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列腺素E1治疗2型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孙亚威;尚可;郭政建

关键词:糖尿病, 2型,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前列腺素E类
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见、复杂的并发症,其发病率高,且随年龄与病程的增加而增高.本研究通过观察前列腺素E1(PGE1)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以探讨PGE1治疗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或二者合用预防男性冠心病的成本效益分析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消化系统疾病热点研究的新概念、结论与共识

    1胃食管反流病的新概念胃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液)反流入食管产生症状或并发症时,称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us reflux disease,GERD).酸(碱)反流导致的食管黏膜破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gitis,RE).GERD广义地包括了食管黏膜破损或无破损.因此,可分为内镜阳性GERD和内镜阴性GERD[1].内镜阴性GERD,即内镜下未观察到食管黏膜糜烂或更严重的病变,也称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on 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RE多有糜烂,故又称糜烂性食管炎(erosive esophagitis,EE).

    作者:甄承恩;康喜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采用不同栓塞剂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的疗效

    目的探讨明胶海绵(GS)颗粒和聚乙烯醇(PVA)颗粒支气管动脉内栓塞治疗急性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急性大咯血患者,先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造影,然后用导管插管至出血支气管动脉分支,A组(21例)用GS颗粒栓塞,B组(31例)用PVA颗粒栓塞.结果A组21例患者,栓塞后即止血18例(85.7%),72小时止血2例(9.5%),止血有效率95.2%,B组31例患者栓塞后即止血26例(83.9%),72小时止血5例(16.1%),止血有效率100%,A、B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A组复发5例(23.8%),B组复发1例(3.2%),1年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是治疗大咯血的有效方法,应用PVA颗粒为栓塞剂,安全有效,不易复发,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李海涛;解皓;柴斌;张玉杰;吴文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1538份血培养结果分析

    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快速准确的病原学检测对疾病的诊断及预后至关重要.血培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诊断血流感染的重要手段.分析本地区血培养中各种细菌的分布趋势,有利于我们及时掌握引起血液感染的病原体的动态,对临床治疗及经验用药提供依据.我们调查了我院从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的1 538份血培养结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印启;冯惠东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端粒酶活性对良恶性腹水的鉴别诊断价值

    腹水是常见的临床表现,鉴别良、恶性腹水往往比较困难.近年研究表明,端粒酶通过维持端粒长度可使永生化细胞获得无限增殖的能力,在恶性肿瘤组织中检出率高达84%~95%,而大部分正常体细胞及良性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出率仅为4%左右.Kim等[1]1994年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建立的高敏感性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检测技术已广泛用于恶性肿瘤的端粒酶活性研究,取得较好的效果.本实验采用该项技术对腹水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探讨其在恶性腹水中的表达情况及对良恶性腹水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张启芳;李运泽;杨健彬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肺功能测定的意义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持续性的高血糖可导致视网膜、肾脏、血管及神经系统等组织器官的代谢异常、功能障碍以及结构改变.糖尿病的并发症主要是微血管病变和组织蛋白的糖基化,这种病变损害了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的交联,减少了结缔组织的弹性和强度,而肺具有丰富的结缔组织和微循环,基础研究发现高血糖可引起肺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肺小动脉硬化,引起微循环灌注异常;肺脏可能是除心、脑、肾、眼外糖尿病的另一个重要靶器官.本研究目的是评价糖尿病患者肺功能的改变.

    作者:邓丹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急性四氯化硅中毒11例临床分析

    2005年3月,我市某化工厂由于四氯化硅泄漏,造成附近部分居民中毒,现将我院收治的11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克武;梁春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羟苯磺酸钙治疗肾病蛋白尿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羟苯磺酸钙治疗肾病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74例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服用羟苯磺酸钙0.5 g,每日3次,对照组74例单用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4周时24小时蛋白尿较治疗前明显下降(2.49±1.02 vs 1.64±0.85)g(P<0.001);对照组4周时24小时蛋白尿较治疗前也有所减少(2.47±1.02 vs 2.20±1.01)g(P<0.01),但12周时高于治疗前水平(2.47±1.02 vs 2.60±0.98)g.两组间比较,4,8,12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羟苯磺酸钙治疗蛋白尿的作用对肾功能正常和慢性肾衰竭者都有效,4周后24小时蛋白尿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2.42±0.91 vs 1.53±0.77;2.50±1.09 vs 1.75±0.93)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该药物还可降低慢性肾衰竭血尿素氮(BUN)、肌酐(Scr)水平.结论羟苯磺酸钙具有减少肾病蛋白尿的作用,该作用对肾功能正常和慢性肾衰竭者都有效,并可降低慢性肾衰竭BUN、Scr水平.

    作者:夏敬彪;张祥文;彭爱民;徐双双;钟文旗;杨林;屈慧;冯琦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硝普钠联合多巴胺治疗扩张性心肌病

    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是心肌病常见的类型,心力衰竭是其主要表现,病情逐渐进展,心力衰竭难治,后期心力衰竭是其主要死因,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04年9月应用硝普钠联合多巴胺治疗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2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苏雨;安光玉;常荣天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阿奇霉素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的临床观察

    急性扁桃体炎临床治疗方法很多,但因近年来感染的病原菌耐药菌群的增加,病原菌的变异导致常用药物疗效欠佳.我们于2005年2~9月应用阿奇霉素(维宏胶囊,azithromycin)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新露;张丽萍;刁玉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人数已超过5 000万,而且正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预计2010年将猛增至8 000万至1亿.2型DM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crosis,AS)、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几率为非DM患者的2~4倍,此外DM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病死率亦较高.因此,DM作为一种代谢综合征和冠心病等危症已越来越受到基础、临床及预防医学等各门学科的高度重视.目前已知DM患者发生CAD的危险因素除非DM患者也会有的血脂异常、高血压、感染、氧化应激等外,血糖升高对多种细胞功能的不良影响,尤其是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s,AGEs)的堆积更与DM患者多种慢性并发症有关.研究表明,遗传性与获得性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DM患者AS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王永志;鄢盛恺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可曲性电子支气管镜对直接数字放射线照像术胸片正常的支气管结核的诊断价值

    支气管结核(EBTB)是发生在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下层乃至浆膜的结核病.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当影像学检查无肺内病变时,常可导致误诊或漏诊,笔者对14例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术(directdi digital radiograghy,DR)胸片正常,经电子支气管镜确诊的支气管结核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向丛;路新华;杨志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外周血淋巴细胞和食管癌细胞体外化疗药敏相关性研究

    化学治疗在食管癌的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现行的化疗为传统经验方案,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近年来,通过肿瘤化疗药敏实验指导个体化用药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但是许多患者因失去手术机会、原发灶切除后化疗期形成耐药或其他原因无法获得肿瘤组织标本等而未能进行肿瘤细胞检测,从而不能实行个体化治疗.为此,我们采用四唑蓝快速比色法检测了32例食管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对9种临床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以探讨两者的相关性,为临床化疗个体化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周韶辉;吴国群;孟宪利;刘会宁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糖皮质激素治疗对青春期肾小球疾病患者骨密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C)治疗对青春期肾小球疾病患者骨密度(BMD)的影响因素和治疗方法.方法49例(14~19)岁的肾小球疾病患者,应用常规剂量GC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每3~6个月,检测第2~4腰椎(L2~4)和股骨近端BMD;其中BMD降低明显的14例加用伊班膦酸钠治疗.结果①青春期患者L2~4和股骨近端骨量分别约占峰值骨量的83%和90%.②用GC治疗15个月后,男性各部位和女性L2~4骨丢失7.3%~21.3%,BMD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5).③男性各部位、女性L2~4骨密度与体质量和身高,男性L2~4与年龄均正相关(P均=0.000).男性近端股骨BMD与GC用量和用药时间负相关(rs=-0.296,-0.290,P<0.05).④用伊班膦酸钠4个月后骨量增加1.9%~4.2%,以L2~4BMD增加明显.⑤随访17个月无自发性骨折病例.结论青春期骨量是峰值骨量的83%~90%;长期口服GC导致与GC用量和用药时间相关的骨丢失,男性更突出.伊班膦酸钠可防治GC所致的BMD减低.

    作者:傅淑霞;谭会斌;李绍梅;曾文;裴华颖;张丽萍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两种方法测定茶碱血药浓度的比较

    茶碱(theophylline)是常用的平喘药物之一.该药生物学利用度与个体差异较大[1];且该药的有效血药浓度为10~20 mg/L[2],安全范围窄,超过20 mg/L易发生不良反应.维持稳定、适宜的茶碱浓度是用药的关键,故很有必要对茶碱进行血药浓度的监测[3].在测定血清茶碱的方法中,放射免疫分析(radio immunoassay,RIA)有放射性,干扰因素多,测定周期长;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需熟练技术、标本用量比免疫分析大;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immunoassay,FPIA)不能同时测定几种药物,且试剂昂贵.因此需要一种切实可行的测定方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方法[1,5],我院使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茶碱浓度,并与FPIA方法作了相应的方法学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美霞;陈光;管茶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敬告作者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老年人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征(附300例临床分析)

    自发性气胸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近年来老年人自发性气胸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临床上老年人气胸多病情较重,如抢救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发生急性呼吸衰竭或以其他并发症危,及生命.1995年10月至2005年6月我院呼吸内科共收治自发性气胸300例,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老年人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征,减少误诊、漏诊,提高诊治水平.

    作者:刘金梅;邓曦东;胡智玲;朱辰蕊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M)为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关于DR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认为与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有关.近年研究表明,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AMs)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检测了2型DM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的水平,旨在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在DR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为DR的早期诊断和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郝咏梅;王绵;赵永才;苏胜偶;葛秀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研究逐步深入,进展迅速.现就HBV的基因分型及其意义综述如下.

    作者:王俊明;牟振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前列腺素E1治疗2型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见、复杂的并发症,其发病率高,且随年龄与病程的增加而增高.本研究通过观察前列腺素E1(PGE1)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以探讨PGE1治疗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孙亚威;尚可;郭政建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