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UPASS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

张智东;王卫国;洪晓牌;黎晖;桂平;黄颖

关键词: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 多节段胸腰椎骨折, 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UPASS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后入路手术方法,应用UPASS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22例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记录术前和术后椎体高度,后凸角及Frankel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随访24~48个月,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48.4%矫正到术后94.6%,后凸角由术前平均220矫正到术后50,Frankel A级患者无恢复,其他不全瘫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恢复.结论 UPASS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方法可行,临床疗效满意.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364例烧伤早期修复与康复一体化治疗报告

    目的 用整形外科手术方法早期修复功能及特殊部位深度烧伤,使早期修复与后期康复一次完成.方法 包括大面积烧伤早期切削痂自体异种皮混合移植防止瘢痕增生挛缩,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早期修复,大张中厚、全厚自体皮功能部位移值以及各种皮瓣肌皮瓣移植术.结果 364例严重烧伤,尤其是功能及特殊部位烧伤早期切削痂整形外科手术修复均获得理想效果.结论 严重烧伤、功能及特殊部位烧伤,早期修复方式方法与后期康复效果影响密切.

    作者:杨晋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可摘局部义齿导致基牙龋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活动义齿与基牙继发龋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析80例戴义齿患者的时间长短、义齿夜问是否摘除,以及基牙龋病部位的发生情况等.结果 戴义齿时间越长,发生龋齿越多.夜间不摘下义齿比摘下者龋齿的发生率高得多,前牙患龋率比后牙低.结论 活动义齿修复后,影响唾液的自然流动,唾液停滞在义齿表面,形成了获得性义齿薄膜,导致菌斑形成,继而基牙龋变.

    作者:黄启超;吴淑芬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超声引导下穿刺注射无水乙醇治疗肝脓肿48例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注射无水乙醇治疗肝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超声引导下对48例肝脓肿穿刺抽脓,用无水乙醇反复冲洗.结果 46例治愈,2例好转,平均治愈时间10.3d,治愈率95.8%,有效率100%.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注射无水乙醇治疗肝脓肿,具有安全、简便、高妓、经济、可重复进行等优点.

    作者:詹祖亮;蒋光煦;陈永坚;叶理旺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与缺血性脑损伤

    脑缺血是当今社会一重要的致残性和致死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但目前对于缺血后脑损害的具体机制尚不尽明确.

    作者:占钻;黄亮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药膳饮食对严重烧伤大鼠肠道SIgA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严重烫伤大鼠伤后肠道SIgA含量的变化,研究药膳饮食对严重烫伤大鼠肠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分成烧伤药膳喂养组(药膳组)、烧伤肉汤喂养组(肉汤组)、烧伤常规喂养组(常规组)和正常对照组(对照组).药膳组、肉汤组、常规组于伤后第3、7、14d各取10只,无菌条件下取材送检,观察肠道sIgA含量的变化.结果 药膳组、肉汤组、常规组伤后第3、7、14d sIgA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相(P<0.05);药膳组各时相点均明显高于肉汤组、常规组(P<0.05或P<0.01).结论 药膳饮食可以促进大鼠肠道黏膜sIgA的分泌,能明显维持肠黏膜细胞分泌SIgA的功能,从而增强烧伤后肠道免疫功能.

    作者:朱童;詹剑华;罗锦花;游浩元;严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常规剂量致中枢抑制1例报告

    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奥斯康定)为阿片类镇痛药,临床常量服用出现中枢抑制较少见.早期反应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等,重者出现中枢抑制、神志淡漠或消失、呼吸抑制等.如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作者:李仙娥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针刀改善膝骨关节炎症状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针刀疗法对膝骨关节炎关节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 共观察80例,随机分为针刀组、电针组两组,观察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改善和疼痛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症状积分比较,针刀组与电针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疼痛评分比较,针刀组与电针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刀疗法改善膝骨关节炎的症状优于电针.

    作者:胡水荣;尹利华;李万瑶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不同麻醉方式对开颅术后疼痛的影响

    目的 探讨全凭静脉麻醉、静吸复合麻醉及区域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3种麻醉方式对开颅手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60例行额顶部颅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凭静脉麻醉组(A组20例)、静吸复合全麻组(B组20例)和区域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组(C组20例);记录术后2h、4h、术后第1d晨、24h、48h、72h静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结果 术后各时点的疼痛发生率及疼痛程度C组低,A组次之,B组高.结论 在额顶部颅脑手术中应用区域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可以减轻手术后疼痛.

    作者:黄艺文;蓝雨雁;黎海平;王亚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肝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肝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复习2例肝原发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病理切片及临床资料.结果 镜检:肿瘤细胞呈上皮样排列,细胞质丰富,透亮或嗜酸性颗粒状,细胞核空泡状,有明显的核仁,间质富于毛细血管、血窦以及厚壁血管.细胞异型性小,个别病例局部可见轻~中度异型性,分裂象0~3个/10HPF.免疫组化结果:肿瘤弥漫表达HMB45(2、2),弥漫或片状表达Melan-A(2/2)、SMA(2、2)以及S-100(1/2).CgA、Syn、CK、CD117、CD10及CD34均阴性.2例患者行局部肿瘤切除,术后随访32及36个月均无复发和肿瘤转移.结论 肝PEComa少见,为低度恶性潜能肿瘤,与其它部位的同类肿瘤相似,外科手术切除足首选的处理方法.

    作者:陈金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胆总管下段恶性梗阻合并胆总管结石超声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评估胆总管下段恶性梗阻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胆总管下段恶性梗阻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术前超声诊断结果,并与手术及病理诊断作对照分析.结果 超声可较清晰显示胆总管下段恶性梗阻合并胆总管结石梗阻部位及病变特性,其定位诊断正确率为100%(19/19),但定性诊断正确率为63%(12/19).结论 超声为一种价格低廉且无创伤检查,对胆总管下段恶性梗阻合并胆总管结石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诊断胆总管下段恶性梗阻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王永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江西省血站与临床输血网络信息共享的探讨

    将江西省卫生主管部门、血站和医疗单位通过网络建设进行联接,对区域内的血液进行现代化管理,以采供用血安全、质量管理分析和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数字化、网络化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为主体,建立覆盖采、供、用血全过程的血液信息管理系统,为保证我省临床用血和血液安全奠定基础.

    作者:余薇;黄智君;熊林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2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开展及技术的不断成熟,目前临床上95%的胆囊切除术均可以通过腹腔镜来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护理有其特点,总结分析围手术期护理很有必要.

    作者:朱玉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非小细胞肺癌RRM1蛋白表达与吉西他滨体外药敏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RM1)蛋白表达水平与吉西他滨体外药敏的关系.方法 用ATP生物荧光法(ATP-TCA)对4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切除的新鲜标本进行吉西他滨体外药敏检测,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其RRM1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分析RRM1表达与吉西他滨耐药的相关性.结果 RRM1高表达20例(45.5%),低表达24例(54.5%);结合吉西他滨体外药敏结果得出,RRM1蛋白低表达组吉西他滨有效为17例(70.8%);RRM1蛋白高表达组有效6例(30.0%),即RRM1蛋白低表达组对吉西他滨的体外疗效明显优于高表达组,(P<0.05).结论 RRM1蛋白表达水平可用于以吉西他滨为化疗基础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预测指标.

    作者:李张云;邓觐云;黄传生;陈悦;周伟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二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3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二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32例二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采用该术式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30~100min,平均47min;平均住院时间为3d,无近期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随访未见远期并发症.结论 具有熟练三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技术即可安全开展二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此术可大程度满足患者对手术微创、疤痕小等要求,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吴神天;尹西峰;李晓明;王水贵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低场MRI在隐匿性骨折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低场MRI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我院2007~2009年骨关节外伤后行MRI检查24例病例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4例T2WI均表现为大小不等的斑片状,地图样低信号,边界模糊不清;病变以在STIR序列上表现为明显.结论 MRI检查隐匿性骨折在T2WI及STIR序列上有特征性改变,可早期就能发现骨折,可减少骨折并发症发生,因此MRI成为隐匿性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刘伟萍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经鼻孔蝶窦入路显微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分析

    目的 探讨经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住的、经鼻孔蝶窦人路切除术治疗的46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过鼻孔蝶窦人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患者视力、视野及内分泌功能等症状术后均有改善.结论 经鼻孔蝶窦人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陈兆哲;陈昕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盐酸氨溴索辅助治疗小儿肺炎8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盐酸氰溴索辅助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2例小儿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常规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治疗辅助应用盐酸氨溴索静脉滴注.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无不良反应.结论 盐酸氨溴索辅助治疗小儿肺炎效果显著.

    作者:张雪梅;徐朝亮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UPASS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

    目的 探讨UPASS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后入路手术方法,应用UPASS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22例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记录术前和术后椎体高度,后凸角及Frankel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随访24~48个月,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48.4%矫正到术后94.6%,后凸角由术前平均220矫正到术后50,Frankel A级患者无恢复,其他不全瘫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恢复.结论 UPASS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方法可行,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张智东;王卫国;洪晓牌;黎晖;桂平;黄颖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50例2型糖尿病欧米诺贴膏与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的对比分析

    目的 观察欧米诺贴膏对2型糖尿病早期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欧米诺贴膏和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检查50例无周围神经病变症状的2型糖尿病,比较两种方法结果的差异.结果 周围神经传导:50例患者中单纯SCV异常5例,单纯MCV异常2例,SCV和MCV均异常9例,SCV和MCV均正常34例.欧米诺贴膏变色情况:双侧完全变色12例,双侧未完全变色29例,仅单侧变色9例.x2检验,P<0.05.结论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可能发生在感觉神经病变之前.欧米诺贴膏能够更早期的发现糖尿病神经病变.

    作者:刘建英;陈国兰;杨赟;阳玲;许文琼;李雯霞;徐积兄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体外抗肺癌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在体内外能否有效的抗肺癌.方法 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不同细胞因子作用后培养成DC和CIK细胞,单个核细胞经贴附塑料平皿获得单核细胞,加入GM-CSF,IL-4及TNF-a诱导获得DC,悬浮细胞加入IFN-g,24h后IL-1a,IL-2及CD3McAb诱导获得CIK,将A549制备成肿瘤细胞冻融物,作为肿瘤抗原刺激DC,并将DC与CIK细胞联合培养(DC+CIK,负载抗原的DC+CIK),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作为对照.Cytotoxi-city TOX96体外杀伤实验测定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 在培养的第15d,与负载抗原的DC共同培养的CIK与CIK细胞单独培养细胞相比,增殖速率明显提高[(23.4±2.3)倍vs(16.7±2.7)倍,P<0.05],CD3++CD56+细胞表达水平也明显提高,[(64.3±3.6)%vs(43.9±2.1)%,P<0.05],同时负载抗原的DC的CIK对A549细胞的体外下细胞毒活性增强.结论 DC与CIK细胞共培养后可提高CIK细胞的增殖速率,提高CIK细胞表型的表达水平,增强CIK抗肺癌的活性,将来可作为一种临床有效的过继免疫治疗策略.

    作者:周菁;张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