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麻醉方式对开颅术后疼痛的影响

黄艺文;蓝雨雁;黎海平;王亚峰

关键词:麻醉方式, 开颅术, 术后疼痛
摘要:目的 探讨全凭静脉麻醉、静吸复合麻醉及区域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3种麻醉方式对开颅手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60例行额顶部颅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凭静脉麻醉组(A组20例)、静吸复合全麻组(B组20例)和区域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组(C组20例);记录术后2h、4h、术后第1d晨、24h、48h、72h静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结果 术后各时点的疼痛发生率及疼痛程度C组低,A组次之,B组高.结论 在额顶部颅脑手术中应用区域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可以减轻手术后疼痛.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低场MRI在隐匿性骨折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低场MRI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我院2007~2009年骨关节外伤后行MRI检查24例病例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4例T2WI均表现为大小不等的斑片状,地图样低信号,边界模糊不清;病变以在STIR序列上表现为明显.结论 MRI检查隐匿性骨折在T2WI及STIR序列上有特征性改变,可早期就能发现骨折,可减少骨折并发症发生,因此MRI成为隐匿性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刘伟萍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非小细胞肺癌RRM1蛋白表达与吉西他滨体外药敏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RM1)蛋白表达水平与吉西他滨体外药敏的关系.方法 用ATP生物荧光法(ATP-TCA)对4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切除的新鲜标本进行吉西他滨体外药敏检测,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其RRM1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分析RRM1表达与吉西他滨耐药的相关性.结果 RRM1高表达20例(45.5%),低表达24例(54.5%);结合吉西他滨体外药敏结果得出,RRM1蛋白低表达组吉西他滨有效为17例(70.8%);RRM1蛋白高表达组有效6例(30.0%),即RRM1蛋白低表达组对吉西他滨的体外疗效明显优于高表达组,(P<0.05).结论 RRM1蛋白表达水平可用于以吉西他滨为化疗基础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预测指标.

    作者:李张云;邓觐云;黄传生;陈悦;周伟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肝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肝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复习2例肝原发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病理切片及临床资料.结果 镜检:肿瘤细胞呈上皮样排列,细胞质丰富,透亮或嗜酸性颗粒状,细胞核空泡状,有明显的核仁,间质富于毛细血管、血窦以及厚壁血管.细胞异型性小,个别病例局部可见轻~中度异型性,分裂象0~3个/10HPF.免疫组化结果:肿瘤弥漫表达HMB45(2、2),弥漫或片状表达Melan-A(2/2)、SMA(2、2)以及S-100(1/2).CgA、Syn、CK、CD117、CD10及CD34均阴性.2例患者行局部肿瘤切除,术后随访32及36个月均无复发和肿瘤转移.结论 肝PEComa少见,为低度恶性潜能肿瘤,与其它部位的同类肿瘤相似,外科手术切除足首选的处理方法.

    作者:陈金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吡柔比星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36例分析

    目的 探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疔防治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36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或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患者,定期应用吡柔比星30mg+5%葡萄糖溶液40ml,膀胱内灌注化疗,每次膀胱内保留0.5h~1h,隔周1次,共8次,以后每月1次,连续10次.并每隔3个月行膀胱镜检查一次,对所有发现的可见病变均进行活检.结果 68例术后患者获随访12~48个月,平均28个月,仅有1例复发(2.8%),另外有血尿2例占(5.6%),化学性膀胱炎2例占(5.6%),有膀胱刺激症状4例占(11%),尿道狭窄1例占(2.8%),未见其它毒副反应.结论 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防治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满意,患者耐受性好,副作用小.

    作者:魏世杰;汪强;罗庆华;谌辉鹏;刘斌;涂传仕;崔维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儿科患者由于理解能力有限,成人式的心理护理模式对解决患儿的心理问题收效甚微.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护理,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具有很强的临床意义.

    作者:周燕南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手术护理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该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凡发生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应尽快行手术治疗.

    作者:谢素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恶性肿瘤化疗后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临床肿瘤患者化疗后不同时期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疗效.方法 选择上一周期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数(ANC)降至1.5×109/L以下的肿瘤患者共50例,分为A组与B组,分别在下一周期化疗结束48h后和中性粒细胞计数(ANC)<1.5×109/L时使用rhG-CSF,连续2d ANC>2.0×109/L停药,观察ANC变化情况及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A组ANC持续<1.5×109/L的天数,ANC恢复至≥2.0×109/L所需的天数均小于B组(P<0.01),ANC低值高于B组(P<0.05),用药天数较B组少(P<0.05),感染的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 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可能发生粒细胞减少倾向的患者建议化疗结束48h后立即使用rhG-CSF.

    作者:周建伟;孔繁兴;易旻庐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G-CSF对脑复苏的新进展

    心脏骤停导致的脑损伤是人类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治疗心脏骤停导致的脑损伤一直是脑复苏研究的热点.近几年,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中证实对脑复苏有作用.

    作者:谭位华;张慧利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江西省血站与临床输血网络信息共享的探讨

    将江西省卫生主管部门、血站和医疗单位通过网络建设进行联接,对区域内的血液进行现代化管理,以采供用血安全、质量管理分析和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数字化、网络化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为主体,建立覆盖采、供、用血全过程的血液信息管理系统,为保证我省临床用血和血液安全奠定基础.

    作者:余薇;黄智君;熊林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小儿腹腔镜的维护与保养体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已广泛应用于小儿外科手术.它是外科的一门全能手术方法,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小、出血量少且疗效可靠的优点.

    作者:陈桂荣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妊娠合并卵巢蒂扭转1例

    卵巢肿瘤蒂扭转是临床妇科常见急腹症之一,约占卵巢肿瘤的10%,扭转发生在孕期较非孕期增加5~8倍[1].它以急性下腹部疼痛为突出的临床症状,如不及时处理,扭转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早期诊断至关重要,是决定治疗及预后的关键.

    作者:何锦霞;赵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Jak2在凝血酶诱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凝血酶诱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异常增生的时相关系,及Jak2在其增生信号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本实验采用培养大鼠胸主动脉4~10代的VSMCs的单细胞悬液用于实验.用MTS法测VSMCs细胞增殖率.用免疫沉淀测定Jak2的活性.结果 (1)0.5(u/ml)和1.0(u/ml)两种浓度的凝血酶相对于对照组,在各时间段均有明显促VSMCs增殖作用,且两者作用程度相似,增殖曲线呈双峰样改变,增殖峰在1h和24h.(2)凝血酶刺激组Jak2的活性在6h(P<0.05)及12h(P<0.05)均明显上升.相对于凝血酶组,AG490有效的降低了凝血酶诱导VSMCs 1h峰值(P<0.05)及24h峰值(P<0.05).结论 (1)凝血酶促VSMCs的增殖在时间上呈双峰样改变,提示凝血酶不仅有早期快速促VSMCs的增殖作用,而且有后期促VSMCs的增殖作用.(2)由于Jak2活性高峰(6h及12h)在凝血酶促VSMCs第二增殖峰值(24h)之前,提示Jak2活性后期的增加参与了凝血酶促VSMCs后期增殖.

    作者:方正旭;王伶;刘东;程晓曙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间脑性癫痫

    间脑性癫痫临床少见,自1925年Hek0首次报道间脑癫痫以来,国内外陆续有发现.其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目前尚无统一看法,因而有必要来分析临床病例,并探讨间脑性癫痫发作的可能机制.

    作者:熊飞龙;李强;沈斌;熊波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大黄对急性重症胰腺炎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中药生大黄对急性莺症胰腺炎(SAP)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选择我院近2年收治的SAP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经鼻空肠营养管内分别注人生大黄50g及100g,每日两次,于第1,2,3,5d记录膀胱压力、肠鸣音恢复时间、早肛门排便时间,并检测血浆胃动素(MTL)和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含量.结果 A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早肛门排便时间均明显晚于B组,差异显著(P<0.05).A、B两组第1,2d的膀胱压力、MTL及VIP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第3,5d两组患者膀胱压力呈显著下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MTL在第3,5d时间点,两组均明显升高,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显著(P<0.05).血浆VIP在第3,5d时间点,两组均呈下降趋势,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经鼻空肠营养管注人大黄可以改善SAP患者的肠道功能,并呈剂量依赖性,可能与生大黄调节胃肠激素MTL及VIP有关.

    作者:盛志勇;胡婧亭;许建宁;陆鹏;李国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常规剂量致中枢抑制1例报告

    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奥斯康定)为阿片类镇痛药,临床常量服用出现中枢抑制较少见.早期反应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等,重者出现中枢抑制、神志淡漠或消失、呼吸抑制等.如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作者:李仙娥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Ⅲ度碱烧伤创面切削痂与植皮时机的选择

    目的 探讨Ⅲ度碱烧伤手术切削痂范围与植皮时机.方法 对Ⅲ度碱烧伤患者40处创面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40处Ⅲ创面其中15处传统切削痂植皮,术后20~25d愈合,另25处Ⅲ创面行早期切削痂后辐照猪皮覆盖,延迟48h植皮,术后10~15d愈合,平均愈合时间提前7~9d,(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Ⅲ度碱烧伤创面应采取切削痂延迟植皮方法,虽然为两次手术,但每次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植皮成活率高,创面恢复效果好.

    作者:余群洪;王霞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UPASS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

    目的 探讨UPASS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后入路手术方法,应用UPASS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22例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记录术前和术后椎体高度,后凸角及Frankel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随访24~48个月,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48.4%矫正到术后94.6%,后凸角由术前平均220矫正到术后50,Frankel A级患者无恢复,其他不全瘫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恢复.结论 UPASS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方法可行,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张智东;王卫国;洪晓牌;黎晖;桂平;黄颖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门诊儿科输液病人的安全管理

    静脉输液是常用的治疗手段.尤其是儿科病人,门急诊输液量大、风险性高,患儿及家属极易焦虚,是护理差错纠纷多发地.

    作者:叶诚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MODS危重儿合并高渗血症26例分析

    目的 探讨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与高渗血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06年我院PICU收治的127例MODS患儿的血浆渗透压变化,统计分析高渗血症与器官功能障碍数、分布情况和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本组资料127例MODS患儿中合并高渗血症的患儿26例,发生率20.5%.其中高血钠高渗血症占19例,其次,高尿素氮高渗血症3例,高血糖高渗血症2例,高血钠合并高尿素氮高渗血症1例,高血钠合并高血糖高渗血症1例;6例治愈好转,7例放弃,13例死亡,病死率高达50%以上,非高渗组101例,死亡29例,病死率2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合并高渗血症组的MODS患儿的病死率高于非高渗组.而且高渗组以胃肠和脑功能障碍的病死率高(71.4%、54.2%),非高渗组以心肺功能障碍的病死率为高(41.3%、39.4%).高渗组、非高渗组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频率以2~3个器官功能障碍占多数(61.5%、82.2%),且随着器官功能障碍数目增加,发生率逐渐减少,而病死率却随之升高.结论 高渗血症是MODS的危险因素之一;控制高渗血症有助防治MODS.

    作者:徐南平;李翠昌;徐月琴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58例心房颤动患者口服华法林的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口服华法林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 58例患者分为低强度组26例和中强度组32例,两组开始剂量均为2.5mg,然后根据INR值调整给药剂量.结果 低强度组和中强度组INR稳定值分别为(1.72±0.18)和(2.31±0.27),华法林的维持量分别为(2.37±0.48)mg/d和(2.98±0.33)mg/d,年出血率分别为3.0%和10.2%,年栓塞率分别为2.3%和0.7%.两组均无严重的出血并发症.结论 口服华法林治疗心房颤动安全有效.

    作者:熊丹东;聂建平;李永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