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5-Aza-dC在肺癌细胞系中作用机制研究

童波;钟进生;梁莹;吴西雅;肖祖克;夏顺生;郭玲玲

关键词:5-Aza-dc, 肺癌细胞, TFPI-2基因
摘要:目的:研究5-Aza-dC对肺癌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对正常肺细胞以及5-Aza-dC分组处理的A549细胞进行MTT检测,并检测TFPI-2基因甲基因以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未经5-Aza-dC处理的A549细胞相比,经5-Aza-dC处理后的A549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高,并呈量效关系,RT-PCR检测发现,经5-Aza-dC处理的A549细胞其TFPI-2基因及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增高,并也呈现出量效关系。结论5-Aza-dC可通过促进TFPI-2在细胞中的表达对肺癌细胞的生长进行抑制。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骨质疏松症肾虚证与骨密度、OSTA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索骨质疏松症与肾虚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骨质疏松症患者159例,分为肾气虚、肾阳虚、肾阴虚、肾阴阳两虚四型并与骨密度、OSTA指数评分对比分析,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各个证型骨密度平均值均无显著差别;OSTA评分从低至高依次为:肾阳虚证<肾阴阳两虚证<肾阴虚证<肾气虚。结论骨质疏松肾虚证与OSTA指数具有相关性,其中肾阳虚证患者存在骨质疏松风险较其它证型高。

    作者:邹伟民;冯学烽;许汉权;陈永韶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大隐静脉分段结扎治疗65例单纯下肢静脉曲张分析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分段)结扎在单纯下肢静脉曲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单纯下肢静脉曲张患者65例,将采用传统手术治疗的32例患者分入对照组,采用大隐静脉(分段)结扎术治疗的33例分入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单肢手术时间、单肢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愈显率与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90.91%vs 75.00%,P>0.05)而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03%vs 21.87%,P<0.05);两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隐静脉分段结扎术单肢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显著短于对照组,且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冯高鸿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标准外伤大骨瓣改良术式在治疗老年人重型颅脑损伤中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改良术式在治疗老年人重型颅脑损伤中的效果评价。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传统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实验组接受标准外伤大骨瓣改良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预后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定中,实验组的预后良好比率为45.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86%(P<0.05);治疗3月后,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均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标准外伤大骨瓣改良术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预后,显著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吴俊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应用锁骨钩钢板及锚钉联合喙肩韧带移位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研究

    目的:探讨锁骨钩钢板及锚钉联合喙肩韧带移位在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临床治疗上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30例,分为手术组15例(锁骨钩钢板及锚钉联合喙肩韧带移位组)和对照组15例(单纯锁骨钩组),均在全身麻醉或臂丛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术中透视及术后X线片检查复位情况,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两组患者的肩锁间距和Kar1sson评分以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手术组患者的Karlsson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肩锁间距和喙锁间距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组患者未出现复发现象,对照组出现2例复发现象。结论在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临床治疗上。锁骨钩钢板及锚钉联合喙肩韧带移位疗法的应用,可有效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舒敏锐;雷昱;傅宇;黄翔毓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社区妇女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社区妇女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间我社区妇科门诊754例妇女进行常规阴道分泌物细菌学检测,同时检测分泌物性状、滴虫、假丝酵母菌、子宫颈、清洁度等。结果阴道细菌感染总阳性率为23.34%(176/754),细菌感染率与年龄、文化程度、婚姻、职业、阴道清洁度、阴道分泌物性状、配偶职业等密切相关,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细菌感染阳性率与宫颈糜烂、阴道假丝酵母菌、滴虫感染和居住情况等无明显关联,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细菌性阴道病发病率高,妇产科临床应当将阴道细菌学检测作为常规检查项目,以利尽早诊治,防止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作者:乔宪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住院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75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诊治资料。结果75例中,女性患者的平均年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高于男性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达标人数比是22.7%,老年患者的平均疾病数有3.95种,抗菌药物平均治疗天数12.72d,入院前发生感染的抗感染用药天数明显高于入院后发生的感染。结论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需要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徐小芳;康圆超;朱春黎;刘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会阴侧切术切口威伐光照射治疗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在在会阴侧切术切口使用威伐光照射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186例行会阴侧切术的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94例于术后第二天开始采用威伐光进行光照治疗,对照组92例则采用自制白炽灯进行光照治疗,每日1次,每次30min,5d为1疗程,比较疗程结束时两组切口愈合情况及患者疼痛情况。结果威伐光组患者切口愈合和疼痛缓解情况均优于白炽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威伐光照射能够促进会阴侧切切口愈合,并减轻切口疼痛。

    作者:魏建梅;万权;朱梦叶;肖红;王志剑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3种微创手术方法治疗子宫切口妊娠的探讨

    目的:探讨3种子宫切口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保留生育功能的临床治疗方案子宫动脉灌注栓塞(uterus artery infusion embolization,UAIE)+清宫术(介入组)、经阴道子宫切口妊娠病灶清除术+子宫切口修补术(阴式组)和腹腔镜子宫切口妊娠病灶清除术+子宫切口修补术(腹腔镜组)的临床效果,探讨3种治疗方法在CSP治疗中的价值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月间205例患者,其中介入组109例,阴式组61例,腹腔镜组35例。分析比较患者的治愈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阴道出血时间、月经复潮时间、术后β-hCG下降情况,随访术后3个月月经来潮情况。结果介入组109例有95例治疗成功,成功率87.15%,14例因栓塞后清宫时大量阴道出血改行其他手术,阴式组及腹腔镜组治愈率为100%,P<0.001;阴式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少,其次是介入组(P<0.001);阴式及腹腔镜组术后阴道出血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术后血β-HCG下降明显(P<0.001);住院费用介入组高,腹腔镜手术组其次,阴式组低;术后月经复潮时间:阴式组及腹腔镜组术后恢复快,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介入组时间长;术后3个月随访:阴式组及腹腔镜组术后月经无改变,介入组术后出现月经量减少者14例,发生率12.84%,其中闭经者7例,发生率为6.42%,经期延长者15例,发生率为13.76%,诊断为宫腔粘连者10例,发生率为9.17%。结论3种治疗方案可用于治疗子宫切口妊娠,阴式手术具有微创、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小、可以修补子宫切口的优点,为CSP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佳治疗方案;而难以经阴道手术的患者,腹腔镜为佳治疗治疗方案;介入治疗为子宫切口妊娠并急性阴道大出血的首选治疗措施,但在治疗过程中子宫动脉栓塞术并多次刮宫对患者不良反应大、无法修补子宫切口,仍有再次CSP风险。

    作者:艾小燕;程玉芬;李霞青;朱奕融;郭小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足月妊娠自发性脾破裂1例并文献复习

    本病例为罕见病例,故在第一入院时间能完全正确诊断实属不易,当第二次手术时发现脾破裂后回想诊疗过程患者的所有症状和体征才能得到合理的临床解释,整个疾病发展过程也清晰明朗。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永温;朱小眉;徐升;谢叶竹;王慧娟;李桂珠;朱雅琪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注射用兰索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注射用兰索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66例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3例,观察组患者注射用兰索拉唑,对照组患者应用奥美拉唑注射治疗。结果观察组止血成功率100.0%、止血时间(30.81±16.94)h、治疗有效率93.9%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的63.6%、(33.04±16.11)h以及63.6%(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注射用兰索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可明显缩短患者止血时间,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推广。

    作者:夏扣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先天性内斜视术后视力、斜视度数追踪观察

    目的:了解先天性内斜视术后视力、斜视度数及屈光度的变化情况。方法对2010年-2014年在我院行先天性内斜矫正术后103例患者的视力、斜视度数、屈光状态进行随访观察。结果先天性内斜术前20.4%(21/103)有弱视;术后48.54%(50/103)存在弱视,术后短期内眼位正位率为84.5%(87/103),远期3年观察正位率74.5%(77/103)建议用客观词汇,不要使用带有口语化词汇;术后屈光状态在+1.0D以内戴镜矫正残余内斜的正位率为6.8%(7/103),+1.0-+3.0D戴镜正位率为26.2%(27/103),大于+3.0D戴镜正位率为9.8%(10/103)。结论先天性内斜患者术后弱视发生率高于术前;术后戴镜矫正低度远视的残余内斜很有必要。因此术后密切随访视力及眼位变化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颜玉娥;张丹;岳以英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瑞芬太尼在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双上肢外伤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因急诊需在双侧臂丛麻醉下行双上肢外伤手术的急诊患者20例。 ASAⅠ-Ⅱ级,年龄20-35岁,随机数字表达分为瑞芬太尼复合双侧臂丛神经阻滞(A组)和单纯双侧臂丛神经阻滞(B组)。每组10例,A组在便携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引导下行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在便携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常规30min开始手术,A组于手术开始时给予瑞芬太尼0.03-0.08μg/kg.min泵入并记录手术开始前T0,手术切皮时T1,切皮后(15min)T2,切皮后(60min)T3,切皮后(120min)T4时的心电图、脉博氧、无创血压和患者主诉疼痛。麻醉效果:优:安静,无痛;良:安静,仅在询问时诉微痛或不适;中:手术刺激较强时诉疼痛或不适;差:较长时间的疼痛,呻吟无法继续手术需术中改变麻醉方式。观察手术开始前T 0,手术切皮时T 1,切皮后(15min)T2,切皮后(60min)T3,切皮后(120min)T4时的心电图、脉博氧、无创血压和患者主诉疼痛。结果与A组比较,T0-T4时A组患者,生命体征比较B组明显平稳.患者主观表述麻醉效果满意度较高。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双侧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双上肢外伤手术中在运用是一种较安全可行的麻醉方式。

    作者:刘金生;汪春华;龚卿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妊娠期糖尿病子代胰岛素、C肽、甘油三脂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了解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子代与正常产妇子代的脐血胰岛素(INS)、C肽(CP)、甘油三脂(TG)及出生体重情况。方法随机抽取GDM产妇与正常产妇各50例,记录新生儿出生情况,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量胎儿脐血INS、CP,用酶法检测TG,用血糖试纸对两组新生儿测量生后1h空腹血糖(Glu)。结果两组产妇年龄(T=1.399,P>0.05)、新生儿性别(χ2=0.361,P>0.05)血糖和甘油三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DM组子代出生体重大于对照组(T=2.513,P=0.014), GDM组子代脐血胰岛素(Z=4.314,P<0.01)、C肽(T=2.929,P<0.01)、较对照组高。结论 GDM子代机体的代谢水平受到了影响,巨大儿的发生率和胰岛素、C肽水平增高。

    作者:谢雨芳;蒋雪明;方乐;胡英;刘倩;王鹭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含培门冬酶的化疗方案治疗淋巴瘤的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含培门冬酶的化疗方案在淋巴瘤患者中的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使用含培门冬酶方案化疗的淋巴瘤患者的病历资料,观察其化疗不良反应。结果共有54例淋巴瘤患者使用了培门冬酶,其中NK/T淋巴瘤34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20例。所有患者共接受了248例次培门冬酶治疗,中位使用次数3次。54例患者中,骨髓抑制发生率81.5%(44/54),生化指标异常发生率22.2%(12/54),凝血功能异常48.1%(26/54),感染5.6%(3/54),静脉血栓3.7%(2/54),过敏反应3.7%(2/54),胰腺炎1.9%(1/54),出血1.9%(1/54)。结论培门冬酶不良反应临床可控,可安全用于淋巴瘤患者的治疗。

    作者:彭志强;董涵之;双跃荣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清淀粉酶监测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血清淀粉酶(AMS)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AOPP患者3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毒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根据入院时AMS水平,分为正常组和升高组,并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37例作为血清淀粉酶正常水平对照。测定血清AMS活性,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⑴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24h、48h、72h和5d时的血清AMS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8h后,观察组血清AMS活性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⑵治疗后,AOPP患者血清AMS活性均不断下降,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治疗后24h、48h、72h和5d时,不同中毒程度患者的血清AMS活性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其中轻度低,中度次之,重度高;⑶AMS升高组发生呼吸衰竭、中间型综合征(IMS)及死亡的几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血清AMS水平与AOPP中毒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密切相关,临床上应重视对AOPP患者血清AMS水平的监测。

    作者:张永根;贺文成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枇杷木白皮及枇杷叶对小鼠呕吐模型脑组织中5-HT、DA影响的差异研究

    目的:对比枇杷木白皮及枇杷叶分别对小鼠呕吐模型脑组织中5-HT、DA的影响,探讨其止呕作用的差异。方法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顺铂建立小鼠呕吐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枇杷木白皮组、枇杷叶组、模型组4组,各组均灌胃给药2周,通过5-羟色胺(5-HT)、多巴胺(DA)的检测试剂盒测定小鼠脑组织内5-HT及DA的含量。结果枇杷木白皮组及枇杷叶组小鼠脑组织中5-HT、DA含量明显低于造模组(P<0.01),但枇杷木白皮组小鼠脑组织内5-HT、DA含量与枇杷叶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枇杷木白皮对顺铂所致小鼠呕吐模型脑组织中5-HT及DA的影响不弱于枇杷叶。

    作者:资晓飞;詹建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王共先教授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重要科研成果

    近日,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江西省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王共先教授团队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率先实现我省新的突破,在世界顶级杂志--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重要科研成果。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蒙脱石散防治小儿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胃肠道反应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蒙脱石散防治小儿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胃肠道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阿奇霉素治疗的9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9例)和观察组(n=49例),两组均采用静脉滴注和口服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前30-40min口服蒙脱石散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95.9%)明显高于对照组(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2,P<0.05)。两组患者咳嗽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8%(2/49),无1例发生重度不良反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37%(9/49),有2例发生重度不良反应,均被迫停药,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采取阿奇霉素治疗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治疗前口服蒙脱石散可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子姣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小骨窗开颅手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中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手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HICH患者105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5例)、A组(35例)和B组(35例),分别采取血肿穿刺引流组术、大骨瓣开颅术和小骨窗开颅术治疗。比较三组的治疗效果及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意识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显著多于对照组和B组(P<0.05);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意识恢复时间、住院天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三组CSS评分和B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而B组改善幅度更大,与对照组和A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和B组愈显率分别为82.85%和88.46%,显著高于A组的71.15%(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手术可缩短HICH治疗时间,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ADL,减少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杨杰;吴俊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糖尿病对精子形态和精液质量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对男性精子形态和精液质量的影响,初步阐明DM影响精液质量的相关机制。方法选取100例2014年-2015年来我院生殖中心就诊的成年男性,分为两组,一组为50例DM男性患者,另一组为50例健康成年男性,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精子形态和精液质量,以及血清中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睾酮(T)等各项激素及精液中抗精子抗体。结果⑴DM组精液精子浓度低于对照组精液精子浓度(P<0.01),DM组精液精子总数低于对照组(P<0.01),DM组精液精子总活动率低于对照组(P<0.05)。⑵DM组和对照组畸精症和抗精子抗体阳性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单独对畸精症组与非畸精症组进行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对比,发现畸精症组血糖值高于非畸精症组(P<0.05);糖化血红蛋白浓度高于非畸精症组(P<0.05)。⑶DM组相比对照组T显著性下降(P<0.01),而FSH、LH、PRL无明显改变。结论 DM可下调男性患者的精子浓度、精子总数及总活动率,但对精子形态无显著影响,提示DM主要通过影响精子生成或抑制精子活力从而导致男性生育力的下降。

    作者:丁涛;李俊明;胡毅娜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