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蓉
目的 探讨加味百合地黄汤对肺癌转移小鼠肿瘤转移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 复制移植性小鼠Lewis肺癌转移模型,用药后观察肺组织显微镜下转移灶数目、抑瘤率、抗转移率,免疫组化法检测瘤组织中P53、PCNA、Cyclin D1的表达情况.结果 加味百合地黄汤对Lewis肺癌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降低PCNA蛋白及Cyclin D1蛋白的表达.结论 加味百合地黄汤有较好的抗肿瘤转移作用.
作者:黄建波;郑小伟;包素珍 刊期: 2006年第23期
婴幼儿腹泻是秋冬季节的多发病,大便次数频,病程长,婴幼儿皮肤细嫩,频繁腹泻后如不及时更换尿布,加之护理方法不当,容易出现外阴和肛周皮肤鲜红色斑,重者出现肛周皮肤红肿、糜烂、渗液.我院2005年1月-2005年6月应用湿润烧伤膏(EMBO)治疗婴幼儿腹泻108例,合并红臀84例,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作者:潘燕芝 刊期: 2006年第23期
近年第3代头孢菌素广泛运用,选择性出现革兰阴性菌对β-内酰胺类耐药,其耐药的主要机制为产生特异性的β-内酰胺酶,包括由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ESBLs)和由染色体编码的AmpC酶,其中ESBLs 能使细菌对第3代头孢菌素类、单胺类及青霉素类耐药,并可在菌株间转移和传播[1],由于这类酶能水解的底物比广谱酶更广,故称之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2].现就ESBLs的分类、流行病学及检测方法做一综述.
作者:王燕;李苏利;李杨 刊期: 2006年第23期
患者自控镇痛(PCA)技术,目前已成为麻醉科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且镇痛效果确切[1].为了寻求更简便的止痛方法,2003年1-12月我院对60例上腹部手术患者采用自控皮下镇痛(PCSA)获得满意效果.而高质量的护理是保证镇痛效果的关键,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施景芳 刊期: 2006年第23期
硬膜外阻滞具有镇痛效果确切、可控性好、对呼吸循环影响和缓、不影响宫缩的特点,已成为公认的剖宫产首选麻醉方法.但剖宫产过程中的牵拉反应往往给产妇带来严重生理和心理后果,如何减轻或消除牵拉反应,国内已有不少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为了探索一种既方便安全又效果确切的改善剖宫产牵拉反应的方法,笔者应用比较不同试验剂量局麻药硬膜外给药,观察其改善剖宫产牵拉反应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丽娜 刊期: 2006年第23期
乳腺癌是妇女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于女性恶性肿瘤之首,约占其中的31%,病死率仅次于肺癌,位居第2位[1].而几乎所有的死亡原因都是远处转移.尽管95%的乳腺癌患者在就诊时,体检、影像学检查等并未发现有远处转移[2],然而,如果只按照目前对乳腺癌的认识如肿瘤的分级、大小、淋巴结受累情况、雌激素受体检查结果等指标来安排治疗方案,仍有30%的患者在术5a内出现复发和转移[3].这些现象说明,仅依靠常规的检查方法并不能精确判断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已有文献报道,乳腺癌患者的微转移可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4].
作者:孙蓉 刊期: 2006年第23期
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是麻醉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提高患者围麻醉期安全,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室利用率、麻醉科工作效率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小儿年龄越小,其解剖、生理与成人差别越大,生理代偿能力越有限.据报道有一半以上死亡病例发生在术后第1个24h[2],故对全麻后未清醒患儿送恢复室内严密观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十分必要.
作者:钱智燕;胡晓斌;钱玉芳 刊期: 2006年第23期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SP)是外科常见的比较凶险的急腹症,易引起多脏器功能的损害,其手术并发症较高,病死率为20%~30%[1].目前对胰腺坏死未感染的病例多采用保守治疗.笔者采用早期局部动脉灌注联合中药灌肠的方法治疗ASP 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徐晓琼;李疆 刊期: 2006年第23期
近几年以来笔者采用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80例患者,男48例,女32例;年龄小28岁,大65岁,平均41.5岁;病程0.5~3a.相应椎旁均有压痛、叩击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直腿抬高试验均阳性;趾背伸肌力下降 64例;膝反射减弱20例;跟腱反射减弱18例.治疗前均做腰椎正侧位片及CT平扫,L3-4椎间盘突出12例,L4-5椎间盘突出47例,L5-S1椎间盘突出40例.其中L4-5与L5-S1同时突出15例.症状单侧61例,双侧19例.
作者:张毅明;韩华钦 刊期: 2006年第23期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至今绝大多数医院进展期胃癌仍占95%左右.1995年JRSGC胃癌规范将淋巴结14(A),15,16,19,20组列入更远一站的淋巴结(N4).鉴于上部癌N4(+)达9.9%,主张超扩大根治术(D4)可提高生存率10%.1996年6月-2000年6月笔者对28例进展期胃癌行D4手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善村;盛利 刊期: 2006年第23期
低血糖是临床常见病,急性低血糖常先表现为心悸、出汗等交感神经症状,但临床上经常遇到以昏迷为首发表现的低血糖症.现将我院2003年9月-2005年12月诊治的低血糖昏迷患者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张春玲;赵瑞花;李晓军 刊期: 2006年第23期
混合痔患者术后由于局部血液、淋巴循环障碍以及炎症反应渗出增加等形成的术后局部组织间隙内液体潴留,加之肛周皮肤及皮下组织松弛且富有弹性,又处于躯干低位,故患者术后肛门伤口水肿发生率高[1].表现为伤口周围组织肿胀,往往继发伤口疼痛,甚至剧痛,应予以重视.因此,了解肛门水肿发生的原因,做好对症护理尤为重要.笔者2003年9月-2005年8月护理混合痔手术患者110例, 现将水肿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邵红霞 刊期: 2006年第23期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以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改变的生物学标志[1].IBS的发病机制迄今仍不明确,现在普遍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心理、精神、社会和环境等因素在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受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制约,导致肠道平滑肌运动障碍和内脏感觉异常.在此基础上,当机体受到某些诱因刺激时就会引起肠道易激和过激的功能反应,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其症状发生的直接机制是基于肠道高敏感性和高反应性基础上的肠道运动功能异常.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胃肠激素和肥大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病理生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笔者就此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刘珊珊;陶双友;王汝俊 刊期: 2006年第23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COPD)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一类疾病.COPD患者气道管理就是指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效清除支气管内的分泌物,改善通气和氧合功能.由于这类患者大多是老年人,病程长,预后差,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肺功能不全.一旦发生气管和肺部感染,能否保持气道的通畅是治疗的关键.特殊的支气管分泌物清除方法是肺功能不全患者的生存保证.在气道管理中我院注重气道湿化、氧疗、有效的排痰等措施的落实,有效地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现将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作者:周亚芬 刊期: 2006年第23期
我院用经颅多普勒(TCD)对59例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进行了检查.根据血流速度的血流信号的改变可分为3种类型:血流加速血管狭窄型,血流缓慢供血不足型,血流信号消失型.患者均行CT检查,部分行MRI检查.
作者:叶青 刊期: 2006年第23期
糖尿病合并下肢坏死性筋膜炎是糖尿病引发的微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感染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少见的急性坏死性软组织感染.本病病变主要累及筋膜、肌腱.发病急,变化快,侵袭性强,很快累及整个足部,若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护理,后可引发截肢.我科2001年2月-2004年10月收住此类患者72例,经治疗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张清秀;郑玉珍;郑光儒;祝英 刊期: 2006年第23期
近年来,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及手术装置的不断改善,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支架置入术为主体的PCI技术在我国迅速发展,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介入性治疗手段,即刻成功率已高达95%以上.然而,25%~50%的再狭窄(restenosis,RS)率已成为PTCA术后存在的主要问题,西医至今尚无彻底的解决方法.因此,中医药防治PTCA术后RS的研究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热点.
作者:王春林;祝光礼;彭哲 刊期: 2006年第23期
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在临床中很常见,有切口红肿、积液、感染甚至裂开等,后期可导致切口疝.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及治疗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为广大医护人员所关注.我院自从应用光子治疗仪照射手术切口辅助治疗以来,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唐慧琳;郎云琴;应莲琴 刊期: 2006年第23期
全麻苏醒期常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颅内压升高等心脑血管反应,对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变等高危因素的老年患者围拔管期危险性更甚,而老年患者围拔管期又因易致苏醒延迟、呼吸抑制、血压波动而不宜通过加深麻醉的方法来减轻应激反应.有研究证明可乐定能抑制气管插管引起的应激反应,并有麻醉性镇痛作用[1],从而能抑制围拔管期的血流动力学紊乱.本研究旨在通过超声多普勒技术来研究麻醉前预服可乐定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气管拔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的作用.
作者:张英;王希;陈涌鸣;陈杰 刊期: 2006年第23期
活血化瘀法有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近年来该法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中,恶露不绝者多有瘀血,故本法在治疗上就显得较为重要.笔者总结临床上有以下几种证型及治疗.1 气滞血瘀型
作者:王花玲;张学亮 刊期: 200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