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70例

李强

关键词: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中医辨证, 中医药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应用中医辨证方案对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诊疗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70例,随机抽取,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观察组采取中医辨证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药进行治疗,并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患者治疗效果非常好的有32例,良好的有2例,较差的有1例;对照组的患者治疗效果非常好的有23例,良好的有2例,较差的有10例,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个小组之间的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中医辨证方案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效果明显,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
光明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黄连解毒汤的临床应用探究

    通过对黄连解毒汤的出处、命名、组方、功能主治进行详加论述,以方解及多方面的中医临床运用、中医的诊治加减,阐述黄连解毒汤在祖国传统医学中医药理论下的治疗过程,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探讨其组方的现代药理理论及其毒理反应,通过实验数据,说明了其组方各成份对人体的多个生理指标的影响,以此论述中药方剂黄连解毒汤在中医诊治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应用以及在临床治疗疾病中延伸。

    作者:景玉森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脾虚气滞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脾虚气滞型非酒精性脂肪肝采用枳实消痞丸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本院110例脾虚气滞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时所用方案分组,对照组50例行脂必妥片治疗,研究组60例行枳实消痞丸治疗,对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研究组TC、TG、ALT指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44.00%,两组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虚气滞型非酒精性脂肪肝采用枳实消痞丸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张辉凯;孟祥林;李海雷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头痛(偏头痛)辨证施护中的应用

    目的:探求头痛(偏头痛)患者的临床护理模式。方法对2013年5月—2015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偏头痛患者28例,采取临床护理路径护理,观察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健康知识掌握达标率、住院天数的情况。结果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96.4%,健康知识掌握达标率≥89.3%、平均住院天数≤14天。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头痛(偏头痛)辨证施护中,使临床护理工作标准化与规范化,提高了护理质量,是适宜临床护理应用的护理模式。

    作者:李海鹰;何连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按摩联合产后综合治疗仪预防乳汁淤积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手法按摩联合产后综合治疗仪预防乳汁淤积症的疗效。方法选足月单胎分娩,年龄20~35岁,语言交流正常且乳房发育正常,乳头无内陷和皲裂,均能实行母乳喂养,婴儿能正常吸吮的9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1及对照组2。观察组采用手法按摩联合产后综合治疗仪按摩,对照组1采用单纯产后综合治疗仪按摩,对照组2采用单纯手法按摩,观察三组泌乳始动时间、产后5天内乳汁淤积发生率。结果对于泌乳始动时间观察组与对照组2有明显的差异性(P2<0.05);产后5天内乳汁淤积的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观察组为3%,对照组1为17%,对照组2为10%。结论采用手法按摩联合产后综合治疗仪按摩组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明显提前,泌乳量增加;产后乳汁淤积症发生率低;手法按摩联合产后综合治疗仪对预防乳汁淤积症有效果。

    作者:欧阳正平;洪秀莲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耳周三穴深刺与浅刺治疗主观性耳鸣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耳周三穴深刺与浅刺治疗主观耳鸣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64例主观性耳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2例。 A组采用耳周三穴深刺治疗,针刺深度为30~38mm,B组则采用浅刺法,深度为15~20mm,比较两组耳鸣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A组治疗有效率为78.13%,明显高于B组的40.63%,两组治疗有效率经统计学检验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A组两项评分分别降低至(12.26±11.77)分、(2.12±1.92)分,明显低于B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主观性耳鸣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耳周三穴深刺干预,可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耳鸣症状,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程旭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吕海江教授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经验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系视神经的营养血管发生急性循环障碍所致。不及时治疗,可致视神经纤维发生变性和坏死,终导致视神经萎缩,给患者的视功能造成严重损害。本病在中医上属“目系暴盲”或“视瞻昏渺”范畴,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本病具有明显优势。吕海江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确立了健脾利湿、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的治法,自拟了化浊祛瘀明目方治疗本病,在临床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作者:冯磊;吕海江;娄艳蕊;邢晓青;沈瑞翔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70例

    目的:探讨和研究应用中医辨证方案对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诊疗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70例,随机抽取,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观察组采取中医辨证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药进行治疗,并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患者治疗效果非常好的有32例,良好的有2例,较差的有1例;对照组的患者治疗效果非常好的有23例,良好的有2例,较差的有10例,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个小组之间的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中医辨证方案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效果明显,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李强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从“痰瘀”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当于中医的“痹症”“痛症”“痿症”等范畴。该病的发生与五脏病变相关,而痰瘀形成难化,多责之于脾肾二脏,脾肾两虚是本,而痰瘀之象是标,是本虚标实之证。脾肾亏虚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本,故健脾补肾是本病的关键,豁痰化瘀是本病的重要手段,标实重视“痰瘀”,其脾肾两虚、血瘀、痰浊贯穿本病的始末,临症“见痰休治痰,治病必求本”,提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之一思路。

    作者:冬梅巴提布尔;Ba Ti Bu Er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脑梗死52例

    目的:探讨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4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IHSS量表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NIHSS量表评分为(8.17±2.62)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NIHSS量表评分下降更为明显(P<0.01);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4.23%,对照组为75.0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宗政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栗属植物总苞鞣质含量的测定

    目的:测定栗属植物干燥总苞的鞣质含量。方法收集不同产地的栗属植物总苞如板栗壳、茅栗壳、锥栗壳、日本栗壳,根据《中国药典》附录ⅩA磷钼钨酸-干酪素法测定鞣质含量,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760nm波长处测定总酚与不被吸附的多酚的吸光度。结果板栗壳和茅栗壳鞣质含量较高,日本栗壳及锥栗壳鞣质含量较低。结论建立的鞣质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为栗属资源总苞利用提供依据。

    作者:张小慧;刘霞;牛艳艳;席啸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膝关节镜清理术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清理术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收集经保守治疗无效的KOA患者13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对照组单纯采用关节镜清理术治疗,实验组采用关节镜清理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情况及临床疗效。对比两组12个月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实验组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关节镜清理术配合康复训练治疗KOA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霄汉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硝苯地平联合归脾汤在早产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求硝苯地平联合归脾汤在治疗先兆早产中对孕妇的宫缩、妊娠结局的影响以及归脾汤在消除服用硝苯地平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 A组静滴加口服盐酸利托君,B组口服硝苯地平片,C组口服硝苯地平片加归脾汤。分别记录三组患者症状、体征变化、宫缩抑制情况、延长孕期天数及新生儿结局。结果硝苯地平与盐酸利托君在治疗先兆早产方面疗效相当,且硝苯地平在用药过程中无明显降血压作用,对孕妇及胎儿未见不良影响,口服方便,价格低廉,患者更易接受。结论归脾汤在改善服用硝苯地平后导致不良反应方面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在用药过程中对小腹疼痛,腰酸胀痛,以及头晕耳鸣,神疲肢倦,心悸气短,心烦少寐等气血两虚之证有明显改善作用。

    作者:秦奇瑞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5月—2015年8月收治的术后炎性肠梗阻患者50例前瞻性研究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支持治疗,实验组则加服自拟通腑汤与加施针灸,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治疗相关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腹围恢复时间、水样便时间与胃液清亮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借鉴性。

    作者:李宏杰;李一豪;魏光亚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王全年教授临床治疗瘿瘤经验浅议

    通过对王全年教授临床治疗瘿瘤经验的梳理,浅述王全年教授对瘿瘤的病机认识,即气滞、血瘀、痰凝为瘿瘤的主要病机,甲状腺肿大为重要病机。针对以上四种病机,组方运用柴胡疏肝散合海藻玉壶汤,再佐以软坚散结之生龙骨、生牡蛎、橘核、荔枝核。此经验临床运用灵活,疗效显著,对瘿瘤诸症及现代医学中的甲状腺疾病均有重要指导作用。

    作者:陈思馨;王全年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天灸治疗感染后咳嗽46例

    目的:观察天灸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以天炙贴敷指定穴位,对照组以西药常规治疗,疗程7天,使用咳嗽评分表统计治疗前后两组症状改善情况,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结论天灸治疗感染后咳嗽疗效与西药疗效相同,但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作者:江莉君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壮阳作用药酒中枸橼酸西地那非非标研究

    目的:研究并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及薄层色谱法测定壮阳作用药酒中枸橼酸西地那非非法添加方法。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薄层色谱法。结果薄层色谱法:GF254薄层板,以正己烷-乙醇-氨水(30∶70∶1)为展开剂,在碘蒸汽中熏5分钟后,置254nm紫外灯下检视。高效液相色谱法:C18柱,流动相为0.05mol/L磷酸三乙胺(取7ml三乙胺用水稀释至1000ml,用磷酸调至3.0)-甲醇-乙腈(58∶25∶17),检测波长290nm。结论此高效液相色谱法及薄层色谱法测定壮阳作用药酒中枸橼酸西地那非可靠有效。

    作者:何涛;胡佳;张韬;于世海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何永生教授治疗紫癜性肾炎经验

    过敏性紫癜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炎。何永生教授治疗紫癜性肾炎以临床症状与辨证相结合,蛋白尿、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认为本病为虚实夹杂,“热”与“瘀”为本病的病理基础,且存在脾肾亏虚的病理变化。治疗以祛邪与扶正并举,健脾益肾、活血化浊法贯穿始终,且注重日常调护。

    作者:张彩云;何永生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冠心病围手术期中药足浴护理临床价值探讨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中药足浴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住院并行冠脉介入检查和(或)介入治疗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患者按照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100例患者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联合使用中药足浴护理,术前术后各三天,观察患者术中术后血管痉挛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机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现血管痉挛的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术中术后出现心率慢、血压低、出汗、面色苍白等迷走神经反射的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右侧上肢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肿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中药足浴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紧张情绪,明显减少相关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孟克勤;黄巧婵;丰俊鹏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当归四逆汤治疗风湿病的临床文献汇总

    《伤寒论》中当归四逆汤以其确切的临床疗效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报道甚多。在风湿病领域中,基于血虚寒厥的病机特点,用当归四逆汤治疗血虚寒痹证、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雷诺氏综合征、大动脉炎效果显著。现汇总整理了近几年该方治疗风湿病报道文献,冀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作者:汲宗惠;张婷婷;赵云昇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夜啼多为“寒”作祟

    夜啼为儿科特有病种,古医籍中又称儿啼、躽啼,是儿科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多发生于新生儿及6个月以内“脏腑柔弱”“全而未壮”的婴儿。在夜啼的治疗上,西医缺乏明显有效的方法,而中医认为,夜啼主因脾寒、心热、惊恐等原因所致,通过辨证,采用中医治疗小儿夜啼往往能取得较快较好疗效。通过跟随导师,观察发现,在临床上小儿夜啼多数由“寒”所引起。

    作者:石婵;胡淑萍 刊期: 2016年第14期

光明中医杂志

光明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