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
目的 探讨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方法 对我院2007年1~2008年12月收治的3634例无菌手术患者资料进行了调查,分析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007年~2008年共发生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20例,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为0.55%.2007、2008年切口感染发生率依次为0.61%、0.50%;在20例切口感染中手术时间>2h的为13例,1~2h的为5例,<1h的2例,其构成比依次为65.0%、25.0%、20.0%.结论 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月份、围手术期用药、基础疾病、术前皮肤准备、受伤程度有关,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错施,控制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应成为全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作者:饶友凤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微创法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用静力性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18例,术后随访,观察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2~18个月随访,经X线检查,18例全部一期愈合,功能良好.结论 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微创,失血少,固定稳定,应力遮挡程度轻,骨折愈合率高,感染和骨折再发生率低,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李端午;刘剑锋;杨武;刘帆;许永武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无痛人工流产前加用米非司酮终止早孕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孕8~10周需终止妊娠并要求无痛人工流产的120例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术中宫颈松弛扩张情况、镇痛效果、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用药量、术中术后的出血量.结果 无痛人工流产术前加服米非司酮,宫颈充分软化率高,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均缩短.术中用药少,术中术后出血量无明显增加.结论 米非司酮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可使手术易于操作,无不良反应,值得推荐.
作者:林晓燕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侧脑室肿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对45例侧脑室肿瘤的生长部位、诊断、病理类型及手术治疗方法、手术入路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全切35例,大部分切除6例,部分切除3例,1例神经上皮性囊肿行脑室内窥镜部分切除+囊肿侧脑室内引流术.结论 直接开颅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侧脑室肿瘤的有效方法,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可以采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有效解除脑脊液循环梗阻、防治术中术后颅内出血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作者:杨瑞金;蒋秋华;何春明;汤涛;黄锦庆;刘祥璐;鲁友明;李卫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外侧小切口加内侧经皮克氏针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小儿闭合性完全移位无血管损伤的肱骨髁上骨折病例,在臂丛阻滞或全麻下,运用外侧小切口加内侧经皮克氏针治疗,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经随访8~14个月(平均10个月),2例肘内翻,内翻角<10°,无肘外翻病例.按Flynn标准判定,即肘关节活动受限<5°,携带角<5°,优32例,良22例,差2例.结论 运用外侧小切口加内侧经皮克氏针治疗闭合性完全移位无血管损伤的肱骨髁上骨折手术简单,损伤小,并发症少,疗效较好.
作者:黄益君;万军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效果.方法 针对不同部位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采用相对应的神经阻滞治疗.结果 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有效率82.5%,治愈率17.5%.结论 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有效.
作者:刘志强;廖兴文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血管损伤治疗经验、教训.方法 回顾分析54例血管损伤术前诊断,术中修复,术后治疗、观察,并予随访.结果 51例术后血运良好,1例血运稍差,2例截肢;1例虽近期血运良好,但远期出现缺血性肌挛缩.结论 早期诊断,彻底清创,无创性血管吻合,肢体减张,术后密切观察是治疗血管损伤的关键.
作者:秦育宏;曹盛生;傅云根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外固定支架技术治疗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外固定支架超踝关节固定治疗、早期行功能锻炼,观察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疗效评价采用Mazur评分标准[2],优23例,良5例,中3例,差1例.结论 外固定支架技术治疗Pilon骨折早期固定确切牢固,能较好避免钢板内固定的并发症.
作者:缪秀良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原因及治疗经验.方法 对我院于2005年12月~2008年12月期间收治的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的162例(189只眼)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89只眼中15眼发生浅前房,其中滤过过强12例,恶性青光眼1例,原因不明2例.结论 及早找出青光眼小梁术后浅前房的原因,给予及时相应的处理,使其形成前房.
作者:龚星星;王贞;李定章 刊期: 2009年第12期
奥沙利铂(L-OHP)是第3代广普铂类抗肿瘤药,其不良反应主要为神经系统毒性、消化道反应及轻度骨髓抑制.与亚叶酸钙(CF)、氟尿嘧啶(5-Fu)联合应用于消化道肿瘤的治疗,疗效较传统用药显著,是临床较常用的抗肿瘤药物,目前已广泛用于胃肠道肿瘤的治疗.奥沙利铂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畏寒、发热、胸闷、气急等症状少见,现将临床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作者:夏勇;王红;曾志文;熊戴群;叶云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术前应用氟比洛芬酯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血液前列腺素E2(PGE2)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32例ASA Ⅰ~Ⅱ级拟在全麻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n=16):氟比洛芬酯(F组)和对照组(C组).F组切皮前15min静脉缓注氟比洛芬酯1.0mg/kg;C组切皮前15min静脉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于麻醉诱导前(T1)、手术1h(T2)、术毕(T3)、术后2h(T4)、术后24(T5)采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PGE2浓度,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别记录患者术后1 h、2h、4 h、6 h、12h、24 h的疼痛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h、2h、4h,F组的VAS评分低于C组(P<0.05),术后6 h、12h、24h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F组PGE2水平在T2~4时间点与T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PGE2水平在T2~4时间点与T1比较均升高(P<0.05).与C组比较,F组在T2~4时间点PGE2水平降低(P<0.05).结论 术前应用氟比洛芬酯可抑制PGE2的产生,减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疼痛.
作者:李大生;张小霓;司海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纳洛酮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患者128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以纳洛酮注射液加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疗效及康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纳洛酮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显著.
作者:邓锋华;曾波;黄万龙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操作技巧及疗效评价.方法 本组110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患者均在显微镜下经侧裂行血肿清除手术.结果 全组110例,死亡率6%.结论 显微镜下经侧裂清除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血肿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赖丹;谭兴萍;王登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MRI资料,分析其MRI表现特征.结果 8例均为弥漫型PVNS,8例显示关节内软组织结节及滑膜增厚,7例表现为关节积液,6例表现为关节滑膜呈不规则结节状增生,2例增强后病灶呈线状网格状强化,4例表现为骨质侵蚀破坏改变,1例表现为关节外侵犯.结论 MRI能准确反映PVNS中滑膜的绒毛结节状增生、增生滑膜对关节软骨的破坏以及增生滑膜对软骨下骨质侵蚀的不同时期绒毛结节的影像学特征,并可以准确评价病变对关节内外累及的范围,是诊断PVNS佳检查方法.
作者:吕敦召;杨志宏;钟美花;黎旭英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CYP1B1基因与ER、PR的表达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1乳腺癌组织的CYP1B1基因与ER、PR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水平问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结果 CYP1B1阳性表达占78%(32/41).CYP1B1阳性表达率在ER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73.7%VS81.8%;P>0.05),但在PR阴性组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PR阳性组(91.3%VS61.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CYP1B1还与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但与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无关(P>0.05).结论 CYP1B1基因可能作为一个乳腺癌诊断及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陈悦;邓觐云;李张云;黄传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型.方法 将120例ASA Ⅰ~Ⅱ级人工流产者分为3组.A组:单独静脉注射丙泊酚2.5 mg/kg;B组:先静脉注射芬太尼0.1μg/kg,10min后再注射丙泊酚2.5mg/kg;C组:先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 mg/kg,10min后再注射丙泊酚2.5mg/kg.3组术中若出现体动追加丙泊酚0.5mg/kg,直至体动消失.记录麻醉诱导前(T0)、麻醉起效时(T1)、手术中(T2)、手术结束时(T3)、唤醒时(T4)的收缩压(SBP)、心率(HR)、呼吸频率(R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麻醉起效时间、唤醒时间、丙泊酚用药量、麻醉效果及唤醒后1、5、15min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麻醉起效时各组SBP、HR、RR、SPO2均较诱导前降低(P<0.05).SPO2方面:与术前相比,麻醉起效时以及手术中3组SPO2均降低,同期组间比较A、B组比C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术后唤醒时间及丙泊酚用药量少于A组(P<0.05),术中麻醉效果评定B、C组均高于A组(P<0.05).B、C两组唤醒后1、5、15min时下腹部疼痛的VAS值明显低于A组(P<0.01).结论 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具有良好的术中麻醉及镇痛效果,能减少丙泊酚的用量,对呼吸抑制较轻,而且唤醒迅速,安全,有效.
作者:陈宝林;程浩;朱中良;鲍红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孕中、晚期胎儿未成熟,羊水过少及合并胎儿发育迟缓B超介入下的羊膜腔内灌注治疗.方法 我们应用介入性超声技术,设计了经腹壁穿刺的羊膜腔内压力监测和治疗的三通管装置,治疗孕26~34周50例羊水过少,其中30例合并胎儿发育迟缓,经羊膜腔内灌注生理盐水、小儿氨基酸.结果 介入治疗后的羊水指数显著增加,胎监变异减速消失.胎儿发育迟缓治疗后,新生儿出生体重与正常妊娠无差异.结论 B超介入下羊膜腔内灌注治疗羊水过少及合并胎儿发育迟缓,对改善围产儿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高小萌;商建立;邱顺平;孙海英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小儿腹股沟、下肢手术应用氯胺酮基础麻醉加0.5%布比卡因腰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拟施腹股沟、下肢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A组为氯胺酮基础麻醉加氯胺酮静脉麻醉;B组为氯胺酮基础麻醉加腰麻.观察氯胺酮基础麻醉后,手术开始时以及手术结束时,患儿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及手术期间的肢动挣扎、恶心呕吐发生率,氯胺酮总用量及术后清醒时间.结果 A组HR、BP手术开始时以及手术结束时与基础麻醉后相比均显著升高.B组BP之时间点无明显改变,但手术开始及手术结束时均较A组为低,B组HR在手术开始时以及手术结束时较基础麻醉后以及A组相应时间点减慢.两组SPO2无明显变化.B组氯胺酮总用量及术后清醒时间均较A组明显减少.B组肢动挣扎例数显著少于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氯胺酮基础麻醉加腰麻对于患儿腹股沟,下肢手术无明显血液动力学和SPO2方面的改变,可稳定HR、减少氯胺酮用量,其麻醉效果安全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毛金花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病因.方法 利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确诊气管、支气管异物的28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验和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28例确诊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住院患儿中,25例转五官科经气管镜取出异物,1例自然咳出,2例转上级医院进行治疗.结论 气管支气管异物在小儿很常见(特别是1~3岁儿童),对长期咳嗽,病情反复不愈,影像学检查及痰培养不能明确诊断的患儿,应尽早做支气管镜检查以避免发生不可逆的肺损伤.
作者:章高平;刘建梅;陈强;李岚;朱晓华;吴爱民;李建;胡次浪;李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下呼吸道感染病人18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0例,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00mg静脉滴注,2次/d;对照组65例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2g加入5%葡萄糖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2次/d.两组疗程均为7~14d.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5.56%,略高于对照的91.11%,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细菌清除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且轻微,可以作为下呼吸道感染的一线用药.
作者:朱利清;况九龙 刊期: 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