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层螺旋CT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价值

罗小平

关键词:甲状腺, 肿瘤, 多层螺旋CT
摘要: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甲状腺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甲状腺肿瘤的CT扫描资料.结果 59例甲状腺肿瘤中,甲状腺腺瘤36例,CT诊断符合率88.9%;甲状腺癌23例,CT诊断符合率82.6%.除1例甲状腺隐匿性癌外,其余肿瘤均经CT检出,检出率达98%.结论多层螺旋CT在显示甲状腺内肿块以及对肿瘤定性诊断方面优于其他影像学方法.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小切口改良法胆囊切除36例

    目的寻找一种安全、操作可靠、实用的在小切口下行胆囊切除的方法.方法分析36例采用小切口改良法胆囊切除,即胆减压和经腹壁切口外肠线牵引胆囊管完成胆囊切除.结果 36例无一中转传统开腹胆囊切除,均痊愈出院.结论小切口改良法胆囊切除,具有安全、操作可靠、实用的效果.

    作者:高富元;彭以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HRCT对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HRCT对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例早期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的HRCT的资料.结果 12例均为单发病灶,类圆形结节3例,梅花形结节3例,不规则结节6例;12个结节均为软组织密度;12例中9例分叶较深,3例较小结节边缘呈浅分叶;3例见胸膜凹陷征,4例于病灶近胸膜端见线样影,1例于病灶近胸膜端呈磨玻璃样晕影.结论在检测早期小肺癌时,与普通CT扫描相比,HRCT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范海波;叶慧峰;楼垂久;朱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1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底颅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和脑脊液的检查结果对10例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主要表现头痛、呕吐、颈项强直,但少数患者有眩晕发作,腰穿为血性脑液应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相鉴别.结论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治疗主要可通过补液提高颅内压,经治疗后预后良好.

    作者:高丽霞;卢丽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文拉法新与氯丙咪嗪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文拉法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1例抑郁症患者进行文拉法新和氯丙咪嗪对照研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临床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文拉法新组治疗有效率为90.4%,显效率为80.9%;氯丙咪嗪组分别为85%和70%;前者起效时间早于后者: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及减分率均无显著差异,文拉法新组的不良反应少而轻.结论文拉法新对抑郁症有较好疗效,起效快,不良反应轻.

    作者:禹海航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浅淡老年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的监护

    老年人的某些生理改变可引起药物动力学的改变和药效学的变化,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一般较高.有学者调查了1600人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发现60岁以下的发生率为6.3%(52/887),而60岁以上的人为15.85%(113/713)[1].因此,老年人用药时应根据个体的生理状况及心、肝、肾功能等综合分析,选择合理的用药方案,并进行严密观察,将药物的不良反应降到低限度.

    作者:吴李卿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Atlas钛缆系统在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Atlas钛缆内固定治疗可复型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效果.方法选择8例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Brook法固定,先在C1后弓和C2椎板行骨膜剥离;线缆中间对折,依次从下穿过C2椎板和C1后弓深面,于连结钢丝处剪断;然后用高速磨钻将C1后弓及C2椎板去皮质,取髂骨块移植;后分别将2根线缆拉紧,用收紧器进一步收紧固定.手术后头颅石膏外固定3~4个月.结果 7例脱位完全复位,1例大部分复位.结论 Atlas钛缆内固定治疗可复型寰枢椎脱位,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作者:徐建军;张立岩;王济纬;陈日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病窦灵口服液生产工艺及黄芪甲苷含量测定

    目的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病窦灵口服液中黄芪甲苷含量.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其工艺优化.结果方法简便,稳定,重现性好.结论可为黄芪含量测定提供参考.

    作者:万伟中;祁乃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腹腔镜气腹对机体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

    腹腔镜手术(Laparoscopic operation,LO)正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其范围已涉及外科诸多领域,并已取得良好的效果.近1年,有不少报道LO用于肿瘤、感染性疾病的治疗[1].在腹腔镜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人们开始关注LO对机体的影响,目前主要集中于两方面:(1)腹腔镜手术对机体免疫,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反应的影响;(2)腹腔镜手术关于气腹的基础研究.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关于气腹对机体免疫功能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余松林;邹书兵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21例危重瓣膜病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目的总结危重心脏瓣膜病的体外循环经验.方法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心肌保护,采用自行设计的心脏停搏灌注装置和高钾温一冷一温灌注模式,常规超滤,部分患者等容血液稀释,维护稳定的灌注压和酸碱水电解质的平衡.结果自动复跳率100%,围术期死亡2例,皆与体外循环无因果关系.结论危重心脏瓣膜病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关键是有效的心肌保护,其次是肝、肾、肺等重要脏器和血液的保护.

    作者:刘世国;丁国友;孟海兵;来伟;王信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药学监护与临床应用

    药学监护(Pharmaceutical Care,PC)也称药学保健或药疗保健,是1987年美国Hepler和Strand提出的,由于它含意的可塑性和实用性,很快得到世界许多国家学者一致认可,其做法也得到国际药学大会的推荐,并在许多发达西方国家医院中开展起来.目前我国不合理用药较严重,大部分医院药品收入占全院收入的50%以上,临床用药受市场广告效应的影响,用药品种求新,用药等级求贵.

    作者:刘林芳;苑树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壁内阑尾3例报告

    正常阑尾位于回盲部,以盆位为多见,其次为盲肠后位及盲肠下位,回肠前位和后位较为罕见,而壁内阑尾则更为罕见.现报告3例:

    作者:沈保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趋化因子、嗜酸性粒细胞与鼻息肉的研究进展

    鼻息肉临床多见,一般成人发病率达1~4%,容易复发是该病的一个特征,目前的治疗有手术和药物等综合治疗,但是手术后的复发率达15~40%左右,有的病人需要多次手术.近年来随着内窥镜的使用和类固醇激素药物的运用,复发率虽然较前有所降低,但是仍然未完全解决.因此阐明鼻息肉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降低鼻息肉的发病率和复发率是当务之急.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两个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距离完全阐明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鼻息肉的发病是一个多因素和多步骤的过程,趋化因子在鼻息肉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就调节激活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regulated upon activation,normal T cellexpressed and secreted,RANTES)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游德龙;黄志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4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单独应用单磷酸阿糖腺苷及联合胸腺肽;苦参素;和三药联用四组并以免疫核糖核酸作对照组,评估各组肝功能和HBV复制的近,远期疗效.结果单独应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仅在3个月后HBeAg转阴率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余均无差异.而且远期疗效不稳定,部分病人出现反跳.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胸腺肽治疗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HBeAg、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远抖期疗效稳定,未出现反跳.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苦参素及三药联用治疗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ALT复常率、HBeAg、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在12个月后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单独应用单磷酸阿糖腺苷,统计学处理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且远期疗效稳定,未出现反跳,随着观察时间延长转阴率呈上升趋势.结论肯定了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降酶、抗乙肝病毒的效果,联合应用优于单用.

    作者:姜宏伟;叶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1例慢性正己烷中毒的护理体会

    正己烷中毒可引起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1],主要表现为四肢的运动和感觉障碍.由于病史长、恢复慢,又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手段,因此正确全面的护理对患者症状的缓解、疾病的转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就我院收治的1例职业性正己烷中毒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罗雪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左氧氟沙星治疗耐药性伤寒32例报告

    目的总结左氧氟沙星治疗耐药性伤寒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耐药性伤寒32例,所有患者均用左氧氟沙星治疗,每日0.4g,分两次静滴,疗程均为14d.结果全部治愈,无1例复发,无明显副作用.结论左氧氟沙星可作为治疗耐药性伤寒的首选药物之一.

    作者:王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环境雌激素的生殖毒性作用机制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化学物质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对人类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其中具有雌激素样作用的化学物质污染尤为引人注意.这一类外源性化学物质通过与雌激素受体结合或影响细胞信号途径等其它方式模仿或部分模仿雌激素,发挥类似于雌激素效应的化合物,称为环境雌激素,或环境激素(enviromentalhormones)、外源性雌激素(xenoestrogens)等[1].这些环境外来化学物质可通过影响激素的产生、释放、代谢和/或消除,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并随之在细胞内外产生效应,干扰血液中激素正常水平的维持,从而影响生殖、发育等行为.

    作者:张晓丹;陈少军;周广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氯胺酮双异丙酚复合麻醉用于小儿气道食道异物取出术

    目的观察氯胺酮双异丙酚复合用于气管食道异物取出术麻醉的效果.方法氯胺酮静脉1mg/kg或5mg/kg肌肉注射后,静脉双异丙酚诱导量1mg/(kg·min),2min改用0.5mg/(kg·min)维持量,手术结束停止注药.结果患儿生命体征平稳,术中安全,麻醉满意.结论氯胺酮一双异丙酚复合静脉麻醉在小儿食道、气道异物取出术中应用安全可靠、效果满意.

    作者:蒋民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乙肝病毒载量测定与前S1抗原、谷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之比较及其临床价值

    目的研究乙肝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的核酸载量与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以及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与符合率,以及三者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检测334份怀疑HBV感染的血清中HBV-DNA的病毒拷贝数,同时检测血清中ALT和乙肝前S1抗原.结果 275份HBV-DNA拷贝数大于103copies/ml样本中,前S1阳性率80.0%(220 /275),ALT异常率为69.5%(191/275);而59份HBV-DNA拷贝数小于103copies/ml的血清,其前S1抗原阳性率为25.4%,ALT的异常率为22%,且前S1抗原的阳性率和ALT异常率随着HBV-DNA载量升高而增加.结论 HBV-DNA的载量与前S1抗原的阳性、ALT水平三者之间,有符合性和互补性,因此三者联合检测,对全面了解HBV感染者的病情、以及药物治疗的评价和预后判断等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万琼;石挺武;姚晔;余莉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肝脏与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并存1例报告

    1一般资料女,32岁.腰痛不适1年,无血尿,无腹部包块,面部及腰背部见多发皮脂腺瘤,否认癫痫发作史及智力迟缓.检查方法:使用SHIMADZU SCT-4500T全身CT机,层厚10mm,层距10mm,行上中腹部扫描.

    作者:是德海;吕敦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多层螺旋CT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甲状腺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甲状腺肿瘤的CT扫描资料.结果 59例甲状腺肿瘤中,甲状腺腺瘤36例,CT诊断符合率88.9%;甲状腺癌23例,CT诊断符合率82.6%.除1例甲状腺隐匿性癌外,其余肿瘤均经CT检出,检出率达98%.结论多层螺旋CT在显示甲状腺内肿块以及对肿瘤定性诊断方面优于其他影像学方法.

    作者:罗小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