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晓仔;肖玉萍
目的:探讨MRI和CT对原发直肠癌手术前N分期的诊断。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直肠癌患者74例,其中有36例患者在手术前采用MRI检查,52例患者在手术前采用CT检查。,14例患者在手术前同时采用MRI和CT检查。手术后抽取标本进行检查,观察MRI和CT对原发直肠癌N分期诊断情况。结果74例患者手术后病理N分期为:44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N1-2),30例患者无淋巴结转移(NO)。通过比较,采用MRI检查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性与采用CT检查无明显差异(P>0.05)。MRI在淋巴转移预测的约登指数明显高于CT(P<0.05)。结论 MRI术前对原发直肠癌的局部N分期诊断准备率高于CT。
作者:周晟;王达进;谭爱军;谢志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APIP)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2012年收治的24例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患者中,20例发生在孕晚期,4例发生在产褥期。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其中2例出现低热,14例血尿淀粉酶升高,10例血尿淀粉酶正常。超声检查胰腺增大10例。保守治疗18例,手术治疗6例,6例术前均考虑阑尾炎在妇外联合下行剖腹探查+剖宫产,术中探查阑尾未见异常,均见胰腺水肿、僵硬、弥漫性渗出,行胰床松动+胰包膜松解+腹腔冲洗引流+空肠造瘘,其中1例术中因胆囊泥沙样结石行胆囊造瘘,另2例因严重高脂血症行血浆置换治疗,术后均转ICU治愈。24例患者中孕妇死亡1例,胎死宫内2例。结论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易发生在妊娠晚期及产褥期,发病急,但临床表现不典型,单凭血尿淀粉酶及胰腺B超检查易造成漏诊、误诊,多专科协作,可望提高诊治率,降低母婴死亡率。
作者:倪金莲;陈丽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包括腺体和间质)在子宫腔以外的其他部位生长、浸润、血管形成,发病率约为10%-15%,其中20%-90%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盆腔痛及痛经[1],严重影响着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肽能神经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通常与中枢神经及外周神经末梢中C 纤维有关,受炎症、疼痛等病理性刺激时可释放神经肽类相关因子到外周组织中。许多学者提出子宫肌层神经纤维密度增加与盆腔疼痛症状有关,同时,研究发现EMs患者子宫内膜功能层分布高密度感觉神经C纤维[2],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及痛觉过敏起重要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神经肽类相关因子角度研究EMs疼痛的机理,笔者现将与EMs疼痛密切相关的神经肽类相关因子做一综述。
作者:葛曼(综述);付金荣(审校)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评价采用克罗米芬配伍来曲唑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妇产科在2006年6月-2012年7月收治的100例PCOS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克罗米芬配伍来曲唑进行促排卵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用克罗米芬进行促排卵治疗。以7d为1个疗程,在2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的排卵率、单卵泡率与子宫内膜厚度。结果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排卵率、单卵泡率与子宫内膜厚度等各项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克罗米芬配伍来曲唑治疗PCOS患者,降低流产、多胎妊娠危险,值临床推广。
作者:李学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总结陈旧性骨盆环损伤的手术经验的临床资料。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1年6月我院14例陈旧性骨盆环损伤经手术治疗,通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骨折复位情况以及愈合时间等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5个月,采用Tornetta和Matta标准,均获得优良复位。根据Majeed评分优11例,占78.6%,良3例,占21.4%。结论严格掌握陈旧性骨盆环损伤的手术适应证,积极处理新鲜的不稳定骨盆环损伤可预防骨盆环的继发移位。术前仔细评估、术中精细操作、术后进行康复训练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梁卫东;宋颖军;龚剑斌;汤敏予;吴新宝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改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的可行性。方法肩锁部及上肢手术120例随机均分为A和B两组。A组采用改良肌间沟臂丛阻滞法,B组为常规的肌间沟臂丛阻滞法。结果 A组的阻滞起效时间及阻滞完善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 A组的阻滞效果优良率显著高于B组(P<0.01)。 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B组(P<0.05)。结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改良法起效快,阻滞效果完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邓才林;黄安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比较抗氧化剂和骨髓细胞移植对改善糖尿病小鼠缺血下肢血流的效果。方法将18只糖尿病小鼠均分成3组,抗氧化剂组给予N-acetyl-L-cysteine(NAC),200mg/(kg·d)腹腔内投药治疗4周后,建立下肢缺血模型,将PBS注入缺血侧下肢的肌肉内。骨髓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内投药治疗4周后,建立下肢缺血模型,分别将骨髓细胞或PBS注入缺血侧下肢的肌肉内。在缺血下肢建立后的第1d和第7d,使用彩色多普勒测量小鼠下肢股动脉及其分支血流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抗氧化剂组和骨髓细胞移植组下肢血流均明显改善(P<0.05);但是,与抗氧化剂组比较,骨髓细胞移植组下肢血流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骨髓细胞移植比抗氧化剂治疗糖尿病合并缺血性疾病更有效。
作者:秦淑兰;黄承洲;朱艳;蔡霞;赖晓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评价跟骨关节内骨折急诊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8月-2012年12月,采用急诊(伤后6h内)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36例41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患者41足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1.5个月。所有患者关节骨折解剖复位,未出现移位关节面塌陷情况。37足切口一期愈合,皮缘部分坏死4足,坏死发生率9.75%。结论对于损伤能量小骨折相对简单的跟骨关节内骨折,及时实施急诊手术(伤后6h内)可缩短病程,降低医疗成本,并不增加局部软组织手术后的并发症。
作者:游华斌;郭宁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阿立哌唑血药浓度与临床应用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方法测定6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阿立哌唑的血浆药物浓度,并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治疗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并对血药浓度与疗效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合受试者特征曲线(ROC曲线)推测阿立哌唑佳血药浓度。结果阿立哌唑血药浓度与药物剂量、PANSS减分率及TESS分值呈正相关。低有效血药浓度为364μg/L,发生不良反应的血药浓度阈值为550μg/L。血药浓度在364-550μg/L的范围内疗效较好,副反应较轻。结论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佳血药浓度为364-550μg/L,血药浓度和临床疗效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占海燕;胡茂荣;余斌;喻志敏;姜淑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对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与分娩发动的关系进行初步探索。方法选择40例孕妇,分别检测其36孕周、37孕周、38孕周、39孕周及临产时静脉血调节性T细胞比例及宫颈成熟度,同时检测22例过期妊娠孕妇及50例已婚未孕正常女性的外周静脉血调节性T细胞比例,分析调节性T细胞比例与宫颈成熟度的关系。结果孕36周至临产期间孕妇调节性T细胞比例大于正常未孕女性;随着孕周的增加调节性T细胞比例逐渐下降,由孕36周时的9.09%下降至临产时的5.48%,宫颈Bishop评分逐渐升高,调节性T细胞比例与宫颈成熟度成直线反向相关;过期妊娠孕妇调节性T细胞比例小于临产产妇。结论调节性T细胞与分娩发动有关。
作者:罗蒲英;熊员焕;彭诗维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了解痰孟鲁司特联合热清注射液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体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作用。方法纳入62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给予抗感染、舒张气道、祛痰等常规治疗;实验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孟鲁司特钠片及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治疗,两组患者总疗程2周。分别在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浆TNF-α、IL-6、IL-8和TGF-β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及运动耐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IL-8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而抑炎细胞因子TGF-β水平则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实验组患者血浆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同对照组相比更具显著性(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运动耐力明显增强,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孟鲁司特联合痰热清治疗,可有效阻止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体内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平衡患者体内炎症细胞因子网络,并能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对控制病情有重要意义。
作者:吕志力;彭涛;姜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单药序贯与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阿德福韦酯初治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阿德福韦酯初治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13例,随机分为A组104例、B组109例;A组患者改用恩替卡韦单药治疗,B组患者予以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至48周时分别观察、比较其血清HBV DNA水平中位数下降幅度、血清HBV DNA阴转率、HBeAg转阴率、生化学应答率。血清HBV DNA阴转患者继续原方案治疗至96周,并观察其维持血清HBV DNA阴转率、HBeAg转阴率、HBV基因耐药变异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8周,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中位数下降幅度、血清HBV DNA阴转率、HBeAg转阴率及生化学应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HBV DNA阴转患者继续原方案治疗至96周,两组患者维持血清HBV DNA阴转率、HBeAg转阴率及HBV基因耐药变异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事件。结论阿德福韦酯初治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予以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或改用恩替卡韦单药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两种优化方案维持血清HBV DNA阴转率、HBeAg转阴率率及HBV耐药变异率均无明显差异,安全性良好均适用于患者临床治疗。
作者:吴锦瑜;黎明;郎梅春;陈志勇;张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直径710-1000μm明胶海绵颗粒在胃及十二指肠动脉出血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3例胃及十二指肠动脉出血患者的使用710-1000μm明胶海绵颗粒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73例胃及十二指肠动脉出血患者均成功施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血管造影动脉出血阳性率94.5%(69/73),术中即时止血技术成功率100%,随访中1例术后出血加重,2例因再次出血而行外科手术,其余患者随访无再出血,止血临床成功率95.8%(70/73)。结论710-1000μm明胶海绵颗粒在胃及十二指肠动脉出血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万严;王杰文;胡俊松;叶宁;刘勇;易本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比较小剂量舒芬太尼联合氯胺酮、丙泊酚与氯胺酮、丙泊酚联合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术麻醉效果。方法ASAI或Ⅱ级行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儿100例。随机均分为4组,包括:小剂量舒芬太尼联合氯胺酮、丙泊酚组(D组)、氯胺酮联合表丙泊酚麻醉对照组(C组)。 D组采用小剂量舒芬太尼(0.1μg/kg)联合氯胺酮(1-2㎎/kg),丙泊酚(1-2㎎/kg)静脉全麻。 C 组采用氯胺酮(1-2㎎/kg)联合丙泊酚(1-2㎎/kg)静脉全麻。记录 T0(诱导时),T1(切皮时),T2(手术10min),T3(手术30 min),T4(手术结束)时的HR、SBP、RR情况以及两组手术氯胺酮与丙泊酚的使用剂量及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结果 D组麻醉后的患儿HR、SBP、RR变化与C组相比相对稳定,以及氯胺酮与丙泊酚的使用剂量均低于C组(P<0.05)。结论小剂量舒芬太尼联合氯胺酮、丙泊酚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优于氯胺酮联合丙泊酚麻醉。
作者:何玉宁;夏凌云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总结老年期妇科急腹症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l月-2012年1月收治的32例老年妇科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中治愈31例,1例浆液性卵巢癌,1例术后转肿瘤科化疗,无死亡病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1例,其中泌尿系统感染2例,尿潴留1例,腹壁切口感染1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3例,应激性溃疡2例,肺部感染2例,不全性肠梗阻1例,均经相应处理病愈出院。结论老年妇科急腹症以卵巢囊肿扭转或破裂为主,其症状与体征不典型,易误诊。
作者:黄国婷;刘志英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比较胸腔闭式引流与传统胸腔穿刺用于治疗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将124例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和对照组(行传统胸腔穿刺抽液治疗),对两组患者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8.39%)明显高于对照组(85.48%)(P<0.05);实验组患者胸穿次数、积液控制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效果显著,且能够有效缩短住院治疗时间。
作者:曹祖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控制复方垂盆草降酶颗粒微生物限度,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方法根据复方垂盆草降酶颗粒制备工艺流程,从中药材的提取、喷雾制粒、颗粒包装、设备清洁、室内空气净化、人员操作等方面来探讨控制其微生物限度的方法。结果复方垂盆草降酶颗粒卫生学检验结果,细菌≤(160±37)cfu/g(正常范围≤1000cfu/g),霉菌≤(10±5)cfu/g(正常范围≤100cfu/g),未检出大肠埃希菌。结论通过质量控制,复方垂盆草降酶颗粒微生物限度稳定,符合药典标准。
作者:沈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明确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 PEDF)在A431细胞的表达情况以及对其增殖影响。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A431细胞PEDF mRNA和蛋白的表达;MTT方法检测PEDF对A431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A431细胞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可检测到PEDF的表达。此外,100ng/ml的PEDF可以抑制A431细胞的增殖。结论 PEDF抑制A431细胞增殖,有望用于皮肤鳞癌的治疗。
作者:李春明;张颖鹏;刘志刚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及超声多普勒在血管化游离骨瓣移植重建下颌骨缺损术后血供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3年6月期间行下颌骨缺损游离血管化骨瓣修复的41例,共计88条吻合血管,其中41条动脉,47条静脉,术后1周采用CT血管造影(CTA)三维重建技术及超声多普勒检查以评价移植骨瓣术后血供的情况。结果88条吻合血管中,85条血流通畅,3条血管未见显影考虑闭塞,其中动脉1条,静脉2条。CTA和超声多普勒两种方法在血管化骨瓣重建下颌骨术后血供评价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TA及超声多普勒都能够准确显示吻合口血管的通畅性。
作者:邵益森;习伟宏;曾献军;曹钟义;王伟;钱永;张绚;严俊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儿童近视的调节刺激与调节反应的关系。方法阿托品散瞳验光,确定115例研究对象,停药3-4周后采用MEM动态检影法,分别测量7-14岁60例近视、25例正视、30例远视儿童,并确定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结果60例近视患儿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调节滞后值分别为(0.74±0.31)D和(0.82±0.36)D,25例正视儿童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调节滞后值分别为(0.66±0.29)D和(0.70±0.33)D,30例远视儿童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调节滞后值分别为(0.65±0.30)D和(0.70±0.34)D,近视患儿的主导眼和非主导样的调节滞后比正视和远视儿童略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视组主导眼调节滞后度小于非主导眼调节滞后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远视组和正视组主导眼非主导眼的调节滞后度无明显差别。结论不能确定调节滞后是影响儿童近视眼发病的原因之一,但儿童近视主导眼调节滞后与非主导眼调节滞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而远视及正视儿童却无此现象,提示研究儿童近视发生与发展主导眼与非主导眼的调节反应的差别有着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单飞;罗炜;梁建国;罗明媚;谌柳萍;柒清香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