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玉华;王景佳
近年来,硅胶气囊导尿管以其操作简单,内固定稳妥,无需胶布固定,不易滑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临床,由于尿管插入后与尿道密合程度大,有效地保持了尿失禁病人床铺干燥,减少褥疮的发生,使患者及操作者耐于接受,但由于留置气囊导尿管应用时间不长,对其性能和使用注意事项缺乏了解,临床上时常遇到拔管困难,给病人带来痛苦,使病人产生恐惧心理,近段时间出现多次医疗事故,为了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此类问题,我们进行多次反复探讨与尝试,取得了较为满意效果,所以,有必要与同道们分析及研究。
作者:苏杰;张凤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一氧化碳中毒为临床常见病,尤其北方秋冬季节是高发期。一氧化碳吸入后,在血内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CO Hb),导致组织缺氧。2000-05我科成功地救治了1例危重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李真玉;安真玉;殷文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子宫收缩乏力及产妇用力不当是第二产程中常见的导致产程延长的因素。作者应用经阴道按摩直肠法对促进宫缩,加强腹压,从而缩短第二产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例患者,初产190例,经产10例,年龄21~39岁,孕周36~43W,第二产程均出现子宫收缩乏力或产妇用力不当、或应用催产素后效果不佳,均无明显头盆不称,且已破膜者。
作者:宋志芳;鞠丽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肠道微生态学的改变。方法:选择腹泻组(39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和对照组(30例健康婴幼儿),对他们的肠道菌群进行定量测定。其中20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对他们肠道菌群进行动态定量分析。结果: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拟杆菌、乳杆菌和肠球菌数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肠杆菌在菌群中所占比例相对升高。在发病早期即出现肠菌群紊乱,随着腹泻症状消退,肠菌群失调症状逐渐纠正,而且厌氧菌上升速度较快。结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伴有明显的肠菌群失调,且菌群失调的程度与临床病情及脱水程度有关。
作者:陈宇;王禹;杨景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深二度及三度烧伤是严重的烧伤反应引起表皮、真皮部分或全部的损伤,后转归为瘢痕愈合,在治疗过程中,湿敷创面,无论是在植皮前去除脓焦痂,还是植皮后促进创面愈合均是必要的,作者发现,维生素C在烧伤创口换药时应用,能缩短病程,减少渗出,效果理想。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47例中男30例,女17例,年龄3~59岁,平均年龄31.5岁。诊断根据五度四分法标准,深二度30例,三度17例。病史短者5h,长者20d。其中伴糖尿病者3例,伴继发感染者8例,碱烧伤1例。
作者:陈秉魁;石红梅;姚宪义;金松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现临床上治疗牙周炎的方法有许多种,其中大部分是单纯药物治疗,我科在采用超声洁牙机及药物联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例为我科接诊的牙周炎患者,无全身系统性疾病,共116例。其中男70例,女6例,年龄20~62岁,病程不等。全诉为牙痛、口臭、刷牙出血。检查牙石+~+++,牙松动Ⅱ~Ⅲ度,牙龈充血,触及易出血,牙周袋深4mm以上,患牙数2~8个不等,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76例,对照组40例。
作者:张春利;张春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肾移植是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的有效方法。肾功能恢复,尿毒症得以纠正,提高生活质量。我院于1998-01-19~1998-11-09共施行了3例肾移植,2例术后肾功能恢复良好,1例恢复欠佳。现总结手术配合护理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例,男1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32岁、35岁、44岁。慢性肾小球肾炎均靠血液透析来维持,透析1~2a,平均每周1~2次。每例手术前做供体和受体的血型配型均相符,淋巴细胞毒试验3%~5%,供体取于死亡者。
作者:李杰;李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了解莪术油治疗婴幼儿肺炎的疗效。方法: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给予0.04%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10mg/公斤.次,1次/日静点;对照组20例,给予病毒唑注射液10mg/(公斤.次)1次/日静点。其它如抗感染、镇咳、止喘、激素的应用及输液等综合治疗两组均相同。结果:治疗组在镇咳、止咳、湿罗音消失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组热退时间少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莪术油治疗婴幼儿肺炎有效、安全、简便、易行,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丛艳华;王双妹;王双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3例均为女性患儿,出生3d~3个月,剖宫产1例,顺产2例,均有眼结膜肿胀、充血、脓性分泌物,3患儿均发育良好,心肺正常。阴道正常,无黄色分泌物流出。实验室检查:取眼睛分泌物革兰染色镜检,见多形核白细胞内革兰阴性双球菌,淋球菌培养阳性。依据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淋菌性眼结膜炎。2 治疗及结果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双眼,给予硝酸银点眼,第2~5天连续生理盐水冲洗,氯霉素眼药水点眼及红霉素眼膏外涂。头孢三嗪注射剂上臂三角肌肌注,第1天50mg/kg分两侧注射,第2~5天25mg/kg一侧注射。治疗第2天分泌物明显减少,眼睑肿胀及结膜充血开始消退。治疗结束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一周及半个月眼结膜取材培养均为阴性。2个月后随访无淋病复发。
作者:孙鹏;安晓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急性期脑梗塞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期脑梗塞患者6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脑循环治疗仪(CVFT-010M)电刺激小脑,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0天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后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间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10天后治疗组临床有效率83.3%,对照组临床有效率2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可有效改善急性期脑梗塞患者临床症状。
作者:张晓梅;黄昕艳;桑川;朱晓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去痛片含量测定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方法:采用BP网络光度法测定去痛片中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二组分的含量。结果:二组分的平均回收率及RSD分别为99.7%,1.8%,99.8%,1.0%。结论:本法简便,准确。
作者:丁元欣;李春亭;王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胃脘痛临床较常见,尤以寒热互结型为多,临床表现为胃脘胀痛灼热,吞酸,嘈杂嗳气,肠鸣,呕吐,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爽,笔者采用清胃温脾法治疗,收到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自1998-12~2000-08间共收治107例患者,其中男67例,女40例,平均年龄(39.8±5.67)岁。2 治疗方法采用清胃温脾法中药汤剂治疗,基本方:黄芩10,黄连7.5,大黄5,公丁香7.5,半夏15,吴萸7.5,干姜7.5,甘草15,水煎每日一剂,分二次顿服。随症加减:腹胀甚,加槟榔、金铃子、川朴;吞酸重,加海鞘,炸牡蛎;口干加沙参、石斛等。
作者:王艳秋;万学荣;黄晓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联合化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可以使部分病人达到完全缓解,但是大部分化疗药物能引起消化道刺激症状,出现恶心、呕吐,使病人难以坚持。为了顺利完成联合化疗,提高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我们对化疗引起消化道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护理对策。
作者:江晶;曾毅;朱慧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新生儿窒息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剖宫产的患者,发生新生儿窒息的可能性较顺产发生率更为高。能否正确及时地抢救新生儿的生命和保证其终生健康。要求手术室护士必须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的抢救规程,以确保新生命的延长,解除产妇及其家人的痛苦。1 术前准备接到剖宫产手术通知后,参加手术的护士应立即进入手术间备齐用物,以待患者入室。巡回护士协助麻醉师准备好药物:25%尼可刹米2ml;1%山梗茶碱1ml;肾上腺素1ml;阿托品1ml。准备好氧气、注射器、吸引器并检查性能是否良好,以防用物缺损而延误抢救时机。
作者:杨春香;金彩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丹参注射液为一种中药制剂,每毫升相当于丹参、降香、生药各1克,具有活血化瘀、通心养脉、清心安神等作用。用于治疗胸痹血瘀症侯,如胸闷、心悸、心绞痛等。丹参临床用途广泛,它可以改善微循环,促进溃疡的愈合。奈替米星是抗菌素类药物,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引起的感染均有良好的效果。临床治疗中,通过我们反复多次的观察发现丹参不仅与B6、Vc发生反应,而且在静点过程中与奈替米星融合后,亦可迅速发生凝集反应,出现乳白色混浊,小剂量应用于人体中可引起局部皮肤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等,重者可出现全身过敏反应。
作者:王秀梅;白今英;王学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院于1994-06~1999-08采用臂丛,颈浅丛加局部痛点联合阻滞治疗肩周炎患者206例,取得满意效果。初步体会本方法简便、安全,无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6例病人中男94例,女112例,年龄32~76岁。单侧肩周炎患者198例,占96.1%,双侧肩周炎患者8例,占3.9%。病史5日~7年,夜间疼痛72例,占34.9%,三角肌区疼痛40例,占19.4%,肩前区疼痛36例,占17.4%,肩后区疼痛38例,占18.4%,,手指麻木10例,指间小关节疼痛10例,各占4.8%。206例患者中合并颈椎病,冠心病,糖尿病等25例,占12%。全组X线摄片示颈椎C4~7前,后缘增生及韧带钙化56例,其中明确诊断颈椎病11例。
作者:张慧敏;吕守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眼内异物定位是一项很精细的工作,临床要求越精确越好,但事实上按照正侧位片主要是依靠工作人员的目测来摆正眼位的,所以常造成误诊。因眼球的外露部分有限,发生几度的偏斜是不容易发现的,而在眼球赤道以后的异物就会有几毫米的误差,甚至出现球内球外之误,可能导致手术失败。定位准确的先决条件是正位照正,侧位照侧,而正确投照是有一定困难的,例如照正位片时要求眼轴与X线中心一致,若操作中,仅仅令患者向正前方注视,注视目标常不明确,可能发生两种误差,俯卧位时,可能因眼球辐射而使眼位内斜,仰卧位时,患者注视X线焦点,则眼位可有轻度外斜,因为黄癍并不在后极点。视轴与眼球轴之间存在一定的夹角即r角,正常约4~7°,所以如果拍视轴投照正位片,眼位实际上有4~7°的外斜,只是由于斜度小,定位器不会有变形,所以在照片上不易发觉。其斜率比较恒定,容易矫正,多年来,笔者采用中心线通过视轴的方法对十几位患者眼内异物进行定位,并在定位图上再以平均5°的斜率向鼻侧用几何作图法进行矫正,结果均经手术验正,投照简单易行,只是测定时要增加一步矫正过程,即以角膜圆心表面后2mm为中心,将异物向鼻侧矫正5°。为了提高效果,近我们根据上述规律,改为直接照正的方法,省去矫正过程。其方法是,利用视轴来确认眼球中心并固定眼位;正位取前后位,患者的注视目标在患者正上方X线球管窗口中心向鼻侧内斜5°处,注视点在中心旁的距离可以由函数求得;患眼至X线管穿口的距离Xtg5°,如眼球距X线窗口为60cmtg°=0.09,则60cm×0.09=5.4cm,注视点就在窗口中心旁开5.4cm处,如投照距离改变,该点也要相应改变。可在该点贴一醒目的标志,左眼贴在窗上中心的右侧,右眼在其左侧,投照时令双目注视即可,患眼失明者,以健眼带动之。
作者:韩伟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不规则抗体导致交叉配血不合的个例报道很多,本室发现一例患者体内存在IgG型的抗-C,抗-D,抗-E而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现报道如下。1 病例简介患者李某,女,45岁,汉族,孕1产1,1996-04因患子宫肿瘤贫血输全血400ml,无不良反应,1997-08因外伤再次入院,Hb 50g/L,输全血200ml,血色素未见升高,15d后,再次输血约100ml,出现寒战、发热、胸闷、紫绀、血红蛋白尿,该患者血样送交我室进行血型血清学鉴定。
作者:刘祥忠;孙迪;李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科采用一次手术切开、挂线法,治疗小儿肛旁脓肿、肛瘘65例,均一次治愈,无并发症及后遗症,取得了满意效果。1 一般资料本组女孩2例,其余均为男孩。年龄7d~6岁。病程3d~5年。单纯性皮下脓肿、肛瘘58例,括约肌间脓肿、肛瘘7例。内口均位于齿线与肛白线之间。脓肿部位与肛瘘外口位于肛门左侧18例,肛门右侧16例,双侧27例,肛门后位3例,肛门前位1例。2 治疗方法根据脓肿肛瘘的部位、深浅,分别采用氯胺酮麻醉及局部浸润麻醉。氯胺酮麻醉者,手术当天禁食水。局部浸润麻醉者术前禁食水4~6h,术后1~2h可进食。术前开塞露灌肠,排空大便,术前30min肌注安定、阿托品。常规消毒、铺巾,脓肿者根据脓肿部位距离肛缘近远,选择放射状或弧行切开脓肿,将探针沿切开创口轻柔探向对应内口。肛瘘者将探针沿外瘘口轻柔探入,循瘘道自由从内口探出,皮下部脓肿、肛瘘者顺探针直接切开。经括约肌脓肿、肛瘘者,先行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将橡皮筋系于探针一端引过瘘道,提起两端橡皮筋、松紧适宜,用止血钳紧贴切口夹住,7号丝线结扎。稍修剪创缘皮肤,以利引流通畅,双侧者同法。彻底止血,如遇小动脉应妥善结扎止血。凡士林止痛纱条填入创腔,纱布塔形压迫,宽胶布固定。橡皮筋5~7d后自行脱落,每天大便后用1:5000PP液坐浴,每日换药,直至创面完全修复。
作者:于海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对6~13岁的300名学龄儿童调查表明,合面龋占整个龋患的54%,并远远高于光滑面龋8倍,所以采用窝沟封闭技术对进一步防止合面龋的发生,是一种重要的预防措施。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在口腔门诊治疗中,共收患者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8~14岁。诊断为窝沟点隙深者,可疑龋、浅龋。合计70颗牙齿。
作者:侯玉泽;侯玉一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