⅰ蛋白表达量均较高(P<0.05).结论:NSCs能显著改善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上调突触素Ⅰ的表达有关.

    作者:杜红蕾;宋春雨;魏春杰;王泽宇;韩凤;杨晓玉;盛宝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消褪素及白介素-6的含量及意义

    目的:研究和探讨大鼠溃疡性结肠炎血清消褪素和白介素-6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健康清洁级6~8周龄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UC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20只,采用免疫学方法,刺激结肠制备成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标记为实验组20只,对照组不做任何操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出血清RvD1、白介素-6(IL-6)含量.结果:溃疡性结肠炎的大鼠白介素-6平均含量为(94.84±6.43) ng/L,消褪素含量为(63.59±5.93) ng/L,正常对照组的大鼠白介素-6平均含量为(58.49±8.08) ng/L,消褪素含量为(44.85±3.55) ng/L.实验组大鼠白介素-6与消褪素呈正相关(r=0.444,P=0.006),对照组大鼠白介素-6与消退素无相关性(r=-0.011,P=0.948).结论:血清消退素与白介素-6具有相关性,前者具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潜在作用.

    作者:李璇;苗秋实;韩宇鹏;鲍秀琦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心电图指导洋地黄类药治疗房颤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分析心电图指导洋地黄类药对房颤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07 ~ 2014-07收治的92例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把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心电图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观察,而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其中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5%;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3.9%,研究组患者的临治疗效果明显的比对照组好,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指导洋地黄类药对房颤患者进行治疗,其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在临床中值得广泛的推广应用.

    作者:朱法军;尹昌浩;李思瓯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平卧位和俯卧位下经皮肾穿刺造瘘中结肠损伤的影像解剖学探讨

    目的:探讨平卧位和俯卧位下经皮肾穿刺造瘘中结肠损伤的风险.方法:对439例平卧位的腹部CT及27例俯卧位腹部CT进行回顾分析,模拟一条自腰椎前切缘分别经过肾上盏、肾门、肾下盏的穿刺线,将升、降结肠位置分为穿刺线腹侧前方、背侧后方或经过穿刺线,前者定义为无潜在损伤风险、后二者定义为有潜在损伤风险,分析平卧位及俯卧位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结肠损伤的可能性.结果:结肠在平卧位下左侧肾上盏、肾门、肾下盏的穿刺中无一例出现潜在损伤风险,右侧肾上盏、肾门、肾下盏的穿刺中分别为0例、0例、3例,结肠潜在损伤风险为0.68%;结肠在俯卧下双侧肾上盏、肾门、肾下盏的穿刺中无一例出现潜在损伤风险.结论:俯卧位时双肾及结肠均向腹侧移位,但肾与结肠相对位置无明显变化,所以平卧位和俯卧位下经皮肾穿刺造瘘中基本上不会产生结肠损伤的严重并发症,但建议经皮肾镜术前常规行CT检查,以避免结肠损伤的发生.

    作者:唐松林;赵海生;张晓华;任为端;周祥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高龄病人围手术期氨基酸全谱的变化及干预对预后和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氨基酸是生物体内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之一,而人体不能全部合成[1].如果人体缺乏或减少其中某一种,人体的正常生命代谢就会受到障碍,甚至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或生命活动终止[2].老年人容易出现各种营养不良,如果不能在短期、足量和有针对性的对患者所缺乏的氨基酸进行补充,会影响手术后的康复.但目前对老年人在围手术期特异性氨基酸的变化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采用前瞻和随机的研究方法,对于高龄普外科病人围手术期氨基酸的变化,相对应的补充干预对预后和免疫学等指标进行了研究.

    作者:姚国相;黄爱霞;许传斌;刘海军;姚凯;单远洲;冯景;张学利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尿动力学在下尿路症状诊治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研究尿动力学在临床诊断下尿路症状中的效果.方法:对2010-03 ~2014-03我院就诊的162例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通过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结果:膀胱出口梗阻、逼尿肌受损、逼尿肌-括约肌失协调、不稳定膀胱以及膀胱容量减少是尿动力学方法检测出的五种能够提示下尿路病症的主要症状.针对该原因给患者制定治疗方案,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结论:尿动力学检查能够详细的了解下尿路功能状况,该方法能够帮助对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应该在临床上得到推广.

    作者:商家铭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脑出血大鼠血清IL-17,IL-23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以脑出血大鼠为研究对象,探讨血清IL-17,IL-2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90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出血组(C组),每组30只.分别设6h,24h,3d,7d,14d五个时间点.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的表达.结果:对照组与假手术组IL-17,IL-23的表达在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血组与对照组、假手术组相比、同一时间点IL-17,IL-23的表达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出血组内各时间点IL-17,IL-23的表达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IL-17,IL-23的表达在脑出血后7d高于出血其他时间点,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出血大鼠发病6h后,外周血中IL-17,IL-23的表达增加;IL-17,IL-23的表达在脑出血后7d高于6h,24h,3d,14d.IL-17,IL-23参与脑出血后的炎症反应.

    作者:毕胜;李冬;王李鸣;赵岩岩;田嘉莹;李培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护理干预在老年帕金森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老年帕金森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01 ~ 2014-06本院收治的老年帕金森抑郁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互利的基础上,行心理护理、生活护理、饮食护理和功能训练等综合护理措施.结果:护理干预组护理后的HAMD、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干预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5%,便秘的总发生率为15%,护理总满意度95%,对照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75%,便秘的总发生率为55%,护理总满意度75%,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帕金森抑郁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缓解患者烦躁、忧虑等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的抑郁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作者:肖斐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心率变异性与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与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将我院于2013-01~2014-01收治的60例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35%;B组左室射血分数<35%,同时将同时期的30例健康患志愿者纳入C组.比较三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参数.结果:通过研究发现,A、B两组的心率变异指数均显著低于C组(P<0.05),同时B组的心率变异指数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状态和心率变异性的降低密切相关,同时心率变异性参数可以间接的反应心衰患者的严重程度,值得进行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杜英;兰军;涂昌;程飞;董家龙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饱和水溶液法制备紫花苜蓿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工艺研究

    目的:饱和水溶液法制备紫花苜蓿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紫花苜蓿挥发油;以得到的紫花苜蓿挥发油包合物的包合率为指标,对挥发油包合的佳包合工艺进行优选;利用薄层色谱法对包合产物进行定性鉴定.结果:确定了饱和水溶液法制备紫花苜蓿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佳工艺条件为:温度30℃,搅拌时间120min,β-环糊精与挥发油投料比6g∶1mL.结论:饱和水溶液法可以高效地制备紫花苜蓿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

    作者:李冬;国玉芝;栾凯迪;张羽男;刘立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